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9379
- 积分
- 845
- 威望
- 26303
- 桐币
- 160
- 激情
- 6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10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4-2-9
桐网贡生
- 积分
- 845
鲜花( 1) 鸡蛋( 0)
|
170万本玄武湖黄册两遭杀手 桐城文人作诗惋叹 -------------------------------------------
【南京日报报道】新闻背景:20世纪初清廷败亡,典章俱失,原藏于大内府库的8000麻袋档案颠沛流离,散失严重。所幸1949年新中国成立,政府遴选出了300袋有价值的部分,妥善存放于一档馆中,使这些档案终得善终。相比起这些清宫档案,存于南京玄武湖的明代经济档案黄册却没有这么幸运,在明亡清继的数十年间,170万珍贵黄册因人为原因消亡殆尽,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段痛史……
昨天,记者有幸拜会了来宁参加第10届明史学术讨论会的老一辈明史专家、明代档案研究的学术泰斗、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韦庆远先生。在明孝陵的阵阵松涛声中,韦老向记者披露了逾170万册的玄武湖黄册在明末清初消亡殆尽的历史之谜。
天下黄册尽归玄武湖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为掌控天下土地和人口,于洪武十四年(1381)推行黄册制度。韦老说,登记人口及其财产状况的叫黄册,绘制全国土地田亩的叫鱼鳞册。朱元璋规定各地每10年编造一次,套用黄色封面(故称黄册)上交中央户部。
在存放地点上,朱元璋特意选定“周遭四十里,中突数洲”的玄武湖。到明朝末年,玄武湖诸洲共有库房960间,所藏黄册近170万册。玄武湖成为古代中国乃至世界规模最大的档案库。这些档案资料记载着明代全国的户籍税赋,在当时是国家的最高机密。如果保存到今天,这些黄册将是研究明代经济和社会最宝贵的资料。
先毁后卖20年内连遭浩劫
可是历史注定要留下遗憾,有时甚至是揪心之痛——170万本黄册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竟遭到两次浩劫。
韦老告诉记者,1644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克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明朝官吏在南京拥立福王为帝,建立南明弘光小朝廷。不久清军入关,打败了李自成大顺军,豫亲王多铎率铁骑2万进逼南京。缺少战备物资的弘光小朝廷便把目光投向了玄武湖中的黄册库。
原来,朱元璋对黄册的制作有着严格规定,使用长、宽各为一尺二寸的厚棉纸经铜板压制后,用粗绳索装订成册,每本都重约四五斤,质量上乘。于是这些大明典章被不肖子孙们搬出来,一部分用作城墙、隘口的填充物,另一部分被制作成士兵铠甲和火药的引信。但是1645年5月14日,当多铎大军攻克镇江直捣南京时,小朝廷不发一兵一卒,遣使投降。百万黄册城防竟无一用!
清初文人查慎行在自己的笔记中写道,经此浩劫,170万本黄册毁坏大半,玄武湖中仅存万历至崇祯五年的数十万本。原因是明末黄册制作制度松弛,质量大不如前,没有被小朝廷看中,因此残存。
就是这十数万本依然没能摆脱死亡的命运。[color=red]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春天,桐城诗人方文无事在南京街头闲逛,逛到三山街时,看见路边堆积着许多方形大书册,旁边有皂隶拿着大秤吆喝叫卖:每斤70文钱,买多买少随你便。他上前一问才知道,这些都是玄武湖里搬出来的明代黄册。无比震惊的诗人在现场遇到了一位白发苍苍、俯首神伤的老人。他在明朝时曾经是一名黄册抄写员。老人慨叹,当年抄错一个字就要治罪下狱的黄册,竟沦为论斤而卖的废纸。最后无奈的老人出钱买了一册,蹒跚离去。目睹了这一切的方文用凄婉的笔调写下了叙事诗《负版行》,诗中充满了知识分子面对这场浩劫的无奈和悲哀。[/color]
散失殆尽令人扼腕
弘光小朝廷出于战争需要毁弃祖宗典章,虽当唾弃但仍可理解。清政府为什么要对残存黄册痛下杀手呢?韦老分析,首先是明朝末年黄册编修出了问题。明朝正德以后,由于各级官吏的腐败和不作为,黄册记录流于形式,许多官吏为图方便甚至把数年之后的黄册一并做好,影响了黄册的真实性。这正好给了希望消除明朝影响的清政府以卖空的理由。其次,当时清政府测算,这些黄册全部卖了可值白银14万两,这绝对是一笔大数目。
“尽管明后期黄册记载出现过问题,但是从总体看,这是明代社会经济最全面、最真实的记录。明末清初散失殆尽,确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场浩劫。”韦老最后说。
[img]images/upfile/2004-9/200491564231.jpg[/img]
(南京日报记者 李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