今年以来,我市聚焦基本民生服务,坚决守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持续推进公共服务均衡可及,精准高效助力乡村振兴。 聚力兜牢民生底线。优化低保综合认定指标体系,将救助政策向重病、重残、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倾斜,落实低保渐退、就业成本扣减等措施。健全特困人员照护制度,对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签订委托照料服务协议,全市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72.21%。全面取消临时救助户籍地限制,实施临时救助3855人次,次均救助标准较上年同期增长5.65%。建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工作会商和信息互通机制,对17.62万低收入人口开展常态化监测,全市防贫监测对象已有7376人被纳入兜底保障。 聚力创新基层治理。巩固村(社区)“两委”换届成果,村(社区)“两委”负责人“一肩挑”比例达98.9%。健全“一约四会”(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道德评议会)机制,推动婚丧、殡葬领域移风易俗。宿松、太湖、潜山等地平均办丧时间从整治前的9.53天降至2.79天,三天内办结率较去年同期增长90%。加强乡村地名管理,支持桐城市开展“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试点,拓展“乡村数字地名”应用场景。 聚力优化公共服务。落实农村养老关爱服务3项制度,全市共完成33.08万农村老年人联系人登记和1.53万农村留守老年人信息登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定期开展农村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视走访关爱服务。补齐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短板,建成村级养老服务站1074个。推进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在政策、对象、信息、资金等方面实现有效衔接,成立村(社区)“救急难”互助社617家。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牵手行动”,2926名党员干部帮扶联系低收入家庭农村留守儿童3754人。(撰稿人:刘莹 审稿人:杨善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