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城市精神动力 王远明
正如人需要精神一样,一个城市也需要一种精神。当精神饱满、健康向上的公民工作生活在所处的城市的时候,城市本身就具有一种强大的凝聚力、亲和性,有一种极为饱满的精、气、神,具有了自身独特的魅力和光彩。 许多城市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发展愿景,提炼出自己的城市精神。如上海的“海纳百川而服务全国,在艰苦奋斗中追求卓越”、杭州的“精致和谐,大气开放”、大连的“创造、创业、创世”、青岛的“诚信、博大、和谐、卓越”等,国际名城纽约的“高度的融合力、卓越的创造力、强大的竞争力、非凡的应变力”、伦敦的“历史与现实的和谐统一、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等。这些经广泛汲纳民意提炼而成的城市精神,可谓纳大千于须弥之中,致广大而尽精微,彰显了全体市民所认同的理想、价值观和基本信念,是市民整体面貌的体现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 2003 年广东省文明委概括出广东人精神: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上世纪 90 年代中山对城市精神也曾有一个初步的概括,即团结、爱国、求实、创新。中山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是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是改革开放的前沿。特别是近代以来,在思想、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涌现出一大批各领风骚的杰出人物,塑造了风格鲜明的人文特质。 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孕育崇高的精神。当一种实践代表着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着造福于民的使命意识,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力量时,她就在造就一种精神。乘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山人以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度、开拓创新的勇气和求真务实的作风,把一个农业县建设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工业城市。在这伟大的社会实践中,人们的精神在凝聚,人们的观念在激荡,从而形成了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 2004 年 4 月,中山在广东人精神的基础上,开展新时期中山人精神大讨论,着手提炼城市精神。社会各界对此反响强烈,机关、企业、社区、学校纷纷开展讨论,甚至连陕西、新疆、大连、沈阳、南京、苏州、广州、佛山等省(区)市的热心人士,也以电话、信函和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见解。讨论中认同度较高的词汇有:博爱、敢为人先、创新、包容、兼容、务实、诚信、开放、和谐、团结、进取、奉献等,城市精神呼之欲出。经反复斟酌,最终将新时期中山人精神确定为: 博爱、创新、包容、和谐。 这八个字言简意赅、琅琅上口,体现了传承性、时代性、群众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新时期中山人精神滥觞于中山历史人文传统,是香山文化特质以及正在丰富、发展着的中山人素质、价值观念、道德行为、精神气质等因素的综合体现。 “博爱”一词置于城市精神之首,缘于中山人对其深刻的理解。博爱可释义为兼爱、广泛的爱、普遍的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推己及人的一种兼爱。这种爱源自生活的体验和内心的炽热情感,与西方社会追求的“博爱”有所不同。西方的“博爱”与宗教密不可分,其根源是所谓“上帝的呼唤”。 1921 年,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中写道,“所谓国民革命者,一国国人皆有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 1924 年,他在重新阐述三民主义时说道:“为四万万人谋幸福就是博爱。”可见孙中山先生已经把博爱等同于对全国同胞的大爱,上升到爱国主义的层面,成为一种高尚的人文精神。中山先生倡导的博爱包括救国、救民和救世三个层面的“大爱”,蕴涵了人道主义、社会责任和终极关怀等元素,呼唤着一代代中国人为民族的崛起、国家的富强和百姓的幸福开拓更加广阔的心灵疆域。 中山近代以来涌现出的一大批革命家、思想家、艺术家和企业家都有共同的价值取向。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崛起孜孜以求,这种令人景仰的爱国情怀,渗透着浓烈的博爱精神。博爱是中山这座城市宝贵的精神元素,是热爱、建设家园和祖国的民族精神之凝聚。它既有传承性,又有时代性。在博爱这面旗帜的辉映下,爱国爱乡的追求早已融化在城市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全体市民踊跃参加慈善万人行,连续 19 年用自己的双脚趟出一条爱的河流,铸造了一个闪亮的城市品牌。 12 万青年志愿者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圭臬,扶危济困、播洒阳光。街头巷尾,经常会看到市民排队义务献血。博爱已被中山人演绎为爱别人、爱家乡、爱国家、爱民族的大爱。 “创新”一词在日常表达、报刊中屡见不鲜,但它到底如何定义、内涵是什么,许多人知之不多或语焉不详,国内 2001 年以前出版的很多词典也没有收录。世界经济合作组织认为,创新是发明商业性的过程,是把一项科技成果或发明变成产品的过程。经济学上说的创新,则是指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即把土地、资本、技术、劳动等要素重新组合生产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创新”在英语中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前所未有的,即创造发明;一是指引入到新的领域产生新的效益,如 公认的知识经济时代的代表人物比尔 · 盖茨,给他带来巨大财富的并不都是他自己的发明创造,更多的是把别人的发明创造拿来进行开发并取得成功,这也是创新。因此, 创新是指能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创造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全新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活动。创新作为一种行为状态,既强调了行为的领先性,又强调了行为的优质性,它必须创造新的价值。 