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伶仃岛游记
二0二四年十一月十七日(星期日)
(一)
这次来珠海,看天气预报一直说星期六和星期天是晴天,而预报之前的三天是有雨。事实证明基本如此,只是星期五基本是多云天气,星期六亦是多云天气。 今天早上乘9: 40的船,所以我们起床较早,准备提前两个小时出发。我总是听到旅馆门外有声音,以为做清洁的阿姨在打扫卫生,虽然有些奇怪时间过长,亦没有多想。打开房门出门时才发现那声音是雨点打在门边走廊尽头窗玻璃上的声音,这才知道外面风雨交加,根本不是过去预报的晴天。 下楼到楼下,见到是急风骤雨旋转着一遍遍掠打在楼前的小广场上。看到广场路边有一停下来的出租车,临时决定乘出租车前往香洲港码头。 虽风大雨急,这对于出租车出行完全不影响。仅用十一分钟就到了轮船码头。一下车就感觉到这海边的雨与内地不同。码头前悬空六七米宽的挡雨阳棚顶,根本挡不住横扫进来穿透式的风雨。只好请刚开门工作候船室的师傅帮忙,让我们提前两个小时进入候船大厅。 昨天才弄明白,这海船贵宾舱是靠窗口的,今天就希望旅客不多,有空坐位让我坐到窗户边观看雨中的大海的风景。 一时无事。看到“光鸡农会”群里老朋友王亮发送了帕瓦罗蒂唱的意大利民歌《重归苏莲托》。这是我青年时代最爱熟悉并且会唱的一首外国民歌。 我在群里写道: “@jerry Wang 重归苏莲托这首歌的诞生十分奇特。上世纪六十年代,意大利总统要到苏莲托视察。这个镇非常穷。这个镇一家兄弟俩想说服总统向自己小镇做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临时决定创作一曲新歌在欢迎总统来访时唱,于是创作出了这首歌。没有想到这首歌,竟然成了全世界最经典的歌曲。” 我一直对作曲家会作曲感到惊讶和困惑,因为我完全没有这种天赋。灵感来了,于是我继续向群里写道: “秀才想,也许人类最早交流方式就是像其他哺乳动物一样,用唱声表达和交流,鲸鱼就会唱歌。只是单词语言表达出来后,人类通过音乐表达情感和交流方式像尾巴一样完全退化了。只有莫扎特巴赫贝多芬,像是重新长出尾巴或全身长满毛发的罕见的返祖的另类人物,我们称之为‘音乐天才’。否则,无法解读他们为什么和我们的不同,尤其几岁就开始作曲创作。” 当然,这种解释属于半调侃半科学猜想式,亦是在群里开一点玩笑而已。不过,这亦是一个非常大胆的一种科学假说,我的这些朋友们都是学理科专业的,他们不会觉得这种说法很好笑的。
(二)
我们属于第二批去外伶仃岛旅游的游客。十分幸运地获得了一个靠右侧窗玻璃的坐位。 香州港码头位于珠江大剧院的野狸岛西北一侧端。旅游船启动后朝东南方向行驶,大剧院的“日月贝”建筑和它的地基在雨幕中呈现出来,孤浮在海面上,从窗口前端逐渐向窗口后方移动,宛如梦境中的幻象。地平线在一片朦胧的灰色与柔和的金色之间融化,整个场景笼罩在一种停驻时空的神秘氛围中。雨水掩映了周遭的景物,远方的建筑与山峦的轮廓变得柔和模糊,仿佛大自然亲手用水彩画勾勒出这一片风景。与这片梦幻般的背景相比,大剧院显得既超凡脱俗又扎根于现实,既充满未来感又散发着原始的气息。浅灰黄色的天空背景中,它像年久的发黄黑白背景的照片中竖着真实半张开的巨形贝壳一样,单纯的。在它的上方天空灰黄色中渗出不均的白亮,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远古时代世界之中,甚至想到圣诞中上帝说有光就有了光的时代。贝壳的柔和光辉与下方涟漪荡漾的水面形成了对比,水中的倒影宛如一幅稍纵即逝的印象派画作。此刻我在船上捕捉到的珠海大剧院(日月贝)的形象,也许是这个建筑诞生以后的一个神光乍现的一刻。 这是难得一见的中国人设计的富有一定想象力的现代设计。这个建筑其中一个设计概念就是西方美神维纳斯诞生于贝壳。这一刻似乎真的有点像是天地显灵,女神维纳斯即将到来人世之际。只是我觉得这两只贝壳设计与维纳斯只能诞生在一个贝壳中的这个概念有些冲突。不过,无论如何,这个设计给珠海平淡的海岛山景增添了一丝大自然创造有序的美感。的确,不规则无序的山岛海岸线上的这有序曲线和简洁明快贝壳结构,会带来人们独特视觉美感。 随着船只缓缓前行,视野不断变换,呈现出这座建筑不同的面貌。从某些角度看,这些贝壳仿佛漂浮在空中,它们几何般精准的结构与附近山峦粗犷原始的轮廓形成鲜明对比。这仿佛是一种奇妙的语言,大剧院借用了海洋与天空的形态,将这些流畅而有机的线条转化为一种结构与平衡的庆典。然而,它的设计中却丝毫不显生硬;它的曲线是与地面和谐的,它的对称彰显着简约,而它的光辉则象征着希望。 天空如同一幅拼接而成的画作,淡黄色与阴郁灰色交织其中,偶尔露出明亮的缝隙——神圣的光芒试图穿透厚重的云层。这种明暗交错的画面使大剧院仿佛成为一个动态的存在,随着天气的变化与时间的流转展现出不同的面貌。在这雨意绵绵的时刻,它仿佛有了生命,仿佛与潮汐共呼吸,正倾听着风的低语。
又坐在右边船的窗边,这就是上帝赐予我观察雨中的大海的机会。在玻璃窗上不断拍打的雨声中,渡船正在穿越广阔无垠的大海,将我从珠海香洲港带往遥远的外伶仃岛。灰蒙蒙的天空无尽地延伸,与泥黄色的波涛在朦胧、参差的地平线上交汇。雨水将海洋变成一幅活生生的画面——它的色彩虽被雨水掩盖,但在这种天气下却散发出一种微妙的生机,大自然正亲手用浓重的暴雨笔触绘制出这一场面。 雨水在窗户玻璃上形成了细长的斜拉的雨水线条。海水是泥黄水色的,海平线被雨水线条陈列阵拉扯成锯齿状的形状。面前的玻璃窗上布满了倾斜的雨水轨迹,每一滴雨水都沿着自己的路径向下流淌,折射出风暴天空中灰黄相间的光芒。大海被风雨搅动,呈现出泥黄色和隐隐约约的青绿色交织而成的画面。它的表面像一个不停变化的马赛克图案,由雨点拍打的涟漪和翻滚的波浪组成。 船有些摇晃。低空有浅灰黑色松疏的云,它们边缘并不整齐;贴近海平线上的有灰白色发亮的宽长的天空长条带,这暗灰白色的条带有三四个小岛的黑蓝的底座水平的剪影。雨中的波浪涌动的海面,其透过雨水流过的玻璃窗幕呈现出的模糊形象,呈现出另一种美感! 低垂的云层是一幅层次丰富的画卷——烟黑色、昏灰色,还有在雨势稍缓处偶尔闪现的苍白色。这些云仿佛无边无际,它们参差不齐的边缘与雨水拍打下的海面融为一体。在云层下方,远处模糊的小岛轮廓若隐若现,像深蓝色和黑色的剪影。它们静静地漂浮在朦胧的雨雾中,神秘且原始,尽管看似漂浮,却仿佛牢牢扎根于地平线上。 这大雨中海面上的天空和这大海是我第一次见到:这天空像是大面积不均匀的灰黄色的超大面积的电视荧光屏幕,微灰黄色天色与泥水黄中透出微碧色的海水被雨水汩汩流下玻璃窗模糊,被这窗玻璃上整排被风吹斜的雨水帘屏模糊的巨大屏幕! 船在波浪间轻轻地摇晃着,向前切割着海浪,每一次晃动都展示着大海那无尽的力量。不时地,茫茫大海画面中,有一艘小渔船出现在远方,它的船体随着波浪起伏在上下不停的晃动……它看起来是那样脆弱,却又似乎充满了对抗自然之力的顽强姿态。在这广阔、雨水笼罩的海面背景下,目睹这些船只随风浪起伏,让人感受到一种安静的坚韧,感受到人类在面对大自然的原始力量时所展现出的执着。 在这一片水天交接的广阔中,港珠澳大桥横跨天际,它那流线型的现代设计与这雨中海洋的变成了悬空海面上一条模糊的浅黑色一端消失在远方雨雾的线条。当渡船从桥下穿过时,桥那高耸的支撑结构随着距离变远隐入海上方的薄雾之中,其线条在阴云中渐远渐模糊。主桥立柱的对称之美在这风雨之中展显,以冷峻的框架挺立在大自然的风雨动荡海面之中。 看着这一幕幕景象,我想起了十九世纪那位著名的英国画家透纳,为画出暴雨中海面景色,为了捕捉风暴海面的精髓,将自己绑在风暴中心一艘船的桅杆上……那需要多大的勇气——或者说疯狂——才能如此完全地将自己沉浸在大自然的愤怒之中。然而,此刻坐在这船舱中的我,似乎也与那位画家产生了一种心灵上的共鸣。雨水覆盖的窗户成了我的画布,而窗外不断变化、稍纵即逝的画面则唤起了同样的激情与敬畏,这种感觉必定也曾激发过那位画家的创作灵感啊…… 天空仿佛一块巨大的、不均匀的灰黄色屏幕,透出一种与雨云交织的奇妙光影。光线与雨水浸透的大海相互交融,营造出一种超现实的、如梦似幻的氛围——一种被困于天地之间的感觉,时间似乎放慢,天与地的界限逐渐模糊。透过流淌的雨水,雨帘为这片临界空间增添了动态的美感,一场色调柔和却富有张力的视觉交响乐。
