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ze=3]四成半中国人不愿买日货 日企应该有所行动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张皓雯报道
近日,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就“中国人眼中的日本”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民意对与日本发展经济合作的热度明显下降,由1999年的54.4%降到24.4%。而对于日货,有44.9%的人选择不买或者购买可能性降低。
大多数专家对这个数据表示乐观,认为对中日经济不会有大的影响,最有可能受到影响的是日本企业。商务部研究院中国对外贸易部研究员金柏松认为,日本企业应该采取一些措施,诸如反对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等等行动,来提升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的印象。
拒绝日货的都是目标客户群
[color=#ff5600]这次调查选择了北京、上海、武汉、太原、成都、哈尔滨、西安7个城市,以及辽宁锦州北宁、安徽桐城、江西景德镇乐平、重庆合川等7个小城市及其周边农村地区的常驻居民。[/color]
调查显示,认为日本是“对中国经济最重要的两个国家之一”的人群比例由1999年的54.4%下降至2005年的24.4%。在“对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国家”这一经济问题上历年选择日本的比例也随着中日关系的冷暖,与中日关系民意指数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
在个人消费的选择上,调查显示,当知道想要购买的产品是日货后,44.9%的人会选择不买或购买可能性降低,47.1%的人表示不会有影响,仅7.9%的人表示会有正面影响。
零点公司对城市居民进行了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在对日本商品有抵触情绪的人群中,家庭收入高(大于5万/年)、个人收入高(大于3000元/月)、学历高(本科及以上)的“三高”人群中,“绝对不买”日本产品的比例高。而青年白领倾向于“尽量不买”日本产品。
研究人员认为,是否在实际购买中拒绝日本产品与个人经济实力相关,青年白领尽管对购买日本产品有抵触情绪,但是考虑到日本产品的高性价比,更易选择“尽量不买”日货;而“三高”人群经济实力雄厚,对价格不太敏感,坚决不买日货的比例更高。而选择“无所谓是不是日货”的人群,则以中年蓝领、个人低收入和家庭低收入为主。
一位分析人士告诉《国际先驱导报》,选择“绝对不买”和“尽量不买”的“三高”人群以及青年白领,恰恰是一般企业的目标客户群,对于以汽车和数码产品见长的日本企业来说尤其如此。
中国民众消费已趋于理性
记者随机对几家日本企业进行采访,NEC、索尼和松下都避而不谈对这组数据的看法,但都表示,对自己的销售没有太多影响,公司也不会因此减少在华投资。
NEC中国公司事业发展部主管蔡星燃介绍,公司的手机业务在4月份的时候的确受到一些影响,但是不大,5月份销量不但恢复,还有所增长。而据知情人士透露,曾经比较担心中国人抵制日货给公司造成影响的松下公司称,民众这种对日货的抵触情绪没有对公司销售产生影响。索尼也称,对公司产品销量没有明显影响。
主要负责促进日企对华投资的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北京代表处代表中井邦尚认为,像这种问卷调查,很多消费者会倾向于选择负面回答。民间人士对于中日经济虽然有一些消极印象,但实际上双方的合作是非常密切的,而且热度不减。
采访中,专家对这组数据也持乐观态度。“民意是一方面,反映到消费行为中是另外一回事,不可能百分之百反映。”中国社科院日本所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淑英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在做问卷选择的时候,消费者从情感出发,可能选择不买日货。但是,在购买比如汽车等大件商品时,他要考虑性价比的问题,如果日货性价比高,很可能就会购买。
“从数据看,中国消费者已经是趋于理性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室主任姜跃春对《国际先驱导报》分析,比起前一阵抵制日货的声浪,这组数据还比较乐观,说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趋于理性,盲目抵制日货的行为可能会越来越少。
“抵制日货”不可取
金柏松认为,民众抵制日货的情绪可以理解,但是在国际化的今天,希望通过抵制日货的方式来打击日本企业和日本经济的方式“比较落后”。
“现在经济发展和过去已经不同,什么叫日货,合资厂生产的打着日本品牌的产品,很难单纯说是‘日货’,就是日本出口到中国的产品,它的零部件也可能是在中国采购的。”金柏松说。
据了解,在华注册的日资企业目前有18000多家,直接和间接吸纳就业人数920万人。2004年日资企业缴纳税收约490亿元。据NEC的蔡星燃介绍,NEC在中国市场的手机不但是在中国本土生产的,还是本土人员研发的,手机销量下滑,首先受影响的就是中国员工。
“抵制日货,可能对日本企业的影响更大一些,但是对中国的影响也马上显现,对我们的影响甚至要大于对日本经济。”姜跃春认为。
日企应该有所行动
对于中国民众的抵触情绪,姜跃春认为,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日本政府正视历史问题,“这对中国百姓情感的影响是最直接的”。
在目前政治上求解不利的情况下,金柏松认为,日本企业应该有所行动,通过反对小泉参拜,反对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等行为,平复中国民众感情。 [/siz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