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007|回复: 24

[转贴]尘封250年的桐城一带迁陕移民潮之谜

[复制链接]

222

主题

2867

回帖

3132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3132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4-6 13:0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ize=1][size=1][size=1][size=1][size=2][size=3]

尘封250年的桐城一带迁陕移民潮之谜

20年前,我在陕西省商洛地区以及鄂、豫交界区域参加过一次战备执勤,曾在丹凤县住过一段时间。一天,我开车到达湖北省郧西县香口公社,当晚就借宿在供销社。供销社的负责人是一位老者,很热情。他的一句“谬(音,意:没有)么好东西给你们柒(音,意:吃)的了”的客气话,使我心头陡热:安庆人?不是!我连忙打开地图,此地距安庆约1000多公里之遥。究竟怎么回事呢?以后,此事一直深印在脑海里。 10多年前,《安庆日报》记者徐吉祥向我讲了一个传闻:安庆一司机开车在陕西一个地方夜晚抛了锚,黑灯瞎火的去敲门,求人帮忙。没想到开门人都讲安庆话,司机吓了一跳:汽车跑了好几天,怎么还没出安庆? 不知怎么的,我把以上二者联想到一起,心里有了一种不甚明白的“感觉”。我与同学.、安庆有线电视台专题部主任汪启贵一说,他也有了相同的“感觉”,兴趣甚至比我还大一些!两年前,汪启贵在一位作者叫张全海写的文章中,看到了早在清朝乾隆年间,众多安庆人远迁陕西南部地区一说。据民国《商南县志》载:“乾隆二十年后,江南安庆数县人襁负迁商,爰得我所,闻风而起,接踵者众,此商南有‘小太湖’之名也。”及清嘉庆《山阳县志》载:“及四十四年,安徽、两湖数省屡被灾侵,山民络绎前来。”等史料,表明当时确有大量安庆移民至陕西。 在此之后,汪启贵和我开始了搜集相关信息工作。我俩往返安庆市的县乡,翻山越岭,走村串户,拜访德高望重的山乡老人,求阅民间各姓家谱,希望藉此印证史实。终于,在怀宁、桐城、潜山等地的陈氏、黄氏、石氏、汪氏、刘氏以及何氏等家谱记载、族人描述中,证实了250年前左右期间发生过安庆迁陕移民潮的历史。刘氏家谱于抗日战争胜利后续修一次,清楚载明一大憾事,即由于战乱与陕西刘姓失去音讯,而未能将其续修进家谱中。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陕西商洛数县以及河南淅川、湖北郧西等县与安庆又有了民间往来,如陕西部分黄姓与安庆黄姓近年合修家谱;安庆陈姓前几年修家谱,因老家谱毁损,遂与陕西联系;陕西镇安县有三个村陈姓计1500人之众,专门委派数人护送48卷老家谱来安庆,才使得陈姓完成家谱续修。安庆民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有摆案“接祖”、正月十五“送祖”习俗;陕西黄姓则是腊月二十四“送祖”——回老家安庆过年,正月十五“接祖”返陕习惯。有的家庭在除夕之夜,长辈要告诉晚辈,“老家在江南(安庆)”,代代相传!现在,逢年过节,安庆、陕西两地人们还电话互致问候。 然而,就这一段移民历史,汪启贵和我专门请教过安庆市和桐城市的地方志编修人员,他们都表示,无论是安庆的府志还是其它县志,都没有任何记载,也是第一次听说。为什么当年那么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安庆没有官方的历史记载呢?带着这个谜团,我们即将赴陕西进行大型联合采访,通过电视和文字,专题报道根在安庆的陕西人!在此,我们也希望结识和请教对这一段历史有所了解的朋友!
[/size][/size][/size][/size][/size][/size]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6

主题

257

回帖

284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284
QQ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4-10 07: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道拉~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96

主题

1395

回帖

2642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2642

论坛建设活动大师

QQ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4-10 08: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谁研究婺源迁徙桐城的移民,从南宋一直到明代末年都有的!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667

主题

4551

回帖

5227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5227

嘉宾会员活动大师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4-9 14: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size=3]金寨记事



清明节的前几天,国内一朋友发来e-mail,说是清明之后将去老家安徽省金寨县祭扫一下葬在那里的父母。他们的父母亲都是老红军,为革命戎马生涯,身前留下了叶落归根的意愿,去世后让子女把他们葬在自己出生的家乡。

