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1676
- 积分
- 6
- 威望
- 131
- 桐币
- 0
- 激情
- 4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2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5-5-27

文都童生

- 积分
- 6
 鲜花( 0)  鸡蛋( 0)
|
桐城夜思 卢苇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驱车由沪返汉,途经安徽桐城时,天色已晚,于是决定就在古城留宿,企望着能够于辗转徘徊之间,与中国古文中的最后一座高峰相晤。
桐城县城很古,也很小,因地处要冲,易守难攻,一度曾以“铁打的桐城”著称。然而,真正使其名扬天下的,还是发端于清朝康熙末年的桐城古文派。
桐城古文派的形成,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他们大多是桐城人,集大成者是姚鼐,据说他的旧居遗址就在桐城县一中的校园中,如今还有一株相传为他手植的银杏树生机盎然地挺立在那里。
我们没有马上安顿食宿,怀着朝圣般的心情朝城中走去。
桐城古文派自兴起到衰落,绵延近300年,对我国古文化的发展产生过较大的推动作用。它的历史功绩不仅仅在于总结创造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把古文创作推到了一个显著的高峰,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弘扬了与八股文针锋相对并战而胜之的斗争精神。桐城文派称八股文为“臭腐之辞”,把那种认八股文为经文的言行视为“如栖群蝇于圭壁之上,有玷污而无洗濯”,把八股求仕比作“狗抢骨头”,叹息为“嗟呼!此岂有天下之豪俊出于其间哉!”桐城古文派追求雅洁的文风,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当时社会先进生产力的意志和方向。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它也必然逃不掉历史宿命的怪圈而最终变得保守和反动。面对着夜色如染古朴依旧的小城,我心中只有一点点不明白,那就是泱泱中华,地广物博,为何偏在桐城一隅产生了独领风骚的一代文宗?
我们走进广场旁边一家小餐馆,胖胖的店老板竟是位退休教师。他热情健谈,对桐城的历史也很熟悉,交谈中给我们讲了不少桐城的掌故。其中关于姚鼐的一个小故事颇让人深思。他说,姚鼐考中举人那年,在京城遇到了当时已经很有名气的考据学派大师戴震。姚鼐不赞成戴震的治学观点,但他仍然以后学的身份去拜见戴震并且请求奉戴震为师。胖老板的话给人以极大的启发。沧桑古今,岁月如梭,可有哪一个成功不是来自于虚心大度,广收并蓄,融会贯通,持之以恒呢?桐城人能于芸芸之中独树一帜,走出逼仄,蔚成大气,创立桐城文派,缺少了折节以向天下的大气魄是根本不可能的。
这时,我想到了姚鼐的散文《登泰山记》,这篇享誉中国文坛二百多年的短文,诞生之时也有一个小故事。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 ,姚鼐辞去京官,踏上归程。当他来到泰安境内时,决心乘兴一登泰山,便去拜访了泰安知府朱子颖。交谈中,朱氏先恭后倨,炫夸自己治理泰安之功,颇有仰赖姚鼐如椽之笔为其立言以求不朽之意。姚鼐因素闻朱氏为政口碑欠佳,对朱之所望但笑而不答。登山归来,一气呵成《登泰山记》,对朱并无片言只字,宁愿得罪权贵也绝不有辱文德。姚鼐用看似刻板的自然主义地描写,勾勒出了泰山鼎立于天地的自在威严。他记事明析,为文雅洁精微而意蕴万千,展现出泰山冰肌玉骨出神入化的风韵,刻画了泰山巍然天地,坦荡万古的伟大与坚定,成为桐城文派创作实践的一个明亮的标志。
与儒雅的胖老板告别,我们开始寻找住处。却不料家家旅店均告客满,连县委宾馆也无一空房。惊诧中一打听,原来第二天是桐城县高中学生会考。为了让考生们考出真实水平。县政府决定农村考生全部集中城里考试,食宿统一安排。所以,城中本来就不多的几家旅店便一时爆满。无奈之下,我们只好踏上归程。当汽车驶出县城的那一刻,我忽然间很有了些感慨,我看到了桐城人在崇尚文化知识上亘古不变的追求了,遥望无边的夜色,我在心中默诵起姚鼐《登泰山记》:“……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史河浩瀚,千古不尽,桐城文派卓然立世,非同流俗,正与姚鼐笔下的泰山无异。 摘自《扬子晚报》外地人眼中的桐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