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59|回复: 0

[第一时间] 桐城:“物质+服务”兜牢困难群众的民生底线

[复制链接]

1873

主题

1970

回帖

3920

积分

桐网举人

Rank: 4

积分
3920
鲜花(7) 鸡蛋(0)
发表于 2025-10-31 13:0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桐城市融媒体中心
新渡镇罗潭村的小佳佳今年11岁,因父亲病故、母亲残疾,她已享受“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政策,每月领取1300元的基本生活保障金。“有了党和政府的惠民好政策,我女儿才能安心上学!”小佳佳的母亲感激地说。

近年来,桐城市在社会救助领域持续探索“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模式,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同时,更为他们送去专业的照护与暖心的服务,进一步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

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首先要解决“谁急需救助”的问题,关键在于建立多维度主动发现机制,推动社会救助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使之更有温度、更有力度。桐城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镇(街道)、村(居)干部常态化走访贫弱家庭,在扎实开展摸底排查过程中,做到“五个不放过”,即走访人不到户不放过、不是本人不放过、困难人员情况不搞清楚不放过、发现问题不就地解决或解决措施不落实不放过、符合条件且确有集中供养需求的困难人员未及时送至供养机构不放过。此外,城乡低保“补差发放”改革在桐顺利完成,实现低保政策平稳过渡,同时开展低收入人口大排查,镇村干部和网格员定期开展“敲门行动”,落实重点人群的排查、评估、建档、访视等工作,当好“政策找人”的“前哨”。在动态管理、数据共享、精准识别基础上,面向困难群众的各项“兜底”保障实现“应享尽享”,切实增强了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社会救助关系民生、连着民心。为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提升社会救助效能,桐城通过农村危房改造、敬老院改造提升等措施,持续改善困难群众的生活条件。在新渡镇新城村,今年62岁的特困人员老朱每月领取800元的救助金,今年6月又搬出危房进新居。他逢人便说:“我现在每月能领救助金,房屋又新又安全,现在的日子很幸福。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生病有人管、住院有人护”是特困人员的迫切期盼。桐城通过明确镇(街道)村(居)责任、建立互助服务队、规范服务流程,系统性破解特困人员就医“缺钱、缺照护”的难题,实行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常态化走访机制,确保他们“平时有人看、难时有人帮”。近年来,桐城出台服务类社会救助实施方案,实行政府购买服务,投入资金700余万元,为特困人员提供住院护理、居家上门服务等项目;全市226个村(居)全部建起“救急难”互助社,已筹集救助资金862万余元,落实临时救助,构建起政府救助与民间互助协同发力、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应急防线”。

据统计,截至今年10份,桐城现有特困供养对象4104人,累计发放救助金3684.09万元;城乡低保对象共12602人,累计发放低保补助金6074.83万元;孤儿与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共246人,累计发放基本生活保障金323.75万元,特殊困难群体的生活品质得到有效提升。

从发放救助金到送上护理服务,从保障基本生活到送上精神慰藉,“物质+服务”的社会救助模式,在桐不仅兜住了困难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的民生底线,更加快了社会救助工作转型升级步伐。    (刘正生  孙传银)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