在渡船轻微的摇晃中,在窗玻璃上雨水有节奏地滴落,一个世界在眼前展开——灰色、赭色和淡绿色的融合,大自然正常勾勒出的这幅画卷,低调却令人屏息,仿佛一首诗一般。 透过被雨水模糊的玻璃,海面广阔无垠。它的表面染上了泥黄色,隐约掺杂着一抹微弱的绿色,波涛不停地起伏,雨水在窗玻璃上画出倾斜的线条,模糊了现实与虚幻的边界。透过这层半透明的幕帘,海洋显得既无限又亲近。 海平线一片微亮天幕中,出现一个大岛模糊的巨大鲸鱼般半露水面的侧影,又如古坟莹浅般的神秘…… 前行,灰白发亮海平线天空条幅上出现一个仙岛式的影子,在右侧,长长的低矮岛屿轮廓延展至海平线…… 天空本身也是一场色调的奇迹。它时而泛着柔和的光亮——一种灰黄色的色彩,介于忧郁与宁静之间。靠近渡船的云层浓密而深沉,而远处的云则逐渐变淡,化作轻纱,让光线从中透出。这种光与影的交织将天空变成了一块棉絮般的巨幅织物,仿佛天空本身就是一幅绣满浅光与深影的巨大挂毯。
10:06,色彩更加深邃;窗右侧的云层变成了灰黑色,而窗左侧的云则泛着微微的琥珀色光辉。海水仍是泥水黄中带点碧色,船行前方水面无反光,中间到后方水面有些微白亮反光,将窗外海面变成阴阳相邻两个世界……一半微深暗,一半微亮光,前方海平线上方天空微黄亮,真的是大美的海天世界啊…… 时间继续流逝,景色逐渐变化。 10:12,天色变亮了一些,天空不均匀的色斑如巨大松疏厚度不均的棉絮,透出柔软淡黑淡白不均的光亮和光泽……这是巨大棉花絮铺满了海上的天空…… 刚才那种笼罩着海洋的神秘气息消散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柔和、更开放的氛围。然而,海面仍保留着它的二元性。从我的视角看去,大海是一个色调柔和的全景——一半是深暗无反光的,另一半在微光下闪烁着淡淡的光辉。 10:16,海水色变清了,原本浑浊的水面现在散发出淡绿色的清澈光泽。窗外大扇面一百八十度视角的水面,仍是一半视角暗无反光,一半视角微亮反光……在这贴在水面一米高的窗口边…… 坐在现代技术的双体高速轮船上,才有这样海面上漫步的自由自在感觉啊……在这一切的背后,雨水继续着它精致的舞蹈。窗玻璃既是屏障又是镜头,将这场大海与天空的壮丽交响乐凝聚为一种深刻的个人体验。这是一个悬浮于时间中的瞬间,外界与内心的界限消失了,只剩下凝望雨中世界之美的静默与敬畏。
当渡船稳稳向东航行时,窗外的景色逐渐演变成一幅精美而不断变化的画卷。岛屿开始出现,它们被深绿色的植被覆盖,崎岖的裸岩与植被的深色调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岛屿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一系列散布在海面上的明珠般的存在。它们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我的内心也开始平静了。 一长列漆黑的岛屿横亘在地平线上,它们的轮廓与紧贴海面的灰白色长屏般的天空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视觉上的反差令人震撼,仿佛是一幅天然极简主义的杰作。窗外,雨点固执地附着在玻璃上,将视野模糊成了一幅朦胧的梦幻画作。整个海洋似乎被转化为一首活生生的诗,笼罩在神秘与淡淡的忧伤中。 我时不时会瞥一眼渡船另一侧的窗外,那边的岛屿看起来更大、更近,它们的轮廓清晰分明。而那一侧的玻璃上没有雨滴,因此景色显得一览无余。然而,我无法让自己长时间注视那一侧。我选择了我这边的窗,它面朝风雨,成为了我所钟爱的画布。雨水模糊了玻璃外的海天景象,却赋予了它一种超越清晰的诗意美感。 偶尔,尖锐而低伏的小岛从水面上冒出,它们的形状像是海面上暗色的标点符号。眼前的景象带着一种空灵之感,让人联想到19世纪早期英国伟大的画家约瑟夫·玛洛德·威廉·透纳。他后期的海洋画正是捕捉了这种氛围与情感的精髓。透过薄雾和细雨,窗外的大海仿佛被注入了透纳的灵魂——一种光与影交织的深邃意境。 我心里突然涌出一阵诗意——这海平线上一长串断断续续黑色小岛的身影,就是大海的黑色音符啊,它不间断写在海平线上,这是美的音符啊……单线谱上写的一连串音符……这些音符是大自然的音乐,是海洋创作静谧而宏伟的大海的交响乐章啊……
哎,又有小雨了……我却不愿再看船舱左边那侧清楚的海岛……不知是人的天生惰性,还是我更喜欢这窗玻璃雨滴模糊了海的画面……𥦬下方不时闪烁着船行带起的白色浪花……或许人类天性中就偏爱那些被遮掩的、印象派般的美。雨点在玻璃上划出的痕迹、岛屿模糊的轮廓、下方闪烁的白色浪花——这一切都像是一首正在展开的诗,由海洋与天空共同创作。渡船的节奏、引擎的轻声轰鸣、海浪的拍打声为这场感官交响曲增添了乐章。 10点40分,渡船继续向东行驶。这是我第一次连续看到如此多的小岛。 伟大的人类现代的工业文明创造了这个如此舒适的海上旅游观光平台,这是一二百年以前人类海上活动无法比拟的舒适的美好体验啊…… 11:00,渡轮准时到达外伶仃岛。雨早己经停歇了。
(三)
游轮到达岛的西侧的庙湾的码头。走上街头,这是一个山边小镇的风景。从谷歌卫星图上看,四周带有六七个港湾的外伶仃岛的形状,其崎岖的海岸线遍布着小港湾和嶙峋的边缘,让我联想到被称为石头鱼或者老虎鱼,这种海中带毒刺的毒鲉鱼,两者的照片外形真的有很多相似之处。我很想把外伶仃岛取一个形象比喻的外号,就是“毒鲉岛”或是“石头鱼岛”“,老虎鱼岛”,这样的外号不仅能牢牢刻在游客的脑海中,也能为这片非凡的岛屿增添一层惊险的魅力。所以,下次当你从轮渡上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时,或许会感到自己正站在一只古老海洋生物的背上,而它正静静地潜伏在波浪之下。
这是一个山岛小镇的形象。朝南沿着小街水泥上坡小路步行,左边的石头山上是半绿半紫色岩石。这一小段小公路两边房屋屋前墙壁上到处都是红色的三角梅,一个挺干净小山村,房清路净树绿,到处花花绿绿,呈现人气旺盛的景象,让我觉得她有点鼓浪屿的小街上的氛围。只是路边的相思树,让我联想这一小片山坡应该是过去岛民的墓地,事实上这一小片道路边的旅馆有“相思岭”“相思林”的前缀。 我计划今天绕环岛公路走一圈。到了分叉路口,向左转东北方向上坡前往北帝庙。视野立即开阔起来了,眼前出现从西南到到东北逆时针方向一百八十度视角的大海开阔的海面,这是我从未见过的大海的艳丽的色彩! 现在是上午11:30,天阴,海面那种半阴半白亮天空,给海面创造了无比的优雅的妩媚的绝色的美艳动人的美感,动人心魄! 整个视野中阴云低垂的厚重,天空布满层叠的灰白色的云层,悬挂在地平线之上。西方的天空是亮度不均的灰白色,西边的天际如一幅灰色的拼接画,偶尔透出隐约的日光,为云朵增添了一丝静谧的亮度。 而北方的天空贴近海平线上有一层厚厚的绵长白亮长墙式的天幕,而这白墙上方却是浓郁灰黑色的云层,同时这个白墙下方则若隐若现的暗灰黑的长长海岛的长山墙,这样白亮云墙带在北方的海面上衬映出一条长长的灰白色的荧光带,这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极致优雅的散发着迷人魅力的占了一半海平线的发亮的柔软白色的海面上的发光带,同时把它南侧的灰加蓝色调的其他海面反衬出来让人赏心悦目到心尖颤动起来的美色;而西方海面仍是均匀的灰加蓝色调,与北方带有长白带的海面形成强烈对比效果,她带着另一种神秘的气质和优雅,并散布着十多只船只。一系列的黑蓝色的海岛散布在海平线上,充实了海面上的色彩和内容。整个海面上,带着美到了极点的纯洁温柔的色彩,这是一种甜美可爱得难以言表的色调,天空差不多就是灰色和白色的。这是美丽不像在人间的上午,天宇像是在一个童话世界,海像是一首爱情诗,不过她不是传统印象中的蓝色,而是诗意的灰色灰色白…… 所以的这些色彩和色泽具有一种魔幻式的美感,一种不可思议的妩媚。