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55|回复: 5

学海深穷---20世纪桐城派研究回顾

[复制链接]

30

主题

341

回帖

547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47
QQ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6-16 22: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ize=4] 文 汪龙麟 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

桐城派自清初产生起, 就毁誉不一, 但
自“五·四”新文学运动兴起, 桐城派被斥
为“桐城谬种”、“选学妖孽”以后, 就很少
专门研究和讨论。直到1957 年, 王气中
《桐城派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①一
文, 才率先打破了学界对桐城派研究的沉寂
局面。继之, 李鸿翱《桐城派在社会主义社
会有无作用》②一文, 引起学界就此问题展
开讨论。这些文章大都收在《桐城派研究论
文集》③中。此后的二十几年中, 桐城派几
无人再提及。1978 年后, 学术空气自由活
跃, 桐城派研究在学界又获得发展。马茂元
《桐城派方、刘、姚三家文论评述》④一文的
发表, 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1981 年10 月,
当时的文化部长周扬到安徽, 谈及桐城派
时, 指出: 桐城派影响很大, 应当讨论清
楚。本此精神, 《江淮论坛》杂志从1982 年
第1 期开始, 开辟《桐城派研究》专栏。
1985 年11 月上旬, 由《江淮论坛》杂志社、
安徽省社科院文学所、安徽省古典文学研究
学会和桐城县联合主办, 于桐城县召开了
“桐城派学术讨论会”。与会者所提交的论
文, 大都收入《桐城派研究论文选》⑤中。
桐城派研究从此获得迅猛发展。
一、桐城派总体价值评判
与清代其他体裁的文学研究相比, 20
世纪的桐城派研究, 其社会政治色彩无疑要
强烈得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不仅是由
于研究者本身的强烈政治倾向性所致, 也和
桐城派与封建政治意识形态的超强依附性有
关。
桐城派自其形成之日起, 即为世所诟
病, 汉学家讥之“空疏浮浅”, 骈文家目之
“谫陋庸辞”。晚清时期的学者, 出于“改良
群治”的需要, 对桐城古文墨守程朱、囿于
义法的文风更是深为不满。如“夙不喜桐城
派古文”的梁启超, 不仅创立“纵笔所至不
检束”的“新文体”以与桐城古文相抗衡,
且于理论上对桐城古文作了极为尖锐和严厉
的批评: “然此派者, 以文而论, 因袭矫揉,
无所取材; 以学而论, 则奖空疏, 阏创获,
无益于社会, 且其在清代学界, 始终未尝占
重要位置, 今后亦断不复能自在。”⑥梁氏对
桐城派的这种全盘否定在其时自有其积极意
义, 然宣布桐城派“在清代学界始终未尝占
重要位置”, 与史实不符, 难免有失偏颇。
与梁氏对桐城派的全盘否定不同, 刘师
培则认为:
望溪方氏, 摹仿欧曾, 明于呼应顿
挫之法, 以空议相演, 又叙事贵简, 或
本末不具, 舍事实而就空文, 桐城文士
多宗之, 海内人士亦震其名, 至谓天下
文章莫大乎桐城。厥后桐城古文传于阳
湖金陵, 又数传而至湘赣西粤, 然以空
疏者为之, 则枯木朽 , 索然寡味, 仅
得其转折波澜。惟姬传之丰韵, 子居之
峻拨, 涤生之博大雄奇, 则又今之绝作
也。⑦
