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501|回复: 23

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及桐城派研究相关情况介绍

[复制链接]

14

主题

226

回帖

240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240
QQ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6-26 09: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ize=4][size=3]2005年6月17-19日,全国各地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在桐城派的的故乡——桐城市,举行“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共同庆贺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的正式成立,共同回顾桐城派研究的艰辛历程,共同研讨桐城派研究的相关课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本次会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

一是规模较大,规格较高
这次会议由桐城市委、市政府举办,省及安庆市有关领导亲自出席,兄弟学会、有关团体和个人致电祝贺,全国各地1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收到学术论文近40篇,会议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内容之多,成果之丰,为桐城近年来同类会议所仅见。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年逾八旬的著名学者卞孝萱先生不仅欣然出任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顾问,而且冒着高温,千里迢迢来到桐城参加会议,并作了热情洋溢、富有指导性的讲话,更增强了我们做好桐城派研究工作的信心。我相信,在卞孝萱、严云绶、周中明等诸位先生的指导下,研究会各项工作必将步入新境界,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果;这次会议必将与二十年前首届桐城派学术讨论会一样,成为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盛会,在桐城派研究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是学术研讨有突破,有创新
过去的桐城派研究,在与会专家学者和学术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次研讨会与以往的桐城派研究活动相比,呈现四方面的特色:其一是对以往热点问题的探讨更为细致,更为深入;其二是对以往研究中的薄弱环节进行了专题性研究和具体量化的研究;其三是从全新的角度对桐城派的地位和作用、理论与创作、传播与影响等进行了揭示性研究,许多方面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助于我们在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视域给桐城派以全面、准确的历史定位;其四是与会代表分布广、素质高、思维活跃、研究能力强。他们中既有省内高校和桐城本地的桐城派研究者,又有来自北京、上海、山东、河南、湖北、广西、贵州等省、市的学者专家;既有德高望重、学富五车的学界名家,又有年富力强、才能突出的中年学者,还有一批有潜力的青年才俊。所有这一切,都显示了桐城派研究成果迭出、后继有人的发展前景。