海面上出现的样样都是柔和的,散布在海面上的船舶亦于停泊在天国中一样安详宁静…… 整个画面弥漫着一种深邃的宁静和诗意的魅力。天空与海洋的柔和色调让人沉醉,而散落的船只与遥远的岛屿又增添了一种神秘感。柔和而弥漫的光线为整个景色披上了一层温柔的光辉,进一步增强了梦幻般的氛围。这是一段被时光凝固的瞬间,一个将平凡转化为非凡的地方。 这幅场景如同一首柔和色彩与微妙对比的交响曲展开,海洋与天空在一片淡雅的梦境中融为一体。站在通往北帝庙蜿蜒小路的高地上,视野尽览这片广阔的海洋,灰色、蓝色与白色的层次交织,仿佛现实与梦境的交汇。 散布在水面上的船只,大小不一,它们的形态在朦胧的气氛中显得朴素而梦幻。这些船,有的停泊,有的随波逐流,仿佛属于另一个时空——一个静止而永恒的空间。它们像一首旋律中的音符,赋予这辽阔的海面以节奏和质感。在船只的远方,漆黑的岛屿点缀着地平线,它们粗犷的轮廓为场景增添了几分真实感,同时也增添了一丝神秘。 唯有鲜明清晰的是公路边的树林和公路下方的小镇……这一前景则充满了生命力和层次感。山坡上的葱郁植被为景色框出了画面,它那鲜明的绿色与海洋和天空的淡雅色调形成了强烈对比。山脚下,一座小镇安静地倚靠在海岸线上,它明亮的屋顶与整齐的街道为画面注入了一丝人类的气息。这种郁郁葱葱的绿色、平静的水面与静谧的村镇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仿佛自然与人类找到了某种平衡。
一个地方在一个人旅游特定的时间大自然呈现给他什么样的风景,这时运气很重要。今天我到外伶仃岛运气不错。大自然把这阴晴之间大海之美呈现给了我,真的是大自然在转瞬即逝的心境中赐予我这个幸运旅行者的礼物啊。台风刚刚过去,世界在它的洗礼中展现出了一种安静而深邃的辉煌。从通往外伶仃岛北帝庙的小路山坡上眺望,眼前的大海如一幅柔和色彩编织的画卷展开。这不是阳光洒满波浪的炽烈明亮,而是被风暴亲吻过的天空笼罩下,那种内敛优雅的美。
这里大海上的白色美条带分开北方的岛与海面,海面微碧中发乌灰色。正好我站在山坡上看,这观看的位置高度不高不低,使海面观看视角正合适。 在你眼前延伸的是一幅奇妙的景象:一道明亮的白色带子分隔了北方的地平线,将远方暗淡的岛屿剪影与下方闪烁的海面分开。海洋的表面是灰玉与暗青的神秘融合,色调因上空沉重的云层而更加深邃。此刻你站在一个不高不低的位置,视角刚好合适,目光可以毫不费力地扫过这片辽阔,追寻光影在水面上的舞动。 这阴天的大海是另外一种美艳,这阴天带来了一种罕见的美——柔和的,略带忧郁的,却又无限深刻。大海此刻充满了丰满与丰润,仿佛本身就蕴含着生命的气息。它的表面在散射的光线中微微闪烁,如同湿润的丝绸般晶莹。波浪的温柔起伏仿佛心跳的节奏,虽然低沉却充满力量,为空气注入了一种无言的生机。这幅景象令人屏息,是大自然直接诉诸灵魂的一种表达,不需要任何语言。真的是动人心弦,真的是大美无言,大海此刻的美色无与伦比! 地平线上,岛屿点缀其间,它们的轮廓笼罩在一层神秘的薄雾中。它们显得遥远而不可触及,仿佛现实边缘上的梦境。在它们之上,天空还留有风暴的痕迹——云层的灰色层次各异,有的浓密深沉,有的轻盈飘渺。这种重量与轻盈的对比制造了一种深邃感,仿佛天穹本身是情感与思绪的层层叠叠。
海与天共同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它的色调——柔和的灰、蓝与白——并不喧嚣或张扬,而更像画家笔下的细腻笔触,传达出一种安静的优雅,一种近乎超凡脱俗的美。这片海用其静谧的宏伟,触动人心。 在前景中,山坡上的绿色植被为海天的柔和色调增添了一抹生机勃勃的对比。它们为画面镶上框架,引导目光远眺至遥远的地平线。山脚下,一个小镇静静地坐落在海岸边,色彩明亮的屋顶与温馨的建筑为这片辽阔的景观增添了一丝温暖。 这一景象是独属于这一时刻的馈赠,短暂而独特,仿佛与一幅有生命的杰作相遇。这片海不再是蓝色的,而是梦境的象征,不再是风暴的,而是静谧激情的化身。 这是丰满湿润的灰玉色散发珍珠粉般光泽的大海,让人一瞥惊鸿的大海。我想起来了曹植的写的《洛神赋》,若是曹植看到此刻的外伶仃岛的海面美景,不知道他会不会写出与什么样的美艳海中女神相会的动人爱情故事啊。 在通往北帝庙的小路上的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大海无边无际地延展,天空在其上宽广展开,仿佛一幅画布,被大自然最柔和的色调描绘。这是一个大海的宁静与大自然之美融入对人心的深刻触动和深刻连接的瞬间,旅行者与周围的世界融为一体。这幅景象的美丽,不仅在于它的视觉辉煌,更在于它激发的情感——平静、敬畏,以及对能见证如此转瞬即逝的完美景色的深深感激。
站在外伶仃岛的山腰上,凝视着无边无际的深暗大海向地平线延伸,此刻看到的大海的景色,无疑是我一生见到过的最美的海景,这是我觉得完全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大海这一刻诗意魅力之艳丽的绝美,我感到一种无法用语言形容的震撼之美。这种美是如此深邃,如此超凡脱俗,以至于超越了语言的极限,难以用任何比喻或图像来形容。我竭力寻找一个与之相配的类比,脑海中浮现出贝多芬的音乐——他的《第七交响曲》,尤其是那著名的第二乐章那种纯粹的无法用语言形容音乐之美。这部音乐作品,带着生命的脉动,弥漫着忧伤与希望的旋律,仿佛与眼前的景象完美呼应。唯有这首庄严的音乐,能够描绘和抒写此刻这片低沉大海与地平线边那暗白玉长带的绝美景象。 第二乐章以柔和的木管长音和弦开始,宛如笼罩在海面上的微亮阴云,随后是低音弦乐器平稳的节奏脉动,犹如心跳的节奏贯穿整个乐章,就像大海永恒的韵律,波浪轻轻起伏,带着安静而持久的力量。这种节奏既非旋律也非和声,反倒更像是大海灵魂的呼吸,是一切美丽的基础。 随着乐章的展开,中提琴和大提琴编织出低沉而温柔的旋律,仿佛海水深处那暗玉与柔灰交织的色调。此刻的大海并非阳光普照下的明亮蓝色,而是一种更为细腻、更为深邃的美。那是暴雨洗礼后的海洋,柔和的灰、深青与若隐若现的浅色光辉交织在一起。海面散发着内敛的光芒,仿佛一块被薄雾笼罩的抛光玉石,其表面是一幅生动而又富有生命力的交响乐。 在大海之上,天空是一幅明亮阴影的画布,苍白而沙质的白云如一层半透明的面纱覆盖着天空。在地平线上方,一道光芒闪烁——一条柔和明亮的白玉带,仿佛悬浮在海天之间,既分割又联结着它们。这条玉带就像贝多芬第二乐章中主题转向明朗大调的那一刻,从忧郁中迸发出的一丝希望。地平线上的光芒就像这种转变,温柔地冲淡了头顶浓重的云层与脚下深沉的海水。 点缀在水面上的船只,仿佛静止在时间之外,它们的轮廓融入了大海与天空柔和的色调之中。它们像是贝多芬乐章中主题的片段,在各个乐器间轻声回响。当乐章进入静谧时,这些船只宛如乐曲的低语,为海面增添了深度与节奏。它们并未打破大海的宁静,反而使之更加完整,提醒着我们与这片辽阔海域之间那份微妙的联系。
