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54185
- 积分
- 3638
- 威望
- 153
- 桐币
- 132
- 激情
- 14315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2202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0-5-28
版主
- 积分
- 3638
鲜花( 3) 鸡蛋( 0)
|
回首与前瞻
对于中国艺术品交易市场来说,2010是个创造纪录的年份。11月,英国班布里奇(Bainbridges)拍卖行拍出清乾隆年间粉彩镂空“吉庆有余”转心瓶,以折合人民币5.5亿元的高价一举刷新了5年前由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创下的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品拍卖纪录,这一成交价同时也是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中国艺术品交易的最高价格。除了该转心瓶之外,中国本土拍卖行表现亦十分惹眼――6月3日,保利5周年春拍,黄庭坚书法作品《砥柱铭》,4.3亿元人民币;11月20日,嘉德国际秋拍,王羲之草书《平安帖》高古摹本,3.08亿元人民币;12月10日,瀚海秋拍,徐悲鸿画作《巴人汲水图》,1.71亿元人民币……
随着一个个亿元拍品的诞生,持有资本的观望者被吊起了更大的胃口,而公众却逐渐冷感,神经似乎只能被更高的纪录撩动。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的艺术品交易市场上,繁荣与隐忧相伴,过去的经验不能作为今天的参考,但国外的现状或可成为国内未来的写照。2010年过去之后,中国的艺术品交易又将呈现怎样的生态,一切只能交由市场去回答。
天价高企 人们回顾2010年的中国艺术品交易市场,第一感觉就是“贵”。从年初张大千作品《爱痕湖》开始,“亿元”概念引领了大众对这个行业的观感。相较于以往,在即将过去的这一年里,艺术品拍卖成交价格的纪录频频被破,堪称狂飙突进。其背后的原因是萦绕在许多人心头的首要问题。
艺术品市场资深观察家周文翰认为,天价频出与整体成交价格上涨的背后,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大经济背景下的通货膨胀。“人们对通胀的预期十分强烈,有些甚至到了恐慌的地步。”周文翰告诉新金融记者,通胀预期使得竞拍者对高价格拥有更为良好的承受能力。
其次,周文翰认为,天价现象非今年独有,只是较往年更为“显著”:“遵循过去两年来的已有趋势,部分艺术家重要作品价格持续升高,使得今年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对这一部分作品更有信心。”基于这一趋势判断,今年天价频出更像是量变到质变的逻辑必然。
对于明年的走势,周文翰认为,在政府出台调控政策后,如果通货膨胀能够得到扭转,那么天价拍品或将继续出现,但整体状况会趋于平稳,不再出现“突进”现象,而会与今年持平。
泡沫之疑
虽然“天价”的背后自有合乎逻辑的解释,但毕竟资本流入的速度超越以往,难免令人心生泡沫繁荣之忧。针对这个问题,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董国强先生向新金融记者解释说:“伴随着高速的增长,泡沫必然存在。”最关键的问题是,“这个泡沫究竟有多大。”
董国强先生同样认为,今年纪录频破、天价迭出的结果归因于艺术品交易市场的长期发展和流动资本的大举进入。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艺术品交易都是一个“小圈子”,相较于其他投资领域来说十分弱小。即便发展到今日,“全年总共几百亿的成交量,人家股市一天就不止这个数。”
这种情况类似于十几年前的中国股市,只需几个拥有强大购买力的收藏者密集进入,便能够撼动市场。但问题是,“95%的中国有钱人并不涉及这个领域。”因此,董国强先生认为,随着对中国艺术品价值认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资本理性参与,“过亿拍品在未来三、五年内将成常态”。
杭州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陆镜清先生也持有相似观点,眼下的天价拍品令人心生泡沫疑窦,只是因为缺乏往年经验作为参照。如果若干年后回首,将会发现再正常不过。“齐白石一张画一、两千万,并不算贵。”陆先生告诉新金融记者:“一个活跃的市场必然会有泡沫,这是个程度问题。要是一点泡沫都没有,它将死气沉沉。”
金融助力
2010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活跃同样感染了金融市场。以艺术品为投资标的物的私募基金开始出现,而各地文化产权交易所的频频举措,更是丰富了艺术品保值投资的内涵。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