虽对桐城古文仍持否定态度, 但主要是针对
桐城义法之舍事实而就空文以及后学的“空
疏”; 而对于桐城一些古文作家在创作上之
实绩, 刘氏还是给予了肯定的。
这一时期对桐城古文持肯定态度的, 多
为桐城后学, 若方宗诚、吴汝纶、马其昶、
姚永概、姚永朴等。他们除仍以自己的古文
创作扩大桐城派之影响外, 同时还在理论上
尽力修补、完善传统桐城古文理论体系, 如
姚永朴之《文学研究法》⑧即是。而在对桐
城古文的评价上, 也自是揄扬有加, 尽力提
高桐城派之地位。方宗诚在《桐城文录序》
中说: “三先生相继挺出⋯;;⋯;;如天华三峰,
矗立云表⋯;;⋯;;足继唐、宋八家之正轨, 与明
归熙甫相伯仲, 呜呼盛哉!”吴汝纶尽管力
倡西学, 但对桐城古文之道统、文统, 也是
赏赉不已。1898 年, 他在《答姚慕廷书》
中, 称誉姚鼐《古文辞类纂》一书“两千年
高文略具于此, 以为六经后之第一书”。
1899 年, 他在《与严几道书》中, 进一步
申说: “而姚选古文则万不能废, 以此为学
堂必用之书, 当与六艺并传不朽也。”“不习
则中学绝矣。”对姚选古文的这种未免夸张
失当的称誉, 实则是出于维护桐城古文道
统、文统之需要。桐城后学的这些努力在西
风东渐、文坛思变的晚清文坛虽显得有些迂
执, 但却为后人提供了观照桐城文派的又一
视角。
“五·四”新文化运动摧枯拉朽, 桐城古
文首当其冲。胡适、陈独秀、钱玄同、傅斯
年等新文化阵营的主要人物, 都以其犀利的
笔墨, 对桐城文派大加挞伐。如胡适在《文
学改良刍议》中即认为桐城之文“下规姚
曾, 上师韩欧⋯;;⋯;;而皆为文学下乘。即令神
似古文, 亦不过为博物院中添几许逼真的赝
品而已”。⑨陈独秀甚而将“明之前后七子及
八家文派之归方刘姚”统斥之为“十八妖魔
辈”。⑩钱玄同在1918 年7 月2 日《寄胡适
之》的信中也说: “彼选学妖孽桐城谬种方
欲以不通之典故与肉麻之句调, 戕贼吾青
年。”lv 是他首次将“谬种”这一诨号加在桐
城派头上。
对于文坛上这些极为激烈的抨击、否定
桐城派的言论,“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赞同,
并且也没有人反对”。lw
其实, 林纾、严复等
桐城后学也曾予以反击, 如林纾《致蔡鹤卿
太史书》、《论古文白话之消长》等文lx
, 但
所持之论仍不外孔孟伦常不可废之类的套
话, 林氏甚而撰小说《荆生》、《妖梦》对新
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极尽辱骂、恐吓之能
事, 这已逸出理性文学批评之范畴, 很快便
淹没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洪流之中。
与上述各有偏颇的论点不同, 自20 世
纪20 至50 年代, 有关桐城派的评论文章,
大多能进行较为实事求是的客观评述, 如厉
谷静之《桐城派文章的研究》、孝岳《桐城
文概》、钱毅《桐城文学》等等。ly
尤其值得
一提的是姜书阁《桐城文派评述》一书, 是
书对桐城文派作了较为系统、全面的评述,
比较集中地代表了其时桐城派研究的最高成
就。在对桐城文派的总体评论上, 该书认
为:
就桐城派之文章言, 通顺平正则有
之, 应用则未也。应用者, 上之则言必
有物, 非徒有序而已; 下之亦必须能说
普通之事理而达, 不至有何阏塞。然桐
城文人, 空疏无学, 物于何有? 应用更
难言矣。
既指出桐城文之不足, 然对其“通顺平正”
之文亦予肯定。对桐城派在历史上的作用及
地位, 该书的评价是:
桐城之文, 虽亦复唐宋八家之古,
较之明前后七子复周秦两汉之古, 则差
强, 较之骈四俪六之文, 则更胜矣。以
历史眼光言之, 确为些许之改进, 或亦
由周秦古文及骈俪转为语体必经之阶梯
欤!

