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意光影:安塞尔·亚当斯
(一)
我读过一本安塞尔·亚当斯的传记, 翻开那两张常见于书册中的黑白摄影: “月亮与半圆山”, 优胜美地的鹰嘴崖, 在月光下半明半暗,静默伫立。 画面如此干净,构图如此完美, 令人心生诗意,回味无穷。 多年以为那是月夜的景致, 却发现是清晨或黄昏时分, 阳光斜照在崖壁之上。 然而,我宁愿相信那是月夜, “半个月亮爬上来”, 让人联想起那深夜的幽静——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他的“月升”, 那光与影的传奇, 印制千余张,价值连城。 我曾以为是夜晚的礼赞, 却是在晨昏间捕捉到的奇迹。 然而,幻觉和诗意长存, 那黑白画面仍然让我心驰神往。
亚当斯将毕生倾注于镜头之中, 捕捉的不只是风景, 更是风景深藏心灵的回响。 如果约翰·缪尔以文字唤醒优胜美地, 亚当斯便是用光影创造了它的灵魂。
他说摄影要“有意图”, 在他的镜头下, 黑白超越彩色, 细节成就宏伟, 平凡的光影生出非凡的美。 这不正如我们用文字, 去捕捉不可言喻的震撼?
(二) 翻开玛丽·斯特里特·阿林德的《安塞尔·亚当斯》, 他的情感世界跃然纸上。 一个热爱自然的摄影师, 却常常被助手的青春美丽吸引, 但最终回归妻子的怀抱, 找到属于家的安稳。 他疏于孩子,却全情投入山水, 将生命交付给光影之间的神秘对话。
“蓝天高悬,才是真正的教堂; 自然的诠释,才是真正的牧师。” 这是他的信仰, 让艺术回归真实的土地。 没有天堂与地狱, 只有辽阔的天地, 和其中永恒的呼吸。
“我们不只是用相机拍照, 我们带到摄影中的, 是我们读过的书, 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爱过的人。” 这是亚当斯的心声, 也是他对摄影艺术的终极诠释。
(三) 他的作品总有一种特殊的魔力, 用光影塑造世界的诗意, 让黑白画面成为永恒的生命。 他的区域曝光法, 将光线驯服, 赋予大自然最真实的面容。 从深邃的黑到纯粹的白, 从岩石的纹理到云雾的飘逸, 他的镜头之下, 每一瞬间都凝聚成了不朽的画卷。
在《月升》和《冬日风暴过后》, 山峦低语,天空吟唱, 花岗岩如诗,云朵如梦。 他的镜头里, 荒野展现出灵魂的呼吸, 大自然以自己的语言低语, 唤醒人类的赞美与敬畏。
即使今日,他的作品依旧呼唤: 停下脚步,仔细凝视。 感受光洒在脸上的温暖, 风穿过树林的清新, 阴影在山峦上的雕刻。 他提醒我们渺小, 却也提醒我们: 我们是这辽阔天地的一部分, 与永恒的光影共舞。
安塞尔·亚当斯, 光影的诗人,风景的赞歌。 他留下的遗产如花岗岩般坚固, 他的影像依然鲜活, 不是遗物, 而是世界轻声吟唱的诗篇。
吴砺 2025.1.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