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85|回复: 0

[散文] 《人类进化史:火、语言、美与时间如何创造了我们》

[复制链接]

6950

主题

1703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4060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24-11-1 11:4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类进化史:火、语言、美与时间如何创造了我们》


翻阅《人类进化史:火、语言、美与时间如何创造了我们》/(英)加亚•文斯著;贾青青等译.一北京:中信出版社,2021.9(2022.5童印)

现在常常忙的没有精力和时间看书,从图书馆借的书总是到要归还时间才去被动翻一下。我有一个坏习惯,总是想把一本书看到尾,这变得越来越难操作。
这次我还是采用翻一翻快速看手边将到期的书。
这本30万字中译本吸引了我多翻了一会。它的条理十分清晰,有些新的观念吸引了我。我最感兴趣的对于“美”对于我们人类社会的功能和意义:
人类对美的思考成就了自己。人们在生活中找寻意必,而美通过它的表达给了我们目标,甚至让我们不。美虽是主观创造,却促进了人类进化。美推动了人类最伟大的合作,它让我们互联互通、互相交流。美创造了人类世界,就像爱默生所说:“世界的存在于灵魂而言,是为了满足对美的渴望。”P163
美好的事物会吸引我们停下脚步去打量它们。人们对美有一种情感上的反应,这也是一种生物学上的反应,人类文化利用和发展了这一点,让我们能够赋予装饰品意义和价值。我们以这种主观赋予的意义为媒介,通过文化认同的象征符号、社会准则和各类仪式,形成了有凝聚力的部落社会。社会和环境压力带来了社会准则的进化,这些准则对生物学和基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们重塑了人类和人类社会。
在没有遗传关联的人组成的庞大社区里,我们用美来表达归属感。美让人类创造出一系列人造表现型特征,这些特征影响者人类的进化。
人类对美的接受能力非常强。我们到处寻找美的足迹—人们的脸庞、完美对称的花朵、鸟儿清脆的叫声、自创的艺术作品—我们通过认出美来获得快乐。美具有安抚人心的力量:它赋予生活意义与目标,可以增强同理心,让人拥有团体归属感。
美的事物能带来更多的美,因此,以花装点或种有鲜花的社区,能促使人们让社区变得更美。'我们可以欣赏我们发现的美,也有动力通过美术、音乐、建筑、文学和舞蹈,在物质世界中创造我们自己的美的表达。事实上,我们做的大部分事情或制作的大部分东西都是出于对美的追求,我们设计制作的物品都是为美而生。
我们吃饭时,遵守餐桌礼仪;说话时,音量适中,避免使用“丑陋”的词语;出门前,精心装扮。
人类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追求美,甚至可以为艺术献身。
2015年,叙利亚考古学家哈立德•阿萨德因为拒绝透露巴尔米拉古代艺术品的位置而被武装分子斩首。对于这位81岁的老人来说,这个有着2000余年历史的寺庙群里的美丽石像和石柱,值得他用生命来捍卫。
美是一种强大的社会工具,然而它来源于主观构想,而非客观存在。我们对美的创造很可能源于生物学的性选择。孔雀和其他许多鸟类一样,会利用华丽的外表来腿示自己健康的体魄。出手这个原因,雌性孔雀逐渐进化到喜欢羽尾最华丽的雄性孔雀。
如果一种动物能在华而不实的事物上浪费能量,比如色彩斑调酷似“眼睛”的羽尾,那就表明它有大量的能量可以浪费。人类与孔雀不同,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可以自己选择性伴侣。所以我们可以推测,人类在男性和女性的脸上都寻找美的标准,就像孔雀的标准是漂亮的羽毛一样,人类的脸是健康的标志,很难伪装。
漂亮的脸要有高度对称的面部和完美的肤色。?其他灵长类动物也“以貌取人”,和人类一样,恒河猴也更喜欢面部对称的伴侣,因为这样可以让后代的质量更高。
科研人员曾根据诸多人脸数据合成了一张人脸,相比单个人脸,这张合成人脸对大众更有吸引力。”这种偏好的进化根源可能是优质的基因结合之后会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调查中,人们普遍认为“混血儿”*更有吸引力,而近亲繁殖生出的孩子吸引力较小。’生育信号也是吸引人的特征:男性的睾丸素水平越高,女性的雌激素水平越高,这些信号的表达就越明显。
因此,我们对美的感知不仅仅基于一时的审美冲动。人们更喜欢年轻、健康、生育能力强、没有疾病迹象的伴侣。这些特征组合在一起,会优先激发我们的求偶欲望,让我们认有这些特征的人更漂亮。有些人擅长发现健康、生育能力强的伴侣,这样他们就可以把自己的基因遗传给后代。经过了数千年,人类对美的认识不断提高,人类也确实变得越来越漂亮了。