以“历史眼光”实即从散文发展史的角度来
观照桐城派之历史作用及地位, 使得该书突
破了前此诸多或拘泥于“义法”, 或着眼于
政治斗争需要, 而对桐城派攻其一点、不计
其馀的否定性评价的局限。
50 年代后, 学界对桐城派在文学发展
史上的作用及地位, 大多予以或多或少的肯
定。王气中《桐城派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和作用》一文, 认为桐城派“继承了中国文
论以前的传统, 加以总结发展, 给散文建立
了较为系统的理论, 这是应该在中国文学史
上引起注意的大事”。因此,“桐城派在中国
文学史上还是有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的”。
王文的这一看法在80 年代后学界颇多拥赞
者。如徐凌云、许善述通过对桐城派产生、
发展和衰亡过程的考察, 也认为桐城派“从
宏观上来看, 其时间之长, 其规模之大, 其
声势之显赫, 都是不容忽视的。从微观上来
看, 无论在古文理论和古文艺术实践上都有
其杰出的贡献”。l{
对桐城派的政治倾向和社会作用, 学界
则多持否定态度。1961 年, 李鸿翱《桐城
派在社会主义社会有无作用》一文认为,
“桐城派的文学主张及其作品的思想性与艺
术性”, “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和积极作用
的”, 因此, 尽管桐城派也有其不足,“应予
否定之处”,“但在今天, 以我个人的不成熟
的看法, 它也还有很小一部分, 是有其继承
价值的”。实则李文并未过多涉及桐城派在
其时之社会政治作用, 且肯定也很有限, 但
仍遭到许多论者的反驳。刘季高率先发难,
在对李文观点进行逐一批驳后, 刘氏认为:
“桐城派所起的作用, 是妨害了中国古典散
文的健康发展, 和清王朝妨害了中国封建社
会的正常发展一样, 除此以外, 桐城派是再
也没有其他重要的作用了”。l|
继之, 段熙
仲, 王竹楼、乔国章等纷纷撰文, 对李文的
观点进行批驳, 对桐城派的社会政治作用也
持否定意见。l}
80 年代后, 仍有不少学者对桐城派的
政治倾向和社会作用持否定态度, 其中颇具
代表性的是敏泽。其所著《中国文学理论批
评史》在论及桐城派时, 认为桐城派“从他
的创始人方苞起, 都是和封建统治者一个鼻
孔出气, 以维护封建反动统治为己任的”,
“这就是桐城派共同的政治思想基础”。l~
1983 年6 月, 敏泽于《江淮论坛》第3 期发
表《论桐城派》一文, 文章虽对桐城三祖在
文学理论上的贡献给予了肯定, 但仍认为桐
城派“确切无误地属于清王朝文化政策的历
史产物”, 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他们文学思
想的落后性”。
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 对桐城派“任何
片面地肯定和简单地否定, 都不是马克思主
义者应有的态度”,“正确的态度应当是把这
个文派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考察”, 仅就
其社会作用说, “清康熙朝所施行的政治,
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方面起过进步作用, 主
要的应予肯定。那末, 前期的桐城文派在促
进当时封建文化的发展上, 起过积极作用,
也应当予以肯定”。[/size]