三是增进了友谊,促进了合作
桐城是桐城派的故乡,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又是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市,桐城派是桐城的金字招牌和无形资产,多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对桐城派研究十分重视,一直希望再次举办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一方面,就桐城派研究有关课题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引导桐城派研究向纵深推进;另一方面,也为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桐城派研究者提供一个机会,让大家在切磋学术、交流心得、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同时,结识更多的朋友,寻求合作的机遇,聚学界群英,汇众家之智,为弘扬桐城派优良传统,建设更加灿烂的先进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size=5]桐城派及桐城派研究相关情况介绍[/size]
一、桐城派的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
桐城派,又称桐城文派,因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桐城人而得名。桐城派秉承程、朱道统,尊崇秦汉及唐宋八大家散文,别立门户,自成体系。它崛起于清康熙年间,衰亡于民国初年,前后绵延200余年,先后归聚散文作家1200余人,形成“天下文章出桐城”的文学奇观。在长达2000余年的中国古典文学长河中,就流派而言,其持续时间之长,作家人数之多,流衍区域之广,影响熏染之深,堪称绝无仅有。晚清学者陈衍曾这样评述桐城派在清代文坛的声势:“桐城人以能文章名于时,殆二百年而未有绝,文章遂若为桐城人所私者。”“于是有桐城文派之说,人不必桐城,文章则不能外于桐城。”
回顾桐城派的发展历程,尽管桐城派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历史局限性,但它毕竟长期占据着清代文坛的正宗和主导地位,具有多方面的合理性和积极性。
第一,桐城派提出一系列先进的思想主张,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桐城派作家大都注重探讨各种实际的社会问题,举凡田制、赋税、农事、边防、海运、河工、吏治、科举无不涉及,揭露时弊较为具体。当天下读书人都在拼命做着八股文时,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却对八股文大加抨击,戴名世甚至提出,要想天下太平,必须从废除八股文开始,他还提出了“家家足衣食,无贵无贱,无贫无富”的社会理想;方苞反对任用官吏“以一己之爱憎,亲故之请托,长官之意向”为准,力主以“民之所赖”与否为依据。刘大櫆主张君臣之间“合则留,不合则去”,明确反对重士农抑工商。姚鼐不赞成男尊女卑论,认为“贵贱盛衰不足论,惟贤者为尊,其于男女一也。”这些主张的先进性是不言而喻的。鸦片战争后,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桐城派作家都能坚持爱国立场,创作了大量抒发爱国情怀的作品。方东树在禁烟运动兴起时就写了《匡民正俗对》,陈述禁烟主张;当东南沿海受到英军侵扰,清朝将领大多不战而逃时,他痛心疾首,愤然写下《病榻罪言》,表达主战愿望。姚莹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具有卓越的经世才能,在鸦片战争中,他制定了持久作战、以守为战、攘外与安内并举的海防战略,发动台湾民众共同抗英保台,屡战屡胜。此外,这一时期的不少桐城派作家,怀着满腔爱国热情,倡导变法图强,反映了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薛福成主张振兴工商经济,吴汝纶力倡开办新学,严复、林纾大量翻译西方名著以求促进社会改良,这些不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即使在今天仍有借鉴价值。
第二,桐城派创立了一整套具有科学性的文学理论,对中国古代文论作了系统总结。桐城派“三祖”方苞、刘大櫆、姚鼐全面总结了我国历代古文的创作经验,兼收众长,集其大成,先后提出了义法说,神气说,义理、考证、辞章三者兼长相济说,阳刚阴柔的风格说等,对于提高清代散文的艺术质量,指导人们的创作实践,具有重要作用,它们的理论贡献和历史价值不容忽视。其后的桐城派作家虽然没有创立系统的文学理论,但他们顺应时代的呼唤和历史的要求,全面继承,变革创新,提出“因时”、“救时”、“多闻”、“经济”等主张,使桐城派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吸收新的养分,不断保持发展、变化和创新的态势。
第三,桐城派作家创作了大量散文作品,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传统文化宝库。桐城派留下的传世之作多达2000余种。清代以来,编辑出版的桐城派桐城籍作家的文集即达450余卷,而非桐城籍作家的散文创作同样汗牛充栋,各具特色。时至今日,桐城派作家的不少名篇佳作,仍被作为范文收录于大学、中学教材中。当代文化名人如胡适、郭沫若、朱光潜、钱钟书等,都受过桐城派散文的润泽,从中吸取了有益的精神营养。
总之,桐城派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发掘、整理和研究桐城派文化遗产,探索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是我们应尽的历史责任。
二、首届“桐城派学术讨论会”以来的桐城派研究