金寨县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麓。解放前称立煌县。1947年刘邓大军解放该地,改名为金寨县。在历次革命战争时期,全县有10余万英雄儿女参加革命,为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不朽的贡献。据有关部门统计,解放后该县健在的金寨籍老红军有700余人,追认的革命烈士有10000余人。50-60年代授少将以上军衔的59人,省、军级以上干部80余人,出现了洪学智、皮定均、腾海清、曾绍山等众多的将军,是举世闻名的将军县,被誉称为"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最近在有部叫"历史的天空"的电视剧,其中说的天堂寨就是在金寨县内,反映的就是革命战争时期发生在金寨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我的老家也在金寨,我父亲当年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如同他终生未曾改变的乡音一样,无论在何时、何地,他的心中却始终关爱和牵记着家乡。我还小的时候,父亲就经常和我讲家乡的故事,讲起他的妈妈,言语之中总是透露出深深的怀念和浓浓的亲情。后来父亲又带我去过老家,那满目的青山绿水至今仍记忆犹新。山冲上青松翠竹耸立,道旁随目还能看到一种叫"糖辣灌子"的植物,红红的果实挂在上面,摘一颗剥去壳放入嘴中,甜甜的味道甚是诱人。随着年代的推移,这种甜味逐渐慢慢地变成了对故乡隽永的美好回忆。

当时回老家的时候,我暂住在六伯父家。他老人家也是一位老红军,后来在打仗时受伤留在家乡,一直以务农为生。六伯的家在一片竹林的拥抱之中,门前有三个水塘,故称作"三口塘"。塘中是否有鱼已记忆不清,但仍记的幼小时的我曾在塘边挖过一个小坑,在坑里灌满了水后,我曾把不知哪来弄来的小鱼放在水中说是要养大。那时正值三年灾害时期,食物贫乏,孩时的我又嘴馋,常常饿的直叫"六伯、六娘,我饿的腰都直不起来了!"随后便溜进屋里的储藏室,偷偷地挖几勺盛放在糖缸里的黄砂糖塞入嘴中。几次下来,原来满满的糖缸已几乎被我挖光,但六伯每次看见我出来却总是笑眯眯的,好象始终没有察觉一样。

在老家时,我父亲曾带我去拜访过几位老人,与他们吃饭、叙旧、拉家常。这些看似普通的老农,原来竟深藏着不同凡响、出生入死的经历。他们都是在腥风血雨的战争中厮杀过来的红军战士,以后因负伤或各种原因留在了家乡,当了普通的农民。类似这样的老红军在金寨真的是很多,他们本是普通的农民,在为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事业流血受伤之后,没有升官发财,又回到了农村,过着普普通通的农民生活,至今想来,还不禁令人对他们肃然起敬。

正是父亲与家乡人民有着这种千丝万缕、割舍不断的感情,因此他始终关注着家乡的一切。六十年代初,中国发生了罕见的所谓"三年自然灾害',造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饥荒。我的老家也有不少人因饥荒而饿死,有消息不断地将这种情况反映到父亲的耳中,于是父亲多次向中央和华东局反映了这个情况,但始终未得到正视。而在几次调查之中,当地的政府和官员还弄虚作假、制造农村公共食堂“敞开肚皮吃饭”的假象。于是父亲勃然大怒,与他早在1928年就相识并同事过的华东局书记柯庆施拍桌子大骂、闹翻了脸,最终被戴上了"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帽子,直至多年以后得以甄别。我懂事后曾误怪过父亲当年的此举不值,但被他严词呵斥,以后随着年令的增长,才慢慢地悟出了在父亲内心蕴藏着的那种"身为野老已无责,路有流民终动心"与百姓休戚与共的深厚感情!