[此帖子已被 叶落知秋 在 2005-6-16 22:12:37 编辑过]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30

主题

341

回帖

547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47
QQ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5-6-16 22: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size=4]1986 年, 方铭对上述观
点又作了进一步的申说, 认为“应将桐城派
看成是一个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思想体系与
意识形态的构成”。mv 项纯文也认为, 桐城派
只是“一个地主阶级的文化派别, 而不是一
个政治派别”, “他们从事的主要是文学活
动, 对中国文学有着自己积极的贡献”,“就
其对人民的态度来说, 不少人在一定程度上
对人民疾苦有所关心, 并非一味地敌对”。
因此, 不宜在政治上称其为“反动派别”。mw
二、桐城派散文理论研究
自20 世纪初至50 年代, 对桐城文论进
行综合整体性研究的专题论文甚为寥寥。但
各种中国文学史、文学批评史中, 倒是有一
些关于桐城文论的阐述, 如陆侃如、冯沅君
《中国文学史简编》, 梁乙真《中国文学史
话》, 陈柱《中国散文史》, 陈钟凡《中国文
学批评史》等, 然大多流于一般性的介绍,
缺少深入的研究。
较早对桐城文论进行详细深入探索的是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 该书分七个小
节详细论述了桐城文论之形成、发展、流播
乃至衰敝的全过程, 持论亦颇公允。尤其是
对方苞所标举的“义法说”, 论者对其历史
渊源及分、合意义做了详细的考察, 认为:
“分析言之, 则义是学与理的问题, 而法,
属于文。综合言之, 则义法又是学古之涂
经, 也可称为古文的标准。”mx
这一看法对后
世学界极具启迪意义。
50 年代后, 桐城文论的研究渐为学界
所重, 仅专题论文便有50 余篇, 各种文学
史、批评史中, 也都设有专章或专节介绍。
涉及桐城文论的诸多问题均得到广泛而深入
的研究。学界颇为一致的看法是, 方苞“义
法说”是桐城文论之基石, 刘、姚等人文论
均为方氏“义法说”的推论阐发。但在应如
何看待桐城义法理论体系的问题上, 则分歧
较大。
段熙仲《论桐城派的义法说及其实质》
一文, 是50 年代后学界最早对桐城义法展
开探讨的专题论文。段文对“义法”二字分
与合的意义内涵基本同意郭绍虞《中国文学
批评史》的观点, 但在对“义法说”的评价
上, 则认为方苞在“义法”二字的分用时,
“认识到形式应由内容决定,‘法’因义而不
得不变, 这在理论认识上, 确曾达到相当的
高度”, 但在“义法”为骈词而合用时, 即
在建立“义法”说体系时,“概念并不明确,
有时甚至自相矛盾”,“而在写作实践时, 他
有时竟蜕化到形式决定内容的相反的一端去
了”。而刘大 、姚鼐等“桐城派后师的
‘神气’、‘文德’说, 是愈来愈向唯心主义、
神秘主义文学观逆转; 从高标义法到仅仅以
义法为文之一端而斤斤于字句音节的繁简高
下, 是桐城派主要作家理论认识上的倒
退”。my
段文的这一看法在学界立即引起争论。
王竹楼对段文的“蜕化”说即表示异议:
“方苞在‘义法’合用时, 既不是偏重形式
技巧立言, 也不存在几种不同的解释, 更不
是范围愈来愈狭窄, 意义愈来愈模糊。应该
说方苞在认识上和理论上是与分用时同样正
确的。”而桐城后师们也“既不以方苞的义
法为满足, 并且出现了不算少的新的理论,
若是把它说成蜕化, 似乎有些不适当”。mz
方铭、吕美生也认为段文的看法过于偏
颇: “如果说桐城派的末流随着清王朝的堕
落腐败, 落入空疏, 蜕化渐变, 以至于灭
亡, 这样的考察和论断当然是正确的; 但若
说桐城派的义法理论由方苞所创始, 马上就
为刘、姚所蜕化, 这意见我们不敢苟同”。m{
80 年代后, 学界对桐城义法理论是否
逐渐蜕化虽未展开专门探讨, 但在对其评价
上, 受60 年代这场争论的影响, 仍表现为
两种倾向。
张光亚认为, 桐城派“走过的是一条从
立论———完备———僵化的道路”, 即“从方
苞———刘大 ———姚鼐, 桐城派的散文理论
一方面在不舍弃义的前提下, 逐步在义法论