1985年11月上旬,在桐城召开了首届“桐城派学术讨论会”,那次会议邀请了来自日本、香港和内地十六个省、市的知名学者参加,收到论文70余篇,会后黄山书社编辑出版了28万字的《桐城派研究论文选》。这次学术讨论会是1985年中国学术界的一大盛事,在桐城派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二十年过去了,桐城派研究走过了为桐城派正名翻案的初级阶段,进入了全面推进、繁荣兴盛的新时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研究成果数量众多,形式多样。一是出版了一批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桐城派研究专著,代表性专著有魏际昌的《桐城古文学派小史》,何天杰的《桐城文派——文章法的总结与超越》,王镇远的《桐城派》,吴孟复的《桐城文派述论》,王献永的《桐城文派》,张海明的《桐城文派述评》,王琦珍的《翰墨天下雄——桐城派散文精品赏析》,周中明的《桐城派研究》,叶贤恩的《张裕钊传》,孟醒仁的《桐城派三祖年谱》,田望生的《百年老汤——桐城文章品味》,戴廷杰的《戴名世年谱》等。二是整理出版了一批桐城派作家的全集、文集、专著、选集,主要有《方望溪遗集》、《戴名世集》、《忧庵集》、《戴名世遗文集》、《刘大櫆集》、《惜抱轩诗文集》、《古文辞类纂》、《桐城耆旧传》、《文学研究法》、《旧闻随笔》、《康輶纪行·东槎纪略》、《寸阴丛录·识小录》、《吴汝纶全集》、《敬孚类稿》、《朱书集》、《曾国藩全集》等。三是推出了一批桐城派作品普及性读本。四是发表了数百篇有深度、有份量的桐城派研究论文,《文学遗产》、《文学评论》等权威性刊物经常刊发桐城派研究论文。
第二,研究队伍不断壮大,机构相继成立。随着桐城派研究的不断开展,不少学者把自己的研究方向转向桐城派,许多有才华的高等院校文科博士生、研究生也积极投身桐城派研究。桐城派研究者的分布较以前更为广泛,港台地区和日本、俄罗斯、法国、新加坡、美国、韩国等国家关注和研究桐城派的学者越来越多,形成了一支国内外相呼应、老中青相结合的研究队伍。与此同时,桐城市桐城派研究会、张裕钊研究会等专门性机构先后成立并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曾国藩学刊》、《桐城派研究》等学术性刊物相继创办并在国内外产生一定影响;有关单位多次举办关于曾国藩、黎庶昌、吴汝纶、张裕钊、薛福成、林纾、严复等人的专题学术讨论会,集中推出一批新成果;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河南大学、安徽大学等院校因拥有桐城派研究方面的专家,已开始招收桐城派研究方向的博士、硕士研究生。
第三,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新见迭出。新时期的专家学者在研究桐城派时注意运用新史料、新方法、新理念,从时代背景、文学理论、创作实践、艺术特色、历史作用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获得了全新的成果,尤其是在戴名世与桐城派的关系、桐城派发展演变过程、“姚门四杰”、阳湖派与桐城派的关系、曾国藩在桐城派中的地位和作用、“曾门四弟子”、林纾与桐城派、后期桐城派与新文化运动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新的进展,达成了共识。
三、桐城市桐城派研究会的工作回顾
2000年7月14日,在中共桐城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支持推动下,桐城市桐城派研究会宣告成立,推举桐城市党政主要领导担任会长、副会长,聘请著名学者吴东之、严云绶、周中明先生担任学术顾问,从此,桐城派研究工作有了巩固的阵地和坚实的载体,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五年来,为光大历史底蕴,展现文都风采,研究会的同志不辞辛劳,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具体表现在:
(一)创办《桐城派研究》专刊。伴随着桐城市桐城派研究会的成立,一份旨在发表桐城派研究论文,促进国内外学者相互交流的纯学术性会刊——《桐城派研究》也应运而生。创刊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情关注和南京雨润集团等企业的鼎力支持,迄今出刊8期,每期10万字,累计发表论文90余篇,一批资深专家、学者惠赐稿件,众多学术机构订阅收藏,会刊质量稳步提高,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有效地发挥了学术牵动与辐射效应,进一步提升了桐城市和桐城派在海内外的知名度。
(二)编撰出版三部学术专著。一是由杨怀志、潘忠荣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清代文坛盟主桐城派》,该书40万字,分为名家传略、名篇赏析、名论荟萃、名评辑录、名人逸事等五部分,综合了当代研究桐城派的成果,学术性与通俗性兼顾,有助于人们了解桐城派的基本风貌。二是由杨怀志、江小角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桐城派名家评传》,该书30万字,选择了22位名家作为论述对象,对其生平事迹、思想倾向、文论主张、创作实践和历史贡献,一一予以系统介绍、分析和评衡,提要钩玄,史论融贯。三是由操鹏撰写,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文都揽胜》,该书18万字,以桐城历代文化名人特别是桐城派代表人物的起止行踪为线索,考察桐城文化源流和民俗风情、名胜古迹的变迁和现状,其中不乏研究桐城派流变的基础资料,开创了以桐城派研究成果指导经济建设和旅游开发的成功范例。
(三)开展了一系列学术交流活动。五年来,研究会特别是《桐城派研究》编辑部的同志,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积极开展横向交流,就研究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与学术界有关人士展开探讨。一是在安徽省社科联的指导下,与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陈独秀研究会、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安徽省散文学会、广州旅游文化研究会等众多社团组织和有关高校进行了友好、有益的学术交流,并与安师院皖江文化研究中心签订了《关于共同建设“桐城派与传统文化”研究方向的协议书》,桐城派研究会也被安庆市社科联列为社科活动基地。二是积极争取上级领导和学界名家的支持。省政协主席方兆祥同志一直十分关心桐城派研究工作,研究会成立时,因工作繁忙无暇亲临,特地发来热情洋溢的贺词,后来又为《清代文坛盟主桐城派》一书作序,对桐城派研究提出指导性意见。学界泰斗、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从《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看到桐城市桐城派研究会成立的消息,兴奋地说:“这些年,这个学会、那个学会成立得太多,而桐城派研究会早就该成立了!”感慨之余,欣然命笔为《桐城派研究》会刊题写刊名。