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三味线之声:在丝弦与樱花之间
——观《世界民族乐器之(八)——三味线|日本》
一
人们说—— 三味线是一种长颈琉特, 是中国三弦的回声。 共鸣箱覆以猫皮或狗皮, 那声音细薄, 在寂静与春天之间拉紧。
它丈量着距离—— 在克制与热情之间, 从细颈的长歌三味线, 到粗颈的歌舞伎、净琉璃, 每一种音域 都调出一种不同的思念。
我曾见过—— 两位女子, 金色的和服闪着光, 在樱花树下演奏。 粉红的花影像画出的云, 她们的乐声轻盈, 出奇地欢快, 仿佛那一刻的日本 忘却了忧伤。
然而—— 旋律一再回旋, 节奏精准得 仿佛为空气筑起牢笼。 美,是有的—— 却被形式所束缚; 那是一种微笑着的音乐, 从不哭泣。
二
它并不以和弦诉说, 而以音与音之间的空白言语—— 一声微响, 如花在寂静中 缓缓绽放。
它的美在于克制, 节奏在于精确。 每一次停顿, 都是旋律的一部分; 每一次滑音, 都是时间的呼吸。
两位金衣女子, 在樱花飞舞之下—— 弦光闪烁, 如漆面上流动的阳光。 她们微笑, 古老的音乐变得明亮, 仿佛整个国度 暂时忘却了忧伤。
镜头在聆听。 金与粉融为一体; 声音化作色彩, 手势化作风。 我们身处其中—— 一个静止的瞬间, 一幅活着的春天之画。
三味线虽小, 触感却无穷—— 它的音色, 是木与意志的低语。 它无法充盈整个殿堂, 却能填满一颗心。
它的音域狭窄, 灵魂却深邃。 它不讲壮丽, 只讲存在—— 那寂静前的颤动, 那消逝前的优雅。
这便是无常之乐, 分寸与怜悯的艺术—— 声音优雅地淡去, 而静默, 如落日后的余光, 长久不散。
三
三味线体现了日本独有的感性—— 一种克制、精确与雅致的艺术。 它的音色既干涩又明亮, 介于弦与呼吸之间, 兼具敲击与旋律的双重特质。 旋律并不追求和声的丰满, 而是以滑音与停顿 描绘情绪的轮廓。 这正是日本美学中“间(ma)”的体现—— 在空白与静默之中蕴含美。 三味线的美在于“未言之处”, 在留白中生成出一种简约的 优雅、含蓄的哀愁与温柔的光。 它让听者感受到一种 深具日本精神的极简主义之美。
在这段视频中, 演奏呈现出与传统曲风略异的气质。 它不再是净琉璃、地歌那种肃穆的悲调, 而是带着一种轻盈与明朗的愉悦。 两位身着金色和服的女乐手, 仪态端庄, 动作协调, 既展现出训练有素的仪式感, 又流露出温暖与微笑, 使音乐中透出阳光的气息。 她们的表演既有传统之形, 又有现代之情—— 在形式的严谨中注入了一丝自由的欢快。 这种结合让人看到三味线的另一面: 它不仅属于古典, 也可以承载当代的喜悦。
演奏者置身于盛放的樱花之下, 人物与自然融为一体—— 人类的艺术成为自然剧场的一部分。 金色的和服与粉白的樱花相互映照, 形成色调与光线的呼应, 与音乐的明暗对比相互平行。 背景的静谧衬托出演奏的节奏感, 让观者在视觉与听觉之间 感受到一种统一的审美体验—— 如同一场“音乐的生花插艺”, 让人沉浸于声与影的共鸣。
三味线的魅力在于它的“节制之美”。 三根丝弦,在大拨片的弹击下, 发出既亲密又具力度的音色—— 脆弱与力量在其中平衡。 它能以极少的音, 表现丰富的情感: 脚步声、叹息、笑声, 都能从音色的细微变化中浮现。 正因如此, 它的简约反而成就了独特的表现力。 这种极简也界定了它的边界—— 音域有限, 延音短促, 情感的表达依赖于细微的控制与瞬间的停顿, 而非扩张性的旋律或和声。 与西方的鲁特琴、吉他不同, 三味线并不追求音响的宏大, 而是栖息于“消逝之前的瞬间”—— 那声音尚未散尽的诗意刹那。
三味线不是宏伟的乐器, 而是“在场”的艺术。 它凝聚了日本美学的精髓—— “侘寂”的无常之美, “间”的静默之美, 以及“粋”的优雅之美。 它的声音不大, 却极为精确; 不以音量取胜, 却深具人性的共鸣。
附:
吴砺 2025.11.12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