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611|回复: 14

和桐城人有关的一个人

[复制链接]

194

主题

1716

回帖

1910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910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4-30 14:5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孝祥词作鉴赏


张孝祥词作鉴赏
生平简介
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历阳乌江(今安
徽和县)人,寓居芜湖,因号于湖居士。绍兴二十四
年(1154)进士,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
转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起居舍人,权中书舍人。
二十九年,以御史中丞汪澈劾,自乞宫观,提举江州
太平兴国宫。绍兴末,除知抚州。知平江府,迁中书
舍人、直学士院,兼都督府参赞军事。领建康府留守。
历知静江、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乾道五年卒,年三
十八。《宋史》有传。事迹另见其《于湖集》附录所
载《张安国传》、《宣城张氏信谱传》及令人宛敏灏
《张孝祥年谱》。工诗文,长书法。有《于湖居士文
集》四十卷,词有《于湖居士长短句》五卷。

转调二郎神
张孝祥
闷来无那,
暗数尽、残更不寐。
念楚馆香车,
吴溪兰棹,
多少愁云恨水。
阵阵回风吹雪霰,
更旅雁、一声沙际。
想静拥孤衾,
频挑寒灺,
数行珠泪。
凝睇。
傍人笑我,
终朝如醉。
便锦织回鸾,
素传双鲤,
难写衷肠密意。
绿鬓点霜,
玉肌消雪,
两处十分憔悴。
争忍见、旧时娟娟素月,
照人千里。

这是一首怀人词。在《于湖居士文集》里,次于
《雨中花慢》、《二郎神》之后,应是长子同之北返
后,孝祥怀念李氏而作。时在乾道六年(1167)的冬
季。
词以直抒胸臆开句。一个“闷”字,点明此时心
情,统摄全篇。“无那”(nuò),犹无可奈何也。“暗
数尽”句,一夜之凄迷境况如犹在眼前。“念楚馆香
车”句,回忆当年爱情生活,写出“闷”之根源。楚
馆、吴溪,指江南昔日曾游之处。香车兰棹,赏心乐
目,皆与李氏共之。然而好景不长。少年的风流韵
事,转眼都成为愁云恨水。他们由于社会环境所迫,
不得不分居两地。“虽富贵,忍弃平生荆布!”(《念奴
娇》)可见孝祥当时矛盾和痛苦的心情。“多少愁云恨
水!”乃是词人十几年来郁结心中的愁闷和悔恨的倾
吐。多少辛酸往事,只有两心暗知,如此点到即止,
正说明其不堪回首,难以尽言。“阵阵回风”两句,
描写自己当前处境之凄凉。时近严冬,寒夜萧条,但
闻朔风吹霰,呼啸回旋;旅雁宵惊,哀鸣沙际。两句
看似写景,实则以景衬情。孝祥起知潭州,原非所愿。
曾奏请“于江淮间易一小郡”。他自比为南来的北雁,
从一“旅”字可略见其当日心情。如此风雪之夜,由
追忆曩昔欢娱更进而遥念李氏此时之孤寂痛苦:“想
静拥孤衾,频挑寒灺(xiè,灯花、烛烬),数行珠泪”,
一句话,也是“孤灯挑尽未成眠”吧?写想象中的思
妇独处,本由已之处境所生,却反怜惜他人,可见其
爱之深,其思之切。
词的下阕,开始转用思妇口吻。“凝睇”二字,
承上启下,与“傍人笑我,终朝如醉”互为照应,其
意味与柳永的“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诉衷情
近》)基本相同。“便锦织回鸾”句,用窦滔妻织锦为
回文诗以寄其夫的故事,易“文”为“鸾”,取其与
下句“鲤”字对仗更工;鸾凤一类字,尤常用于情人
之间。从用典上也可证明此词确系怀念李氏之作。“素
传双鲤”,源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本是常用
典,在这里却有言外之意。孝祥与李氏为避外人闲话,
谅少有书信往来。著一个“便”字,已道出其中苦
衷”如今即便能这么做,也无法尽“衷肠密意”了,
因为,这毕竟是积累了十几年感情上的欠债!接着,
词人又合写双方:一个是“绿鬓点霜”,一个是“玉
肌消雪”, 彼此都才三十几岁,年未老而人先衰。这
正是感情长期受折磨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十分”,
见憔悴程度之深,语带隐痛。最后说“争忍见、旧时
娟娟素月,照人千里”,乍看像是写月,与雪夜情景
相背,倘理解作者此时激情驰骋,不受时间空间的局
限,则又觉得在情理之中。处此风雪寒宵,自会令人
闷损。若在月明之夜,又当如何呢?“美人迈兮音尘
阙,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见月如见人,
该可聊以自慰吧?不是的!旧时明月相照,无论在楚
馆,还是吴溪,月好人亦好。如今却不同了,月儿依
旧,而人已两鬓斑白,玉肌消损,无复有乐。触景生
情,倍添离恨。写月亦即写人,“娟娟素月”,是李氏
少年风采的再现于今山川远隔,又怎忍见此时月色,
千里相照呢?全词如此作结,自然是情思飘逸,有悠
然不尽之妙。
反复吟唱此词,深觉作者神驰千里,而笔触甚细。
他高展艺术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上自由飞
翔。去悬揣对方心理,设想不同环境下的人物心态,
都能曲尽其妙。在章法上,上片主要写自己,下片侧
重李氏。但每片中又曾涉及双方,或单写,或并列。
把情与景、人与事,往日与当前、追忆与设想等等,
组织融合起来。转折较大处便运用“念”、“想”、
“便”及“争忍见”等领头字句,层次分明,更增词
情灵活之美。还有一点应该指出,即作者在怀念李氏
其他几首词中,多有重圆、再见的希望。不仅早期的
两首《木兰花慢》里有“鸾鉴分收”、“断魂双鹜南
州”及“拟把菱花一半,试寻高价皇州”等句;比这
首词早几个月写的《雨中花慢》还说:“犹自待、青
鸾传信,乌鹊成桥”。只有此首不再提及,可能作者
已经感觉到那些都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天涯地角有
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玉楼春》词句)。孝
祥卒于乾道五年(1169)夏秋之际,距作此词时间不
及两年,这可能是他最后一首怀念李氏的作品了。

水调歌头
过岳阳楼作
张孝祥
湖海倦游客,
江汉有归舟。
西风千里,
送我今夜岳阳楼。
日落君山云气,
春到沅湘草木,
远思渺难收。
徒倚栏干久,
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
隘九州。
人间好处,
何处更似此楼头?
欲吊沉累无所,
但有渔儿樵子,
哀此写离忧。
回首叫虞舜,
杜若满芳洲。

张孝祥平生多次经过岳阳楼,本词作于哪次?需
略作些说明。据词中的行向与时节,此首应作于乾道
五年(1169)三月下旬。是年,孝祥请祠侍亲获准后,
离开荆州(今湖北江陵),乘舟沿江东归。当时曾写
《喜归作》诗:“湖海扁舟去,江淮到处家。”归途中,
阻风石首,滞留三日。同行诸公都填了词,他亦用其
韵作《浣溪沙》词,有“拟看岳阳楼上月,不禁石首
岸头风”云云。这些都与本词的内容相吻合。
词的开头“湖海”二句,从自身落笔。横空而起,
抒发词人湖海飘泊和怀才不遇的感慨,倦游,指仕宦
不得意而思归隐。他曾在《请说归休好》诗中吐露过
脱离官场的复杂心情:“请说归休好,从今自在闲。”
又说:“田间四时景,何处不开颜?”这种宦海浮沉
而今欲归休的感受,贯穿全篇,使这首境界阔大、宏
丽的词作中带上沉郁的格调。“西风千里,送我今夜
岳阳楼。”承上意写经过长途的江面飘荡,终于来到
了游览胜地岳阳楼上。“日落”三句,词人纵笔直写
登楼远眺的景色:蔚蓝的天空,万里无云,夕阳斜照
在广阔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沅水、湘水相汇处
的两岸草木,呈现出一片葱绿的春色,再看那湖中君
山的暮霭云雾,四周萦绕。这些自然景色,引起词人
内心的深长感触,思绪翻腾,颇难平静。“徒倚栏干
久”二句,从傍晚到月夜的时空转换,更深一层地刻
画词人倚栏凝思的种种意绪,而含蓄的笔墨又为下片
直抒胸臆积蓄了情势。
换头“雄三楚”三句,承接上意而掉转笔锋,描
绘岳阳楼的雄伟气势,跌宕飞动。“三楚”,战国时期
楚国的地域广阔,有西楚、东楚、南楚之称,后泛指
长江中游今湖南一带地方。“七泽”是泛指楚地的一
些湖泽。“隘九州”是说居国内险要之处。“人间”二
句概括登岳阳楼而触发起古往今来人间悲喜的无穷感
叹,又有它独具的地方色彩。“欲吊沉累无所”三句,
进一层抒发凭吊屈原的深切情意。爱国诗人屈原执着
追求“举贤才而授能”的进步政治理想,遭到楚国腐
朽的贵族统治集团的仇恨与迫害,长期流放,后自沉
于汨罗江。“沉累”,指屈原沉湘,亦曰“湘累”。无
罪被迫而死曰“累”。作者对屈原身处浊世而坚贞不
屈的斗争精神,有着心心相印的关系。他欲吊屈原而
不知其处所,但登山临水,有渔儿樵子,与同哀屈原
而诉其“离忧”之情。《史记·屈原列传》云:“屈
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
犹离忧也。”词中“离忧”二字,包含有如许内容。
作者想到自己此次隐退犹如贬官外放,也将渔樵于江
中沙洲之上,内心充塞着无限辛酸悲苦。写离忧,正
是抒写这种郁结心中的不平情绪,结笔全用杜甫《同
诸公登慈恩寺塔》“回首叫虞舜”句和《离骚》辞语,
抒发满腹的牢愁忧愤和凄凉之怨。以景结情,韵致有
余。
这首词写途中登临的感受,语悲切。上片写登楼
所见之景象,下片抒发吊古伤今的情怀。吊古是明写,
伤感则见于言外。作者不是空泛地抒写古今人事兴衰
的感慨,而是从眼前“日落君山”的景物铺写,联想
到屈原的政治遭遇和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勾引起敬
吊之情。“哀此写离忧”, 表现出作者怀才见弃的幽
怨,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水调歌头
泛湘江
张孝祥
濯足夜滩急,
晞发北风凉。
吴山楚泽行徧,
只欠到潇湘。
买得扁舟归去,
此事天公付我,
六月下沧浪。
蝉蜕尘埃外,
蝶梦水云乡。
制荷衣,纫兰佩,
把琼芳。
湘妃起舞一笑,
抚瑟奏清商。
唤起九歌忠愤,
拂拭三闾文字,
还与日争光。
莫遣儿辈觉,
此乐未渠央。