的基础上发展充实完备起来; 另一方面又确
实存在着偏重于法偏重于文章形式美研究的
规律性倾向, 而且这种倾向越到后来越趋于
严重。这个发展特点, 意味着桐城派作文理
论后来僵化的必然趋势”。m|
这颇近于段熙仲
之蜕化说。
艾斐则认为, 方苞的“义法”“是要在
‘言有物’和‘言有序’的基础上, 达到澄
清无滓, 澄清至极, 自然而发精光的艺术境
界的”, 刘、姚在对方氏“义法说”上,“都
是在择筛和拓异的基础上, 对之加以有条
件、有限制的承接的”, 即使是曾国藩和林
纾对桐城派的扬弃, 也同样是具有积极意义
和进取精神的, 曾氏提出综经史百家和骈散
合一的主张, 并编选《经史百家杂钞》, 林
氏将小说引入桐城派文苑之中, “谁能说此
举没有积极意义呢?”m}
这与王竹楼等人看法
颇为一致。
无论“蜕化”说还是发展、扬弃说, 对
桐城“义法”都持部分肯定态度。也有一些
学者, 对桐城“义法”持完全否定态度。如
王泽浦即认为: “桐城派所倡导的义所要求
的言有物, 并不是什么抽象的东西, 而是清
统治者所标举的治、道一统的道, 即以程朱
道学为中心的封建伦理纲常, 是统治阶级用
以麻痹人民、奴役人民的思想武器, 是腐蚀
人民长期做清统治者驯服工具的毒素。”而
“桐城派所谓法, 是集正统古文已僵化的程
式, 在与八股文互相渗透后, 而形成的一套
死间架, 和僵化的语言”。m~
宣奉华也认为,
桐城文论“是封建文化力求占据即将失去的
历史舞台在理论上的挣扎”,“是历史上任何
一个没落的时代必然会出现的文化思想的逆
潮流的一个实例”,“‘义法’之论,‘音节’
之说, 尽管在个别地方有精辟、独到之见,
但在总体上是不可取的”。nu
与上述均从政治批评视角诠释桐城文论
不同, 80 年代后, 不少学者还力图拓宽研
究思路, 以多种视角来审视、观照桐城文
论。
艾岩通过对桐城诸家点评史传材料的考
察, 认为桐城古文家强调义法的谨严, 但
“并非不要情趣”, 追求行文“简练”、“条
畅”而不排斥“曲折”、“波澜”, 这都与
“桐城派细心读史”而心有所得有关。
陆联星《桐城三大家时代学术文化之横
观》、周本淳《袁枚与“桐城派”》、姜海峰、
徐礼君《方苞与韩愈论纲》以及任访秋《桐
城文论的渊源及其发展》等文nw
, 着眼于探
讨桐城文论的时代及历史渊源, 均富有见
地。如陆联星文通过对桐城三大家时代的时
文、考据学、文学艺术及史学繁兴局面的考
察, 认为桐城文论的形成和发展, “除了历
史渊源及当时的政治、经济影响外, 与一个
时代学术文化的其它方面也有着这样或那样
的联系”。惜陆文末能展开更深一层的探讨。
庄严《试论桐城派文论的历史特点和美
学特征》、万陆《对桐城派散文之美学述
评》、许结《说桐城派之“神”》、郁沅《桐
城派美学理论中的“神气”说》、吴孟复
《简论神理气味与格律声色》等文nx
, 则从
文艺美学角度对桐城文论进行了详细探绎。
如庄严文从“文与道”“文与气”“文与法”
三个方面论述了桐城文论的历史特点, 认为
桐城文论既有对前人的继承革新, 但也有自
己的先天不足, 仅就“文与法”言, “从方
苞的义法并重, 到海峰的弃义重法, 再到姚
鼐的重在活法”, 尽管代有发明, 但都未能
解决“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 就是古文和时
文的关系问题, 也就是桐城文派囿于法、蔽
于法、死于法的问题”。所以,“桐城派对我
国古典散文理论和创作的综合和总结, 既有
不可抹煞的功劳, 又有难以避免的缺点”。
三、桐城派散文创作研究
与桐城文论研究相较, 20 世纪的桐城
古文创作研究要薄弱得多。学者们在论及桐
城派时, 大多注重对于其理论主张的介绍和
推阐, 对其创作成就则一笔带过, 且以否定
意见居多。这在20 世纪80 年代前学界表现
最为明显, 不仅专题论文极少(不过20 余
篇) , 而且涉及面极为狭窄, 多集中在方苞
《狱中杂记》、《左忠毅公轶事》及姚鼐的
《登泰山记》等少数优秀篇章上。
晚清及民国时期, 学者们出于对新文化
的热切呼唤, 对桐城文论和古文创作大多采
取全盘否定态度。相对而言, 朱自清成书于
1942 年的《经典常谈》立论较为公允。朱
氏虽亦认为: “清代中叶, 古文有桐城派,
便是八股文的影响。”所以“攻击桐城派的
人说他们空疏浮浅, 说他们范围太窄, 全不
错”。朱氏同时又指出: “但他们组织的技
巧, 言情的技巧, 也是不可抹杀的。”ny
即对
桐城文之内容持否定态度, 但对其艺术成就
还是肯定的。
五、六十年代, 学界对桐城古文的总体
评价上大多承袭朱说, 但在褒贬程度上, 则