我另一次回老家是在1968年的冬天。其时正值文革期间,我家受到冲击,父母被隔离审查,父亲怕我惹事就把我送回了金寨老家。那时农村的生活十分艰苦,农民们手中无钱,只能将家中养的鸡下的鸡蛋拿到供销社的小卖部去换些盐巴和针头线脑什么的。火柴在当时也是紧俏货,农民根本就搞不到,只能回到钻木取火的时代,用两块小石子互相敲打,用它们发出的瞬间火花将卷纸点燃,然后再用口吹气,将细微的火苗烧起然后使用。晚上,大伙聚在一屋烤火聊天,当地话叫"愀",方法是在屋里的泥巴地上挖一个大坑,堆积着一些树枝燃烧,人们围坐在坑前,伸直了双手接近火焰。树枝燃烧时吱吱地直冒黑烟,呛的人不停地直咳嗽和流眼泪,每个人的眼睛都熏的红通通的,好象长着一只只兔子的眼睛。身上也满是烟蒿(hao)味,倒有些象当地的腊肉的味道。聊天时大家天南地北、妖魔鬼怪无所不谈,我最喜欢听的当然是说鬼的故事了,不过听过之后又有些害怕,看着那被火光映照在土墙上的黑黝黝的影子,不觉毛骨悚然,连睡觉和出门小便都心中怕怕的。

说起腊肉,那可是一道在当地很普通的菜,就象在那里不经意之间就遇见一位有着特殊经历的老农一样,在老家几乎家家户户的灶间屋檐下都挂着几条这样的肉类。乡里烧饭时一般都烧的是柴禾,做饭时塞一把到锅灶里,熊熊的火苗燃烧在灶头,浓浓的黑烟就顺着烟道冒到了屋外,长期的烟熏火燎就将挂着的肉熏的沾满了烟味,乡里烧火的柴禾因地取材,一般都用有着特殊清香的松枝和松果,久而久之,这肉也就浸满了松枝清香的味道。当有客人来时,从屋檐下取下一块在锅里蒸熟,扑鼻的香味就弥漫了整个房间,让人垂涎欲滴、食欲大开。除腊肉外,还有腊鹅、腊鱼、腊兔等等,均是吃后不忘的美味佳肴。

山间贫寒,但还有一道美食也值得一说,那就是"挂面"。此挂面可不是现在市场上售的筒子面的挂面,而是完全用手工制作出来的。天气睛好时节,在门前户外搭一竹架,将调湿均匀里面加盐的面粉一条条垂挂在上面,不消几个时辰便可晾干,收起后保存,需要时取用十分的方便。我父亲生前就特别喜欢吃这样的挂面,只要家乡有人来就总会带一些送给他老人家。

待我长大后,因忙于学习和工作,有很长一段时期没有回过老家。直到出国多年后第一次国,我又携友人一齐返回老家。一年后,当我再次回国,又带上儿子一起去老家看看,也好让久居海外、从未在农村生活过的他"认祖归宗",看一下祖辈居住的地方,记住自己的根。[color=#ff0300]在族人的带领下,冒着酷暑与烈日我们爬山越岭,找到了一处祖坟埋葬之地,并在那里发现了一块年代久远的石碑。据族中的人说,那是我们的上辈从安徽桐城迁到此地后立的。据文革前保留的家谱记载和长辈们讲,我们的这一家族原来居住在安徽的桐城县,是桐城派的戴名世之兄弟一系。明末清初,以方苞、姚鼐、刘大櫆和戴名世为代表的桐城派文学在当时的中国文坛上叱咤风云、影响力颇大。戴名世长于史传,五十七岁时方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后因反清复明,为御史参劾,设立"文字狱",以“大逆”罪被杀。此案牵连数百人,并株连九族。而我们这一系则从桐城逃往金寨现在的地方(当时称为"毛狗笼子")居住了下来,屈指算来巳有近二百年的光阴了[/color]。在我奶奶的坟上,我小心翼翼地挖了一包泥土用纸包上,带回到城里放置在我父亲的骨灰盒旁,也好让他们母子两人永远伴随,以尽我作为晚辈的一点心意。

七十年代我回老家时,还去金寨县的县城梅山游玩过几次。梅山县城不大,但十分典雅,青山环抱、山清水秀。满山遍野的青松翠竹,走在路上,山野之风扑面而来,心旷神怡,给人以清新之感。小镇民风淳朴、古风犹存,似陶翁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描写的桃花源一般。50年代,这里修建了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碧波荡漾,是著名的风景名胜之地。城中建有烈士陵园,以悼念为革命牺牲的革命先烈。县城里还有一"红村",是为返乡的老红军们建造的居住区。位于大别山主峰的天堂寨有历史上“吴楚东南第一关”之称,也是著名的名胜之一。在县城的一个小店,当年我还曾花了4毛钱买了把紫砂茶壶,壶上刻着这样一句铭文"记取山家好风味,雨落活火试新茶"。至今这把茶壶我还完好地保留着,如同对家乡的怀念和美好的记忆,永远铭刻在我这个金寨后代的心上。

如今,当我身在万里之遥的异乡,却更加思念着父辈们走出来的那个地方。

故乡,是一个美丽的梦!

