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6|回复: 0

[散文] 雪堂客话:不融的雪

[复制链接]

9373

主题

2022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224
鲜花(23) 鸡蛋(0)
发表于 7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雪堂客话:不融的雪

                                         ——观夏珪《雪堂客话图》


         一


水阁临江,
半隐山影,半掩轻雾。
屋中二人对饮而谈——
沉默之中,
有如雪的笔触在呼吸。

屋外,竹枝压雪弯腰,
一叶小舟破寒而归。
天地一息,
在霜与酒之间停驻,
世界被定格在一瞬之间。

多么寒冷——
却又多么温暖。
那看不见的炉火正煨着酒,
友情在其中闪烁,
如雪下未熄的余烬。
或许那是苏轼与故人重逢,
笑声微弱,却融化了空气。

冰河之上,
渔夫的桨声敲醒寂静——
一息,一动,
人心在雪中仍然跳动。

淡墨渲染天空与水面,
空白留作雪的形状。
画家让世界在空无中呼吸:
所见与未见,
在竹叶的光影间平衡。

小屋、屏风、敞开的窗——
都静若记忆。
仿佛宋人的气息仍在,
千年之后,
我们站在同一扇窗前,
听着同一场雪的落下。

山石以斧劈皴出,
林木既清且晦,
白映黑,黑衬白——
世界因此轮回。

画家留下半幅空白,
让我们行走其间——
穿越寒冷,
穿越沉默,
走进那跨越时光的宁静。

奇异啊——
这小小一幅画,
竟连着李白的诗,
苏东坡的笑,
以及我们现代人
对荒寒中温暖的追寻。

雪落满山,
手中温酒,
人与天地相融——
那一刻的永恒,
被画出一次,
从此不再融化。


          二


一座水榭倚着薄雾——
半山,半水,
它的静,洁白如瓷。
屋中二人举杯,
向着缓缓落下的光,
言语化为热气消散。

屋外,竹枝低垂,
一叶小舟划破寒冬,
整个世界
停留在霜与友情之间。

画家没有画雪;
他画的是雪留下的——
寂静,空气的呼吸。
白,不是颜色,
而是思想的形状。
墨渐淡,空渐深,
空白成形,
这便是寒的语法:
几笔之间,
季节开始做梦。

山由一笔如刃的墨刻出,
松立如信念的回声,
窗敞开向着无形的温暖。
人的几何,
自然的流动——
同有一颗安静的心跳。

学者的笑声,
李白的诗,
渔夫的桨声,
都在这一片寂静中相遇。
雪,成了桥梁,
连接起千年的思念。

现代的相机能看到光的闪烁,
却看不见光里的静。
他们的雪止于镜头;
夏珪的雪,始于心中。
他画出语言停止时的空间——
思想化为白,
寒冷化为怜悯。

八百年之后,
我们仍站在那扇窗前,
看着同样的雪花飘落,
感受温暖从墨与空白间
缓缓升起。

这小小的一幅画——
却容纳了永恒:
山的呼吸,
雪的慈悲,
以及那场
永不止息的对话。


          三


《雪堂客话图》
是南宋山水理想的极致化身——
人与天地相融的静谧之境。
画面看似简约:
一座临江倚山的水榭,
堂中二人对饮谈笑;
外有竹林掩映,
寒舟归来,
雪峰隐现于烟霭之间。

每一处细节虽寥寥几笔,
却蕴含整个宇宙的气象。
那微微倾斜的窗棂,
半卷的屏风,
临水而立的枯树——
皆不只是物象的描绘,
更是精神的象征。
它们暗示着一种深层的对话:
内心的温暖与外界的寒凉,
孤独与相遇,
静默与言语,
自然与人心。

夏珪的伟大,
在于他将生活的片段
化为形而上的风景。
这幅江南冬景,
不止写实,
更是一场“天人合一”的幻境——
时间在其中放缓,
思想与呼吸化为云烟。

在宋画传统中,
夏珪属“马夏派”,
以峭拔笔法与不对称构图著称。
然而在这幅雪景中,
他的造境与用墨之精,
已超越同时代的画师。

他不画雪,
却以“借地为雪”示雪。
留白为质,淡墨为气,
使空白自成实体。
那“未画之处”,
反成全画之魂。
淡墨围绕未染之白——
那是空气的寒,
雪的亮,
寂静的厚度。

斧劈皴写山石,
柔墨晕染远岫;
水榭的几何之姿,
是人间秩序的象征——
在自然的流动与冷峻中,
寄寓着理性的光与人文的温度。
以虚实对照,
以寒暖并陈,
他构筑出一个
既严谨又自由,
既高远又近人的世界。

这幅小小的雪景之所以非凡,
不仅因技艺之高,
更因精神之恒。
画中之雪,
非气象之雪,
而是心灵之雪。
它洗净尘色,
令寂静化为语言,
令清寒转为温情。

现代摄影能捕雪之光,
却难摄雪之魂。
镜头止于表象,
而夏珪留住了雪的心。
他画的不是“所见之景”,
而是“景后之神”。
节制的色彩,
克制的笔触,
广阔的留白,
令观者的想象延伸——
我们在观看时,
其实在画中继续作画。

正因如此,
八百年之后,
《雪堂客话图》仍能胜过
绝大多数现代雪境之影。
在影像与喧嚣的时代,
它的空,成了一种抵抗。
它拒绝繁饰,
拒绝声浪;
它给予的,
不是“可看之景”,
而是“可居之境”。
它邀请我们在寂静中栖居,
在雪声下听见灵魂的回响。

在那霜与友情共存、
墨与空白相融的瞬间,
夏珪画出的
不只是雪,
而是人类精神
永恒的居所。


附:
【盛世修典 | 夏珪《雪堂客话图》-哔哩哔哩】 https://b23.tv/FZSLSGZ

吴砺
2025.11.2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