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学者卞孝萱先生也致函表达对桐城派研究会成立的欣喜之情,并在为《清代文坛盟主桐城派》一书所作的序言中,就如何开展桐城派研究提出了殷切的希望。三是吸引、邀请和接待海内外名流来桐访问。五年来先后来桐访问的海内外文化界人士有韩国丽水大学文学博士金庆国,法国《欧洲时报》社社长、方东树后裔杨咏桔女士,北师大历史系教授、史学家龚书铎,中国社科院文研所研究员、《文学评论》副主编胡明,(日本)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陈福坡博士,日本学者、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宅间利翁,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扬忠等。法国法兰西学院汉学所研究员戴廷杰为编著90万字的《戴名世年谱》,特地来桐搜集资料,今年5月3日由中华书局编审柴剑虹陪同,专程来到桐城,与妻儿一起到戴名世墓前焚书祭拜。四是应邀参加中国历史文献学会25届年会、徽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张裕钊国际学术讨论会、吴汝纶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学术研讨会、首届皖江文化研讨会等学术会议,开阔视野,交流心得,同时撰写发表一批学术论文,其中江小角、方宁胜合撰的长篇论文《桐城派研究百年回顾》,在《安徽史学》发表后,又被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专刊全文转载。
(四)成功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国家特大型文化工程《清史》编纂工作开始后,研究会在桐城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和省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翁飞博士的建议下,经过认真周密的准备,与省社科联联合申报了国家清史纂修工程《桐城派名家文集汇刊》项目,得到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的关心支持特别是著名史学家、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先生的直接重视,申报工作从2003年5月开始,到2004年7月获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审批通过,历时一年零两个月。其间成立了由省社科联党组书记程必定研究员任主任,桐城市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任副主任的《桐城派名家文集汇刊》编纂委员会和由项目主持人严云绶教授任主任、施立业、江小角任副主任的学术委员会。所有参加人员按区域分为合肥、安庆、桐城三个小组,作为该项目的子课题组。此外,还在合肥、安庆召开了由省内12位教授、研究员出席的专家论证会和项目组工作会议,清史专家、博士生导师、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组负责人张研教授亲赴合肥指导申报工作。2004年12月29日,《桐城派名家文集汇刊》工作会议在桐城举行,张研教授、有关专家、项目组全体成员、桐城市四大班子领导出席会议,宣告此项工作正式启动。该项目拟从1200余位桐城派作家中遴选20余位重要代表作家,对他们的诗文集进行点校、整理、出版,规模达1000万字,计划2007年底完成。
以上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离不开“坚持真理、实事求是”优良学风的弘扬,离不开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南京雨润集团等企业的热心赞助,离不开广大桐城派研究者的共同努力。借此机会,我代表研究会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桐城派研究的领导和同志们致以诚挚的谢意和良好的祝愿!
四、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的工作思路
早在1995年10月,中共桐城县委常委会议就通过了关于成立省级桐城派研究会的设想,1999年12月,市委常委、市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先期成立桐城市桐城派研究会,条件成熟时再行升级。2002年6月,时任安徽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的骆惠宁同志指示筹备成立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桐城市桐城派研究会随即确定专人负责前期筹备工作。2004年6月,省社科联发文批复“同意筹备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2004年11月,省民政厅同意成立“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筹备组”。筹备组又多次召开会议,广泛听取各方意见,讨论审议了《研究会章程》、理事会组成人员,并按《章程》推举了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宣告了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的正式成立。研究会成立后,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进一步明确研究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规划。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两为”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按照“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精神,团结广大会员和有志于桐城派研究的人士,切实履行好“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神圣职责,为繁荣和振兴当代安徽的文化事业,创造更加灿烂的先进文化,为加快发展,富民强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总体目标上,一方面,通过广泛宣传造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参与桐城派研究活动,以文会友,以学交友,发展壮大桐城派研究队伍,巩固、扩大桐城派研究阵地;一方面,以《桐城派名家文集汇刊》项目为重点,将整理汇集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进一步展现桐城派的学术魅力,打造学术精品,推出系列成果,让桐城派这个金字招牌更加熠熠生辉。