然而,人类的许多审美偏好都具有主观性,和客观的生物学都与大约35万年前发生的EDAR(外异蛋白A受体)基因突变有关。专家们对这种基因迅速传播的原因的看法存在分歧:有人认为是炎热的气候让额外的汗腺变得十分有用,也有人认为是人们觉得这些特征更有吸引力。拥有白皙皮肤?和蓝色眼睛的人曾被认为具有异国情调,极具吸引力,更容易找到性伴侣,这使得这些特征在北欧迅速传播。在过去的2000年里,英国人变得个头更高、头发更加金黄,拥有蓝色眼睛的概率更大。
漂亮的面孔会激活大脑视觉皮层各个独立的部分,这些部分专门负责处理面孔和物体。与此同时,即使我们不思考美,大脑的奖赏机制和愉快中枢也会被激活。在我们欣赏美的过程中,道德因素也起着作用,即使人们没有明确地思考美和“善”,对美和“善”进行审美判断的神经活动®也会发生重叠。这种反射性关联可能在生物学层面上激发了美的社会效应。有魅力的人在生活中会得到各种各样的好处。例如,人们会认为他们更聪明、更值得信赖,他们得到的报酬更高,受到的惩罚也更轻。’
脑部扫描研究”显示,与厌恶和疼痛有关的前脑岛对审美有重要作用。这个出人意料的结果或许能解释我们对美的感知是如何进化的:审美过程的关键是对客体价值的评估,判断这个东西对我们来说是“好”还是“坏”。这种评估是主观的,取决于个人当时的生理状态。俗话说,“饿了糠如蜜,饱了蜜不甜”。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大脑的审美系统可能是为了提高我们对生物层面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客体(包含食物和配偶)的价值判断能力而进化的。经过文化进化,这套审美系统会扩展到具有社会价值的事物上,比如绘画和音乐。大脑扫描结果显不,事实上,喜欢一块蛋
糕和喜欢一段音乐时,大脑的反应十分相似。
审美能力也很有可能与我们寻求事物发展规律的神经冲动共同进化,作为指挥注意力的认知信号辅助大脑的预测系统工作,告诉大脑哪里有需要发现或破译的东西。美具有激励作用,推动我们产生想要进一步探索的情感反应,是一种非常有力、强烈的好奇心形式。艺术可以激发这种本能。比如我们在欣赏凡•高的作品时,大脑审美中枢欣赏到了画中的美,让我们觉得这幅画不只是色彩的旋涡,还有着深刻的内涵。科学家在一项大脑扫描研究中发现,人们听一段熟悉的贝多芬作品,在听到自己最喜欢的部分之前,尾状核(与好奇心有关的大脑区域)就开始活动了。研究人员说,这表示人们期待即将听到让人心情愉悦的音乐片段,“这可以让人期待兴奋等情绪的到来,产生一种想要满足自己和获得奖励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让人感觉愉快的荷尔蒙多巴胺会激增。美以一种有力的方式帮助大脑感知哪些感觉值得感受,哪些感觉可以忽略。
所以,在生理上,人类对美有反应;在文化上,人类把美看作一种视觉语言。我们把美的东西变成有价值和意义的符号。人类随时随地都能发现美好的事物,而不仅仅只是具有性吸引力的异性身体。在审美中体验到的愉悦鼓励我们花费宝贵的时间专注于思考,关注那些没有实际效益或对生存没有益处的事物,并把时间、人力和资源投人我们自己对美的表达中。其他生物都做不到这一点,对于大型动物来说,任何对生存没有益处的活动代价都很大。就算我们把矛装饰得极其漂亮,它也不会帮助我们捕获到更多生存所需的食物。然而,所有人类群体都会在装饰上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和物质资源,这说明装饰对生存有着重要作用。
正是通过美的象征意义和其自身的意义,我们才在群体中团结一致,用共同的价值观、信仰、同情心和其他情感构建了合作型社会。
我们整个人类社会都是建立在思想和观念的符号化之上的,这是我们与其他动物的不同之处。我们使用视觉符号表达我们创造的观念,并借此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然后代代相传。货币系统、善恶、政府这种抽象的概念要通过身体装饰、艺术、音乐、建筑、园艺或其他技能等美的载体进行表达。P171
文化环境深刻地改变了我们思考、行动和看待世界的方式。
一项研究比较了西方人和东亚人的神经处理过程“,结果显示文化塑造了我们看人的方式”(西方人主要打量对方的眼睛和嘴巴,观察的区域呈三角彤,而东亚人则集中在一点),也塑造了我们在背景下看事物的方式(西方人擅长将人和物与其背景分开来看,不擅长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观察,但在其他大部分文化中,情况却恰恰相反)。如果要求从“公交车”“火车”“轨道”中选出两个有联系的词语,西方人可能将交通工具放在一起,选出公交车和火车,而东亚人更可能选火车和轨道,因为它们相互依存。研究者38认为,东亚人和西方人处理信息的方式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他们有不同的社会规范。西方的社会规范主要为个人主义,擅长处理单个事物并将信息分类。相反,东亚的社会规范更倾向于集体主义,他们将自身视为整体的一部分,会优先将事物和其背景联系在一起。换句话说,文化环培造成了人类大脑通路的差异。不过,一个人在另一种文化中生存的时间越长,新旧两种文化的差异就会越小,最后变得可以忽略不计,到下一代时,这种差异会彻底消失。P188