湖南湘江与伟大诗人屈原有着不解之缘。屈原因
谗言而窜逐,往来无沅水、湘水流域,后又自投于泪
罗江,但他留下“与日月争光”的诗篇激烈地扣动着
无数人的心扉。虽然世殊事异,仍能激发起人们不同
的审美感。初唐杜审言在遭贬流放途中,面对滔滔湘
江,抒写了《渡湘江》“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
水北流”的深沉感慨。张孝祥同样也是被谗落职,从
桂林北归途中,泛舟湘江而作此词。但这首词的艺术
视角不同,词人以运化《楚辞》语意的手法,既赞美
屈原的高洁情怀,又展现自己的怨愤不平心态。
词的开头“濯足”二句即用屈原作品的词语,又
非常切合舟行途中情景。首句见《楚辞·渔父》:“沧
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次句见《楚辞·九歌·
少司命》:“与女沐兮咸池,晞女发兮阳之阿。”但
“ 北风凉”出自《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
从濯足到晞(xī)发的意象,显示出词人胸怀的高洁
脱俗。如果说起二句着笔于外在的形态的话,那么
“吴山”二句承上则抒发词人渴望到潇湘的心愿。“买
得扁舟”三句,进一步展示想象与现实相结合的美好
机遇。“沧浪”,水名。《楚辞·渔父》:“沧浪之水
清兮,可以濯吾缨。”这里“六月下沧浪”,既点明
了时间,又借指湘江并与上文潇湘呼应。
“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词人转换视角,
采用两个不同层次景色来展现蕴含着的奥秘。前句用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
埃之外,不获世之滋的,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后者
用《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
胡蝶也。”水云乡为隐者所居。这种多视角的审美情
趣既是对屈原身处浊世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格的赞
美,又是借以自喻而显露出豁达自适的心情。
下阕“制荷衣”三句,承上启下,虽然词人运用
《楚辞》成语,但思维意识已超越时空而带有飘飘欲
仙的幻觉。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
蓉以为裳。”又云:“纫秋兰以为佩。”《楚辞·九歌
东皇太一》:“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词人丰富
的想象不仅在于《楚辞》的启迪,用荷叶编织成衣服,
把兰草贯串起来作佩带,手握着美丽的花草,更在于
把湘水之神写得栩栩如生。湘妃虽然微笑着起舞,但
弹奏的却是一曲音调悲凉的民间乐曲。“紧接着“唤
起”三句以崇敬的心情颂扬屈原的伟大品格及其作品
不朽的艺术价值。“三闾”,屈原做过三闾大夫,后人
以三闾称屈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正
道直行,..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
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推此志也,虽与日
月争光可也。”
结末“莫遣”二句用典。《世说新语·言语》记
王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
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未渠央谓未遽尽。这里词
人从幻想的画面中返回到现实的境界,寓怨愤于欢乐
中,余韵不尽。
首词作虽用了《楚辞》和《史记》中的一些语句
和典故,但由于匠心独运,下笔自然灵活,不仅把六
月下湘江的现实景象与湘妃起舞的超凡的虚幻之境组
合成一幅清旷优美的奇特画面,富有浪漫色采,而且
表达宛转曲折,缠绵情深,读来令人真切地感触到作
者满腔忠愤和高洁的情怀。

水调歌头
闻采石战胜
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
风约楚云留。
何人为写悲壮,
吹角古城楼?
湖海平生豪气,
关塞如今风景,
剪烛看吴钩。
剩喜然犀处,
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
富春秋。
小乔初嫁,
香囊未解,
勋业故优游。
赤壁矶头落照,
肥水桥边衰草,
渺渺唤人愁。
我欲乘风去,
击楫誓中流。

在古典诗词中,我们常可发现这样的现象:写
“喜”的作品远远少于写“愁”的作品,而在公认之
佳作中,“喜”作则更少于“愁”作。在诗中,杜甫
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以算得上是一首“快诗”;
而在词中,则张孝祥的此篇也可以算上一首。—— 之
所以说是“大致”,这是因为,它尽管从总体气氛上
看可属“快词”,但其中也多少夹杂了一点悲绪。喜
中有愁,壮中含悲,这就是我们通读此词后的整体印
象。
先从题目“闻采石战胜”说起。《宋史·高宗本
纪》:“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十一月,虞允文督建康
诸军以舟师拒金主(完颜)亮于东采石,战胜却之。
金主完颜亮也因此役失利而遭部下缢杀,于是金兵不
得撤退,这在宋室南渡以来,可谓是振奋人心的一次
大捷。消息传来,爱国将吏无不为之欢欣。于是我们
的词人也受到了莫大鼓舞,所以此篇开笔即是“雪洗
虏尘静”这样的快语壮辞。“雪洗”句当然可以释为
“大雪洗净战尘”,观陆游“楼船夜雪瓜洲渡”可知,
但若把此“雪”理解为“雪洗”之“雪”来理解,即
把“虏”所扬起的战尘扫除一定,一切归之平静,则
更富有气势和声威。这句既点明了“采石战胜”的题
面,作者也因“闻”此捷报而顿起“飞往前线”之念。
可惜“风约楚云留”,风儿和云儿却把我阻留在了此
地!其中一个“楚”字,即侧面交代了自己身滞“楚
地”后方的无奈。当时作者正往来于宣城、芜湖间《据
宛敏灏《张孝祥年谱》》,不得亲自参战。这不能不使
他引为憾事。所以下两句即借闻听军号之声而抒其悲
壮激烈的情怀:“何人为写悲壮, 吹角古城楼?”
“写”通泻,意为:不知谁在城头吹角,倾泻下来这
一片悲壮的从军乐?一个“写”字既写出了鼓角声的
雄壮,同时也写出了自自己胸次的沉郁。作者在同时
所作的《辛已冬闻德音》诗中写道:“鞑靼奚家款附
多,王师直入白沟河。..小儒不得参戎事,剩赋新
诗续雅歌”,也同样表达了这种“不得参戎事”而又
欲一试身手的矛盾感情。“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
风景,剪烛看吴钩”三句中,“湖海”句自抒襟怀,
言自己向来即有陈登那种廓清天下的豪气壮怀,“关
塞”句暗用《世说新语》中周岂页“ 风景不殊,正自有
山河之异”的典故,写出自己遥对大宋关塞所生的“恢
复(中原)”之情,因而接着又写其剪烛看刀的豪迈
举动。杜甫诗:“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后出
塞》),李贺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南园》),作者就借助于“看吴钩”,且是“剪烛”
夜看的动作,来抒发自己杀敌建功的迫切愿望和强烈
冲动。但是愿望总归只是愿望,身子却被楚云”留住,
因此他就只好让自己的想象飞骋采石:“剩喜然犀处,
骇浪与天浮!”“然犀”,用温峤在采石矶“然犀”的
典故,一来点明地点,二来又含有把敌兵比作妖魔鬼
怪之意。这两句一方面热烈歌颂采石之战的大胜,另
一方面又夸张地想象采石之战的雄伟场面。据史书记
载,虞允文之拒敌于采石矶,“布阵始毕,风大作”。
虞命宋兵以海鳅船冲敌舟,并高呼“王师胜矣”。金
人惨败,“舟中之人往往缀尸于板而死”(《续资治通
鉴》卷一三五)。张孝祥用“骇浪”上与“天浮”的
句子来想象、再现这场战役,确有惊心动魄之感,真
的是气象阔大、声势雄壮。而由于在此之前又冠以
“剩喜”一词,就充分表达了他对这场大战获胜的无
限喜悦,所以通观上片,它主要反映了作者“闻捷”
以后的高兴,兴奋心情;不过同时,却又包含有“关
塞如今风景”和“何人为写悲壮”这样的悲慨情绪。
头几句歌颂主将虞允文的勋业,并暗写自己意欲、
遥学古人大建功业的雄心壮志:“忆当年,周与谢,
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由于
采石之战是一场水战,所以词人很自然地会联想到历
史上的赤壁之战与淝水之战,故而以指挥这两场大战
的周瑜、谢玄来比拟、赞美虞允文。“富春秋”者,
春秋鼎盛,年富力强也(周瑜大破曹军,年三十四
岁;谢玄击败前秦大军,年四十一岁,故云),张孝
祥以此语来赞扬虞允文(时年已五十二岁),意在颂
扬他的“来日方长”和“再建奇功”;言外之意,也
不无自负年少有为(其时才三十岁)、更欲大展雄图
情怀在内。“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前
二句分承周、谢而来,第三句则作一总括。周郎“小
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的形象是人所熟知的,谢玄
“少年时好佩罗香囊”(《晋书·谢玄传》),这儿又
被张孝祥“融化”为“香囊未解”之句;它们都为第
三句“勋业故优游”作了衬垫,意为:虞允文深得周、
谢风流儒雅之余风(“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即写此
意),故能从容不迫、优闲自得地建立了不朽勋业。
这样的形容,其实并不符合事实,周瑜并不在“小乔
初嫁”的年龄指挥赤壁之战,而虞允文以文吏督战也
并不“优游”,但其目的首先正在于极力歌颂英雄人
物,其次又在于表达作者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
而在这后一方面,我们又清楚地看到了张孝祥和苏轼
之间的类似之处。我们注意到,东坡在描绘火烧赤壁
满江红的鏖战时,却又“忙中偷闲”地腾出手来写上
“小乔初嫁”这一笔,此中正包含着他对于政治事业
和个人生活这两方面的理想,也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宋
代士大夫文人集“建功立业”与“风流情钟”于一身
的人生观。张孝祥不论为人还是词风,都深受东坡的
影响,且写作此词时又正值风华正茂的年岁,所以笔
之所到,自然地流出了此种“刚健含婀娜”(苏轼诗)、
豪气中有柔情的情趣和笔调,但行文至此,词情又生
新的转折:“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
人愁”。这三句既是由近及远的联想,又是借古讽今
的暗示:周郎破贼的赤壁矶头,如今已是一片落日残
照;谢玄杀敌的淝水桥边,也已变得荒芜不堪。这实
际是暗写长江、淮河以北的广大失地,尚待恢复;而
真正能振臂一呼、领导抗战如虞允文者,却实不多见,
因而词人不禁触景而伤情,唤起心中无限的愁绪。作
者刚才还在热情地赞扬英雄人物。现在一下子又忧从
中来,不可抑止。他那种忧国忧民的心情,至此便跃
然于纸上矣。然而,作者毕竟是位热血青年,故而接
言“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他要“乘长风、
破万里浪”地高翔而去,直飞采石前线,做一个新时
代的祖逖,中流去楫,扫清中原!词情发展至此,又
从刚才的低沉中重新振起,并进而推向了高潮。古代
英雄宗、祖逖)的英魂“复活”在苏轼式的豪放词风
(“ 我欲乘风去”明显即从东坡“我欲乘风归去”中
化出)中,这就使本词的结尾显得慷慨激昂、豪情激
发,而词人那种踔厉风发、青年英雄的“自我形象”
至此也就“完成。
现在,我们已把词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脉络作了简
要的分析。总体上讲此词从“闻采石战胜”的兴奋喜
悦写起,呕歌了抗战将领的勋业,抒发了自己从戎报
国的激情,但又暗写了对于中原失地的怀念和异族入
侵的悲慨,可谓是喜中寓愁,壮中带悲。全词笔墨酣
畅,音节振拔,奔放中有顿挫,豪健中有沉郁,令人
深受鼓舞。

水调歌头
金山观月
张孝祥
江山自雄丽,
风露与高寒。
寄声月姊,
借我玉鉴此中看。
幽壑鱼龙悲啸,
倒影星辰摇动,
海气夜漫漫。
涌起白银阙,
危驻紫金山。
表独立,飞霞珮,
切云冠。
漱冰濯雪,
眇视万里一毫端。
回首三山何处,
闻道群仙笑我,
要我欲俱还。
挥手从此去,
翳凤更骖鸾。

