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5|回复: 0

[散文] 诗之前的雪,雪下的溪流

[复制链接]

9389

主题

2027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265
鲜花(23) 鸡蛋(0)
发表于 前天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之前的雪,雪下的溪流

                                       ——读南宋 刘松年(传)《溪山雪意图》




             第一部



           一

很久以前,
我就想为中国画中的雪写点文字——
然而心从未静下,
像雪从未落定在屋檐。
这一次,
我终于开始。

画卷自右向左展开,
仿佛一段行旅,
行于墨与雾之间。
让我想起楠溪江,
木桥横溪,
几间房舍相依,
像一首未写完的诗。

仆人俯身奉茶,
竹林微斜,
风在其中呼吸。
挑夫过桥,
肩担一红一绿,
那一点色彩——
在单色世界里,
如一滴醒目的伤口。

我寻找雪——
只在屋顶与岩石间
找到几缕白。
或许“雪意”
并非已雪,
而是雪将至的寂静,
那一刻,
一片雪花
还未决定落下的犹疑。




            二

溪畔的巨石——
厚重而安然,
像时间的骨骼。
它们承受水的冲刷,
也承受岁月的手势。

一种奇异的失落
在心中生起——
生命短暂,
千年只是瞬间;
而我们的一生,
不过百年。

画中一切静止,
又充满流动——
舟、桥、竹、屋,
皆在时间的呼吸中。
那薄薄的雪,
只是轻轻的帷幕,
为冬天的名字
留下最后一句低语。




               三

松、柳、竹——
都如此真实。
笔笔含情,
线条不虚。
最简的茅舍,
也带着敬意的温柔。

这不是后来的文人梦,
而是一种
既懂结构,
又懂呼吸的写实。

整幅画
几乎是一轴全景卷——
若以今日的眼光,
那是宋人的“手机长图”,
如果科技能如此柔软。




            四

古人说,雪有十境:
冬阴密雪、松轩醉雪……
而此画中,
有三重——
玉堂观雪,
寒江咏雪,
山径踏雪。

那是琴声未起的空白,
是“雪”字未写出的呼吸。
世界静止,
而静中有歌。
一种极致的平衡——
让寂静本身,
成为音乐。




            五

刘松年——
南宋四大家之一。
他的世界更柔,
他的笔更准。
他画的不只是所见,
而是
雪落之后
记忆的余温。

画中,
士人的安宁犹在——
一种温润的冷,
一种秩序的柔光,
至今仍在
墨的静默中呼吸。




            第二部


一轴狭长的画卷——
却展开一个完整的世界。
山在雾中半隐,
溪流在雪下缓缓滑行,
茅屋伏在松影与寂静之间。
无一丝动作,
却处处有呼吸。

雪并未被画出,
而是被留白。
白绢自身化为光,
虚无生出明亮。
世界因未被描绘的部分而显现,
这便是宋人之美:
可见与不可见的相互成全。

墨稀如气,
浓淡代替了线条。
干笔、湿笔交织,
山在天空中渐渐消融。
雪落在笔墨不到之处,
光亮由缺席而生。
刘松年的笔,
精准又温柔,
让形体蒸发为精神。

这是南宋的气息——
宫廷的工笔,
隐士的梦。
不是纪实,
而是存在的呼吸;
不是描摹,
而是显现。

耳边仿佛听见唐宋诗人的脚步——
杜牧行于雪后山路,
白云深处有人家;
秦观望着寒鸦
掠过斜阳的尽头。
他们的诗以一声叹息包容世界;
这幅画
以沉默回应他们。

此处是江南的呼吸——
非北方的雄阔,
而是山的柔,
水的缓。
雪让边界融化,
水在冰中流动——
静之中有动,
动之中含静。

这正是它恒久不朽的理由——
在喧嚣之中存有安宁,
在寒冷之中暗含温度。
对于匆忙的时代,
它让人眼得以停驻,
心重新学会聆听
寂静的声音。

在西方,
冬天多是戏剧或寓言——
布鲁盖尔的猎人行雪原,
弗里德里希的祈祷凝于冰。
而江南有另一种冬天:
雪下仍有水流,
村庄在寂静中呼吸。
油画以颜料堆叠重量;
水墨让形体化为气。
在西方,光揭示形;
在宋画中,
光是承载万物的空。

因此奇妙地,
这幅画的亲族
不在绘画,而在音乐——
在维瓦尔第的《冬》。
弦音颤抖如风雪,
寒冷之中藏着温柔的慢板。
溪流化为旋律,
雪成为悬停的音符,
茅屋——
是乐章之间的停顿。

