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9107
- 积分
- 3132
- 威望
- 69650
- 桐币
- 6056
- 激情
- -27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43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3-8-25
荣誉会员
- 积分
- 3132
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4-9-5 19:52:42
|
显示全部楼层
[em72] 从三国四方到黄山一统
1979年,一位伟人来到当时的徽州地区,以七十三岁高龄攀登上黄山,他巨臂一挥,声震群山:“黄山是你们发财的地方!”“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这发聋振聩的声音使黄山周围的人们如梦初醒。从此,黄山旅游掀开了新的一页!
1983年,当时的风景区负责人为了发展黄山的旅游事业,经多方努力筹划,成立了县级黄山市(俗称小黄山市)。这个小黄山市是撤销太平县,划歙县黄山人民公社、石台县广阳人民公社和太平县所辖区域建立,由省直辖。作为一种改革尝试,应当说当初愿望是好的。但这个小黄山市致命的问题是脱离了历史和山情地情。由此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
矛盾之一:把黄山与徽州割裂开来,不仅割断了历史,也极大地伤害了徽州人民的感情。黄山古称黟山,因山南有古县黟县而得名。历史上一直归徽州管辖。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赞道:“薄海内外无如徽(指徽州)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南宋时,歙县就设黄山巡检司,自宋到元明清时代,黄山巡检司的主管巡检47任一直归歙县委派。民国起,先后设黄山管理(处)局,也没有脱离徽州。1979年,黄山管理处升格为地级黄山管理局,由省直管,但当时黄山风景区充其量只是省的接待和干部疗养场所。徽州地委的领导还兼任黄山风景区党委的书记,山上山下的党政关系一直是融洽的。而小黄山市成立后,将黄山与徽州割裂开来,山上山下关系骤然紧张,给工作协调带来许多负面因素。从此,黄山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之中,笔墨官司不断,黄山管理形成不了拳头,无法协调,并为此产生摩擦和纠纷。
矛盾之二:黄山风景区的中心城市难以北移,小马难拉大车。黄山风景区交通当时很不方便,它地处腹地,南距徽州地区所在地屯溪70多公里(现改新道只60多公里),北距小黄山市(太平县)50多公里。将两个城市比较,虽各有优势,但存在差异。屯溪 历史上就是皖浙赣三省交界处小有名气的中心城市,是皖 南的商品集散地,曾有“小上海”之称。 它不仅有机场、火车、省际公路,离杭州只200多公里,且黄山的人流、物流的中转、物质的供给都离不开屯溪。而当时的小黄山市只是全市人口14多万、城镇人口只一万多人的小县城,它先天不足,经济实力较弱,人才缺乏,除公路以外,别无出路;很难设想,一个没有铁路、机场的农业型的小城镇能成为黄山旅游区的中心城市。
矛盾之三:制约了黄山旅游业形成大旅游格局。大旅游业是不分地域、国界限制的。小黄山市的格局,把古徽州灿烂的人文景观和黄山的自然景观人为分开,把山上山下分而治之,从而使黄山旅游业的路子难以拓宽,越走越窄。这种以地域划界,搞小旅游的做法显然和旅游业的内在规律相背。
当邓小平吹响黄山旅游的号角后,黄山从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村姑变成大家看好的富姐。在利益的驱使下,各方都想从黄山旅游业中挖掘一桶金。为了争夺黄山无形资产的品牌和旅游业带来的利益,“三国四方”经常产生矛盾和摩擦。“三国”者,则黄山风景区管理局、小黄山市、徽州地区;四方者,则前三方加上徽州地区管辖的歙县。由于黄山的管理形成不了拳头,造成混乱的局面,以致上惊动中央,下殃及游客。当时曾有游客在报上撰文抱怨黄山“四极”:“住宿极难、环境极差、费用极贵、服务极差”,海外报刊称黄山为“变色的黄山”。
国务院、安徽省委、省政府对此十分重视。1987年5 月,国务院一位副总理亲自率队来徽州和黄山进行调查研究。省内外不少领导和专家学者提出以黄山为中心,以黄山周围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为网络的大黄山观点得到许多有识之士的认同,也受到上层决策层的重视。这位副总理说:“提出大黄山市的建议,不是哪个头脑发热,而是经过周密考察得出的。现行的管理是不行的,这样的多头管理、矛盾重重、互相掣肘的体制,不能适应黄山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今天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考虑的措施,无论从广度和深度上都显得很不够了,改革黄山管理体制,势在必行。”省委、省政府为了解决黄山体制问题,专门成立了黄山旅游区协调领导小组,先在省人大、顾委、政协和一些技术人员中征求意见,然后到当时的徽州地区、小黄山市征求意见,提出五六个方案。有的主张搞大黄山市,有的主张搞小黄山市,有的主张设黄山风景区政府......省政府讨论了三次,权衡利弊,作了分析对比,然后归纳成二个方案:一是大黄山市方案,一是小黄山市方案。最后省委、省政府选定了大黄山市方案。