站在这里,海与贝多芬的音乐之间的共鸣变得几乎让人难以承受。《第七交响曲》的第二乐章不仅是一部音乐作品,更是一片情感的风景,与眼前的大海如出一辙。其音调与质感唤起了一种深沉的悲伤,却也包含着希望,一种忧伤中柔和的光芒。而这片大海,以其内敛的辉煌与安静的深度,仿佛在诉说着同样的故事。它低语着,不是关于风暴或胜利,而是关于坚持、关于时间与变化中永恒的美、关于一片脉动不息的生命。 像贝七第二乐章柔波荡漾,传递出一种悲伤中的希望,若隐若现地展现了大海的情感深度,我总觉得贝多芬这位音乐的上帝,在第七交响曲中,下凡来到了人间,与我们一起漫步在大地上,让我们这些凡人,顿时觉得世界如诗如画,全是阳光,甜美的旋律从心中涌出,与大地万物,一起舞蹈……此刻,我几乎可以相信贝多芬本人曾站在这样的海边,凝视着地平线,任由他的交响乐灵感在脑海中涌现。仿佛他捕捉到了眼前的这一切:光影的交错,波浪的永恒脉动,被风暴洗净的世界的静谧美丽。他的音乐,像这片大海一样,是神赐予我们的礼物,是在这变化不定的世界中,那些永恒不变的事物的一瞥。 你可以想象我站在山腰上,看着此刻中午的暗白亮海上长玉带落在暗布蓝绸丝般铺展到天边的大海海面情景……这不透明的沙白色的天空在大海上反光玉带这微亮晶晶玉色暗灰碧玉铺满大地的大海!这使得天地间都充满了鲜活的暗的色彩,大海最优雅的旋律!此刻,我觉得美神维纳正下凡到外伶仃岛这片海域,化身为我眼前这片无与伦比的天空和大海的美景……我感受到某种比自身更宏大的存在……此刻,整个世界仿佛充满了音乐。波浪的节奏,微风的低语,海面上柔光的舞动——这一切仿佛都与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流淌着相同的神圣能量。这是用视线与情感谱写的旋律,用大地与海洋的语言演奏的交响乐。而我站在这里,沐浴在这片安静的美景之中,感到自己成为了这场交响乐的一部分——这世界无限之歌中的一个音符…… 一路念念不舍,不时停下脚步,希望自己能够多看一眼,同时拍下更多可以引起以后回忆这一美景的照片。我那位打了几次电话催我前行。 (四)
到达北帝庙下方。沿着潮湿的石阶小路上行数十步即到达北帝庙。这里有一个刷了金粉面朝北的北部塑像,一个观景小平台广场。 11.48,天下起了雨。山上山下的景色消失了,我在观景平台边的小屋子避雨,顺便看了一下维普文献网上查的外伶仃岛的文献。 有文章写道:“每个海岛都有自己的守护神,北帝就是外伶仃人的守护神。外伶仃岛上有一玄武大帝像座落半山。外伶仃人依海生存,出海捕鱼,靠海谋生。玄武大帝属于水神,位于水源之上,奉祀玄武大帝,祈求他控制水源多寡,使水安好流向南方,促进农业、渔业、贸易畅顺。” 另外一篇文章写道: “外伶仃岛位于位于珠海市东区万山群岛中,是港、深、珠、澳四大都市共享的海岛。面积4.23平方公里,地处珠江入海口,是珠三角地区进出南太平洋国际航线的必经之地。外伶仃岛是在伶仃洋上一座四面环海的孤岛,所属的万山群岛。在地质历史中,更新世晚期时万山群岛还是陆地上的一座座山峰,到了全新世中期,由于海面上升,淹没了山间谷地和低洼地区,才与大陆分开,形成了重重叠的座座岛屿。仔细看万山群岛各岛的位置关系,能发现诸岛之间存在某种线性发展的形态。这与形成万山群岛的地质断裂构造有关。 群岛带来巨大的自然资源,万山群岛曾经是广东省六大渔场之一,当时群岛上居民大多以捕鱼为生。即使在后来捕鱼业发展衰落,群岛依靠顺风的洋流与良好的海湾环境,发展起运输港口,包括外伶仃岛在内的群岛一直倍受自然风水的滋养。 万山群岛诸岛面积都不大,人单力薄的村落不足以发展一座保佑出海的妈祖庙。于是漂泊的岛居人合资合力,在各个岛上分散建设不同的护水神庙,玄武大帝像建于外伶仃岛,妈祖庙建于桂山岛等等,每到节庆,各岛的人们便聚集到其中一座岛上进行游行式的祭拜活动,祈求水神的保佑。共同的信仰供奉使得群岛之间人们的往来非常频繁,互婚通嫁更是常事。” 我这才第一次知道北帝是水神。鼓浪屿为1.88平方公里,这里差不多是鼓浪屿的两倍面积。这样就有了一个数量级概念。 等阵雨小点,我们继续沿盘山公路上行。又听到老鸦的叫声。见到几排过去当兵的平顶小营房,窗户和门都被水泥封住了。有一面墙上还有“提高警惕保卫祖国”文革时期的标语。 12:22,雾上来了,现在山下山上天空一色灰色平板,所有的美景都消失不见了。 有年青人无聊,敲打着路上阻滑铁管,发出单调的噪音。这一路老鸦一直叫着不停。这种不知人间生与死的鸟儿。 什么都看不见,什么都看不见了。只听到山下雾气中传来轮船的低沉汽笛声。我心里多少有点失望。现在的风景和我这些年爬福州鼓山的山路差不多的景色了。 到了一个三叉路口。不知道我那位是朝山上走,还是下山。电话打不通,犹豫了一下,决定向山顶走。路上看见了我家里那位,才知道她听到了我的电话,说话听不见我回话。事实上我手机上显示没有人接听,原来这空域己经属于香港管控区域了。
(五)
12:46,雾气开始消退了,到了观日亭的位置,朝北的山下露出远处深凹下去一长段粉绿色的祖母绿的海水和香港的深蓝色岛屿,看上去非常精致的大海和群岛风光。 真是喜出望外啊。东方像羽毛一样云向东飘去,北方的天空是松疏的云层覆盖。这海拨312米高的位置观海景,令人心旷神怡。在这被薄雾轻抚过的青翠山坡上,一场大自然的交响乐在眼前徐徐展开。那曾经笼罩山巅的清凉秋雾,正渐渐散去,展现出海洋与天空之间动人的光影交错。在这仿佛悬于天地之间的观景台上,北方延伸的景象是静谧的壮丽与精致的典雅交织而成的画卷。 在这高立的山巅之下,是一片翠绿色的海面,迷人的色彩在翡翠与碧蓝之间流转。这片如梦似幻的海水蜿蜒延伸至远方,散落着深蓝色的岛屿剪影。香港的群岛在薄雾中隐现,这些岛屿镶嵌在超大型玉石般的海面上。每一处弯曲的海岸线,天空静谧,缕缕轻云如羽毛般漂浮,悠然东行,它们的柔和姿态仿佛与下方的大海相呼应。在北方,天空笼罩着一层稀薄而轻柔的云幕,隐约间露出些许湛蓝色的天光。在远方,天与海的边界朦胧模糊。 路边一丛竹林在海风中摇曳,竹叶优雅地弯曲。路边这片山坡披着蓬勃的绿意,向下延伸,展示着这个偏远角落的大自然之美。 一团云雾从容地在头顶飘过。在这一刻,我内心充满了对能够再次对今天下午目睹如此原始壮丽的海景的庆幸喜悦。这是又一片超越喧嚣的人类世界的大海永恒之美的风景。这次海洋女神为我拉开刚才弥漫于这片翡翠般的海水和遥远的群岛之上的雨雾,以让我把外伶仃岛上这种震撼心灵的大海之美感长久地留存在记忆中。
继续沿小马路上行,走到山顶驿站观景平台上。这里二组观景亭有更宽阔的视野,大海铺展开一幅壮丽的画卷,从西边到北方,再延伸到东边和东南方向,这是一片壮阔的二百多度全景。雾散云淡,露出一片明亮的天空,阳光明媚照亮了山下整个辽阔的海面。这一壮丽的景象将海天之间变成了一幅巨大而生动的艺术品,仿佛将四川九寨沟的五彩池无限放大,化成为这片外伶仃岛山上无垠的海洋。一小片几十平方米的九寨沟的五彩池的水色,就让我们如痴如醉,那么现在外伶仃岛下这数百平方公里的五色池,这片海面宛如被大自然的巧手镶嵌上了无数宝石般的色彩,令人惊叹,真的让我所有的赞美的语言都凝固了啊。 好一幅辽阔秀丽众岛屿和云气装饰的艳丽色彩的大海立体画面啊!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在山顶上看到最美最浪漫海景画面,这是我意料之外的大海美景。这长幅大海画卷两端,残留的雾气仍在移动,造成仙境般神秘。 大海仿佛一面辽阔的镜子,反射出柔和的粉蓝色、祖母绿色和紫蓝色,色彩交织,如同流动的诗篇,在光影的舞动下呈现出一种梦幻般的和谐美感。海水粉蓝色的祖母绿和紫蓝色的色斑交织成锦绣的海面,清秀而优雅高贵。 向北望去,香港的群岛若隐若现,可见少量积木块状的水泥楼房。它们低矮的紫罗兰色轮廓点缀着这些零星的几何形状的建筑——那是人类在大自然雄伟面前的些许痕迹。而岛屿的上空有一朵朵白花式小云朵点缀,为画面增添了几分静谧的美感。 东南方向的万山群岛则展现出一种庄严而宁静的气质。几段长条状深蓝色的长岛平躺在海平面上,它们的顶端像水平戴上了雪白的云帽,纯净得宛如雕塑。这些云帽晶莹剔透,显得特别纯净和白亮。这天然的杰作,使得整个海景充满了超现实的奇幻感。海与天在这里交织,不只是视觉上的纯净,更是一种时间静止的永恒之美。 天空浅灰帐帘般的云层缺失处露出几片清新的青蓝色天空,仿佛有一种神圣的天堂般宁静将人的心灵吸引过去。光与影在天际线上交织,为这片全景带来了动态的美感,每一刻都在发生着微妙而深刻的变化。那些残余的薄雾,轻轻地在视野的边缘移动,为这幅壮丽的画面增添了几分神秘,仿佛它既在展示又在隐藏它的秘密。 云层下海平线散布着低矮修长间断分布的紫罗兰色等颜色的众海岛。散布在这片海上的岛屿不只是地貌的存在,它们仿佛是这个壮丽画卷中的角色,每一个都有独特的色调——或紫罗兰色,或深蓝色,或绿色。它们的轮廓在远处的薄雾中变得柔和。这些岛屿与周围的海水完美融合,展示出一种天、地、海之间浑然一体的联系。 没有任何相机,即使是最先进的苹果16手机,也无法真正捕捉到这片景象的无限细腻之处。只有人类的眼睛,甚至人类的灵魂,才能感受到这无尽的光影、色彩与动态之美,才能看到的大海美的无尽韵味。这一刻的诗意不仅在于视觉上的壮丽,更在于它带来的平和,展现这个世界以及我们内心深处,都蕴藏着无尽的美好。 这一瞬间,这一视野,这场自然美景的交响乐——大地、海洋与天空在此汇聚,每一个元素都在这场宏伟而永恒的乐章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这片美景的记忆,带着它鲜活的色彩、空灵的云朵与静谧的岛屿,将像一段永恒的旋律。我知道,这一时刻无穷无尽的诗意,己进入了我的心灵。这片大海云朵岛屿神采奕奕的景色,己经成为了一次不可磨灭的记忆。
