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54912
- 积分
- 15
- 威望
- 27
- 桐币
- 0
- 激情
- 0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1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0-6-7
文都童生
- 积分
- 15
鲜花( 0) 鸡蛋( 0)
|
双手合十,我拜谒绵山。
此时,山风猎猎,水涛声声,和着远处云峰寺隐约而来的钟鸣,仿佛梵音佛心一般,袅袅弥散。刹那间使人顿感一身的浮华荡尽,油然而生心宽天阔之感,好不快意!
绵山风景区位于山西省介休市境内,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从春秋时代约公元前650年始,历经了各个朝代的文化积淀,九里十八弯的悬崖峭壁上殿宇林立,旅游元素极其丰富、完备,目前已形成李唐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介子文化和山水自然文化五大游览区域,360多个景点,步步有景,如普救亭、麒麟吐玉书、龙诞泉、讲经堂、悬空长廊、还愿挂铃、送子娘娘殿、鸳鸯瀑等等,景景有典,真可谓“岩山十里画廊”。
绵山是国家正式批准的佛教、道教活动场所,但绵山人绝无教派之见,一直以介之推为榜样,崇尚“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大道。介之推,我们不陌生,春秋时代晋文公的臣子,骊姬之乱发生时,他跟随公子重耳一路出奔,流亡十九年。在卫国断炊时,曾割股啖君,重耳很受感动,扬言日后回报。介之推说:“但愿公子复国为君后,政治清明,百姓安乐,臣愿足矣。”不料重耳复国后,封赏从亡功臣,唯独将介之推遗忘脑后。厚德的介之推不言功禄,背负老母亲遁迹在绵山。后来晋文公发现自己的过错,追到绵山。介之推不肯屈就。晋文公便放火焚山逼迫。仍不改初衷的介之推便与母亲相倚,烧死在一株大柳树下。晋文公见状,放声大哭,众人随之,哭声震野,后人称此处为“哀号坡”。
据传介公被焚后,晋文公将其遗骸“拾而窆之”,依山为墓。宋咸平五年《大宋国抱腹山寺院灵境碑》中有:“当山有晋文公忠臣介之推现于山,上有敕葬陵墓焉”的记载。而今,介公墓就在介公岭一段鹅卵石铺就的小道尽头,森森松柏环绕着一座高大圆丘便是。游客登临介公岭,可以坐缆车,也可以拾级而上,足足一千阶台级。介公墓前的神道两侧,有宋、元、明、清历代颂扬和凭吊介之推的碑碣十数通,读来催人泪下,让人对这位惟诚惟信、志在清明的古代贤人越发肃然起敬。
唐代诗人卢象“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一人”即是被当地人奉为介神的介之推。介公岭上斩山作廓的介公祠,算得上全国最大的石窟祠庙,宽深约40米,高20米,正中供奉介公、介母的塑像,庄严而高贵,左右石壁上悬塑着介公从出世到羽化飞升的故事。祠院内的景观更是举目皆是,有鱼龟石、白鸦山、避火洞、介公茅草庐、足下亭等,掠人心魄。而更令人情怀摇荡的是绵山碑苑中一排排镌刻着歌颂介之推和清明寒食诗文的碑石,书法诗文交相辉映,仿佛静默在亘古光阴里的“!”,引人发思古之幽情,慨来者之难企。抬头间,十月的秋天,绵山上云朵淡淡的晴空蓝得如此纯粹,如此干净。
忽然记起刘禹锡《陋室铭》中的诗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割股啖君,功不言禄,“忠、孝、清、烈”的介公,无愧是千古一“仙”人。诚然,名山不一定是靠“仙”扬名天下,但有“仙”归隐的山一定能靠“仙”天下扬名。介休绵山正是这样,二千多年前那场焚山的大火,遗留下太多燎原的“火星”,“大火复燃”时,古人所谓“介推无绵山无以彰,绵山无介推无以显”,在新一轮举国倡导尊重传统节日和发扬传统美德的契机下,必将又一次成为闪耀着地域个性光芒的朴素真理,“蛊惑”八方游客络绎登临,且每年由此引发的人们不远千里还乡祭祖的寒食扫墓行为,将更加牢固地维系着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同根亲情。
真难以想象,美丽而厚重的绵山在十年前,还在废墟中呻吟、等待。上世纪四十年代侵华日军的纵火焚烧,上世纪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的血色浩劫……直到1995年4月,一位叫阎吉英的农民企业家与绵山不期而遇。
阎吉英,山西省介休市三佳乡义安村一户农民的儿子。1983年,阎吉英借资700元,承包40亩荒滩地,建起煤化厂,1990年与德国一家公司合资创立了中德合资三佳焦化有限公司。截至目前,他投资7000万元修路、6000万元植树、1亿元建宾馆饭店、4亿元投入殿宇宫观……总投资额14个多亿,开发建设总面积为19平方公里,建成龙头寺、龙脊岭、蜂房泉等12个景区,回銮寺、南天门、大罗宫道教建筑群,抱佛寺、云峰寺等50余处佛教寺庙,修复景点300多处、殿宇2000余间,铺石阶多达1万余阶,遍布方圆数十里的中岩、岩沟和岩上、岩下,悬空建筑和亭榭30余处,神像全部修复或重新雕塑……
什么叫传承?什么叫反哺社会?这就是历历在目的答卷!
离开绵山的时候,因为头天晚上下了一场小雨,鞋面上散见三五点泥尘,我赶忙从包里拿出纸巾,但最终,手下留情了。文字里充溢着高亢驴鸣的农民作家刘亮程,在其《一个人的村庄》中有这样一句话:“我鞋底的某个缝隙中,还深藏着一块干净的乡下泥土,我不会轻易抠出它,这是我的财富。”那一刻,我感同身受。
再见,无语的绵山,你是诉说不尽的故事,是活着的过去,站着的历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