1987年9月,安徽省拿这个大黄山市方案到国务院汇报,国务院领导提出了缩小大黄山市管辖县域的修改意见,就形成了现在黄山市的雏形。不久,国务院正式批复成立地级黄山市,下辖屯溪、徽州、黄山三区和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四县;原小黄山市改为黄山区,市政府设在屯溪区 ;原属徽州地区管辖的石台、绩溪、旌德三县分别划给池州和宣城地区,以利新成立的黄山市集中精力,抓好以黄山为中心的旅游业,带动皖南经济的发展。
把黄山市的牌子拿到更大的范围来,把市府所在地由太平迁到屯溪,这是“立足大黄山,发展大旅游,开拓大市场”的战略举措。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优越性日趋显露,成效十分明显,也为我国旅游区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了有益的经验。
黄山的保护和管理上了一个大台阶。“三国四方”成一统以后,形成了齐心协力整治黄山旅游环境的局面。短短几年,黄山风景区由乱而治,成了国家有关部门命名的“安全山”、“卫生山”、“文明山”,被授予“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先进单位”,并名列10个“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榜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黄山目前的卫生、环境管理不逊于世界上任何风景旅游区,受到联合国官员、外国贵宾、中外游客的交口称赞。1998年,新兴的黄山市一举以高分跻身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1999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洲唯一的梅利雅.迈尔库里世界文化景观保护与管理荣誉奖;2001年月12月,黄山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黄山风景区的生活基地逐步下迁屯溪 ,离退休干部在山下定居,逐步解决了山上办社会的情况。如果不是存在偏见,建市后黄山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
旅游业成了黄山市的支柱产业。以黄山为中心的旅游区基本形成,旅游业迅猛发展,成了黄山市新的经济增长点。2000年,黄山市接待游客620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25.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1.2亿元,比建市前翻了几番;仅黄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收入超5亿元,利润超亿元;而建市前整个黄山风景区营业收入仅一二千万元,入境游客仅每年几千人。黄山的知名度在国内外大大提高。邓小平生前欣然为黄山市委机关报《黄山日报》题写刊名;***总书记于2000年5 月亲临黄山视察,并写下了《登黄山偶感》的壮丽诗篇。许多中央领导都对黄山 旅游事业的发展给予高度评价和寄予厚望。
徽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正是由于黄山的名牌效应,促进了徽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黄山无与伦比的自然景观和古徽州独特的人文景观相得益彰,使黄山市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区。作为一个省辖市,拥有黄山风景区和西递、宏村二个世界遗产和几十个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在全国也属罕见。黟县古民居、齐云山道教圣地、花山谜窟、歙县棠樾牌坊群、太平湖、唐模古村等成为全国有名的旅游热点。古徽州的徽派建筑走出国门,徽墨、歙砚、徽派雕刻、徽派盆景、新安医学......进一步发扬光大,徽派的古文化品牌没有丢失,比建市前更加灿烂夺目。
毋庸讳言,目前黄山市经济发展步子还不快,这既有区位相对偏僻、离大城市辐射较远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的思想观念和现代市场经济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特别应当提出的是,不能低估古徽州封闭、守旧、小富则安等文化沉淀的负面影响。应当看到,历史上徽商发展不是在本土,而是在沿江沿海的商埠,徽州本土一直是刀耕火种的小农经济。这块土地历史上的辉煌是徽商用外地资本积累在原籍修祠堂、建寺庙、置房产、筑道路而形成的,徽商重消费而忽视扩大再生产,加上清朝政治腐败,终于抵挡不住资本主义商业的渗透而衰败。只看到古徽州对中国民族经济文化所作的贡献,而忽视徽文化本身的局限性和致命弱点,以致作茧自缚,固步自封,不仅不合改革开放的潮流,而且会束缚自己的思维、观念和步伐。可惜现在有些人仍看不到这个危险性,而在老祖宗的光环下自我陶醉,这才是黄山人应高度重视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