天空曾被均匀的云层覆盖,随着时间推移,天上的云变得稀疏起来,敞开怀抱迎接那一片片鲜亮的湛蓝。更多的蓝紫色天空与更白的疏松云形成鲜艳明亮的天堂天庭色彩,稀疏的云朵宛如画家的轻描淡写,点缀在广阔的天际之上,洁白的云朵与深邃而透亮的蓝紫色天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同时把更多的阳光照耀到海面上,为下方的大海洒下一片温暖的金辉,使海面染上更多的粉蓝色的祖母绿,大海也变得更加温柔艳丽。被阳光亲吻的海面,闪烁着粉蓝和淡绿的柔和色彩,如同一片无垠的宝石,静静地延展到地平线尽头。 远处的地平线上,海面上那些紫罗兰色细小模型式的长长岛屿变得更加雅静,几座岛屿宛若画卷中的优雅剪影。它们的形状修长而静谧,被赋予了一种神秘的紫罗兰色调,透着宁静的高雅。它们犹如梦中浮现的景象,静卧在平静的海面上,其存在低调却深邃。这些岛屿,似乎遥远而不可触及,仿佛是天堂的一部分,是片刻永恒的象征。 靠近观景点的地方,山坡上点缀着巨大的花岗岩巨石。它们的表面光滑圆润,仿佛是天工造物的遗迹,如同天神遗落的玩具,正在诉说着永恒的沧桑。在这壮丽的自然景观中,人类的痕迹却融入得如此自然——观景平台和亭阁精心建造,让人们能够停下脚步,让这广阔的静美沁入心灵深处。这些山上巨大的花岗岩石蛋和人造的观景亭阁也加入这幅巨幅山海天岛的画卷中。 西方雾气重新回归掩去了少部分海面,又开始营造仙境的虚幻之美。远处,一片薄雾开始回归,轻轻笼罩住部分海面,若隐若现。这种时而清晰、时而朦胧的短暂交替,让整个场景的梦幻感更加浓烈,仿佛真实与想象的界限正在被温柔地模糊开来。这是一种美的流动,而非静止,如同海浪本身。 真难以想象,这里是在人间。我们眼前捕捉的景象,超越了凡俗的边界,仿佛升华到了一个超凡脱俗的境界。站在外伶仃岛山顶驿站的观景平台附近,目光所及是一幅如此鲜活而梦幻的画卷,仿佛回响着古老传说中关于蓬莱仙岛的神话。 站在这里,呼吸着带有咸味的海风,感受微凉的清风拂过脸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古代中国的诗人们从这类景致中汲取灵感。也许,这正是他们梦中的蓬莱仙境,那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一个海天相接的璀璨和谐之境,一个连时间似乎都因景色的壮美而驻足的地方。 这是一片超凡脱俗的圣地,一处让灵魂既能感受到永恒的沉重,又能触碰到无限可能的轻盈之地。目睹这一切,仿佛触及到了超越尘世的边缘,感受到,当美到达这样的高度时,它无异于神圣的显现。
(六)
走到外伶仃岛的山顶——石景公园的最东端,这是一系列巨大的花岗岩岩石蛋组成的小迷宫。置身于由时间雕刻而成的巨大花岗岩巨石组成的迷宫中,仿佛置身于永恒的边界。这些岩石,带着黯淡赭色与灰色调。步入这片迷宫,就如同走进时间的沉默守望者之中。 这是山顶的位置,不仅仅看到东方,而且可以看下午偏西的太阳照亮的海面。向东望去,辽阔的大海一望无际,海面上泛着温柔的青绿色光辉。这并非普通的蓝,而是一种令人心安的蓝色,这是大海反映出的宁静。在头顶蔚蓝的天空下,点缀着疏朗的白云,宛如一座天穹。这里天空与海洋合谋,共同创造了一幅无暇的和谐画面,它们在地平线上融化交汇。 从北方不时飘来巨大雾气,为这艳艳的蓝天和温柔祖母绿色海景提供飘飘欲仙的视觉盛宴。这些从北方飘来的神秘雾气轻轻涌向山顶,它浓密的气息拥抱着悬崖,将深邃的景色藏于其后。这缥缈的雾气它柔化了周围的粗犷,为景色增添了一层瞬息万变的神秘感。 山顶南侧巨大石蛋边缘有粗大绳索护栏,我虽然胆怯,但仍然走到了凌空的悬崖边缘。站在悬崖边缘,心跳不知是因眼前的壮丽还是因恐高而加速。 一位带着黑色毡帽扶着巨石边缘拦杆的游客背影,让我想起了西方十九世纪画家卡斯帕·大卫·佛里德里希的著名画作《凝视云海的旅行者》(1818年)的背影。我没有想到这幅画情景在二百年后的外伶仃岛山顶重现,不过这个旅行者不仅是凝视云海,而且还凝视着粉蓝色的大海!这是一种双重的壮美,是弗里德里希画中未曾描绘的梦想。 长寿命的巨型石蛋和短寿命的我们人类旅客在这里同时享受到大海的美景!令人感到万千。这些巨大的“石蛋”,比帝国的历史还要悠久,它们圆润的形状蕴含着永恒与无常的悖论。在这里,我们这些转瞬即逝的生命,得以窥见某种永恒的片刻。这些花岗岩的沉默力量,与人类生命的短暂形成了鲜明对比,但在这一刻,在这天穹之下,在这无边的大海面前,所有的差异似乎都消融了。 我曾不少次登上名山山顶观看,然而却是第一次在一个山顶观望大海,而且是艳艳美色的大海,这是一种全新的对生命和美的体验啊。这是前所未有的独特体验。这不仅仅是站在山顶的高度,而是因为脚下的大海像液态的蓝宝石般闪耀。在这里,陆地的坚实与海洋的流动之间不再有界限。这种体验,与从飞机上俯瞰太平洋的感受完全不同。这里的感受是亲近的,既扎根于脚下,又延展向天际。 那位戴帽子的旅行者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他是这片景象的参与者,是人类与自然伟大奇观之间永恒对话的化身。站在悬崖边凝视远方的行为,不仅是向外探寻,也是向内审视。感受海风拂过肌肤,观察阳光与云雾阴影在岩石上的交织,惊叹于缥缈雾气在海天之中的低语——这是让人体验到生命之美的一个难忘的瞬间。 于是,这山巅,这石、海、天的交织,成为生命本身上演的舞台。这些花岗岩巨石,以它们的静默见证着,而我们这些转瞬即逝的生命,得以在这一刻共享壮丽。人类与这些古老岩石短暂的交集,让我们在无边的海洋、无尽的天空、以及永恒的地球面前,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存在。而在这瞬间,我们仿佛也变得无限。
现在下午13:23。我站在这海拨300米左右的山顶,看到了透过云层一片空隙阳光照耀的一片白色波光的海面。这是我做梦都想见到的海景啊。眼前的景象宛如一首光与纹理、辽阔与深邃交织的大自然交响曲。目光触及之处,尽是大自然用灵动之手绘就的杰作。 阳光穿透云层的帷幕,光束如同神圣的聚光灯,照亮了海面的一角。下方的海水闪烁着银白色的光辉,那种超凡脱俗的耀眼仿佛超越了天际。在这片神圣的辉光周围,海洋呈现出一种迷人的色彩渐变。在阳光之下,海水变成柔和的粉蓝色,散发出一种宁静而柔和的气息。而在阴影笼罩的云影之下,海水则转为深紫色,仿佛被艺术家用浸满浓郁染料的画笔轻轻点染。光影交错,在水面上绘出不规则的色块,这种自然的瑕疵美恰如手工染布时不可预料的斑驳之美。那白色反光表面多么像无限扩大的皮革不平的表面,同时又多么像海贝壳内表面粉白色的反光啊。 在这广阔的画面之上,货轮像甲虫一般漂浮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它们深色的轮廓与明亮的海洋形成鲜明对比,每一艘船都显得渺小而孤单,却也象征着人类在大自然之中的痕迹。在更远处,深蓝色小岛如同沉睡的巨兽,从水中浮现。它们的轮廓深沉而神秘,犹如巨鲸浮上海面换气。 阳光还点亮了漂浮在海面上的雾气,将这缥缈的薄纱变成漂浮于水上的灵光。雾气在阳光的怀抱中微微发光,为这场景增添了一种转瞬即逝的美感。 我身边的巨石经过岁月的打磨,有少量白色苔藓的点缀。而它们周边茂盛的植被,鲜活而生机勃勃,为视野增添了生机。它们共同构成了画面的前景,即便天际无垠,也让观者的视线停留于此。 在这山顶之上,你会感到自身的渺小,同时也感到自己的浩瀚。面对大自然的壮美,人类被深深折服,却又因为它的美丽而升华。这是一片海洋、天空、光线与陆地融合成和谐的画面,壮丽而神秘。