这也是一首交响诗,
用呼吸与寂静绘成的乐章,
墨与白的音乐——
节奏取代线条,
季节本身
成为冥想。

这里的雪并不寒冷,
寂静也非虚无。
它们是被悬挂的生命,
在片刻中闪光。
而我们,
隔着千年,
仍站在同一条溪边,
呼吸与画者交融。

在这片寂静的山水中,
我们认出自己——
那想要停驻、
想要安息的心,
想在世界的冬天里
寻得一束
永不熄灭的光。




           第三部


刘松年(传)《溪山雪意图》所展现的,
是南宋绘画“以简驭繁”的极致之美。
画幅不大,
却在有限的空间里开出一个世界。
山形隐入轻雾,
溪流蜿蜒于雪色之中,
远峰被淡墨晕染得若隐若现,
数株老松与低矮茅屋点缀其间。
画中无喧嚣,
无人为安排,
唯有天地的气息在呼吸。

此画的美,
在于留白与节制。
因为言之不尽,
反而意之弥深。
雪,并非以白粉描出,
而是以“空”示“白”;
那未染的绢面,
正是光的所在。
画家用“无笔之处”,
造就了可感的寒意与光感。
形与虚相生,
凝结成宋代特有的美学境界——
可见与不可见共存的世界,
即“境界”。

这幅画的构图承自“马夏体”,
立意高远而布局简洁。
山体以墨层拉开远近,
笔法干湿相间,
山峰若隐若现;
雪以留白示意,
溪岸与屋檐仅以淡墨轻勾,
恍若寒气中浮出的轮廓。

这种手法体现了南宋山水
由“形”向“意”的转变:
从描摹结构,
转向心境与气象。
刘松年及其画派
结合了宫廷的精致与文人的灵性,
使每一笔既严谨,
又柔中带韧。

这幅画的情调,
与唐宋诗的“以少总多”一脉相承。
让人想起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又似秦观的句——
“斜阳外,寒鸦万点。”

诗以极简凝情;
画以简笔载境。
山水已非物象,
而是心灵的镜子——
孤寂、清澈、归宁,皆寓其中。

与北宋的雄浑山川不同,
南宋的江南山水温润、细腻。
溪流蜿蜒,山势柔和,
雪色掩映下的茅屋与松林
构成一种人境与自然相安的秩序。
雪使线条柔化,
水使寒意流动。
静与动相互呼应,
形成内在的节奏。

千年之后,
这幅画仍能感动人心。
因为它所传达的,
不是冬之冷峻,
而是冷中的温柔。
它让现代人——
在喧嚣之中——
重新体验那“听得见的寂静”。
雪是音乐,
水是呼吸,
空无中有生命的律动。

西方的冬景多寓言化。
布鲁盖尔的猎人行雪野;
弗里德里希让雪成祈祷的象征。
然而他们少有江南之景,
更少有“水与雪相生”的诗意。
西画以厚叠求实,
宋画以留白示虚。
在西方,光揭示形;
在宋画中,光即为空。

这幅《溪山雪意图》是纯粹的中国语言:
描绘的不是气候,
而是心境;
不是地理的冬,
而是精神的冬。

它在情感上
更接近音乐——
维瓦尔第《四季·冬》的颤音,
正如画中雪与水的共鸣。
墨为旋律,留白为节拍;
山与溪流动成
冬之视觉交响。

刘松年(传)《溪山雪意图》,
是南宋精神的高峰:
把可见化为可思,
把自然化为冥想。
雪不冷,
静非虚;
那是生命的脉动,
被时间轻轻悬停。

千年之后,
我们仍能听见
那无声的雪意——
世界的冬,
心灵的归处。




附记


那幅八百年前的画,
呈现的,是雪前的世界——
一息未落,一切未定。
山、水、行人、屋舍、树木,
都在那一瞬间屏住呼吸。
这正是南宋的气息:
温柔、含蓄、寂静,
却让人听见——
文明在雪中低语的声音。


附:
【南宋 刘松年 仿高克明溪山雪意图 - 图绘小雪初霁后溪水两岸风光-哔哩哔哩】 https://b23.tv/lupYaHZ
【盛世修典 | 刘松年(传)《溪山雪意图》-哔哩哔哩】 https://b23.tv/97ttPca




吴砺
2025.11.12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 桐币 +15 收起 理由
浮生一梦 + 1 + 10 感谢分享!
墨研 + 5 在时光的洪流中驻足流盼,静待花开。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