其次,它对于科学的理解——这帮助我们认识为什么中国大陆那么多受高等教育的基数人群,创新能力却几乎为零:
“宗教的不包容程度越高,社会的创造力和技术创新力就越低。由于社会规范变得更倾向于忠实的复制而非创新思维,集体文化也随之萎缩。在更包容的古典时期,人们重视学习,富裕的上层阶级和从事贸易的中产阶级都受过教育,这些人组成了一个庞大而活跃的网络。从5世纪起,西罗马帝国开始衰败。教会之外,人们的文化水平直线下降,中世纪早期的欧洲变成了一个封建社会。神职人员只靠古代手稿混沌度日,不再进行科学研究。由于缺乏科技创新,这一时代又被称为黑暗时代。各种交流的网络不复存在,文化在很多方面不再进化,逐渐失去了多样性。在这个如此黑暗的时代里,由于人口锐减,群体孤立,再加上限制信息流动的社会规范和制度,人们的思考方式受到了禁锢,导致文化进化的速度减缓。”
“科学的原理就是推翻现有理论。”P284
“批判性思维是人类在文化发展中形成的认知工具,帮助我们理性地分析形势,从而形成合理的信仰和判断。”P289
我们这个社会真的太多教条的观点,比中世纪欧洲的宗教活动还更严厉直接威胁着人们有批判性的思维——我们社会仍不是建立以现代科学方法发展的社会。P293
试想一下,一个社会因为大街穿日本和服会引起路人训斥甚至警察干涉;一个教师在课堂上讲一句中国四大发明没有经济效益的牢骚,而直接被校方干涉停止导师资格——这样的社会怎么可能有创新的基础和土壤?
所以易中天先生说,中国的教育和中国足球一样让人绝望,不无道理。
但是,我以为两者基础有本质不同——前者是14亿全民参与的活动,后者是也许只有几千人几万人参加的活动。