走到石景公园最高点。你会发现自己沉浸在大地、海洋与天空的非凡和谐之中。这个由巨大的石群自然形成的观景平台,呈现出北、东、南三面的壮丽全景,只有西面的视野被郁郁葱葱的山岗遮挡。 当你的目光掠过无尽的海洋,蓝绿色的宽广海面以宁静的气息低语着无限的天际。除了偶尔掠过的船只轮廓,浩瀚的海面毫无阻隔,最终与远方的天空融为一体。在天边,云朵如同舞动的白纱,不断变换着形状。从北方飘来的雾气轻柔地滑过山巅,向南坡滚落,仿佛在进行一场迷人的舞蹈,时而笼罩,时而揭开景色的神秘面纱。 在头顶,天空则上演着属于它的交响曲。一道透彻的蓝天宛如“天井”般镶嵌云层织成的画布,飘落在这片粗犷壮丽的花岗岩平台上空。 站在这个云雾表演的大地舞台之上,身处云雾的环绕与海风的呢喃之中,人会感觉天与地的界限在此刻消失了。仿佛灵魂被轻轻解放,缓缓升向无垠的天空。脚下的岩石似乎并不是将你牢牢固定在地面,而是托举着你进入那至高无上的领域——一个短暂的时刻,让宇宙间的和谐以最纯粹的形式展现在你面前。 这是一个时间仿佛停滞的地方,岩石、海水、空气与光线在这里融为一体,创造出令人震撼且心灵升华的景象。在石景公园的顶点,你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位参与者,参与到大自然的宏大舞蹈中,感受天地间无声的交流与对话,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天人感应的错觉。
(七)
从山顶下来,顺着小马路朝北下行。马路切出的浅U型山坡剪影出的前方的海面上,西侧,白色的雾气仿佛一层薄纱,部分遮掩了地平线,与下方的海面完美交融。海水被渲染成柔和的粉蓝和浅紫色,透着一种不属于尘世的宁静。一艘快艇划破这片宁谧的画布,身后留下一条白色的水纹。 东侧的天空则展现出戏剧性的对比。透过云层,两片蓝天显露出来,一片淡雅柔和,一片鲜艳明丽,为广袤的天际增添了深邃与层次感。遥远的海平线上,几座蔚蓝色的岛屿静静伫立,它们的轮廓从海面上升起,仿佛跨越了时光的沉静。几艘大型货船静静地漂浮在海上。 山顶驿站那两个亭阁再次进入视野中,双亭的结构为这片永恒的风景增添了一抹当代的气息。真的是山海如画啊。 再次走进山顶驿站观景台中。山下海景依然让人沉醉。浓绿色植被和黄色花岗岩石蛋组成的山坡,为眼前的大海编织了巨大的画框,覆盖天空的松松的白云为中空的蓝紫色天空和海平线上方靓丽青蓝色的天空做了蕾丝布般的装饰,一半祖母绿一半蓝紫色海面构成辽阔的大地桌面,上面摆放着玩具式的人类船只……如画的大风景,真的让人不忍离去……
(八)
你不得不下山。小公路边的画着米级直径圆弧的无叶细竹枝,这些简单而精致的曲线令人着迷。它们在巨型岩石块伙伴的身边显得纤弱,却引人瞩目。我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神奇的竹子。干净利落的人类修建的小马路,为大自然的美景增添了有序的生机。薄雾在山间飘动,阳光透过云隙洒下微光,远处的海洋隐约泛着蓝色的光辉,那平静的海面与天空融为一体。走在这样的小路上面,看着山上的美景,真的是让人心情愉悦。
过观日亭,从三叉路口朝北下山。计划沿环岛公路,路过听涛驿站和矿石湖,经岛北侧沿海、穿过东侧山中、南侧沿海、西侧沿海环岛小马路到达码头。 岛屿的宁静之美如同一幅精妙的画卷在前方展开,辽阔的海洋与舒缓的山坡在色彩与质感的交响中彼此相融。干净整洁新铺小路缓缓向下延伸。蜿蜒的道路沿着郁郁葱葱的山坡弯曲前行,有坚固的石护栏在一侧延展,引导着视线走向那无限平静与永恒壮丽的地平线。 刚过三叉路口,岛屿的西北方向呈现出壮阔的景致,岛的山体舒阔的自然地貌勾勒出一个宽大的“V”字形。这个边框怀抱着一片宁静的海湾,石涌湾与小码头便静静地坐落在其底部。此时是下午14:03,太阳在几朵团状云朵后面,照白了V边缘左上角的海面。那里有十多艘大型货船如水面水虫一般停泊其淡粉蓝色海面上。薄云平展天空,仅露出几处不规则的天空,那天空偏西是艳青蓝,偏北是淡青蓝,清新秀丽,海面则是蓝紫色为主色调。好一派闲情气定的大山大海景的风光。 随着道路蜿蜒向前,繁茂的山坡覆盖着郁郁葱葱的绿色植被,向海岸线倾泻而下,而港口则低声吟唱着远处隐隐的活力。海面与山峦的沉静相互交织,土地与海洋共建了一幅让人赏心悦目开阔的画面。 道路两旁静谧优雅。在道路右侧,有一组巨大的岩石矗立,它们的粗犷轮廓与平滑、整洁的道路表面形成了鲜明对比,而道路则柔和地弧形延伸。护栏之外,海洋一望无际,与远处朦胧的地平线相连。那里香港的群山隐约可见,其山峰笼罩在薄雾之中,充实了这一片海景。 走在干净整洁的新铺下坡的小马路上,我心里回想着贝多芬田园交响曲中暴雨之后那一段心情无比舒适的旋律。可不是吗?这里不也是雨过天晴吗?
下面的行程,是外伶仃岛上另外一种的风景,大自然另一类艺术的呈现。在通往海岸的小道上,随着山路蜿蜒而下,眼前的景色如一场色彩与质感交织的迷人交响曲。巨大的花岗岩巨石,有些如小屋般大小,散落在山坡间,宛如一座大自然的石蛋博物馆。这些金黄色的巨石,经受岁月与风霜的洗礼,静静地卧在绿色的山坡上,仿佛被神的手随意摆放在这里。它们与粉蓝色大海搭配,真的令人赏心悦目啊。 这些花岗岩“石蛋”以其光滑的曲线和风化的表面令人赞叹。在柔和的光线下,它们仿佛散发着光辉,温暖的黄褐色与周围翠绿的植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些巨石摇摇欲坠地停留在路边,而另一些则散落在山坡上,仿佛正慢慢滚向下方的大海。它们随机散落着,多么像在海岛绿色舒展的山坡上雨后草从中蜂涌冒出的超大尺寸淡黄白色“石蘑菇”啊。 在山坡的另一边,大海如画卷般展开,呈现出柔和的蓝绿色调,与头顶柔软的云朵完美交融。这片广阔无垠的海洋,与远方的天空相接,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平静。在远处,几座小岛宛如翡翠般浮现于海面,在地平线的薄雾中显得轮廓柔和。 空气清新,带着淡淡的海洋气息。走在这舒展开阔绿色植被和黄色石蛋共建的山坡下山小马路上,我想起来了十九世纪英国湖畔诗人华兹华斯写的《水仙花》中诗人一下子看到一万朵水仙花时欢悦喜悦,我现在是一下子就看到一万颗花岗岩石蛋同鲜花一下散落在海边的岛屿山坡上! “与这样快活的伴侣为伍, 诗人怎能不满心快乐! 我久久凝望,却想象不到 这奇景赋予我多少财宝。” 是啊,此刻的我看到花岗岩的石蛋就是代替了华兹华斯诗中的水仙花啊!山路每转一个弯,便是一个新的视角,让我欣赏到巨石、绿意与无垠大海之间的奇妙和谐。在这里,时间仿佛慢了下来,现代生活的喧嚣也似乎遥不可及。这真的是一个令人心醉的地方,今天大自然在这里毫不费力地给予我多少久违的喜悦与平静啊。
前行。走在通往外伶仃岛观日亭到听涛驿站的路上。右边一片山岩之上出现了几只随风高高飘扬的鹰!在白色疏云的背景之中,他们多么从容的飞翔啊。这又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青年时代,总向往像鹰一样自由飞翔,此刻的鹰又把我带回到了青春年少时光回忆之中,那时我曾写过一首《囚鹰颂》,这首诗己经被编入四五种散文选集中。我仍然记得其中的一段: “不,你的理想在天空 那无穷的苍穹才是你的世界 你渴望的是那 残酷战斗的欢乐 那荒凉绝顶的山崖才是你的家 那呼啸凌厉的山风才是你幸福的催眠曲 你的利爪只该撕碎 那活着的猎物 什么欢乐比能比得上 你迎着晨光 高速行进在万山之上 或是飘弋在无边平原上空 万物尽收眼底的欢乐 什么能比得上 你从云端中急坠而下 直扑那仓惶奔跑的野兔 或是利爪击向那 绝崖上无处逃窜黄羊的欢乐 什么欢乐能比得上 你从地面腾空而起直刺云霄 或是愤怒地、亢奋地狂笑着 搏击狂风的欢乐” 似乎只是在片刻之间,时光己经过去了近四十年。我不禁问自己:还希望像鹰那样做最后的博击吗?