金山在江苏镇江。宋时原本矗立在长江之中,后
经泥沙冲合,遂与南岸毗连。山上之金山寺为著名古
刹。作者在乾道三年(1167)三月中旬,舟过金山,
登临山寺,夜观月色,江水平静,月色皎洁,如同白
昼,此情此景,诗人心中生起无限的遐想和情思,于
是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词篇。
词的上阕描写雄丽的长江夜景。“江山自雄丽”
二句,既写出江山雄伟、壮阔的气势,又点明夜间登
临时的风露与春寒的感觉。
“寄声月姊”二句,运笔不凡。“玉鉴”,指玉镜。
词人置身于雄丽金山之中,驰骋着奇幻的想象:他对
月倾吐心声;欲借用她那珍贵的玉镜来瞭望这美妙的
景色。“幽壑鱼龙”三句,承上意而具体描绘登山寺
所见的各种景象。也许是借助着宝镜的神威吧,词人
的视角不仅能看到天上的无数星辰倒影在浩渺的江面
上,随着微波摇动,山下的烟雾,一片迷漫,而且还
能窥视躲藏在深水沟壑里的鱼龙在张口悲啸。《晋书
·温峤传》有燃犀烛照深水下怪物的记载,词语巧用
其意。
涌起“二句,由大江转写山景。“白银阙”借指
金山寺。《史记·封禅书》说海山三神山“黄金银为
宫阙”,《艺文类聚》卷六十二引作“黄金白银为阙”。
苏轼游庐山作《开先漱玉亭》诗云:“我来不忍去,
月出飞桥东。荡荡白银阙,沉沉水精宫。”写金山上
开先禅院等建筑物在月下的奇妙景象有如仙山上的银
阙晶宫,可以参读。“危驻”犹高驻,紫金山指金山。
山在江中,寺在山上,亦如水中涌起。
下阕接前结山上意指,写词人在山头观月的遐想,
由自然景象的描写转而抒发富有浪漫气息的感情。“表
独立”三句,既是作者对自己的一幅素描画像,又是
词人心胸的袒露。“表独立”化用屈原《九歌·山鬼》”
表独立兮山之上”句意,表现出词人屹然独立在金山
之巅的潇洒出尘的神态。“飞霞珮”,韩愈《调张籍》:
“乞君飞霞珮,与我高颉颃。这是在服饰上来描绘。
“ 切云”,古代一种高冠的名称。《楚辞·涉江》:
“冠切云之崔嵬。”“漱冰濯雪”二句,承上进一层抒
写自然外景沁入词人内心的感受。作者完全沉浸在如
冰雪一样的月光里。感到整个世界是那么广阔洁净,
又是那么深高幽远,似乎在万里之外的细微景物也能
看得清楚。
“回首三山何处”三句,由上面不同凡俗的气象
转而,引出古代传说中的三神山,即蓬莱、方丈、瀛
洲。但这里不是李清照《渔家傲》词中“风休住,蓬
舟吹取三山去”的意象,而是把内心浓郁的感情移进
虚拟的物象中,转化成心灵的情致创造出另一种美妙
的艺术境界。听说神山上的群仙,一个个都在向我打
招呼满面笑容地邀我去邀游那缥缈虚幻的世界。
最后二句分别化用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和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远胜登仙去,
飞鸾不暇骖”的诗意。借写由不暇骖转化为骖鸾腾飞,
登仙而去了。“翳凤”,以凤羽作华盖。“骖鸾”,用鸾
鸟来驾车。词中结尾的虚拟与首起的实景,首尾照应,
构成一个虚实相合、情景交融的整体。
陈应行在《于湖先生雅词序》中说:张孝祥“所
作长短句凡数百篇,读之泠然洒然,真非烟火食人辞
语。予虽不及识荆,然其潇洒出尘之姿,自然如神之
笔,迈往凌云之气,犹可以想见也。”所谓“非烟火
食人辞语”,大体都指这一类词作。但是这首词的艺
术构思,独具一格。词人面对如此雄丽的江山、洁白
的月色,心物感应由外在的直觉,渐渐地发展到内心
的感受,相互渗透,从而创造出一种更为浪漫的飘然
欲仙的艺术境界,显示出作者的奇特才气和旷达的心
胸。

六州歌头
张孝祥
长淮望断,
关塞莽然平。
征尘暗,
霜风劲,悄边声。
黯销凝。
追想当年事,
殆天数,非人力;
洙泗上,
弦歌地,亦膻腥。
隔水毡乡,
落日牛羊下,
区脱纵横。
看名王宵猎,
骑火一川明,
笳鼓悲鸣,
遣人惊。
念腰间箭,
匣中剑,空埃蠹,
竟何成!
时易失,心徒壮,
岁将零。
渺神京。
干羽方怀远,
静烽燧,且休兵。
冠善使,
纷驰骛,若为情!
闻道中原遗老,
常南望、翠葆霓旌。
使行人到此,
忠愤气填膺,
有泪如倾。

张孝祥的《六州歌头》,是南宋初期爱国词中的
杰作。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举
兵突破宋淮河防线,直趋长江北岸。在向采石(在今
安徽马鞍山)渡江时,被虞允文督水师迎击,大败而
走。宋金两军遂夹江东下,完颜亮至扬州为部下所杀,
金兵退回淮河流域,暂时息战。主战派大臣张浚奉诏
由潭州(今湖南长沙)改判建康府(今江苏南京)兼
行宫留守。次年正月,高宗到建康,孝祥到此,这首
词,即他在建康留守张浚宴客席上所赋。
上阕,描写江淮区域宋金对峙的态势。“长淮”
二字,指出当时的国境线,含有感慨之意。自绍兴十
一年十一月,宋“与金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
中流画疆”(《宋史·高宗纪》)。昔日曾是动脉的淮河,
如今变成边境。这正如后来杨万里《初入淮河》诗所
感叹的:“人到淮河意不佳”,“ 中流以北即天涯!”
国境已收缩至此,只剩下半壁江山。极目千里淮河,
南岸一线的防御无屏障可守,只是莽莽平野而已。江
淮之间,征尘暗淡,霜风凄紧,更增战后的荒凉景象。
“黯销凝”一语,揭示出词人的壮怀,黯然神伤。追
想当年靖康之变,二帝被掳,宋室南渡。谁实为之?
天耶?人耶?语意分明而着以“殆”、“非”两字,
便觉摇曳生姿。洙、泗二水经流的山东,是孔子当年
讲学的地方,如今也为金人所占,这对于词人来说,
怎能不从内心深处激起震憾、痛苦和愤慨呢?自“隔
水毡乡”直贯到歇拍,写隔岸金兵的活动。一水之隔,
昔日耕稼之地,此时已变为游牧之乡。帐幕遍野,日
夕吆喝着成群的牛羊回栏。“落日”句,语本于《诗
·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更
应警觉的是,金兵的哨所(区脱:胡人防敌的土室)
纵横,防备严密。尤以猎火照野,凄厉的笳鼓可闻,
令人惊心动魄。金人南下之心未死,国势仍是可危。
下阕,抒写复国的壮志难酬,朝延当政者苟安于
和议现状,中原人民空盼光复,词情更加悲壮。换头
一段,词人倾诉自己空有杀敌的武器,只落得尘封虫
蛀而无用武之地。时不,徒具雄心,却等闲虚度。绍
兴三十一年的秋冬,孝祥闲居往来于宣城、芜湖间,
闻采石大捷,曾在《水调歌头·和庞佑甫》一首词里
写道:“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但到建康观察
形势,仍感报国无门。所以“渺神京”以下一段,悲
愤的词人把词笔犀利锋鋩直指偏安的小朝廷。汴京渺
远,何时光复!所谓渺远,岂但指空间距离之遥远,
更是指光复时间之渺茫。这不能不归罪于一味偷安的
朝廷。“干羽方怀远”活用《尚书·大禹谟》“舞干
羽于两阶”(干,盾;羽,雉尾)故事。据说舜大修
礼乐,曾使远方的有苗族来归顺。词人借以辛辣地讽
刺朝廷放弃失地,安于现状。所以下面一针见血揭穿
说,自绍兴和议成后,每年派遣贺正旦、贺金主生辰
的使者、交割岁币银绢的交币使以及有事交涉的国信
使、祈请使等,充满道路,在金爱尽屈辱,忠直之士,
更有被扣留或被杀害的危险,有被扣留或被杀害的危
险。即如使者至金,在礼节方面仍须居于下风。岳珂
《桯史》记载:“..礼文之际,多可议者,而受书
之仪特甚。逆亮(金主完颜亮)渝平,孝皇(宋孝宗)
以奉亲之故,与雍(金世宗完颜雍)继定和好,虽易
称叔侄为与国,而此仪尚因循未改,上(孝宗)常悔
之。”这就是“若为情”—— 何以为情一句的事实背
景,词人所以叹息痛恨者。“闻道”两句写金人统治
下的父老同胞,年年盼望王师早日北伐收复天地。“翠
葆霓旌”,即饰以鸟羽的车盖和彩旗,是皇帝的仪仗,
这里借指宋帝车驾。词人的朋友范成大八年后使金,
过故都汴京,有《州桥》一诗:“州桥南北是天街,
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
来!”曾在陕西前线战斗过的陆游,其《秋夜将晓
..》一诗中也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
又一年!”皆可印证。这些爱国诗人、词人说到中原
父老,真是同深感慨。作者举出中原人民向往故国,
殷切盼望复国的事实,就更深刻地揭露偏安之局是多
么违反人民意愿,更使人感到无比气愤的事。结尾三
句顺势所至,更把出使者的心情写出来。孝祥伯父张
邵于建炎三年使金,以不屈被拘留幽燕十五年。任何
一位爱国者出使渡淮北去,就都要为中原大地的长期
不能收复而激起满腔忠愤,为中原人民的年年伤心失
望而倾泻出热泪。“使行人到此”一句,“行人”或解
作路过之人,亦可通。北宋刘潜、李冠两首《六州歌
头》,一咏项羽事,一咏唐玄宗、杨贵妃事,末皆用
此句格。刘作曰“遣行入到此,追念痛伤情,胜负难
凭”;李作曰“使行人到此,千古只伤歌,事往愁多”。
孝祥此语大概亦袭自前人。
纵观全词,上阕又可各分为三小段,作者在章法
上也颇费心思宴会的地点在建康,当词人唱出“长淮
望断”,谁能不为之动容?他不让听者停留在淮河为
界的苦痛眼前现实,而且紧接着以“追想当年事”一
语把大家的心绪推向北方更广大的被占区,加重其山
河破碎之感。这时又突然以“隔水毡乡”提出警告,
把众宾的注意力再引回到“胡儿打围涂塘北,烟火穹
庐一江隔”(孝祥《和沈教授子寿赋雪》诗句)的现
实中来。一阕之内,波澜迭起。换头以后的写法又有
变化。承上阕指明的危急形势,首述恢复无期、报国
无门的失望;继斥朝廷的忍辱求和;最后指出连过往
的人《包括赴金使者》见到中原遗老也同样悲愤。这
样高歌慷慨,愈转愈深,不仅充分表达了词人的无限
悲愤之情,更有力地激发起人们的爱国热情。据南宋
无名氏《朝野遗记》说:“歌阕,魏公(张浚)为罢
席而入”,可见其感人之深。
这首词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词人“扫开河洛之氛
祲,荡洙泗之膻腥者,未尝一日而忘胸中”的爱国精
神。正如词中所显示,熔铸了民族的与文化的、现实
的与历史的、人民的与个人的因素,是一种极其深厚
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一旦倾吐为词,发抒忠义就有
“如惊涛出壑”的气魄(南宋滕仲固跋郭应祥《笑笑
词》语,据称于湖一传而得吴镒,再传而得郭)。同
时,《六州歌头》篇幅长,格局阔大。多用三言、四
言的短句,构成激越紧张的促节,声情激壮,正是词
人抒发满腔爱国激情的极佳艺术形式。词中,把宋金
双方的对峙局面,朝廷与人民之间的尖锐矛盾,加以
鲜明对比。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了那个时代的宏观
历史画卷,强有力地表达出人民的心声。就象杜甫诗
历来被称为诗史一样,这首《六州歌头》,也完全可
以被称为词史。

