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清源山随感
泉州这座古老的城池,仿佛一直在等待我。 今日终于踏上这片土地,从走进泉州站的那一刻, 橘色玻璃幕墙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 这光线中有一种家的味道,温柔里透出丝丝浪漫。
初次来到泉州,却有种莫名的熟悉感。 仿佛青春时代的故乡又重新映入眼帘, 或许因为老城区未曾被拆改重塑, 那些老街巷还保持着原有的模样, 有种让人不自觉放松下来的力量。 上午的阳光明亮而温暖, 正适合出发去探访那久闻其名的清源山。
元旦假期,山门口人头攒动。 天很蓝,风很轻,仿佛透明一般。 抬眼望去,整座清源山像一头庞大的史前巨鲸, 从岁月的深处浮出海面。 山脊的曲线柔和流畅,在朗朗晴空的映衬下, 显得平凡却又明朗。
沿着树荫覆盖的小路缓缓前行, 不一会儿就到了那尊著名的宋代老君石像前。 两排小叶榕树高大茂密,每一棵的树干 都像巨伞一般张开无数粗壮的“伞骨”, 交织出一条天然的绿荫廊道, 让人仿佛走进了某种古老而神秘的厅堂。 游客们在这里驻足、拍照, 脸上洋溢着比石像本身更多的快乐。
今天的阳光真的无可挑剔。 传说中,这座曾被称为“泉山”的山岳, 因百余处泉眼散布其间而得名, 山中到处是清泉、洞穴、潭水和溪涧。 然而,如今山道两旁已不见涓涓细流, 只有阳光如水一般倾泻下来, 在石阶旁撒下一片金色的光斑。
据说,这一切都源于半个世纪前, 人们在山体内部大规模开凿防空洞, 挖空了整座山体,也挖断了那些古老的泉脉。
一路走上山坡,满眼都是相思树, 仿佛在低声诉说那些被岁月遗忘的故事。 想象千百年前,这里曾是密密麻麻的墓群。 然而,如今这些墓地已经被彻底清理干净, 山坡重新恢复了它的自然原貌。 这是对历史的不敬,还是后人的福祉? 这个问题沉重而复杂。 想到二十世纪那段急剧变迁的历史, 不禁感慨,人类的脚步,何其仓促又何其惊人。
走到半山腰的一座凉亭, 俯瞰泉州城全景,顿觉胸怀开阔。 低矮而古旧的房屋,连成一片, 仿佛诉说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与梦想。 泉州人对老城的保护意识,让人动容。 也许,只有那些曾漂泊海外、远离故土的人们, 才能更深地懂得“归来”的意义, 所以他们用心守护着这片生养他们的土地。
而我们这一代人呢? 大多数人早已成为没有故乡的人。 儿时的老房子、熟悉的小巷,几乎都已消失不见, 土地上不再有能够触发回忆的景象, 只剩下一片陌生。
清源山的山道依旧普通, 但越往上走,石阶越陡。 这是沿海花岗岩山岳的典型地貌, 偶尔透过树荫,会看到一块天井般的开阔处, 露出一角湛蓝的天空和被阳光照耀的山坡。 这种登山的心情,与在福州登山时截然不同, 或许人天生向往新的风景,新的体验。 正如那句老话——诗意在远方。
终于来到南台岩, 眼前的巨石高耸入云,气势磅礴。 这是一座天然的观景台, 视野极为开阔。 阳光灿烂,辉映在山下西湖的水面上, 湖面仿佛一枚发光的贝壳, 镶嵌在大地之上。 晋江如一道洁白的弧线, 蜿蜒向远方,而中间低洼处, 有一座孤立的小山——紫帽山。
如果回到三国时代,在这里极目远眺, 大地之上,唯有紫帽山耸立在海湾中。 那时,这片如今已经平整的泉州平原, 仍是辽阔的海水世界。 时光荏苒,山海变迁, 曾经的泉城不过是山中一隅, 如今却已成为山环城抱的繁华之地。
登高远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乐此不疲的享受。 一旦踏上旅途,仿佛可以忘却时间的流逝, 不觉中忘了今日该吃什么, 也忘了岁月正悄悄在背后追赶,不知老之将至。
我拍下几张鲤城全景,发给朋友们分享。 卫民先生看后,留言说: “第二张照片有点过曝,但歪打正着, 最亮的地方,竟然有点像佛像。”
我重新细看,才发现他说的没错。 那片耀眼的光芒,真的像一尊佛像, 光辉灿烂,端坐在鲤城上空, 不是“有点像”,而是“完全就是”!
这是佛祖在泉州两千年后的显灵? 还是苹果16手机在无意间创造了奇迹? 无论如何,这人间的传奇, 在这一刻,成为真实可见的风景!
吴砺 2025.1.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