山路在南边的山坡上轻轻勾勒出一条通向这片原始的岛屿风貌的路径。前方,视野中展开一片宁静的碧蓝海湾,优雅地形成一个U形,静静地躺在山脚下。这就是大东湾。静谧将这片风景裹入一种跨越时空的宁静之中。在这里,世界显得广阔而纯净,仿佛人类存在己经完全退居了幕后。 山坡上铺满了茂密的绿色植被,点缀着金黄色的花岗岩巨石。这些巨大的石头从大地中探出头来,呵,这片天地中古老的守望者。它们的圆润和光滑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时间的悠长与平和。绿色与金黄、阴影与阳光的交织,形成了一幅和谐的画卷,低吟着一首永恒的静谧之歌。 天空像一幅柔和的灰蓝画布,云层宽广而低垂地覆盖着天际。在这云层之间,两片鲜亮的蓝色天空透现,宛如天使那平和而注视的双眼。一片是明亮的浅蓝,如同被阳光亲吻的夏日天空,另一只是深邃的青蓝,带着大海的深沉与安详。这些蓝色的天眼似乎仁慈地注视着下方的景色,充满平静与安宁。 岛屿这一侧几乎没有人类的踪迹,除了一条小马路孤独的沥青带蜿蜒穿过荒野。行走山路上,心很静。远远地,海湾的水面如镜般平静,映照着上方苍穹的淡淡色彩。海岸线原始而宁静,那一弯金色的沙滩,被山凹怀抱。没有船只划破这片海域的平静,也没有人声在峭壁间回荡,只有风的低语。 走在这条路上,你会感觉仿佛步入了一个超越时间的境界。人类生活中喧嚣的忙碌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大自然稳重而沉静,眼前只有花岗岩巨石、翠绿的山坡、湛蓝的大海……
向西南前行,穿越伶仃岭和东湾岭之间的浅小峡谷。依然是巨石立在路边。只是眼睛的视线短暂离开了海面。数千年以前,这里仍是大陆一部分,万山列岛均与大陆相连,冰川融化使之成为了海上漂浮岛屿。神奇的人类,现在竟然知道一万年前这里和大陆相连! 再回首东北方向,大东湾的海面和天空都装在V字型的山框里,依然是那么宁静那么美啊。 看到小峡谷的另一侧西南端的塔湾水面了。太阳在云层里,海面是珍珠粉式的矇朦白亮,海岛如水面上蓝黑色的雕塑,这是另外一种风景啊。 看到了台阶状坡面的“矿石湖”。“矿石湖”最初形成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为香港机场填海工程提供石料而开挖的巨大石坑,压根就不是什么矿石坑。一个人工破坏环境的产物,如今亦变成了如今岛上一个标志性景点。不过坑底水清就没有问题。 迎光看到坑内的水色是很不自然的蓝碧,走到另一侧沿木浅道走到水坑边,看到的水质无色清澈。栈道上一位七八岁女孩的父亲说:“这不过是一个水坑。”女儿一脸认真地反驳说:“这里的确是一个湖。”让人觉得很有趣。 有一篇文章中是这样介绍这一小片人为的景区的: “而在最南端的塔湾片区,景观面貌突变:山体呈阶梯状的裸露着,山坑的积水泛起不自然的绿蓝色,岸边的沙地上列满一系列破败的机器,仿如一座工地。外伶仃岛西面受到山体的庇护,更适合船只的停靠,所以早期登陆者选择在安全的西面安身立命,营建村落。当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处于原始状态地位时,人们看中利用台地的功用而非景观,依山而居形成身体与心理的安全感。而南面的塔湾区域长久处于原始自然的状态,直到工业开采深刻地改变了它的面貌。1960年代,香港利用发达的航运能力与区位优势,向西南诸个岛进行开发,采集珠江三角洲砂源用于填海造陆运动。外伶仃岛作为供港国际机场砂源的岛屿之一,塔湾片区被港商承包,建设采砂场进行大面积的砂石开采。目前采砂场上还遗留着当年工作的采砂机器,虽已破败,却在海岛这幅涂鸦刻浓重的一笔。”
(九)
小小的港湾塔湾进入视野之中。15:37,走到塔湾驿站。傍晚的阳光己经开始缓缓下沉,优雅地洒在平静的海面上,为海水镀上一层金色的辉煌。一片白金色的海水反光面,像是金箔纸贴在不平的细浪平面上。这片光辉的海面仿佛无限延伸,与地平线相融,远处的岛屿如幽蓝和灰色的剪影,静静伫立。停泊在海湾的船只成了黑色的剪影,与这片耀眼的海面形成鲜明对比。 近岸处,被浓郁葱郁的绿树环绕,那翠绿的色彩饱满而生机勃勃,为整个画面注入了生命力。崎岖的悬崖己化作黑色的轮廓。一个小码道的水泥道连接着这片浅U型的海水面。 太阳在一片巨型战斗机形状云片的机头三角形的云片上方灰色天空中,把机头一部分照成带半个金色光晕的赤白云片。云层下有放射状的光芒,为海面洒下神圣般的光辉,仿佛是天堂伸出了手,轻轻触碰这片大地。光与影的交织带来一种静谧,伶仃洋西南海岸的这一幕宛如一场光与影交织的交响乐,是大自然在最宁静与壮丽时刻的绝美展示。这一风景呈现出鲜明的翠绿、闪耀的金色和深邃的蓝色,构成了一幅令人屏息的画卷。 当太阳渐渐沉向地平线,它的金色光芒轻抚着大地与海洋,这片风景变得几乎带有神话般的色彩。这是一个悬浮在时间之中的瞬间,凡俗的景象在这一刻化为崇高。真的是美极了。这是我己多年未见过的下午阳光照亮平静大海的辉煌静谧的画面。 这一刻宛如一场恢弘交响乐的终章——这是大自然为我今天行程演绎美景日间宏大序曲的第五乐章。此时,西倾辉煌太阳正照耀着海岸线。今天行程大海交响乐进入辉煌日落的时刻。
这是一条从塔港到码头2.4公里左右的西南一侧海岸小公路。离海面十多米到数十米高,背靠黄色巨石散布路边的石山坡,真的是一条观看下午大海日落全程的黄金海岸路线。这不只是一条通行的道路,它也是通往心灵深处的黄金线路啊,尤其是在下午阳光逐渐西沉的时刻。下方有接近海面的步行石道。因为要往回赶时间,我还是选择了走上方的小马路观景。只是这一段小马路有些陈旧,没有山另一侧全新路面令人轻松修闲舒适。 巨大的黄色花岗岩巨石像自然的雕塑般散落在路旁,它们的温暖色调在倾斜的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些光滑的巨石,宛如远古时光的遗迹,散发着原始的美感。它们强烈的暖色调与绿树形成鲜明反差;偶尔,鲜艳的红色三角梅从绿树中探出头来,花瓣在阳光照射下仿佛被点亮,像彩绘玻璃般晶莹剔透,夺人眼球。它们似乎有些不真实,这是大自然艺术家有意在这宁静的画卷中点缀的一抹热烈与激情。 海面不时从树丛缺口处露出部分阳光照亮水面。路边的观景台上,海面全景展示出来。被阳光照亮的海面呈粉蓝祖母绿色,那些散落在海面低平海岛使大海变成内湖般的亲切,从树丛的缝隙间,海面不时显露出来,在柔和的阳光下闪耀着光芒。水面呈现出浅蓝与绿色的交织,随着阳光的跳动泛起微微的金光。那些点缀在地平线上的岛屿,它们柔和的轮廓让大海的辽阔多了一丝亲切。这种海、岛与光线的交融,使得场景变得温暖而宁静。这里的海洋不再显得无边无际,而更像是一个广阔而温柔的湖泊,平静又亲近。 在路旁的观景台上,视野豁然开朗,整个海面尽收眼底。在这里,世界仿佛完整了,被那微带金色的阳光温柔地包裹。场景的静谧让人心中也随之平和。太阳渐渐下沉,光线变得柔和,为整个景致笼上一层金黄色的暖光,仿佛在轻轻抚摸着每一块石头、每一片叶子和每一朵浪花。这种暖意不仅仅渗透到肌肤,更深入到心灵深处。这不仅是一个地方,更是一段时刻、一种感受、一种状态。这是一片夕阳的光辉照亮的世界,让我们内心也变得安详宁静和充满阳光。整个世界因此变得充实而被微带金色的阳光包裹。
今天的太阳真的散发着金色光芒,它在海水里铺上了一条宽宽的白金箔片贴上的水上通道,带着皮革式凸凹不平的表面,从它下方岛屿连到岸边,而且在它的正下方岛屿水面上镀上特别精美的金黄色。别提镶嵌在它的阳光大道上小船黑色剪影有多么梦幻唯美! 在这如诗如画的光影之中,散落在海面的岛屿笼罩在柔和的金光里,轮廓因光与影的交错而显得朦胧。海面映射着太阳的辉煌,波浪镀上金与象牙的色调,将水面变成一片无限延展的光与质感的织锦。靠近岸边的海水如同一块巨大的翡翠,阳光的抚触让它的绿色更加灵动。 斜阳的阳光把岸边黄色岩石变成暖黄色,使松树变得年轻,朴素无华的红色三角梅唤发出热烈的青春,比玫瑰还要鲜艳夺目,而把岸边的海水变成巨大的玉石湖。 真是一个忘忧的金色阳光的海岸时光,此刻我真的觉得自己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只有这充满海岸线上的金色阳光——一个阳光、海洋与海岸交织的和谐之境。 沿着这条环绕海岸的小路漫步,无法不被这金色的遐思包裹。这是一段令人心生静谧与敬畏的旅程,仿佛整个世界都浓缩在这单一、璀璨的体验之中。天际线、阳光映照的海水、陡峭的悬崖与绚烂的花卉共同构成了一幅超越风景的画卷。它是一首鲜活的诗歌,一首献给大自然永恒之美的颂歌。在这迷人的时光里,金色的阳光将这片海岸变成了无边的静谧之地,一个净化心灵的避风港。
看看这夕阳余晖里照亮黄色的花岗岩石裸露的岩体,像刚才开采出来一样新鲜温暖,没有一点黑色苔痕,没有一丝一毫阴影。它们是天生就是为夕阳金色阳光打造的金色梦之乡的岩石王国啊。它们在山上的部印在瓦蓝天空中散出光芒,多么温暖人心啊。 在这里,平凡的植物在海面金色阳光大道的背景上熠熠生辉。每一片叶子都反射着宝石般的光芒,因这金色的阳光而变得非凡,在阳光的亲吻下闪耀光芒。 当我们目光投向南方海面时候,看到是温暖阳光中的恬静的碧海,那是停泊的船只也沉静地享受着阳光。 这里不仅仅是陆地与大海的交汇,更是一首大自然献给落日的颂歌——一首献给光明、宁静和黄昏时分深邃平和的永恒赞美诗。在这条小径上,每一步都像是行走在一个梦境之中。在这里,现实变得柔和,灵魂在无垠的光与水的世界中翱翔。这便是外伶仃岛最诗意的时刻——一个在夕阳的炼金术下,平凡化为非凡的圣地。
到了“流水坑”位置,有一个步行台阶下降到海边,此时已是16:22。离开船时间不到一小时了。这小路看去好久没人走过,我担心中间有断路,否则台阶上怎么有那么多落叶。可是仍经不住到海边的诱惑,冒然下行。当然,贴近海面看到的风景就是另外一番景象。 走在小路穿过小路,可以看到路边不同的树枝树叶在海面金光大道上的剪纸艺术作品随你步行流淌变化的画面,即使路边岩面上被照亮的普通树木植被,也像天堂里一样美丽动人和精神焕发,特别葱绿和生机勃勃,不像在人间生活。 这大海似乎赋予了岸边小道万物在夕阳中特别的精神气,就是黄色的岩石也似乎是有了生命。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安静而神圣的能量。 随着夕阳渐渐西沉,天空被染成琥珀与紫罗兰的色调,整个世界陷入一种冥想般的静谧之中。这是一个时间仿佛暂停的地方,是灵魂找到慰藉的地方,也是旅程本身成为目的地的地方。真的是一场梦幻海岛旅程。