这本书的各节内容提纲:
前言
创世 001
第一章 开端:孕育人类的地球 003
我们人类的产生没有必然性,其他任何智慧生命的产生亦是如此。不过就是大量的大大小小的偶然事件累积在一起,经过漫长的岁月,这些偶然汇聚成了涓涓细流,带来了出乎意料的结果。
第二章 诞生:成为文化的物种 009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完全依赖于地球,但随着文化发展,人类开始改造地球家园,控制生育率,直到我们成为唯一能够决定自己命运的物种。
火 019
第三章 环境改造:重新创造我们的生态系统
021
正如希腊人所说,火赋予了人类神一般的力量,让人类凌驾于自然。
古人类成为环境的建造师,利用火改善他们喂养的食草动物的生存条件,创造适合他们需求的生态系统,从而提高了生存能力。
第四章 大脑发展:学会用火让我们更加智慧
035
其他动物一生中大部分清醒的时间都在吃东西,而火将我们从这种禁锢中解放出来,给予我们时间去发展文化。同时,火也让我们在共同的社会文化群体中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第五章 文化杠杆:构建一个聪明的集体大脑 053
一个人无论多么聪明,也不可能偶然间有这么一个重大发现,或是自己发明出从岩石中变出钢铁的方法。每一种技术都包含诸多步骤,这些步骤是几代人学习和传承的结果。
语言075
第六章 故事:存储累积的思想
.077
随着人类文化越来越复杂,讲故事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适应行为,我们的大脑在进化过程中还将其自发纳入认知环节。故事塑造了我们的思想、社会,甚至改变了我们和环境的互动。故事拯救了人类。
第七章 语言:天生的交流欲望 107
语言并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系统,更是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根本。
语言即思想。没有语言,我们就不会有内心的独白,想法也会杂乱无章。
第八章 讲述:构建人类的信任 135
如果我们将重要和值得信任的内容传播给大众,那我们就用语言给人类的文化进化施加了极强的选择压力,因为这些声誉信息告诉了我们要模仿谁、要仿造什么、要信仰什么以及要如何行事。
美161
第九章 归属感:身份认同的塑造 163
我们通过美创造了一种视觉语言。群体再大,这种语言也能让大家像一个小部落一样紧密合作在一起,拥有共同的身份、社会规范和集体信仰体系。
第十章 饰品和珍宝:被创造的价值 193
如今,基因、人群、文化和技术都在进行规模巨大的融合,其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美,即人类为物品创造价值的偏好。这种价值并不是生活必需品的价值,而是我们内心渴望的价值。
第十一章 建造者:我们物种的纪念碑
221
人类纪念碑的终极形式是城市。它是由人类一手打造起来的景观,其设计和建造表达了当地文化和人民的愿望。城市重新定义了地球的美,即使在太空中也能看到人类创造的景观。
时间 255
第十二章 计时器:创造时间认知
257
人类必须进化出能跨越时间的认知工具,还要发明出能追踪时间的文化工具。只有通过掌控时间,我们才能创造出精细复杂、顺序严谨的技术以及层级分明的社会结构和语言。
第十三章 理性:发明科学的关键 277
科学逻辑推理是一种认知处理工具,是观察和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
在理性思维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所使用的认知工具,能引导他们科学地探索知识和寻求解释。
第十四章 全能人:人类的未来 299
作为一个物种,人类在遗传、文化进化和环境适应与改造上都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几乎地球上所有人之间都存在联系。如今的我们是被困在短暂阶段的个体,但同时也是联通的数据流、记忆库和意见领袖,是更伟大的人类的一部分。
致谢
315
注释
317

吴砺
2024.11.1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