创新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行为状态,是流淌在中山人血液中的活性因素。中山人在中国近代商业史上所作的开辟性贡献就是鲜活的例子。近代在上海出现的先施、永安、新新、大新等百货公司,都是由中山人开办的。先施公司由马应彪先生于 1914 年筹建, 1917 年开张。它楼高 6 层,是当时上海南京路最高的建筑,也是上海第一家由华人开办的百货公司。它有多个首创:首次引入了“环球百货”的概念,首创商品明码标价和不二价制度,首倡 8 小时工作制并实行每周休息一天,首聘女性营业员(这在当时是不可思议的)。先施在经营方式上也别具一格,它率先将戏剧院、餐厅、旅馆等作为配套设施在公司大楼内综合经营。 1918 年营业额达 439 万港元,相当于投资额的两倍。第二家是由郭氏兄弟开办的永安公司,其规模比先施公司略大。它也有多个首创,即首创送货上门服务,首次在商场内开办时装表演,最早提出“顾客永远是对的”的经营理念。新新公司由曾是先施管理者的刘锡基、李敏周创办,新新公司规模又比前两家大。它创新经营理念,将公司定位为“万货大商场”。新新公司一改前两家以经销进口商品为主、 90 %商品是洋货的经营策略,确定以销售国货精品为主。它首开中国人第一家商业广播电台,传递商业信息,推介企业形象,商场内夏季开放空调,一时轰动上海滩。大新公司于 1936 年开业,楼高 10 层,面积 3.6 万平方米,规模居四大公司之首。定位为廉价商场,生意做得很红火,进场购物要先买门票,首创有奖销售,还在上海以至整个远东地区率先使用自动扶梯。这四大百货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就是中山人创新精神的真实反映。 改革开放进一步激活了中山人的创新能力,中山人秉承“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创造了众多的全国第一:第一家中外合作的旅游宾馆、第一个高尔夫球场、东南亚地区规模最大的游乐场等等。用创新一词来标示城市精神,中山人当之无愧。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山众多的中小企业靠创新这一利器,在商场纵横驰骋,使中山货声名鹊起。 1998 年开始的产权制度改革能最终取得成功,也得益于创新。中山在国内较早提出实施“三个创新”,即体制、科技、投资环境创新,其中“投资环境创新”理念尤为独特,它不只强调基础设施的改善,更强调软环境的创新。自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后,公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城退出,财政不再花钱办工业,不与民争利,给民资腾出发展空间,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现代市场经济理念。 “包容”的意思是容纳、包含,又指宽容、忍让。中山人的包容精神,体现在中山人具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是建立在自信基础上的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 中山位于珠江口西岸,沧海桑田,形成广袤的冲积平原。在短短的几百年间,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移民辗转迁入。从移民的族群来看,中山移民包括广府人、客家人和闽南人等。其移民动因既有被动性选择,也不乏主动性选择。主动性选择的说法在民间其来有自,中山长洲村黄姓村民代代口传,他们的先祖是明朝一闽籍官员,受朝廷派遣经海路出使安南(即现在的越南),返回时为避台风停泊于长洲,此地的水草丰美让老先生怦然心动,待告老还乡之时,他便举家举族迁来长洲,从此繁衍生息,建设家园。中山土地肥沃,灌溉便利,自然条件优越,生存空间广阔,具有很好的宜居性。不管移民来自何方,到中山后都能和平相处,共生共荣,包容的因子薪火相传。中山的历史就是一部接纳移民的历史,也是一部包容的历史。由于移民的多样化,中山有些镇、村彼此近在咫尺,语言、风俗却迥然不同,但难能可贵的是民风淳朴,“不同而和”,充分展示了包容的文化底蕴。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包容总是跟文明进步、繁荣昌盛联系在一起。包容精神符合现代社会开放、开明、接纳、多元的价值取向,在今日中山得到传承与弘扬。在这里,内外投资者一视同仁,内源型经济和外源型经济并驾齐驱。“同是中山建设者”的口号让广大外来务工人员倍感温馨,每逢重大节假日,各级领导都与外来务工人员联欢。外来工被推荐当选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或市政协委员,这在广东乃至全国都是较早且少有的。所有这些都是包容精神的外化。 “和谐”指和洽、协调,蕴含内和外顺、和睦之意。和谐既是一种精神,又是一种目标。人们对它的追求从未停止过,中山也不例外。自古以来,远离政治中心、偏安一隅的中山就崇尚“和”之境界。“人和则善,自然和则美”,在历史演进中,来自五湖四海的移民,汇集各地特色文化,有力推动了族群的融合和社会的发展,为作为岭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香山文化的孕育、成长奠定了基础。自明朝嘉靖以来,中山出了 16 个进士、 180 个举人,足见这方热土民智早开、人才辈出。十六世纪始,香山所辖的澳门成为中西文化的交汇点,客观上丰富了香山文化并使之更具独特性。回溯历史即可发现,中山 850 多年的发展大致分 5 个阶段,即下等县、大县、模范县、特等县和城市阶段。不断 追求安定和谐、昂扬向上是香山文化的底色,是中山人的一种人文特质。 和谐体现了时代性与群众性,其内涵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个和谐的城市,必定充满创造活力,各方面利益得到有效协调,社会安定有序,这一直是中山人的不懈追求。多年来,中山本着以民为本的发展理念,既重视效率也关注公平,全体市民共享发展成果。如斥巨资实施安居工程,为 7000 多个家庭圆了安居梦;市领导带头、全社会积极参与“身边的希望工程”;实施“星光工程”,让农村的老人安享晚年;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积极探索农村保险向城市社保并轨。凡此种种,中山人为和谐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总结提炼城市精神的过程,是中山人通过挖掘优秀历史传统,并赋予现代价值,不断自我发现、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文化自觉过程,它有助于社会形成普遍的价值认同;有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开拓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助于加强文化建设,培养厚重的人文精神,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精神力量和思想基础。可以预期,新时期中山人精神将在一代又一代的中山人中得到传承,成为城市一笔教化瑰宝,一种文化积淀,一条精神纽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