木兰花慢
张孝祥
紫箫吹散后,
恨燕子、只空楼。
念壁月长亏,
玉簪中断,
覆水难收。
青鸾送碧云句,
道霞扃雾锁不堪忧。
情与文梭共织,
怨随宫叶同流。
人间天上两悠,
暗泪洒灯篝。
记谷口园林,
当时驿舍,
梦里曾游。
银屏低闻笑语,
但梦时冉冉醒时愁。
拟把菱花一半,
试寻高价皇州。

这是作者两首《木兰花慢》(“送归云去雁”与
“紫箫吹散后”)中的第二首,作于送别李氏一段
时间之后,词人可能已回到临安,并且接到李氏的来
信。词与“送归云去雁”一首同调、同韵,更见难以
忘怀之意。
紫箫吹散”活用弄玉与萧史的传说,劈头就写出
夫妇的离散,也暗示原先的恩爱。“燕子”“空楼”用
唐代张尚书后,姬人关盼盼怀念旧爱,居张氏第中燕
子楼十余年而不嫁的故事,进一步说明自己同李氏间
生死不渝的爱情一“空”字,尤能令人联想到苏轼
《永遇乐》词“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的名句。紧接着连用三种象征:明月已缺,难以再圆;
玉簪中断,无由再续;覆水入地,无法重收,喻说事
情的无可挽回。自古视花好月圆为美满的象征,如今
词人的内心世界中已是“璧月长亏”。“玉簪”句用白
居易《井底引银瓶》诗:“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
绳绝;石上磨玉簪,玉簪欲从中央折。瓶沉簪折知奈
何,似妾今朝与君别。”诗里用“覆水”传说的如骆
宾王《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情知覆水也难收”,
又李白《妾薄命》:“雨落不上天,覆水难再收”。
诸作皆言弃妇事。以下接着写从书信中了解到李氏的
心情。霞、雾一类辞,是唐宋诗词描写道家生活的常
见语。殷勤的青鸟,捎来了李氏的信。以“碧云句”,
即江淹诗“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拟休上人怨
别诗》)。她诉说幽闭在道观里的凄寂难堪。虽作了女
道士,可情缘难断,缠绵悱恻之辞,正似苏蕙织的回
文锦字,又好比唐代宫女的红叶题诗,饱含多少幽怨;
但现实无情,已是仙凡异路了。
下片写在悠悠隔绝的痛苦中,转而追怀往日恩爱。
记得彼此初见是在谷口园林的客栈,银屏掩映,低声
笑语。而今回想起来,仿佛是场美好的梦。情景冉冉
如昨,醒来却是一片新愁。词情至此,低徊无已。紧
接着忽然掀起高潮。难道此生就这样永远不能看见了
吗?不,我要拿分收的半镜,去寻找出高价出售的
人,也许有重圆的一日。这结笔二句,仍是用前一首
“ 鸾鉴分收”的故事。不过,前面是取其破镜之意,
这里却是用其重圆之义。徐德言与乐昌公主夫妻诀别,
各执半镜,约她日后以正月望日卖镜于都市,冀可相
见。后来果真被他言中。(见唐孟棨《本事诗·情感》)
“皇州”即京都,原是故事里卖镜的地方,活用不必
拘泥。两词原是一组,前说被镜之痛,后说重圆之愿。
破镜重圆之一典故的反复再见,并非雷同的运用,而
标志着词中悲剧历程的起点与终点。
从这两首词可见孝祥与李氏之间感情的深厚。更
可见这两人在离别之后的无比苦楚。在揭开了词的本
事秘密,明白了词的微意后,才好鉴赏词的艺术。两
词的意境富于悲剧性的美和韵致。爱情的美好与它的
被毁坏,命运的绝望与执着的希冀,形成尖锐的冲突,
从而构成词情词境的悲剧性。这正是两词具有深沉的
感动力量,不同于一般悲欢离合的作品的根本原因。
词人为了表现自己难言之痛,还采用隐约其辞的艺术
手段。他精心,灵活地运用了祖国传统文学传统中一
系列优美的和悲剧性的典故与成语,如“佩解湘腰”、
“鸾鉴分收”、“紫箫吹散”、“燕子楼空”、“壁月长
亏”、“玉簪中断”、“红叶题诗”、“覆水难收”、“天上
人间”等等。这些典故与成语,一旦被贯注了词人的
特有情感,被赋予了一定的用意,就获得了新的生命。
不但完美地表现了词人自己的爱情悲剧。而且也更富
于含蓄。其中“佩解湘腰,钗孤楚鬓”等语,还有取
《楚辞》幽馨凄美的情韵。特别是破镜重圆这一典故
的反复出现,起到了贯串上下作用。至于把现境、预
想、设想、回忆等时空不同的情景错综交织起来,融
为一片,尤能增加词情的起伏跌宕和词境的烟水迷离。

木兰花慢
张孝祥
送归云去雁,
淡寒采满溪楼。
正佩解湘腰,
钗孤楚鬓,
鸾鉴分收。
凝情望行处路,
但疏烟远树织离忧。
只有楼前流水,
伴人清泪长流。
霜华夜永逼衾裯,
唤谁护衣篝?
今粉馆重来,
芳尘未扫,
争见嬉游!
情知闷来殢酒,
奈回肠不醉只添愁。
脉脉无言竟日,
断魂双鹜南州。

大概是情韵幽馨绵邈的原固吧, 张孝祥的两首
《木兰花慢》(“送归云去雁”及“紫箫吹散后”),
历来受到文人的注意。南宋黄昇将其选入《中兴以来
绝妙词选》,并分别加上“离思”、“别情”的题目。
明代杨慎称道第一首说,“清丽之句,如‘佩解湘腰,
钗孤楚鬓’,不可胜载”(《词品》)。清代贺裳则推崇
第二首:“升庵极称张孝祥词,而佳者不载,如‘梦
时冉冉醒时愁,拟把菱花一半,试寻高价皇州’,此
则压卷者也。”加上“离思”、“别情”的题目,而不
明究竟谁同谁离别,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仍等于无
题;对于《花庵》、《草堂》谬加词题作法,陈廷焯、
王国维在词话中已痛加指斥,甚至谓“词有题而词
亡”。杨、贺等光从表面赏其清辞丽句,未能揭示其
内在深蕴。推为压卷,却没有指出好在哪里,就不足
以服人。1971年,孝祥长子张同之及夫人墓在江浦
县(今属江苏南京)发现,出土文物中各有墓志一方。
这才帮助我们确定了孝祥和同之的父子关系;同时根
据《念奴娇》(“风帆更起”)词及其他资料,揭开
几百年来人所未知的孝祥和同之生母李氏下子一段爱
情悲剧。(详1979年宛敏灏撰《张孝祥研究中的几个
问题》,载《文艺论丛》第十三辑)本事既明,于湖
词中一些涉及爱情长期以来认为迷离惝恍的作品,也
就可以得到确实的解说。
原来,在金兵越淮南下攻宋时,北方人民纷纷渡
江避难,张、李两家也不例外。南下途中孝祥与李氏
相识以至同居,并于绍兴十七年(1147)生下同之。
绍兴二十四年廷试,高宗擢孝祥为进士第一,而抑考
官预定第一的秦桧之孙秦埙为第三。登第后,桧党曹
泳揖孝祥于殿庭并请婚,孝祥不答。于是桧党诬陷其
父张祁反谋,下狱。直到桧死才得释放。孝祥与李氏
原仅同居关系,这个时候更不便公开出来。只得在绍
兴二十六年另娶仲舅之女时氏为妻,于是迫不得已与
李氏分离。大概彼此商定以李氏要学道为名,回到她
故乡桐城的浮山。这年重九前夕,孝祥在建康(今江
苏南京)送李氏和九岁的同之溯江西去。这首词,就
是送别李氏后不久继《念奴娇》而作。
上片写既别情境。起笔二句,是远望之景。“归
云去雁”, 喻李氏已离开自己远去了。只剩下嫩寒时
节的满天秋色,留给伫立溪楼之上的作者。次三句追
思话别时的断肠情景,解佩分钗,写临别互赠信物。
前句自谓,用楚辞《湘君》“遗予佩兮澧浦”语意;
后句则描述李氏的凄恻神情。“鸾鉴分收”用南朝陈
徐德言与妻乐昌公主离别时,破其镜各执一半的故事
(见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这更清楚地暗示事情
的悲局结果。此时再次凝情遥望去路,只见疏烟远树,
织成一片离忧。愁绪万端,不可解脱,尽在“织”之
一字中写出。歇拍二句,写低头所见所感。自己滴不
尽的清泪,只有楼前的溪水相伴长流,这是多么寂寞
痛苦啊!
下片用想象造境。头五句,实际上是以第三句的
“念”作领字,全是想像今后自己的凄凉光景。秋深
夜浓,寒霜侵被,有谁替自己护理衣篝?薰衣暖被,
事必躬亲,具见李氏过去对词人的温柔体贴。而在相
思中数及此日常生活琐事,益见无不在萦怀相思之中。
当他重到同住的旧馆,芳踪如在而人已杳,悲从中来,
哪里还有娱乐的心情!(“争见”陶本作“争忍”)!
这一描写,也暗示出两人相处的欢乐。本是预想未来
的孤苦,却层层翻出过去的美满,就更衬出此时的痛
苦。词情至此,如再平舖直叙下去,便流于呆板。故
以“情知”两字把词笔改从对方来进一步描写。“情
知”略与“料得”意近,比“明知”、“深知”、“遥
知”等含蕴丰富得多。由于相知之深,他可以肯定李
氏在苦闷的时候只能是借酒浇愁。怎奈“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非但不醉,且是
愁上加愁。以此“肠一日而九回”(司马迁《报任少
卿书》)倍增心灵所担荷的痛苦。这样的生离,又何
异于死别!结尾回承上片溪楼凝望,相信李氏也和自
己一样,“倚阑干处,正恁凝愁”。但深知不可能是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而是
作一种神仙传说的希冀,疾盼他也能如仙人王乔每朔
望从叶县到洛阳,化舄为凫从东南飞来。因须仄声
字,故改凫为鹜。“南州”,泛指南方的州郡。李氏
所在的浮山在江北,建康、临安皆在其东南,故称为
南州。“断魂双鹜,其实是怀人;“脉脉无言竟日”,
也是作者自白。这样以神仙传说作结,不但与李氏学
道的身分符合,更能将彼此无可奈何的心情融为一体
表达出来,韵味隽永。

念奴娇
张孝祥
风帆更起,
望一天秋色,
离愁无数。
明日重阳樽酒里,
谁与黄花为主?
别岸风烟,
孤舟灯火,
今夕知何处?
不如江月,
照伊清夜同去。
船过采石江边,
望夫山下,
酌水应怀古。
德耀归来,虽富贵,
忍弃平生荆布!
默想音容,遥怜儿女,
独立衡皋暮。
桐乡君子,
念予憔悴如许!

