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6|回复: 0

[散文] 寒林归鸦,寂静的归途

[复制链接]

9389

主题

2027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265
鲜花(23) 鸡蛋(0)
发表于 前天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寒林归鸦,寂静的归途

                                     ——观《盛世修典|宋代〈寒林归鸦图〉》有感




            一


荒谷斜坡,
寒林数株。
七八棵古树守着一间茅舍,
门半掩,
无人来往。

天上——
一群寒鸦
在暮色里划出弧线,
草桥空空,
风声也静。

“斜阳外,
寒鸦万点,
流水绕孤村。”
我想起秦观的词,
又想到王国维发明的那个词——
“意境”。
那真是恰到好处地
定义了这幅画的灵魂。

视频中说,
宋画中的“寒鸦”
并非如今的乌鸦,
而是一种叫“慈乌”的鸟——
羽毛黑白相间,
柔和而静。
我第一次知道,
原来寒鸦
竟有这样的温情。

画面近乎椭圆——
一半是树,一半是鸟。
枝条微微倾向右下角,
让静止的画面有了流动。
群鸦的形态像螺旋桨,
像一只海星,
在空中转动着无声的风。

树荫下的小屋——
既像隐者的居所,
又像贫世的写照。
人,与归鸟,
同栖一处:
一个在林下,
一个在林上。
心灵与自然
在此无缝相依。

我们不仅听见
傍晚归巢的喧闹,
也能想象
黎明出发的鸣唱。
这幅画并非现实,
而是诗人的梦境——
一种超越物质的宁静。

一幅小画,
却将千年前的寒鸦
定格在飞翔的一瞬。
它们的鸣声
穿过时间的尘埃,
像一台古老的留声机,
在心灵深处轻轻播放。

凝固的不仅是宋代的时间,
更是画家的灵魂。
我们因此知道他的心,
他的理想——
他用画笔
让平凡的日常化为永恒的诗意,
把诗人的“意境”
化为眼睛一看便懂的光。




           二


荒谷斜坡,
冬的气息被折叠在墨色里。
七棵树守护着一间茅屋,
门半掩,
无人踏入。

群鸦归来,
细小的影子掠过苍白的天。
它们的翅膀写下语言无法言说的秘密——
心跳之间的空隙,
暮色与梦之间的距离。

这不是“描摹”,
而是“唤起”。
一个通过缺席而呼吸的世界。
枝与空气之间,
墨与寂静之间,
便是古人所说的“意境”——
灵魂的风景。

无色,无饰,
唯有倾听风声的笔。
树在倾斜,
寒鸦盘旋,
如看不见的星。
静中有动,
无形化形。

秦观写道:
“斜阳外,
寒鸦万点,
流水绕孤村。”
此处,诗成了画。
斜阳化为空,
寒鸦化为生命的归来,
孤村化为记忆中微亮的草庐。

诗流入画,
画化作诗——
同一气息,
同一静默。

为何这幅小画能永存?
因为它保存了
时间遗忘的东西——
动在静中,
声在虚里。
冻结的翅膀仍在呢喃,
墨色仍在发光。
那是“空”的回响,
未言之美的乐音。

对生活在喧嚣中的我们,
它的寂静几乎神圣。
它教我们
如何归去——
归向那内在的静野,
在那里,
人与鸟
共用一阵风。

在西方,
光揭示形体;
而在此处,
光化作呼吸。
无油彩,无阴影——
唯有灵魂的墨迹。
康斯太勃画云,
柯罗画寂静,
而宋人画“存在”本身。
他的世界不模仿自然——
它就是自然,
以最透明的思想呈现。

因此这寒林得以长存,
不作为图画,
而作为冥想。
它揭示了真理——
一切美都是停顿:
是归于静的片刻,
是飞翔的曲线,
是墨迹绵延的低语,
从未消逝。

寒鸦仍在回旋,
茅舍仍在等待,
而人的心——
千年之后——
仍在跟随它们,
归向故园。




             三


《寒林归鸦图》是北宋山水精神最纯粹的体现之一。
它展现的不是宏大的自然,
而是一种节制、静默、内在光辉的世界。
荒谷、斜岗、古树、茅舍——
门敞着,
却无人影。
人迹虽无,
却有人的气息,
仿佛冬日的白气仍在空气中回旋。
寒鸦自远方飞归,
划出优雅的弧线,
使寂静的天空微微震颤。

在这幅画中,
细节并非为“再现”,
而是为“唤起”。
每一笔墨都带着克制与呼吸。
留白——
树与空气、枝与天之间的空——
与墨线同样重要。
形与虚之间的平衡,
正是“意境”的核心:
一种诗的空间,
观看与感受交融为一。
观者在画前,
不只是看风景,
而是进入一种精神的气候——
孤寂、澄明、温柔的忧思。

这幅画是“文人画”精神尚未命名前的雏形:
重在意,不重在形。
淡墨、破墨、干笔并用,
捕捉的不是体积,而是气息——
寒气的流动,
生命在衰败中微微闪光的温度。

不同于明清的繁饰,
这幅宋画极其简净。
枝条以“飞白”出风,
使静枝似动;
群鸦虽寥寥数笔,
却成旋律——
似螺旋桨,似海星——
让无形之风可见。
线与空的平衡,
让画面既有结构的力量,
又有灵魂的透明。
这是一种“以少胜多”的艺术,
以极简笔墨,
造无限境界。

秦观那三句诗——
“斜阳外,
寒鸦万点,
流水绕孤村。”
正是理解此画的情感钥匙。
诗人与画家皆以自然为心境,
而非对象。
“斜阳”是时间的消逝,
“寒鸦”是光影的回声,
“孤村”是人之居与人之寂。

在画中,
这三重意象被视觉化:
斜阳化为淡空之虚,
寒鸦化为归栖之动,
孤村化为草庐之静。
诗之所吟,画之所现——
诗与画在此交融,
语言化为图像,
图像回应语言。
这正是宋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极致体现。

《寒林归鸦图》历千年而不衰,
魅力在于其“矛盾之和”:
静中有动,
寂中有声。
群鸦定格于空,
观者却听得其鸣;
荒林无声,
却充盈着灵魂。
画家在“空”的境界中,
造出“虚之声音”——
一种跨越时空的回响。

对于当代的我们,
这份简静反而更具震撼力。
在影像喧嚣的时代,
它唤醒人心底的渴望——
对平衡、
对寂静、
对人与自然重新相契的向往。
寒鸦的“归”,
象征着生命的循环与归家。
那回归的意象,
触及人类最深处的心理需求——
对永恒的、
对安息的追寻。

在西方油画史中,
几乎没有作品能与之在精神上呼应。
文艺复兴以来,
西画以光显形、以形求真;
而宋画以光为气、以气显神。
偶有康斯太勃、柯罗之静,
但那是经验之景,
非心灵之境。

在中国传统中,
山水不是“外部世界”,
而是“内心之境”。
笔墨乃气之延伸,
人与天地合一之证。
此画即是纯粹的中国语言:
不叙事,
不模仿,
而体悟——
以自然为道,
以空寂为美。

《寒林归鸦图》
是一幅关于无常、孤独与和谐的视觉冥想。
它让诗、哲思与绘画
在一呼一吸间融合。
它的美,
不在壮阔,
而在余韵悠长;
不在叙事,
而在静默深处。

千年之后,
墨色未淡。
因为它所描绘的,
早已超越寒林与归鸦——
那是人心在静寂中
永恒归来的那一刻。


附:
【盛世修典 | 宋代《寒林归鸦图》-哔哩哔哩】 https://b23.tv/RHETlAL



吴砺
2025.11.12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