贬多于褒。而作为论者贬斥桐城古文创作的
一个重要理论依据, 便是桐城古文与八股文
无甚区别。如王泽浦《桐城派的“义法”》
一文, 即认为方苞《自订时文全集序》等文
中有吹捧八股之论, 至于刘、姚等人“对文
学语言的要求, 与八股文‘代古人语气为
之’的精神基本上是一致的”, 所以桐城以
时文为古文之作, “完全成了反人民、维护
封建制度、谄事清统治者的东西”。
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 桐城古文与时文
有鸿沟之殊。王气中《桐城派在中国文学史
上的地位和作用》一文即指出, 桐城诸家在
文学主张上, 反对时文, 如方苞《杨千木文
稿序》、《赠淳安方文 序》中均有反时文论
调, 姚鼐《复曹云路书》中甚而“有关于时
文的四书讲章都要禁止学徒取阅”。“从桐城
派的作品实际看来, 他们自是有一种特色,
也不能以八股文目之”。蒋逸雪也认为, 桐
城古文“字句简洁, 结构谨严, 以及给人指
示门径和阅读方法, 有关这些, 不独未可厚
非, 而且还值得参考吸取”。nz
80 年代后, 学界对桐城古文内容上的
“空疏”和形式上的“囿于义法”仍时有诟
病者, 但从总体来看, 则是肯定多否定少,
尤其是对桐城古文艺术成就的评价上。如项
纯文即指出: “桐城派散文的总体特色是鲜
明的, 那就是纯净自然, 精练流畅, 一些叙
事写景记人的文章多是做得委婉生动, 富有
感染力的。”n{
吴孟复也指出, 桐城古文在艺
术上的直接渊源是归有光的古文, 桐城后学
又将小说描写与方法运用到散文中来, 桐城
的散文在语言风格上还是有“气清词洁”的
特征, 不可一概抹煞。n|
此外, 蒋凡、郁沅
等人, 对桐城散文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也
多所赞誉。n}
在对一些具体作家尤其是“桐城三祖”
创作成就的评价上, 这种褒多贬少的倾向则
更为明显。即便是对桐城派持坚决否定态度
的刘季高, 对方苞也表示了有限度的肯定:
“综观望溪全集, 其在对人民的态度上, 较
之前世或前辈古文家, 确有值得称道之处。”
“他关心人民痛苦, 是持之以恒, 行之有素,
非仅一时一事兴到为之。”n~
此期关于方苞研
究的论文甚多, 不下40 篇, 但多为对方氏
单篇杰作若《狱中杂记》等的分析, 对方氏
散文的总体性研究论文并不多见。相对而
言, 关于姚鼐古文创作的研究, 论者则颇多
关注其古文之总体特色。有代表性的论文如
马亚中《试论姚鼐古文的艺术特色》、武卫
华《试论姚鼐的散文主张和创作个性》
等。ou
马文认为姚鼐古文的主要艺术特色有
四, 即一, 他发挥义理的文章, “一般运用
了考证求实的方法”, 做到了“甚辨而不繁,
极博而不芜, 精到而意不竭尽”; 二, 在他
游记类的文字中, “常点缀有极其精美的景
物描写”; 三, 在文风方面, 姚氏古文“居
于主导地位的是阴柔”,“但又很注意吸取阳
刚的一面, 加以调剂”; 四、在章法结构上,
表现为“不即不离, 婉转曲折”, 在语言修
辞方面, 表现为“好用虚词和设问”。武文
则以姚氏“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的主张和阴阳
刚柔的风格论”为理论依据, 通过对姚氏古
文的具体分析后认定, “姚鼐的散文已形成
了自己的创作个性, 达到了相当的艺术成
就”。
在“桐城三祖”中, 刘大 向不为论者
所重。即使偶有涉及, 也多注重于对其古文
理论的阐释, 将其作为方、姚之间的过渡性
人物一笔带过, 而对其古文创作, 则殊少论
及。80 年代后, 虽有一些学者着手对刘大
的研究, 如吴孟复《论刘大 与桐城派》、
王镇远《论刘大 在桐城派中之地位》、何
天杰《刘大 在桐城派中地位的再认识》等
文,ov 但研究兴趣仍局限于刘氏文论, 对其
创作成就涉猎不多。倒是这一时期出版的一
些研究桐城派的著作及各种文学史中, 对刘
氏散文创作成就颇多关注。王献永《桐城文
派》一书, 于第一章“桐城文派的产生、创
立”中专设一节探讨“刘大 在桐城文派开
创中的地位、作用”, 在对刘大 古文理论
作了详细分析后, 论者又花了相当篇幅, 将
刘氏古文与方、姚进行比较, 指出: “刘的
古文, 既能基本上遵循方苞的义法规矩, 写
得较为清通雅洁, 具有桐城古文的一般特
色。同时又能有所变, 将文章写得宏肆绚
烂, 富有诗意、文采, 不仅把诗意引进了散
文, 而且将小说、戏剧等描写人物的艺术方
法也运用于散文, 尤其是用于叙述或描绘性