本词写作者送别家人的情景,景真情真,但其历
来难以考证。近来据宛敏灏考证,认为“词里送行者
就是孝祥自己,而被送者是李氏和其子同之。出发地
点在建康(今南京),目的地是安徽的桐城。别离原
因是遣返,大约作于绍兴二十六年的九月”(见《文
艺论丛》第13辑《张孝祥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这
个推论比较切合词作原意。
张孝祥与李氏是一对少年情侣,后来同居生下长
子同之。他对这段风流韵事虽想长期隐瞒,但终不免
要暴露,且不为封建礼教所容,故而不得不忍痛分离。
词中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就是倾诉真挚爱情生活遭
受压抑的痛苦心情。
“风帆更起”三句,点出了季节,暗示了送别的
地点。在长江边,词人送别,不时地仰望着满天寥廓
的秋色。一个“望”字,既刻画出送行者忧愁的神情,
又表现出对行者扬帆离去的无限依恋的断肠心境。“明
日”二句,由景入情。黄花,菊花,比喻李氏。这既
符合时令,又借以抒发“风里落花谁是主”(李璟
《浣溪沙》)的感慨。词人想起明日就是一年一度的
重阳佳节,而彼此却在此时分别,再难团聚,情何以
堪。因此心中愁绪更添。“别岸风烟”三句,由当时
的送行转到想象别后途中情景。目送孤舟飘逝,已感
到凄然欲绝,更何况随着江风和雾霭远去的行舟,今
宵还不知道停靠在什么地方!正是两情缱绻,难以割
舍“不如”二句,进一层写内在的思绪。“伊”, 指
李氏。随着物景的转换,词人心潮起伏。他多么想化
身为江上的明月啊!张先《江南柳》词中写过;“愿
身能似月华明,千里伴君行。”可是词人自恨不能如
江月,不能在清夜光照情人,与之同行。上片即景抒
情,渲染离别的愁绪,写得委婉缠绵,一往情深。
下片开头“船过采石江边”一句,笔力宕开,而
意脉不断。采石,即采石矶,在安徽当涂县西牛渚山
下。从这里上船是要经过采石矶的。紧接着“望夫山
下”二句,词人想李氏到此一定会感慨古事的。安徽
当涂有望夫山,靠近采石矶。这里有着美丽动人的望
夫化石传说,也许她会从这感人的爱情故事中联想到
夫妻情爱之深,因而对自己被遣归的不幸命运,不堪
其悲苦吧!“德耀归来,虽富贵,忍弃平生荆布”二
句,反用南朝齐江袥故事。《南史·范云传》载,江
袥先求与范云女为婚,以剪刀为聘。后贵显,范云曰:
“今将军化为凤凰,荆布之室,理隔华感。”因出剪
刀还之,袥亦别婚他族。“荆布”典又本于后汉梁鸿
妻孟光之荆钗布裙。孝祥与李氏私下结合的时候,还
是一个没有功名的少年书生,后廷试中进士第一,虽
已富贵怎忍抛弃这位曾经同甘共苦的贤妻呢!这是他
心中痛苦的呼唤,也是对遣归李氏的悔恨和自责。“默
想音容”三句,揭示蕴藏内心复杂的意绪。词人在暮
色苍茫中独立在长着香草的水边高地上,凝望着远去
的行舟,脑海里既浮现起她的音容声貌,悲恨满脸;
又遥念着幼稚的儿子。正是牵肠挂肚,思绪难平。
歇拍“桐乡君子”二句,情意萦纡,缠绵悱恻。
桐乡,春秋时桐国地,在今安徽桐城县北,这里即指
桐城。由于孝祥对遗弃李氏讳莫如深,所以不能用当
时的地名来泄露她的真实去处。词人唯一希求的是,
桐乡的君子,想到我在这里心身憔悴而能体谅被迫拆
散的苦衷吧!
这首送人词一气舒卷,倾吐词人与恩爱情侣分离
的哀怨愁恨,具有感人肺腑的艺术魅力。这不仅表现
在从江边送别到明日重阳的时空转换,加深了离愁的
思维程度,而且感情真挚,柔肠百转,所写离恨,如
怨如慕,如泣如诉。

念奴娇
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
近中秋、
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
明河共影,
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
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
孤光自照,
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疏襟袖冷,
稳泛沧溟空阔。
尽吸西江,
细斟北斗,
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
不知今夕何夕。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张孝祥出任静江府(治
所在今广西桂林),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七月到
任。次年六月,遭谗降职北归,途经湖南洞庭湖(词
中的“洞庭”、“青草”二湖相通,总称洞庭湖)。时
近仲秋的平湖秋月之夜,诱发了词人深邃的“宇宙意
识”和“勃然诗兴,使他挥笔写下了这首词。
说到诗歌表现“宇宙意识”,我们便会想到唐人
诗中的《春江花月夜》和《登幽州台歌》。但是,宋
词所表现的“宇宙意识”和唐诗比较起来,毕竟各有
千秋。张若虚的词中,流泻着的是一片如梦似幻、哀
怨迷惘的意绪。在水月无尽的“永恒”面前,作者流
露出无限的惆怅;而在这怅惘之中,又夹杂着某种憧
憬、留恋和对“人生无常”的轻微叹息。它是痴情而
纯真的,却又夹杂着“涉世未深”的稚嫩。陈子昂的
诗则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 积聚着自
《诗经》和《楚辞》以来无数善感的骚人墨客所深深
地感知着的人生的、政治的、历史的“沉重感”。但
是同时却又表现出了很幽深的“孤独性”—— 茫茫
的宇宙似乎是与诗人“对立”着的,因此他觉得“孤
立无援”而只能独自怆然泪下。然而随着社会历史的
前进和人类思想的发展,出现在几百年后宋人作品中
的“宇宙意识”,就表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
请读《前赤壁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盖将
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
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种徜徉在清风明月
的怀抱之中而感到无所不适的快乐,这种融通了人与
宇宙界限的意识观念,标志着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代一
部分士人,已逐步从前代人的困惑、苦恼中解脱出来,
而达到了一种更为“高级”的“超旷”的思想境地,
反映出这一代身受多种社会矛盾困扰的文人于经历了
艰苦曲折的心路历程之后,在思想领域里已经找到了
一种自我解脱、自我超化的“途径”。
张孝祥这个人,不管从其人品、胸襟、才学、词
风来看,都与苏轼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凡是优
秀的作家(特别象张孝祥这样的有个性、有才华的作
家),除了向前人学习之外,便会有着自己的特创。
张孝祥的这首词,以他高洁的人格和高昂的生命活力
作为基础,以星月皎洁的夜空和寥阔浩荡的湖面为背
景,创造出了一个光风霁月、坦荡无涯的艺术意境和
精神境界。
词的前三句便在我们面前呈现了一个静谧、开阔
的景象。“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现实中的八月
洞庭湖,实际上说是极少会风平浪静的。所以词人所
写的“更无一点风色”, 与其说是实写湖面的平静,
还不如说是有意识地要展现其内心世界的平静,它的
本意乃在展开下面“天人合一”的“澄澈”境界。果
然“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二句就隐约地
表达了这种物我“和谐”的快感。在别人的作品中,
一叶扁舟与浩瀚大湖的形象对比中,往往带有“小”、
“ 大”之间悬差、对比的含意,而张词却用了一个
“着”字,表达了他如鱼归水般的无比欣喜,其精神
境界就显然与众不同。试想,扁舟之附着于万顷碧
波,不是很象“心”之附着于“体”吗?心与体本是
相互依着、相互结合的。在古人眼里“人”实在即是
“天地之心”、“五行之秀”(《文心雕龙·原道》),宇
宙的“道心”就即体现在“人”的身上。所以“着我
扁舟”之句中,就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
“ 宇宙意识”, 而这种意识又在下文的“素月分辉,
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中表现得更加充分。月亮、
银河,把它们的光辉倾泻入湖中,碧粼粼的细浪中照
映着星河的倒影,这时的天穹地壤之间,一片空明澄
澈—— 就连人的“表里”都被洞照得通体透亮。这是
多么纯净的世界,又是多么晶莹的境界!词人的思
想,已被宇宙的空明净化了,而宇宙的景,也被词人
的纯洁净化了。人格化了的宇宙,宇宙化了的人格,
融成一片,浑成一体,使词人全然陶醉了。他兴高采
烈,他神情飞扬,禁不住要发出自得其乐的喁喁独
白:“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在如此广袤浩淼
的湖波上,在如此神秘幽冷的月光下,词人非但没有
常人此时此地极易产生的陌生感、恐惧感,反而产生
了无比的亲切感、快意感,这不是一种物我相惬、天
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又是什么?这里当然包含着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负,却没
有了屈子那种“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狠狈,这里
当然也有着仰月映湖“对影成三人”的清高,却也没
有了李白那种“行乐当及时”的庸俗。词人感到了从
未感受过的恬淡和安宁。在月光的照抚下,在湖波的
摇篮里,他原先躁动不安的心灵,找到了最好的休憩
和归宿之处。人之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中,人的开阔
而洁净的心灵之与“无私”的宇宙精神的“合二而
一”,这岂不就是最大的快慰与欢愉?此种“妙处”,
又岂是“外人”所能得知!诗词之寓哲理,至此可谓
达到了“至境”。
那么,为什么这种“天人合一”的“妙处”只能
由词人一人所独得?词人当真是一个“冷然、洒然”、
不食“烟火食”的人(陈应行《于湖词序》语)吗?
非也。此时的张孝祥,刚离谗言罗织的官场不久,因
而说他是一个生来的“遗世独立”之士并不符合事实。
其实,他有高洁的人格,有超旷的胸怀,有“迈往凌
云之气”和“自在如神之笔”(同上),所以才能悠然
心会此间的妙处和出此潇洒超尘的词篇。其实他心境
的“悠然”并非天生:“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
然”(《西江月·题粟阳三塔寺》),由此可见,他的
“悠然”是在经历了“世路”的坎坷艰险后才达到的
一种“圆通”和“超脱”的精神境界,而绝不是一种
天生的冷漠或自我麻醉。所以他在上面两句词后接着
写道:“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天光水
影,白鸥翔飞,这与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
澈”,是同样的一种超尘拔俗、物我交游的“无差别
境界”。这种通过制造矛盾而达到了矛盾的暂时解决、
通过对于人生世路的“入乎其内”而达到的“出乎其
外”的过程,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苏轼的《六月二十
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
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这是在
写观湖楼上所见之实景,但其实也是在写他所经历的
心路历程:在人生路途中,风风雨雨随处都有;然而
只要保持人格的纯洁和思想的达观,一切风雨终会过
去,一个澄澈空明的“心境”必将复现。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这
就点明了词人的“立足点”。词人刚从“岭表”(今两
广地区)的官场生活中摆脱出来,回想自己在这一段
仕途生涯中,人格及品行是极为高洁的,高洁到连肝
胆都如冰雪般晶莹而无杂滓;但此种心迹却不易被人
所晓(反而蒙冤),固此只能让寒月的孤光来洞鉴自
己的纯洁肺腑。言外之意,不无凄然和怨愤。所以这
里出现的词人形象,就是这一位有着厌世情绪的现实
生活中的人了;而前面那种“表里澄澈”的形象,却
是他“肝胆冰雪”的人格经过“宇宙意识”的升华而
生成的结晶。写到这里,作者的慨世之情正欲勃起,
却又立即转入了新的感情境界:“ 短发萧疏襟袖冷,
稳泛沧溟空阔。”这里正是作者旷达高远的襟怀在起
着作用:“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何必去在意
那些小人们的飞短流长呢, 我且泛舟稳游于洞庭湖
上。—— 非但如此,我还要进而“精鹜八极、心游万
仞”之地作天人之游呢!因此尽管头发稀疏,两袖清
风,词人的兴致却格外高涨了,词人的想象更加浪漫
了。于是便出现了下面的奇句:“尽吸西江,细斟北
斗,万象为宾客”,这是何等阔大的气派,何等开广
的胸襟!词人要吸尽长江的浩荡江水,把天上的北斗
七星当作勺器,而邀天地万物作为陪客,高朋满座地
细斟剧饮起来。这种睥睨世人而“物我交欢”的神态,
是作者自我意识的“扩张”,是词人人格的“充溢”,
表现出了以我为“主”( 主体)的新的“宇宙意识”。
至此,词情顿时达到了“高潮”:“ 扣舷独啸,不知
今夕何夕!”“今夕何夕”?回答本来是明确的:今夕
是“近中秋”的一夕。但是作者此时已经达到了“忘
形”的超脱地步而把人世间的一切(连“日子”)
都遗忘得干干净净了,因此,那些富功名、宠辱得
失,更已一股脑儿地抛到了九霄云外去了。在这一瞬
间,“时间”似乎已经凝滞了,“空间”也已缩小了,
幕天席地,上下古今,只有一个“扣舷独啸”的词人
形象充塞于画面而又响起了虎啸龙吟, 风起浪涌的
“ 画外音”。起初那个“更无一点风色”、安谧恬静
的洞庭湖霎时间似乎变成了万象沓至、群宾杂乱的热
闹酒席,而那位“肝胆冰雪”的主人也变成了酒入热
肠、壮气凌云的豪士了..。
历史上的张孝祥,是一位有才华、有抱负、有器
识的爱国之士。但在这首作于特定环境的词中,作者
的高洁人格、高尚气节以及广远襟怀,都“融化”在
一片皎洁莹白的月光湖影中,变得“透明”、“澄澈”;
经过了“宇宙意识”的升华,而越发的肃穆、深邃和
丰富。作者奇特的想象、奇高的兴会以及奇富的文才,
又“融解”在一个寥阔高远的艺术意境中,显得“超
尘”、“出俗”;经过了“宇宙意识”的升华,而越发
的朦胧、神秘和优美。词中最值人回味的句子是“悠
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妙处”在何?妙处在于物
我交游、天人合一;妙处在于“言不尽意”却又“意
在言中”。试想,一个从尘世中来的“凡人”,能够跳
出“遍人间烦恼填胸臆”的困境,而达到如此物我两
忘的精神境界,岂非妙极!而前人常说“言不尽意”,
作者却能借助于此种物我交融、情景交浃的意境,把
“无私”、“忘我”的表达得如此淋漓尽致,这又岂非
是文学的无上“妙境”!胡仔曾经哀叹,“中秋词,自
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苕溪渔隐丛
话》后集卷十三),此话有失偏颇。眼前的这首《念
奴娇》词,就是一篇“废”不得的佳作。如果说,苏
词借着月光倾吐对“人类之爱”的挚情歌颂的话,那
么张词就借着月光抒发对“高风亮节”的尽情赞美。
不但是在“中秋”诗词的长廊中、而且是在整个古典
文学的长廊中,它都是一首杰出的代表作。而载负着
它的基础,就在于那经过“宇宙意识,升华过的人格
美和艺术美。它将具有着“澡雪精神”和提高审美能
力的永久的魅力。