故乡,是一条截不断的根!

故乡,总有一天我还会回到您的身旁!

(戴先庆 写于2006年4月5日清明 于纽约
笔名:愚人。出国前在上海从事宣传工作。1993年赴美,现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业余时间从事写作,主要作品发表在《新民晚报》美国版等报刊以及国内外一些网站上。 )




[/size]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08

主题

2921

回帖

3336

积分

桐网嘉宾

坐禅苦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336

嘉宾会员活动大师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3-5 16:2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桐川兄,交给你一个任务:

桐城移民浙江桐庐、安徽宣城(广德一带)的也很多。
到底是怎么回事,请考证。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667

主题

4551

回帖

5227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5227

嘉宾会员活动大师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3-5 18:27:19 | 显示全部楼层
[size=3][quote]原文由 [B]老汉[/B] 发表:
桐川兄,交给你一个任务:

桐城移民浙江桐庐、安徽宣城(广德一带)的也很多。
到底是怎么回事,请考证。
[/quote]

桐城人在北迁安居之后,有两次比较大规模的向南迁徙。

第一次是自发的,也就是清代中期向徽州的棚民迁徙。棚民多是来自桐城一带。

关于棚民进入徽州山区的时间,清代安徽道宪杨懋恬在《查禁棚民案稿》中云:“查徽属山多田少,棚民租垦山场,由来已久,大约始于前明,沿于国初,盛于乾隆年间。”


进入徽州山区垦殖和经营的棚民数量,以毗邻的安庆等府为最多,其次为邻省的江西和浙江,远者甚至还有来自福建的棚民。“该民等籍隶(安庆府)怀宁、潜山、太湖、宿松、桐城等处,间有江西、浙江民人,徽属距伊等原籍甚近。”

据后来办理抚剿徽州棚民事宜的高廷瑶记载:“余思徽郡属境,俱有棚民,不下数十万人。”

这一部分人在清廷的所谓“抚剿”下有些就进入了与徽州毗邻的宁国府。

第二次是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政府“招垦”所致,皖南、苏南、浙北一带在战后几乎是一片焦土,人口损失十分严重,土地的大量抛荒。据苏南地区各厅州县册报,“抛荒者居三分之二”;浙江一省,荒芜田、地、山、荡多至112366顷;各省之中又“以皖南荒田为最多,其它地方亦以皖南为最盛,如宁国、广德一府一州,不下数百万亩”。

江南是清政府的命脉所在,于是在清廷的大力支持下,江南各地以相当优厚的条件数次招垦,湖广、江北(包括桐城)等地移民因此大量涌入。据相关史料记载,战后苏南地区接纳了大约160-260万移民人口,浙江严州(桐庐就属当时严州)、湖州一带大约接纳了132万移民,安徽接纳的移民最多,约有264万人,其中很多人就迁徙到了宁国和广德。

[/size]


[此帖子已被 桐川 在 2006-3-5 18:37:04 编辑过]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08

主题

2921

回帖

3336

积分

桐网嘉宾

坐禅苦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336

嘉宾会员活动大师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3-5 19:0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桐川兄,难道你什么都知道?

那好,你再考证一下:老汉的本名是什么?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667

主题

4551

回帖

5227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5227

嘉宾会员活动大师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3-5 19:4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搜索的,让你见笑了。呵呵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0

主题

209

回帖

331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331
QQ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3-4 16: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研究一下历史还真有必要,说不定还真能攀上什么大官显贵呢!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667

主题

4551

回帖

5227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5227

嘉宾会员活动大师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3-3 17: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攀枝花市平地镇马头村刻立于清康熙已卯年(1675)的金朱氏基碑,记述了其族了从安庆府桐城迁入仁和区境的始末。

乌喇么建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的万寿琳宫碑,记载了移民的事迹。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