的散文。”ow
漆绪邦主编《中国散文通史》也
为刘大 设专节介绍, 认为刘氏散文“恣肆
雄奇, 以才气著称”, 并将其散文特色概括
为“以刚健朗畅、声调铿锵的语言表现雄奇
恣纵之气”、“以雄奇之文载穷愁之思”、“通
过山水描写寄托身世之感”等, 并认为他的
文章“入清代大家之林, 是不应有疑问
的”。ox
这些看法是否正确自有待深入探讨,
但相对于前此学界对刘大 古文创作的冷
漠, 这些论述有其积极意义。
综之, 20 世纪学界于桐城古文创作研
究不仅甚为薄弱, 而且研究视野也极为狭
窄。学者们显然只对“桐城三祖”的名作感
兴趣, 对一些桐城后学之作甚至“桐城三
祖”的非名篇之作, 则甚少涉及。桐城古文
创作研究可说是一块虽未被弃置却甚为荒芜
的学术园地, 对21 世纪的学者将极富学术
吸引力。
注释:
  ①《安徽历史学报》, 1957 年创刊号。
②《光明日报》, 1961 年5 月7 —14 日。
③《桐城派研究论文集》, (后注简称《论文
集》) ,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63 年。
④《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第1 辑, 1979
年12 月。
⑤《桐城派研究论文选》, (后注简称《论文
选》) , 黄山书社, 1986 年。
⑥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19) , 中华书局,
1954 年, 第50 页。
⑦刘师培:《论近世文学之变迁》, 《国粹学报》
第26 期, 1907 年。
⑧姚永朴: 《文学研究法》,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16 年。现有黄山书社1989 年许振轩校点本。
⑨《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 , 上海古籍
出版社, 1988 年, 第22 页。
⑩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 见《胡适古典文学
研究论集》(上) , 第34 页。
《答大学堂校长蔡鹤卿太史书》; 《论古文白话
之消长》, 《文艺丛报》第1 期, 1919 年4 月,
署名林琴南。
ly厉谷静文见《觉悟》1925 年8 月15 日—25
日; 孝岳文见《大学杂志》第6 卷第7 期,
1933 年10 月—1934 年1 月; 钱毅文见《中华
月报》第7 卷第3、4 期, 1944 年。
lz姜书阁: 《桐城文派评述》, 商务印书馆1930
年版。转引自王献永《桐城文派》, 中华书局,
1992 , 第162 页。
l{徐凌云、许善述: 《评桐城派的古文运动》,
见《论文选》。
l|刘季高: 《评〈桐城派在社会主义社会有无
作用〉》,《安徽大学学报》1961 , 1。
l}诸人论文均收于《论文集》中。
l~敏泽: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下) , 人民
文学出版社, 1981 年, 第941、943 页。
mu m{方铭、吕美生: 《论桐城派》, 《安徽大学
学报》1963 年第1 期。
mv方铭:《桐城派评价新论》, 《安徽大学学报》
1986 , 1。
mw项纯文:《桐城派评价臆说》, 见《论文选》。
mx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 1934 年商务印
书馆初版。1949 年后多次重版, 此据上海古籍
出版社, 1979 年, 第627、640 页。
my段熙仲: 《论桐城派的义法说及其实质》,
《江海学刊》1961 , 11。
mz王竹楼: 《关于桐城派的“义法”说》, 《江
海学刊》1962 , 4。
m|张光亚: 《桐城派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借
鉴》, 见《论文选》。
m}艾斐: 《论桐城派的艺术流变与美学特征》,
m~王泽浦:《桐城派的义法》,《天津日报》1961
年11 月22 日。
nu宣奉华: 《论桐城派文人的历史悲剧》, 见
《论文选》。
nv艾岩: 《试论桐城派研习史传文学之观点方
法》, 见《论文选》。
nw陆联星、周本淳、姜海峰、徐礼君文均见
《论文选》, 任访秋文见《商丘师专学报》1985 ,