雨中花慢
张孝祥
一叶凌波,
十里驭风,
烟鬟雾鬓萧萧。
认得兰皋琼珮,
水馆冰绡。
秋霁明霞乍吐,
曙凉宿霭初消。
恨微颦不语,
少进还收,
伫立超遥。
神交冉冉,
愁思盈盈,
断魂欲遣谁招。
犹自待、
青鸾传信,
乌鹊成桥。
怅望胎仙琴叠,
忍看翡翠兰苕。
梦回人远,
红云一片,
天际笙箫。

中国古代诗里有游仙类,其初写些出尘思想,后
业也兼及儿女情怀。这首词乍看颇有游仙韵味,但经
深入揣摩,仍是怀念早年情侣李氏之作。乾道三年
(1167年)秋,作者与李氏所生之子张同之曾去看作
作者。是年同之已十五岁,父子乍见,谅当悲喜交
集。追念与其母李氏旧情犹在而相见无期,能不感慨
万端、沉思入梦?这首词就是纪梦之作。
上片写梦境。描述一位烟鬟雾鬓的水神,凌波驭
风翩然而来。从冰绡琼珮的服饰去辨认,竟是旧时的
情侣。顿觉天地清明,霭消霞吐。接着描写含情相
对,若即若离的画面,益增梦境迷离惝恍之感。词的
起句,写景、写人,常因需要而定。《念奴娇·过洞
庭》是由景及人的,写罢“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
一点风色”之后,才点出“著我扁舟一叶”。如果这
首词也采取同样写法,把起句和“秋霁”联互换一下
位置,损益几个字使成为“秋霁天高,明霞乍吐,曙
凉宿霭初消。..一叶凌波渺渺,烟鬟雾鬓萧萧” 。这
样平铺直叙,纵使字句斟酌至当,也平庸无力,振不
起来。作者所以致梦是思念情侣,并非流连光景,所
以一起就要突出重点正如《楚辞·湘夫人》之手法,
以“帝子降兮北渚”突起,然后才写“嫋嫋兮秋风”。
从词的这一片看,这两句写景是插在写人的中间的,
于是它还兼有另一作用。作者把李氏比之于水神,当
她来临的时候是“烟鬟雾鬓萧萧。从“萧萧”两字
可体味出是粗服乱头的形象。后来又是“微颦不语”。
那么,当他们乍见互认的一瞬间又是如何呢?这时喜
悦的心情必与自然景物融而为一。“明霞乍吐”可喻
喜形于色。“宿霭初消”也可说暗指暂释久积的愁云。
还值得注意的是“认得兰皋琼珮”一句在这里用典确
切。江妃当日解珮以赠郑交甫,颇似李氏之接受孝祥
相爱;其后情好而终,彼此又复相似。琼珮信物犹
识,而旧人已难重寻。片末写梦中李氏的举止表情极
细:沉默微颦,稍进又止;遗世独立,何姗姗其来迟!
超凡,遥远貌。
下片写梦中的思想活动。尽管这位水神是如此可
望而不可及,但终不失望。盈盈愁思,冉冉神交, “断
魂欲遣谁招”。这里所谓断魂,实指受到损害的爱情,
与“帝遣巫阳招我魂”(苏轼《澄迈驿通潮阁》诗句)
之取义《楚辞·招魂》有别。他和李氏是受多方面的
压力不得已而分离的,“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
浓”(张先《一丛花》句),作者表示要矢志不渝,等
待着青鸾传信,等待着乌鹊填桥。然而这种希冀究竟
是微茫的,自从李氏归山学道,两人之间又多一层障
碍。什么“琴心三叠儛胎仙”(语出道家《上清黄庭
内景经》,胎仙指胎灵大神,儛同舞),自是空劳怅
望;所谓:“翡翠戏兰苕”(晋郭璞《游仙诗》句)的
虚无幻境,令人尤不忍看。“庄生晓梦迷蝴蝶”,栩栩
然蝶也,那是好梦;这一对爱情悲剧的主人公却是咫
尺天涯,相思相望,又怎得不魂销肠断?幽梦乍醒,
惊鸿倏逝,这时正是秋霁曙凉,雾消霞吐,仙人驾着
红云远去,天际隐约听得笙箫。词情至此,笔与神驰,
也把读者带到情思缥缈的境界。
通观全词,除最后三句述醒后幻觉外,余皆梦中
所见,写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极烟水迷离之极。
苏轼的《江城子》也是记梦,上来就说“十年生死两
茫茫”。后来又说:“纵使相逢应不识。”上片写的是
死别之情,下片才写梦境:“小轩窗,正梳妆。相顾
无言,唯有泪千行。”他这是凭悼亡人,可以如此实
写;孝祥和李氏是生离而非死别,因此虚实兼顾。梦
境本虚,故以“认得”实之。重圆无望是事实,却以
“犹自待”虚词掩之。其他如“相顾无言”与“微颦
不语”, “明月夜,短松岗”与“红云一片,天际笙箫”
等等,一写永诀的哀伤,一写暂离的悲戚。对比二者,
措辞可谓各尽其妙。而后者描写梦里重逢,尤能将真
挚爱情和微茫心事曲折地表达出来。孝祥自从绍兴丙
子(1156)送别李氏,曾有“虽富贵,忍弃平生荆布”
及“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念奴娇》)等句。
一别逾十年,如今同之远来省亲,怎会不勾起内心深
处的痛苦?词里说:“神交冉冉,愁思盈盈,断魂欲
遣谁招?”前二句承上启下,第三句竟是一篇主旨,
细心体味便知。明杨慎盛称于湖词,曾引“秋净(霁)”
一联为“写景之妙”的例句(《词品》卷四),倘当日
得知本事,所以理解全词更深,料应拊掌称绝。

浣溪沙
张孝祥
霜日明霄水蘸空,
鸣鞘声里绣旗红,
澹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
一尊浊酒戍楼东,
酒阑挥泪向悲风。

据《于湖先生长短句》,本词另有小题“荆州约
马举先登城楼观塞”,因此本词当为作者任知荆南府
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的作品。“观塞”即观望边塞。这
时荆州北面的襄樊尚是宋地,这里“塞”应是指荆州
郊外的防御工事。
这首词抒写了因观塞而激起的对中原沧陷的悲痛
之情,上阕写观塞,下阕抒悲感。首句写要塞郊野的
自然景象,并点明时节。“霜日明霄”绘出晴空万里
的秋日景象,降霜天气必是白色晴明的。“水蘸空”
即水和天空相接。荆州城东有长湖,“蘸空”之水或
此湖水。这句写得水天空阔,下下辉映,是荆州郊野
平原地带的实景。次句切合观塞,耳目所触,一片军
戎气氛。“鞘为鞭梢。“绣旗”为绣有物状的军旗。响
亮的鞭声,耀眼的红旗,俱是从耳目易感的对东西突
出,故给人的印象极为深切。“澹烟”句把视线展开,
显出边地莽莽无垠的辽阔景象。如果说首句还是自然
景象对作者感官的客观反映,这句可说是词人极目观
望的深心感受,眼前景色,内心思绪,俱是一片茫
茫。正如王维诗“山色有无中”,虽景象近似,而象
外之意至为深远。东坡曾称柳永的“霜风凄紧,关河
冷落,残照当楼”,谓“不减唐人高处”,对这句也可
如此看待。
由观塞而自然地想到沦陷的中原,“万里”句即
是观塞时引起的感慨。“烽火”为边地报警的设施,而
中原一切自不待言,亦不忍言,只这样提点一下,可
抵千言万语,这其间该有多少难以诉说的悲惨酸辛!
“一尊”句承上启下,北望中原,无限感慨,欲藉酒
消遣,而酒罢益悲,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
不禁向风挥泪。“浊酒”为颜色浑浊的酒,常用于表
现艰苦的生活中,微带有粗犷悲壮之意。范仲淹《渔
家傲》云:“浊酒一杯家万里”。“戍楼东”,指作者所
登荆州东门城楼”“东”字似非无意,实指南宋都城
所在的方位。“挥泪”即洒泪,表现内心悲戚之深。秋
风吹来,令人不寒而栗,感念中原未复,人民陷于水
火之中,而朝廷只求苟安,不图恢复,故觉风亦满含
悲意。
本词上阕描写望中要塞景色,明丽壮阔,其中景
物也隐约隐呈作者的感情色采,眼前一片清丽,而人
的心情却深藏阴黯。下阕抒发感慨,从人的活动中表
现。在读者眼前俨然呈现一位北望中原悲愤填膺的志
士形象。整首词色采鲜丽,而意绪悲凉,词气雄健,
而蕴蓄深厚,是一首具有强烈爱国感情的小词,与其
《六州歌头》同为南宋前期的爱国词名作。

浣溪沙
洞庭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
楚天阔处数峰青。
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一湾纹缬乱,
白鱼双尾玉刀明。
夜凉船影浸疏星。

