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0239
- 积分
- 479
- 威望
- 16547
- 桐币
- 500
- 激情
- 0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4-7-28

文都秀才

- 积分
- 479
 鲜花( 0)  鸡蛋( 0)
|
宁国经济起步之初,虽然没有什么优势,但因为有那些上海转移来的“小三线”,有省里投资的大水泥“宁国水泥厂”,靠这些家当,宁国慢慢起步,创造了宁国第一次腾飞。
桐城经济起步之初,完全没有国家和省、市的投入,都是老百姓自己琢磨着办个小家庭作坊,一步一步走出来,创造了第一次腾飞。
当然,桐城的第一次腾飞与宁国的第一次腾飞,不可等日而语,从实力上讲,宁国已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而桐城基本上仍在探索路在何方。
近年来,宁国工业化已经进入迅跑阶段,一大批“最”字型企业成长壮大,如中鼎、凤形、源光、五星等等,撑起了宁国辉煌的今天。而桐城的小家庭作坊才刚刚脱胎换骨,慢慢蜕变为中小企业,有个别正在做大做强,如金光、鸿润、美祥、丹凤等,但在实力上,与宁国的企业还相差得远。
从资源来看,宁国的矿产资源和农林资源优势是桐城难以望其项背的。桐城素称“零资源”,不可能发展资源型产业。一个宁国水泥厂对宁国经济的贡献不可小视,虽然说撇开水泥厂宁国也能比得过桐城,但以宁国水泥厂为代表的龙头企业最初奠定的工业化基础对经济的牵动,以及发展到现在的产业规模,桐城无法比拟。从农林资源来看,宁国的山货资源安徽少有,如香榧子、元竹等,宁国更是“中国元竹之乡”、“中国山核桃之乡”,山核桃每公斤价格达到80元左右,仅一个詹氏的产值就达六、七千万,另外还有林佳、孟仔、喜乐林、玉盘山等知名品牌,宁国的农民怎能不富?而桐城有什么?穷山恶水,基本没有什么农林资源。要么出刁民,要么出读书人。所以桐城的教育挺厉害,明清两代进士以上的人才占了皖省的七分之一,有“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之称。现在的高考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村村有博士,但这有什么用?为其他地方的发展贡献人才罢了。宁国人大多数都是移民或移民的后裔(还有不少是桐城移民哦,我在宁国买山核桃的那个小店店主,就说自己的上上一辈来自桐城老梅树街),目前居民中祖籍宁国的恐怕已经不多。相对桐城来说,宁国移民杂居形成了一种思想更开放、思路更开阔、创业更积极的环境氛围。而桐城人从小接受的教育是,远走高飞。
宁国的地理区位优势也是桐城不可比拟的。宁国靠近江浙,思想受江浙影响较深,承接江浙产业转移也更优越于桐城。而桐城目前基本没有江浙的企业来投资办厂,几乎可以说所有的企业都是桐城人自己鼓捣出来的。从交通来看,桐城虽有高速公路和火车,也是近年才建成通车的,而火车是合肥到安庆的断头路火车,素称“安徽的盲肠”。而宁国皖赣铁路、省道215、104标准二级公路和宜黄旅游快速通道均穿境而过,距宣杭铁路和318国道高速公路接口仅40公里,规划中的溧黄高速公路和皖浙高速将在市区交汇,交通优越自不赘言,要不然就不会有什么宁国温州工业园、宁国上海工业园之类了。
因此,桐城要追赶宁国,关键是观念上要跟进。宁国的产业更加多元化,经济支点更多,而桐城的产业比较单一,基本还是以传统弱质农业为主。宁国工业发展了20来年,形成了规模优势,如橡胶汽车零部件,耐磨材料方面,既有技术优势,又产业集群优势,桐城要达到这一地步,还有很多的路要走。
[此帖子已被 金神墩 在 2005-8-11 9:46:34 编辑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