近期工作的重点,一是整理、消化、吸收本次研讨会取得的学术成果,尽快将与会专家学者提交的论文结集出版;二是采取多种形式普及桐城派基本知识,宣传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的重要意义以及本次大会的丰富内容和桐城派故乡的崭新形象;三是在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的指导下,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桐城派名家文集汇刊》项目,以此为突破口,继续申报并组织一批有影响、有创意、高品位、高质量的研究项目,展示科研实力,形成品牌效应。四是继续办好《桐城派研究》会刊,提高办刊质量,缩短出版周期,力争正式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早日跻身一流学术期刊行列。
第二,努力寻求桐城派学术研究的新突破。一要突破传统的研究范围。从侧重于作家生平、文论创作研究向全面研究转变,将桐城派与清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研究,特别要着重研究桐城派在皖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它与徽州文化、淮河文化、淮系集团之间的关系,以便凝聚社科界的整体力量,合力攻关,早出成果。二要突破传统的研究对象。不仅要对桐城派名家名作进行深入研究,也要对处于次要地位的作家和名家们的非名篇予以足够的重视;不仅要研究桐城派在清代文坛的地位和作用,也要考察新文化运动兴起后的思想家和作家如何在拒斥桐城派中又接受其影响。三要突破传统的研究方法。要把桐城派研究从以人论文、就文评文的感性层面,提升到以文为本、全面考察的理性层面,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和改进桐城派研究。
第三,不断加快人才培养步伐。桐城派是一个前后相继、不断发展、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要实现对它的本质认知,需要研究者具备开放的心态、广阔的视野、渊博的知识、创新的才能,能够察前人之得失,发一己之新见。二十年来的桐城派研究之所以能取得较大成绩,主要在于有钱仲联、魏际昌、吴孟复等学术大家领衔。为了推进桐城派研究持续健康发展,就要将桐城派研究与人才培育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今天到会的专家学者在桐城派研究方面造诣精深,期盼你们在不断推出精品力作的同时,以培养年轻人才为己任,确保这项事业后继有人,长盛不衰。
第四,协力推进桐城派研究的学科建设。桐城派是一座文化富矿,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学科建设已成为极具挑战性和诱惑力的一项重大课题。从现在起,就要着手建立桐城派研究的学科规范,科学地界定桐城派研究的内涵、性质、特征、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方法,形成桐城派研究的逻辑体系和理论框架,使之向具有边缘性质和横向综合性的独立学科的目标迈进。我们要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广泛联络海内外桐城派研究者,进行经常性的学术交流,全面归集桐城派研究资料,不断强化桐城派基本文献建设,力争这一目标早日实现。
第五,积极参与安徽的“三个文明”建设和文化创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包括桐城派在内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安徽自古以来,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安徽人的精神风貌历来是:“敢为人先,奋发有为,诚实守信,勤劳俭朴,追求卓越,百折不挠。”正是这种精神传统,成为桐城派的源头活水;正是这种精神底蕴,成就了桐城派一代又一代大师。我们今天开展桐城派研究,就是要对桐城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掘其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内核,结合我省 “三个文明”建设的实际,加以继承、保护、弘扬、利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丰富的经济生长资源,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证。文化的价值与意义,虽然无法用简单的政治和经济尺度直接衡量,但它对于经济与政治的影响力,是潜移默化又深刻长远的。历史上的桐城派以及过去的桐城派研究,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今后还将继续得到证明。
盛世兴学术,治平倡礼乐。我们相信,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的成立,必将引领桐城派研究跨上更高的学术平台,进入更大的发展空间,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通过与会专家学者多层面多角度的深入探讨,桐城派研究必将在更大的范围、更深的层次、更高的定位上,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充分肯定。
同志们,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给我们以科学的指导,五千年的文化积淀给我们以坚实的依托,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给我们以难得的机遇,我们一定要珍惜桐城派这份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史的延续中弘扬优良传统,在时代的脉动中重铸历史的辉煌,用桐城派研究的丰硕成果为先进文化建设再添活力,再续新篇!