1。
nx庄严文见《文学遗产》1986 , 4 ; 万陆文见
《赣南师院学报》1986 , 3 ; 许结文见《江淮论
坛》1987 , 2 ; 郁沅文见《江淮论坛》1982 , 6 ;
吴孟复文见《论文选》。
ny见《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下) , 上海古
籍出版社, 1981 , 第719、720 页。
nz蒋逸雪:《试论桐城文派》, 《扬州师院学报》
1961 , 11。
n{项纯文:《桐城派评价臆说》。
n|吴孟复: 《试论桐城派的艺术特点》, 《江淮
论坛》1980 , 5。
n}蒋凡: 《桐城派与文学语言的发展》, 《江淮
论坛》1982 , 1 ; 郁沅《桐城派散文艺术风格论
新探》,《学术月刊》1983 , 6。
n~刘季高: 《怀天下之虑, 立义法之帜———
〈方望溪全集·前言〉》,《江淮论坛》1982 , 1。
ou马亚中文见《江淮论坛》1983 , 6 ; 武卫华文
见《江淮论坛》1985 , 6。
ov吴孟复文见《江淮论坛》1983 , 4 ; 王镇远文
见《江淮论坛》1984 , 5 , 何天杰文见《华南师
大学报》1989 , 2。
ow王献永:《桐城文派》第42 —45 页。
ox漆绪邦主编《中国散文通史》(下) , 吉林教
育出版社, 1994 年, 第1669 —1673 页。

[/size]

[此帖子已被 叶落知秋 在 2005-6-16 22:19:31 编辑过]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667

主题

4551

回帖

5227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5227

嘉宾会员活动大师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6-16 22: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见到知秋兄珍藏的好文了,呵呵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30

主题

341

回帖

547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47
QQ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5-6-16 22: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我是学理科的,但对桐城派研究一直很感兴趣,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些文章,相信桐城网里有很多宿儒,会有不少精彩点评,到时一定会收获很多。
不过论文都是PDF版本的,转换过来很不方便,所以只有将就着看了。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667

主题

4551

回帖

5227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5227

嘉宾会员活动大师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6-16 22: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桐城派研究会即将在桐召开

桐网也要为桐城派研究大家敲敲边鼓,摇摇旗帜呀

呵呵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3

主题

168

回帖

171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171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6-16 22:24:26 | 显示全部楼层
信息量大的。
如果没记错的话,此文部分内容曾编进了《清代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一书。
收藏。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