这首词是张孝祥在孝宗乾道四年(1168) ,由知潭
州(今湖南长沙)调知荆南(荆州,今湖北江陵)兼
荆湖北路安抚使时,洞湘江入沿庭湖所作。他前年为
谏官所劾,罢任北归,也曾泛湘江而至洞庭,作《念
奴娇·过洞庭》词,有“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
发萧骚襟袖冷”等语,流露出一种疾俗愤世的情绪,
这一首写得心气平和多了。他从长沙出发,舟行至洞
庭湖,前一段路程以“行尽潇湘”一笔带过,“到洞
庭”三字引出下文。“楚天阔处数峰青”一句,写洞
庭湖全景恰到好处。范仲淹《岳阳楼记》云:“衔远
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是在岳阳楼上
俯视洞庭之景。词人泊舟湖中,不复写湖之大如何如
何,只说四围广阔,远处峰青,则规模可见,气象可
想。“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景象,呈现出
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旗梢,即旗旓。船头所插旌旗
上的飘带一丝不动,表明此刻的湖面,风平浪静,所
以出现傍晚水波平静的景象,唯有鳞鳞细浪了。这样
夕阳斜照湖面停泊的船舟,与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
逢,共同构成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
下片写停船后泛览湖景所见。“红蓼一湾纹缬乱,
白鱼双尾玉刀明”两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随着视
野的转换,显示出另一番情趣,并给人一种红白鲜明
的色彩感。“红蓼”,指生于水边的红色蓼草。南宋朱
弁《曲洧旧闻》卷四云:“红蓼,即《诗》所谓游龙
也。俗呼水红。江东人别泽蓼,呼之为火蓼。唐代诗
人杜牧《歙州卢中丞见惠名酝》:“犹念悲秋分赐,夹
溪红蓼映风蒲。”而词中的“红蓼”与“白鱼”相对,
更感到作者的构思精巧,观察入微。词人既写了远处
一条水湾倒映出的红蓼图,又写了似的双尾白鱼。鱼
称“双尾”而“明”,是跃出水面之鱼,静中见动。
“ 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语收结,尤耐人寻味。
这里作者变换出另一幅画面,而思绪已超越了时空对
念的限制,直接转入夜景,使读者有更多的想象余地
来思考这个过程。再从画面本身来看,是从行舟夜泊
的角度落笔,摄取大自然中富有代表性的两种景象:
一是疏星淡月,倒影湖中;二是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
倒影。这不仅与前面的“楚天阔”、“晚波平”的自然
景象相呼应,而且充分地展现了优美的词境。“夜凉”
二字,既是词人的直感,又显示出流恋自然界的心态。

西江月
题溧阳三塔寺
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
重来又是三年。
东风吹我过湖船,
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
此心到处悠然。
寒光亭下水连天,
飞起沙鸥一片。

本词乃作者重游三塔寺而作,三塔寺,位于三塔
湖(又名梁城湖)之畔,其旁另有寒光亭,即本词中
“寒光亭下水连天”句中的寒光亭。
起句“问讯湖边春色”,“问讯”即问候。杜甫
《送孔巢父谢病归江东》诗:“南寻禹穴见李白,道
甫问讯今何如。”“问讯何如”就是问候起居。此词问
候的对象不是某人,而是“湖边春色”。因为此前已
经来过,重来如见故人,故尔致意问候。“湖边春色”
者,不止于下文写到的丝丝绿柳,举凡湖中春水,岸
上春花,堤边春草,林间春鸟,统在其中。词人对于
“湖边”的情意如此殷切,“重来又是三年”一句说
出了所以然。一是这样的地方,他本来就已经很喜欢,
虽只是偶然路过,也说“不妨踪迹更迟留”,(《三塔
寺阻雨》);如今重到,其喜悦可想而知,二是这次重
来,距前次又隔三年了,几年未到,蕴积的感情自然
深厚。一般人重游旧地时,往往也会有这样的情感冲
动。这一句句子极平常,字面也不起眼,却是颇有意
思,说出了人人心中所有而不一定能说出来的话。
上两句人还未到三塔寺,心却已先到了。下一句
“东风吹我过湖船”,这才开始出场。“过湖船”是驶
过湖面的船,是过湖而抵达三塔寺了。“东风”吹送,
一应“春色”;“杨柳丝丝拂面”,再应“春色”。助兴
东风,定知心意;拂面杨柳,似解人情,与词人重来
问讯热切之心,互相映衬。这时也还不过是泊岸系舟
耳,已写得如此神完气足。则当词人重入三塔寺以后,
又将如何写景抒情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出乎读者的
意料,过片既不承接上片描写意脉,也全然换过了一
副感情,以纯理性的笔墨,吐出了自从进入官场以来,
痛感世路崎岖的一腔幽怨。“已惯”者,是经历过多
次人生道路上浮沉曲折之后的感悟之言。词人有志于
恢复中原。支持主战派但不赞成急功近利,要先以自
治自强为根本,又谏言广开用才之路,颇得到宋高宗
的嘉许。但政府中仍是主和派掌权,他们凭私见排斥
异已,词人空有长才锐气,未得大用,反被一再谪迁,
不由得意冷心灰,产生了离开污浊的官场斗争,向自
然界寻求宁静的环境以解脱心中的烦恼的念头。“此
心到处悠然”的“到处”便是这一类的去处,三塔湖
也是其中一处。这样过片两句就与上文发生了内在的
联系。其实,三塔湖并非词人所到过的风景最美的地
方,三塔寺也只是一座颇为破败的寺宇。—— 《于湖
文集》中有一篇《重修三塔偈》,其中说:“三塔虽
在,四壁常空。仰众佛之尤奇,念残僧之益少。”《三
塔寺阻雨》诗也说这里是“市迥薪刍少,僧残像教空”
的。词人爱这里,岂不是因为它冷落衰败的境况恰可
引为同调,而壮阔纯美的湖上风光又正契合心怀么?
所谓“悠然”,正是暂脱尘嚣试忘痛苦时的心境。
陶渊明《饮酒》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词人“悠然”之下,
又见到了什么呢?是“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
片”!词人在三塔寺望湖所见之景多矣,有“苍山在
烟外,高浪与天通” ,有“凉风撼杨柳,晴日丽荷花”,
有“钓艇未归饶夕照”(均见其有关三塔寺诗),而这
里独拈出水天之间飞鸥一片之景,及作者特设之笔。
盖亦渊明“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之意。写景之
中,即寓情感,与“世路”句作反照,又写出了此心
的“悠然”。陶在“飞鸟相与还”之下续云:“此中有
真意,欲辨已忘言。”词人也说过:“悠然心会,妙处
与君说”(《念奴娇·过洞庭》)词写到“飞起沙鸥一
片”便结末,那么结束两句的“真意”,我们也可于
其无言处会之。

西江月
黄陵庙
张孝祥
满载一船明月,
平铺千里秋江。
波神留我看斜阳,
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
今朝露宿何妨。
水晶宫里奏霓裳,
准拟岳阳楼上。
张孝祥词作鉴赏

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秋八月,张孝祥离开湖
南长沙,到达湖北荆州(今江陵)任职。这首词是他
在赴任途中所作。词题一作“阻风三峰下”。词句亦
稍有差异。他在给友人黄子默的信中说:“某离长沙
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黄
陵庙在湖南湘阴县北的黄陵山。相传山上有舜之二妃
娥皇、女英庙,故称黄陵庙。可见孝祥在赴任途中曾
为风浪所阻,然而他的用意不是在正面描绘汹涌澎湃
的波浪,而是着眼于波臣风伯的“善戏”。因此词人
倾注了浓烈的主观想象色彩。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起两句写舟
泛湘江一路行来的景色。只写“一船明月”、“千里秋
江”,其他美景堪收、旅怀足慰之事,下必细数。以
下转入黄昏阻风情事。“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
细浪”两句,由自我想象而进入一种主观幻觉心理的
境界。词人不说自己的行船为大风所阻,不得行驶的
实况,相反却抒写自己幻觉的意象,水神热情地邀请
他欣赏那美好的夕阳景色。晚霞映照的水面,闪动着
象鱼鳞般的波纹。这种浪漫主义手法,把现实与想
象,幻觉心理与时空变化,非常和谐地描绘在一幅画
面上,使人感到似幻似真,从而增强了词的艺术魅力。
下片借景抒情。“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
面对风遏行舟的情况词人此刻的心境,犹如苏轼《定
风波》词中所写:“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那样泰
然自如。不过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切望风向转变。如果
明天能够转为顺风的话,那么今天露宿在江边也是心
情舒畅的。
结尾以“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两句
收结,别具情味。《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是唐
代比较流行的一种歌舞曲。“岳阳楼”,在湖南岳阳市
城西,面临洞庭湖。这里前一句写一阵阵江中波涛的
声响,就象水府在演奏美妙悦耳的音乐。这种生动的
比喻表现出词人所独有的想象。后一句则是表达他内
心的愿望,当行舟到达岳阳时,一定要登楼眺望雄伟
壮阔的洞庭湖面的自然风光。
张孝祥一生英才奇气,如果说在《念奴娇·过洞
庭》词中以“吸江酌斗,宾客万象”的豪迈气势,使
南宋魏了翁为之倾倒,盛赞此首“在集中最为杰特”
(见《鹤山题跋》卷二)。那么在这首词中浓烈的主
观感情色彩,奇幻的艺术想象,同样显露出他的杰出
才华和独具的词作风格。

生查子
张孝祥
远山眉黛横,
媚柳开青眼。
楼阁断霞明,
帘幕春寒浅。
杯延玉漏迟,
独怕金刀剪。
明月忽飞来,
花影和帘卷。

这首词或题秦观作,字句亦略异。词写一位女了
从傍晚到深夜的春愁。主人公的感情与周围环境自然
融合,风格清婉淡雅,读时须细细体味,久而方知其
味。
上片写傍晚。开头二句写环境同时暗中引出人物。
《生查子》是个小令,形式宛如两首仄韵的五言绝句,
篇幅短小,不能尽情铺叙,用笔务须精神。因此它在
描写景物的同时即照顾到人物,抓住主要特征,勾勒
几笔。远山以眉言,杨柳以眼说,便是抓住未出场的
女主人公最传神的地方加以暗点。远山,是古代一种
画眉的式样。《西京杂记》卷二云:“文君姣好,眉色
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宇文氏《妆台记》还说
因受卓文君影响,时人效画远山眉。“媚柳开青眼”,
本谓柳叶初生,细长如人之睡眼初睁,饶有媚态。元
稹《生春》诗第九“何处生春早?春生柳眼中”,即
指此。通常诗词中皆以柳叶比眉,这里词人为了避免
落套,而以柳叶形容美人之俏眼,用语可谓新奇。眼
睛是心灵的窗户,韦庄《荷叶杯》词云:“一双愁黛
远山眉,不忍更思惟。”可见远山眉往往含有愁情。
一双远山眉、新柳眼,已隐隐透露出女主人公的淡淡
哀愁。
三、四两句逐渐写到人物所处的环境。“楼阁”
乃女子的居处,“帘幕”乃室内陈设的帷幕,有时也
指帐子。贺铸《减字浣溪沙》有“楼角红绡(一作初
销)一缕霞”句,色彩明丽,此词“楼阁断霞明”,
与贺词词境近似。“帘幕春寒浅”,表明此刻女子正无
聊独处,渐觉阵阵微寒飘入妆楼,传向罗幕。他没有
围,似可窥见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过片二句写夜间女主人公的活动。比之上片写傍
晚景色,又更加细致一层。然细品词意,此乃写女子
长夜难耐的心情。所谓“杯延玉漏迟”(作秦观词者
“延”字为“嫌”),是说主人公以酒销愁,但觉时间
过得太慢,正是俗语所说的“欢娱嫌夜短,愁苦怨更
长”了。烛怕金刀剪”,是说把烧焦了的烛芯剪了一
次又一次,以至不堪再剪。这是描写女子独对孤灯,
坐待天明。这两句中,杯和烛本为无知之物,但词人
却把它们拟人化,竟说酒杯也嫌漏刻过于迟缓,蜡烛
也怕剪刀剪得频繁。语似无理, 然而词中的无理之
语,往往是至情之语。其心情之痛苦,自是不言而喻
了。
最后二句,以振荡之笔写静谧之景,遂使词情扬
起,色调突然趋向明朗。从词中写景来看,先是写傍
晚时的霞明,次是写夜深时的烛暗,至此则让钻出云
缝的明月,穿帘入户。词中人物的感情也仿佛随着光
线的变化,时而阴沉,时而开朗。其中“忽飞来”三
字,表现月色之突然明朗,心情之突然畅快,非常准
确。写月亮如此生动,在整个宋词史上也极其突出。
苏轼《洞仙歌》“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明月本在
天空,因帘开而照入,人或未觉也;“月色忽飞来,
花影和帘卷”,天空本无月色,忽尔突现如天外飞来,
人遂卷帘而欢接之,则是有意去看月。有如中夕孤独
无聊,见客至而起迎,虽本非所盼,亦有胜于无。从
另外一头看,也似乎是月亮对人有情,在女子深居寂
寞之际,忽然拨云而出,殷勤下顾。诚如东坡词所谓
“明月多情来照户”(《渔家傲·七夕》)。一笔而四面
玲珑,堪称高手。“花影和帘卷”,也是极富含蕴的名
句。张先《归朝欢》词云:“曈曈,娇柔懒起,帘幕
卷花影”,是写日间情景。此词在构思上可能受到他
的影响,但时间放在夜里,日影改为月影,却别具一
番情趣。月光忽然照进室内,闺中人要卷帘看月,把
照在帘幕上的花影也一齐卷起了。月色未现时原无花
影,“花影和帘卷”显然在“月色飞来”之后。不说
看月而说卷帘,说卷帘又用“花影和帘卷”这样优美
精致的词句来表述,不纯是以景结情,还通过行动以
表达内心。此刻闺中佳人是怎么想的呢,作者没有明
言,只是把这种带有象征意味的景象呈现出来,让读
者去想象,去品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含蓄不尽,意
在言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