(2005年6月18日)



有关"桐城派"网,前不久老潘在网上公开了一个所谓的"桐城派研究网",内容不堪入目,有损桐城派的形象.
最近,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网站建设是其中内容之一,目前已注册了三个相关域名,可能使用以下正式域名:http://www.tcp.gov.cn/ 中文名为:中国桐城派研究.希望桐网网友关注支持![/size][/size][/size


[此帖子已被 桐川 在 2005-6-26 19:22:57 编辑过]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16

主题

1246

回帖

1370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1370

嘉宾会员活动大师

QQ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6-28 19: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原文由 [B]桐川[/B] 发表:
以后的桐城师专应该大有作为呀
[/quote]
----------------------------------
应该想办法设立桐城大学,至少也应是桐城学院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667

主题

4551

回帖

5227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5227

嘉宾会员活动大师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6-28 19: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桐城师专还没有批呢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16

主题

1246

回帖

1370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1370

嘉宾会员活动大师

QQ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6-28 19:2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多地方比桐城差多了,没名气多了,都有什么学院的,桐城应该有资格的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667

主题

4551

回帖

5227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5227

嘉宾会员活动大师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6-28 19:2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据我所知,目前省内似乎只有凤阳和蒙城有大学

凤阳有安徽科技学院(原农业技术师院),蒙城有亳州师专,估计和牛群不无关系!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16

主题

1246

回帖

1370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1370

嘉宾会员活动大师

QQ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6-28 19:34: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六安学院,铜陵学院,黄山学院,......多了.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667

主题

4551

回帖

5227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5227

嘉宾会员活动大师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6-28 19:37:34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们都是地级市呀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16

主题

1246

回帖

1370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1370

嘉宾会员活动大师

QQ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6-28 19:41:50 | 显示全部楼层
设大学有这个地级市的标准吗?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667

主题

4551

回帖

5227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5227

嘉宾会员活动大师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6-28 19:4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但县级通常很难拥有大学的

张家港好象是开风气之先了,其它如大城市周边的县也能分一杯羹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

主题

29

回帖

31

积分

文都童生

Rank: 1

积分
31
QQ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6-28 01: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好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