走在外伶仃岛西南侧的环岛小道上,小路从树荫中延伸而出,豁然开朗,眼前呈现出一幅无与伦比的壮丽景色。在这里,树木退去,让位于无遮无挡的海天美景,仿佛整个景观都在呼吸,将自己完全敞开于阳光和清新的空气之中。小道旁,一块巨大的三角形花岗岩矗立在地面上,边缘粗糙,形状壮观,但被大自然的艺术手法轻柔地修饰。它不仅仅是一块岩石,更像是时间本身雕刻出的艺术品。 这段没有树荫遮蔽的小路是海面完全展现的地方,一片无边无际的镜面,映照着头顶的天空。太阳赤白,光芒虽强烈却柔和,为世界涂上一层金色和白色的光辉。阳光洒落在海面上,形成了一条耀眼的光道,海面被这条金色光道一分为二。这条金色的光道随着波浪的轻微起伏而闪烁跳动,仿佛是一条天上的道路,引领着想象力通向未知的远方。 在西边的海面上方,天空披着一层柔和的黄色面纱,温柔的色调与头顶的湛蓝色融为一体。光线温柔而包容,为这一切场景披上一层温暖的怀抱,仿佛这一刻超越了寻常的日子,独立存在于时间之外。
在地平线的尽头,大海与天空完美地交汇,形成一条永恒的边界,两片无限在此相遇。从这条线中升起的是几座小岛,点缀着整片海洋。它们的轮廓柔和,在阳光的朦胧光辉下显得有些模糊。这些岛屿,小而安静,似乎漂浮在梦境中,更像是朦胧的暗示,而非具体的存在。它们点缀在地平线之上,如同乐谱上的音符,每一个都独特却和谐地融为一体。 五六只长长轮船分享着海面,它们的轮廓拉长,与这片无垠的海天岛画面融为一体。它们仿佛被这宁静的美景所催眠,静静地停泊着。与那些小岛一起,这些船只构成了一幅静止与运动和谐交织的画面,连同阳光照射岸边暖色的花岗岩墙,构成一个安详温暖的小天地,正好可以长久装入我们这些匆匆走过旅人的心中。这是一个人与大自然在此无侵扰地共存的世界。这一切仿佛是一个小而完整的宇宙,一个宁静的口袋天地。 当你沿着这条小路漫步时,这片景色的美深深地沁入你的灵魂,带来一种无法用语言形容的静谧喜悦。海洋仿佛有了生命,它的表面不断变化,却始终保持着永恒的本质。太阳以不变的光辉缓缓下落,光芒将世界涂上一层温暖与奇妙的色彩。 这条小径本身简单朴素,两旁是石质护栏,但它带领你穿越的是一片如此深邃的景色,仿佛踏入了一幅画作。脚下的石头被阳光晒得温暖,而浪涛的声音,温柔却坚定,伴随着你的每一步。每拐过一个弯角,小径都为你揭示一个新的角度,一种对这片辽阔世界的新视野。然而,无论你走多远,这片地方的本质始终如一:光、空气和水的盛宴,一种地球之宁静与庄严的景象。 这一刻,这片地方,并不会因为你的脚步离去而被遗忘。它会停留,深深地镌刻在你的记忆深处。阳光的温暖、海洋的辽阔、花岗岩的古老力量——这一切都会与你同在,成为你旅途结束后珍藏的宝物。这是外伶仃岛献给旅人的礼物,一个时间放缓、心灵得以安宁的地方,让我们看到在这广阔的世界上,仍有如此纯净、未被破坏的美景等待着被发现。
当太阳缓缓西沉,洒落在外伶仃岛西南海岸,整个世界仿佛化作了一首活生生的交响曲,每一个元素都成为了永恒旋律中的音符。那道横跨海面的金色光辉犹如一座发光的桥梁,引领着灵魂向着无尽的地平线延伸。空气中弥漫着海盐的气息,伴随着微风的呢喃,仿佛在回响着某种超越当下的声音——无声却深邃的音乐,在内心深处引发共鸣。就在这一刻,当落日的灿烂辉光笼罩着大地与海洋,我的思绪第三次不由自主地飘向贝多芬。而这次,我联想到的正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那辉煌而超越尘世的第四乐章,一个对人类和神圣的礼赞。外伶仃岛海岸落日的灿烂景色,不正是大自然为我们人类正在演奏和合唱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神圣辉煌超越尘世的第四乐章吗? 此刻,广阔的海天仿佛成了管弦乐的序曲,海浪拍打岩石的声音如同交响曲开篇时弦乐的柔和颤动。光与影在水面上的交织变幻,仿佛自然界自身正在酝酿着某种宏伟的升华。远处地平线上的岛屿,像这片圣洁演奏的无声守护者,静静矗立着,仿佛铜管与木管乐器即将奏响的辉煌主题的前奏。 然后,太阳升起,它的光芒灿烂而辉煌,将金色的光洒满整个海面,犹如贝多芬著名的《欢乐颂》。它的光芒似乎在歌唱,不是用语言,而是以纯粹、未被过滤的情感——那是对爱、对和平以及对超越尘世一切的颂扬。分割海洋的那道光辉,仿佛化作了贝多芬杰作中的合唱之声,齐声高歌:“Alle Menschen werden Brüder”(“全人类皆为兄弟”)。那地平线上的辉光,成了他们的圣歌,他们共同的承诺,在天与海之间肆意流淌。 这不仅仅是一次落日,而是一场崇高的启示。海岸边那些饱经风霜的花岗岩巨石,犹如贝多芬那坚定不移的主题——它们坚固不动,是整部交响曲的基石。阳光洒在肌肤上的温暖,海面上金色的反射,以及波浪低语般的呢喃——这一切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首自然本身的大合唱,歌颂着永恒的爱与和谐。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特别是它的第四乐章,一直承载着普世的意义,对团结的渴望,以及对超越自身的更高境界的追求。在外伶仃岛上,这个瞬间的大自然,仿佛将这些理念具象化。太阳的光芒普照万物,无论差别,毫无保留,犹如一种神圣的爱,无评判、无隔阂地赐予每一个角落。地平线上静静停泊的船只,为这宏伟的自然演奏增添了一丝人类的气息。 落日的辉煌逐渐褪去,但那音乐仿佛仍在耳边回荡,仿佛岛屿本身成了贝多芬的管弦乐团。即便颜色渐渐柔和,当金色变为琥珀色,再转入暮色的怀抱,爱与团结的主题依旧回荡不止,在记忆中久久不能散去。这一刻,落日、这座岛屿、这首交响曲——它们共同组成了同一个普世的真理,在太阳沉入地平线之后,仍然在内心深处共鸣。 在这逐渐开始变暗的光辉中,我感到自身既渺小又无限,与某种更伟大的存在相连。即使我转身离开海岸,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最后的和弦仿佛仍在身后追随,不再是简单的音乐,而是整个宇宙的心跳声。
继续前行,终于发现有路牌出现,告之前面塌方,不能再前行。此时己经是16:30,于是一路狂奔原路返回,回到小马路上。 重新走回小镇街道。路边上午过来时就印象深刻的一株相思树,再次看到依然觉得有些异样,这是过去的墓地种植之树。树上的三角梅不多,仍然鲜艳,这树重新把我从美景梦游中带回了现实世界。小镇街道和港口被金黄色的夕阳染上金色,冲淡了刚才涌上心一丝伤感。 17:20,客轮准时出发。这时夕阳变成了红色,虽然是晴天,窗户玻璃上挂满了水珠,我看到太阳已变成一轮鲜红的圆盘,逐渐沉入地平线。那模糊的火红圆盘似乎承载着某种未曾言明的哀伤,仿佛大海本身也在为白昼的消逝而惋惜。那模糊了红色即将消失的太阳再次把一丝忧伤带进心里。 我想起来下午刻意不去想的“观日亭”立柱上刻的文天祥的《过零仃洋》诗句和他的人生经历。 伶仃洋这个词,我们中国人似乎很熟悉。只因文天祥的《过伶仃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过去只知道这首诗中的最后两句,这次看到了全文: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个历史总是让人感到悲伤。这个故事中,文天祥在生死之中不是没有犹豫和挣扎,并不是不想生,只是因为不愿背负叛徒之名做元朝的大官而生,而是愿意作为道土平民而生。但是,元朝的统治者虽爱才,却不放心让文天祥去当道士平民。文天祥最后不得不选择了死亡这条道路。他最终不得不选择以死亡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信仰。他的故事,承载着沉重的历史意义,在这美丽的黄昏中投下一抹淡淡的哀伤,将夕阳的金光与深深的惆怅交织在一起。 我选择把这件事放到文章最后说,只是我想我们是旅游度假,在度假时光放下历史的沉重是我们的权利。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承载着不朽真理的诗,交织着悲壮与豪迈。它不仅讲述了文天祥高贵的牺牲,更道出了生命的普遍悲剧——失去、选择,以及为了更高的信念而放弃自我。他的人生与抉择成了人类脆弱与坚韧的象征,证明了美与哀伤的密不可分。 只是文天祥看到了生命的本质,穿越了对死亡的恐惧,看到遥远的身后的后人对自己的态度。这仍然是生命的悲剧。 历史沉重的阴影片刻掠过我的心头。事实上,我们也在不愿的不久的将来一定会遇见“人生自古谁无死”的这个躲不过的痛苦,这是不存在选择权的自然的生命最终突然消失的那一瞬间。被推过那一门坎后,我们不再有我的存在意识了。这种真相却带有苦涩。我们都注定会跨越那不可避免的界限,迎来生命意识消失的瞬间。这个念头不请自来地在我心头萦绕,伴随着我凝视渐暗的夕阳。 尽管如此,此刻的我仍然在这里——活着,感受着这一刹那的壮美。美是我们这些活着的人享受当下的最佳馈赠。历史的沉重稍纵即逝地掠过我的心头,却无法将我囚禁。“过零丁洋”中那深沉的哀思低语着生命的脆弱,这种情感萦绕不散,但它无法削弱眼前夕阳的辉煌。相反,它让我更加珍惜此刻的美好。 轮渡在波浪间缓缓摇动,地平线逐渐隐没于夜色中。我意识到,每一个终结都是一种过渡。太阳终将再次升起,而我的意识终有一天会消逝,但世界将以其无尽的美与悲剧、毁灭与重生,继续循环往复。这就是存在的悖论:转瞬即逝与永恒交织在一起。 这个世界依然美得令人心碎。树木的翠绿、夕阳的暖金、海洋的无垠——这一切都提醒着我们,正是因为生命短暂,才显得如此珍贵。
吴砺 2024.1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