主题

108

回帖

121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121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5-10 08:4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太长,我现在看东西基本吃快餐了~~~自我bs一下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4

主题

153

回帖

285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285
QQ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5-10 09:27:13 | 显示全部楼层
眼睛受不了看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22

主题

2867

回帖

3132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3132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5-5 09: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念奴娇
张孝祥
风帆更起,
望一天秋色,
离愁无数。
明日重阳樽酒里,
谁与黄花为主?
别岸风烟,
孤舟灯火,
今夕知何处?
不如江月,
照伊清夜同去。
船过采石江边,
望夫山下,
酌水应怀古。
德耀归来,虽富贵,
忍弃平生荆布!
默想音容,遥怜儿女,
独立衡皋暮。
桐乡君子,
念予憔悴如许!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22

主题

2867

回帖

3132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3132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5-5 09: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在金兵越淮南下攻宋时,北方人民纷纷渡
江避难,张、李两家也不例外。南下途中孝祥与李氏
相识以至同居,并于绍兴十七年(1147)生下同之。
绍兴二十四年廷试,高宗擢孝祥为进士第一,而抑考
官预定第一的秦桧之孙秦埙为第三。登第后,桧党曹
泳揖孝祥于殿庭并请婚,孝祥不答。于是桧党诬陷其
父张祁反谋,下狱。直到桧死才得释放。孝祥与李氏
原仅同居关系,这个时候更不便公开出来。只得在绍
兴二十六年另娶仲舅之女时氏为妻,于是迫不得已与
李氏分离。大概彼此商定以李氏要学道为名,回到她
故乡桐城的浮山。这年重九前夕,孝祥在建康(今江
苏南京)送李氏和九岁的同之溯江西去。这首词,就
是送别李氏后不久继《念奴娇》而作。
上片写既别情境。起笔二句,是远望之景。“归
云去雁”, 喻李氏已离开自己远去了。只剩下嫩寒时
节的满天秋色,留给伫立溪楼之上的作者。次三句追
思话别时的断肠情景,解佩分钗,写临别互赠信物。
前句自谓,用楚辞《湘君》“遗予佩兮澧浦”语意;
后句则描述李氏的凄恻神情。“鸾鉴分收”用南朝陈
徐德言与妻乐昌公主离别时,破其镜各执一半的故事
(见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这更清楚地暗示事情
的悲局结果。此时再次凝情遥望去路,只见疏烟远树,
织成一片离忧。愁绪万端,不可解脱,尽在“织”之
一字中写出。歇拍二句,写低头所见所感。自己滴不
尽的清泪,只有楼前的溪水相伴长流,这是多么寂寞
痛苦啊!
下片用想象造境。头五句,实际上是以第三句的
“念”作领字,全是想像今后自己的凄凉光景。秋深
夜浓,寒霜侵被,有谁替自己护理衣篝?薰衣暖被,
事必躬亲,具见李氏过去对词人的温柔体贴。而在相
思中数及此日常生活琐事,益见无不在萦怀相思之中。
当他重到同住的旧馆,芳踪如在而人已杳,悲从中来,
哪里还有娱乐的心情!(“争见”陶本作“争忍”)!
这一描写,也暗示出两人相处的欢乐。本是预想未来
的孤苦,却层层翻出过去的美满,就更衬出此时的痛
苦。词情至此,如再平舖直叙下去,便流于呆板。故
以“情知”两字把词笔改从对方来进一步描写。“情
知”略与“料得”意近,比“明知”、“深知”、“遥
知”等含蕴丰富得多。由于相知之深,他可以肯定李
氏在苦闷的时候只能是借酒浇愁。怎奈“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非但不醉,且是
愁上加愁。以此“肠一日而九回”(司马迁《报任少
卿书》)倍增心灵所担荷的痛苦。这样的生离,又何
异于死别!结尾回承上片溪楼凝望,相信李氏也和自
己一样,“倚阑干处,正恁凝愁”。但深知不可能是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而是
作一种神仙传说的希冀,疾盼他也能如仙人王乔每朔
望从叶县到洛阳,化舄为凫从东南飞来。因须仄声
字,故改凫为鹜。“南州”,泛指南方的州郡。李氏
所在的浮山在江北,建康、临安皆在其东南,故称为
南州。“断魂双鹜,其实是怀人;“脉脉无言竟日”,
也是作者自白。这样以神仙传说作结,不但与李氏学
道的身分符合,更能将彼此无可奈何的心情融为一体
表达出来,韵味隽永。

念奴娇
张孝祥
风帆更起,
望一天秋色,
离愁无数。
明日重阳樽酒里,
谁与黄花为主?
别岸风烟,
孤舟灯火,
今夕知何处?
不如江月,
照伊清夜同去。
船过采石江边,
望夫山下,
酌水应怀古。
德耀归来,虽富贵,
忍弃平生荆布!
默想音容,遥怜儿女,
独立衡皋暮。
桐乡君子,
念予憔悴如许!

本词写作者送别家人的情景,景真情真,但其历
来难以考证。近来据宛敏灏考证,认为“词里送行者
就是孝祥自己,而被送者是李氏和其子同之。出发地
点在建康(今南京),目的地是安徽的桐城。别离原
因是遣返,大约作于绍兴二十六年的九月”(见《文
艺论丛》第13辑《张孝祥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这
个推论比较切合词作原意。
张孝祥与李氏是一对少年情侣,后来同居生下长
子同之。他对这段风流韵事虽想长期隐瞒,但终不免
要暴露,且不为封建礼教所容,故而不得不忍痛分离。
词中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就是倾诉真挚爱情生活遭
受压抑的痛苦心情。
“风帆更起”三句,点出了季节,暗示了送别的
地点。在长江边,词人送别,不时地仰望着满天寥廓
的秋色。一个“望”字,既刻画出送行者忧愁的神情,
又表现出对行者扬帆离去的无限依恋的断肠心境。“明
日”二句,由景入情。黄花,菊花,比喻李氏。这既
符合时令,又借以抒发“风里落花谁是主”(李璟
《浣溪沙》)的感慨。词人想起明日就是一年一度的
重阳佳节,而彼此却在此时分别,再难团聚,情何以
堪。因此心中愁绪更添。“别岸风烟”三句,由当时
的送行转到想象别后途中情景。目送孤舟飘逝,已感
到凄然欲绝,更何况随着江风和雾霭远去的行舟,今
宵还不知道停靠在什么地方!正是两情缱绻,难以割
舍“不如”二句,进一层写内在的思绪。“伊”, 指
李氏。随着物景的转换,词人心潮起伏。他多么想化
身为江上的明月啊!张先《江南柳》词中写过;“愿
身能似月华明,千里伴君行。”可是词人自恨不能如
江月,不能在清夜光照情人,与之同行。上片即景抒
情,渲染离别的愁绪,写得委婉缠绵,一往情深。
下片开头“船过采石江边”一句,笔力宕开,而
意脉不断。采石,即采石矶,在安徽当涂县西牛渚山
下。从这里上船是要经过采石矶的。紧接着“望夫山
下”二句,词人想李氏到此一定会感慨古事的。安徽
当涂有望夫山,靠近采石矶。这里有着美丽动人的望
夫化石传说,也许她会从这感人的爱情故事中联想到
夫妻情爱之深,因而对自己被遣归的不幸命运,不堪
其悲苦吧!“德耀归来,虽富贵,忍弃平生荆布”二
句,反用南朝齐江袥故事。《南史·范云传》载,江
袥先求与范云女为婚,以剪刀为聘。后贵显,范云曰:
“今将军化为凤凰,荆布之室,理隔华感。”因出剪
刀还之,袥亦别婚他族。“荆布”典又本于后汉梁鸿
妻孟光之荆钗布裙。孝祥与李氏私下结合的时候,还
是一个没有功名的少年书生,后廷试中进士第一,虽
已富贵怎忍抛弃这位曾经同甘共苦的贤妻呢!这是他
心中痛苦的呼唤,也是对遣归李氏的悔恨和自责。“默
想音容”三句,揭示蕴藏内心复杂的意绪。词人在暮
色苍茫中独立在长着香草的水边高地上,凝望着远去
的行舟,脑海里既浮现起她的音容声貌,悲恨满脸;
又遥念着幼稚的儿子。正是牵肠挂肚,思绪难平。
歇拍“桐乡君子”二句,情意萦纡,缠绵悱恻。
桐乡,春秋时桐国地,在今安徽桐城县北,这里即指
桐城。由于孝祥对遗弃李氏讳莫如深,所以不能用当
时的地名来泄露她的真实去处。词人唯一希求的是,
桐乡的君子,想到我在这里心身憔悴而能体谅被迫拆
散的苦衷吧!
这首送人词一气舒卷,倾吐词人与恩爱情侣分离
的哀怨愁恨,具有感人肺腑的艺术魅力。这不仅表现
在从江边送别到明日重阳的时空转换,加深了离愁的
思维程度,而且感情真挚,柔肠百转,所写离恨,如
怨如慕,如泣如诉。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667

主题

4551

回帖

5227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5227

嘉宾会员活动大师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5-7 16: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桐乡君子,
念予憔悴如许

真没想到著名爱国词人、大宋状元张孝祥和桐城关系还是如此紧密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0

主题

18

回帖

20

积分

文都童生

Rank: 1

积分
20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5-8 12:03:28 | 显示全部楼层
[em21] [em21] [em21]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8

主题

127

回帖

135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135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5-3 18:4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桐城佳人,在水一方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16

主题

1246

回帖

1370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1370

嘉宾会员活动大师

QQ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5-3 21:2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到底关系在哪里
文章太长找不到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8

主题

127

回帖

135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135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5-3 21:5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桐城李氏,词人早年情侣,并育有一子张同之。张李情缘,成为词人创作的无尽主题。错错错,莫莫莫。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