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9107
- 积分
- 3132
- 威望
- 69650
- 桐币
- 6056
- 激情
- -27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43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3-8-25
荣誉会员
- 积分
- 3132
鲜花( 0) 鸡蛋( 0)
|
[size=4] 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在这样情况下产生的区域文化最具历史的深度、广度和高度。典型的例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文化的异彩纷呈。西周分封了许多国家,一开始或许不能完全照顾每个国家在抵御上的相对独立,但是随着春秋战国的互相兼并,七国各自的范围,都以一定的山川条件为依托。秦占据着《禹贡》中的雍州;楚以古荆州为发达的基地,春秋以来崛起于古扬州的吴越之国,终因地理上的原因被楚吞并;燕国北据燕山,西靠太行,自立一方;韩居黄河、伊、洛,即所谓三河之地;赵广有晋北冀中,冀中平原则是它的中心;魏前期的中心在晋南的汾水涑水交汇地带,后期则因秦的逼迫而移至春秋时期的郑卫一带;齐国始终雄居青州。而齐国并立,激发出的是竞争意识,几乎每一个个国家都依据着各自的地利人和条件,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的以竟强为目标的如火如荼建设运动。李悝在魏国的早期,针对着魏国的耕地条件“尽地力之教”;杂戎狄之俗又沃野千里的秦国则大力开垦着土地,发展小农,以实现着“驱农归战”的目标;老牌的齐国则以自己的富裕,广招天下的士人,成为文化中心;处在与北方游牧人群交战前沿的赵国,利用着他们战争经验,进行了军事改制,即所谓的“胡服骑射”。这个时代,不仅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问题,而是进至到一方的生存经验成就着一方的强大的阶段。没有哪一次的变革成功,不是有效利用了本土的条件和本地人们的生活经验。那一时代的开发是深广的,极具区域特色的。典型的体现就是各国的思想文化的鲜明特色。三晋之地(韩、赵、魏)多法家人物;齐国多儒学、阴阳之士,即便是那里的法家人物如管子,也与三晋法术之士有明显不同。南楚则是道家的故乡,而它极富地方浪色彩的楚辞文学,是那样的浪漫,诗人是那样的深怀乡土意识。没有竞争,就不会有那么强烈的本地意识,也就不会有那么深入的对本土地利、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当然就不会有那么灿烂的文化高潮。由此也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没有开阔的意识和胸襟,区域文化的建设也不会做得太好。
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动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这是区域文化形成第五方面的因素。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乡土意识由此而来。一个地区典范人物在它乡创造的业绩,也能持久地感动他的乡亲,中间起重要作用的就是这种乡土意识。[color=#ff0f00] 唐宋以来,中国各地有不少所谓的“状元乡”、“文化县”,政治经济之外的重要因素,往往是因为些地区先贤的榜样作用。可以举明清以来安徽桐城为例。那是一个以文章出名的县,即使在今天,那个地方中学生做文水平,也普遍不错。原因就在那里出过这方面的著名人物,明清以来有所谓的“桐城派”,方氏、姚氏几代都有文章高手。那个地方,土地资源不足,距南京又近,交通也方便,外出谋生的人较多。但这样情况的地区并非仅桐城一个县,外出谋生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桐城人以文章扬名,方苞、姚鼐等人物的典范作用不可低估。[/color] 以此类推,在清代南方学术普遍兴盛的局面下,浙东一带重史学,那时因为黄宗羲的影响,徽州一带尚经术,那是由于戴震的影响;此外清代经学还有一些以地域命名的所谓“吴学”、“扬州之学”等等,都与典型人物流风所及密切相关。典范人物是一个地区的“民智资源”。
摘自:《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siz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