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2264
- 积分
- 22
- 威望
- 195
- 桐币
- 0
- 激情
- 0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5-8-16
文都童生
- 积分
- 22
鲜花( 0) 鸡蛋( 0)
|
发表于 2005-9-16 15:3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桐城掌故-----方苞因才脱祸 方苞因才脱祸
方苞与同邑戴名世交往甚密。他曾自言“从事朋游间颇得数人,其倜傥而不肯苟同于流俗者,则或庵王生(王源),潜虚宋生(戴名世)。"当戴名世刊《南山集》时,方苞欣然为之作序。康熙五十年(1711)《南山集》案发,戴名世被处腰斩,方苞亦受株连被打入刑部大狱,初拟定为“立决"。但他认为“朝闻道,夕死可也!"坦然自若,以待死之身,读书著书不辍。大学士李光地,一向对方苞推掖备至,当其初入狱时,即有心相救,又恐康熙帝正处盛怒之下,若竣言谏止,有触怒天颜之虞。两年后,事态稍平,一日,康熙帝叹息汪汾〈系当时古文名家〉病死,能为古文者甚少。李光地正一旁随待,乘机进言方苞能为古文,康熙帝说“联亦闻之",遂朱笔批示:
“戴名世案内方苞学问天下莫不闻,可召入南书房。"方苞因此免死出狱,编入汉中旗,后累官至礼部侍郎。清代文字狱至为酷烈,方苞能有惊无险地死里逃生,度过大难,实在是因其名闻天下,才华超卓使然。
“国士,,刘大櫆落第刘大櫆〈1698一1779〉,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桐城人。他出身诗书之家,祖、父均为秀才,幼从父读,穷经史,工诗文,清雍正四年初入京,邑人方苞“得其文",极为赏识。方苞文动京师,饮誉海内外,文坛学子推崇备至,后生以文求见者,从不轻易面许,独赏识器重刘大櫆。他常与友道:“如方某何足算哉?邑生刘生乃国士耳。"欣然将其收归门下,授以文章义法,刘氏文名因之日显,每有所作,四方学子争睹,均交口称赞。若干年后,历城文士周永年惊呼:“昔有方待郎,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桐城乎!"“桐城派"之名盖源于此。
清乾隆元年(1735),方苞力荐刘大櫆应博学鸿词科、适逢邑人张廷玉为阅卷主官。岂知廷玉内举避亲,他虽对刘大櫆文才极为佩服,但为示其公正无私,遂将刘大櫆黯落。乾隆十五年,方苞再次|以经学荐举刘大櫆,但朝廷以大櫆年老为由,未予录用。刘大櫆遂绝意仕途,以课徒著述为业,这位名垂海内外的一代文学宗师,虽无功名,却以显赫文名终其生。 ===================================================
桐城掌故:方舟戏诗吐真情 方舟戏诗吐真情
清初,方苞以韩欧之才,成为一代文学宗师。殊不知,方苞幼时,为其课读启蒙者,却是他的兄长方舟。只不过方舟以耕读为业,不涉远游,加之壮年而卒,故而文名未彰。
方舟(1665一1701),字百川,六岁能诗,未及弱冠,已通五经训义,综合诸子百家,其后以时文(八股文)名天下,应试学士争相诵习。清代著名诗人龚自珍曾以方舟时文与吴伟业、宋大樽文作为自己“三别好”之一。可见方舟确有识见不凡之处。一日,桐城一茶肆里,有几位外地文人评论天下文章,公推冠绝海内者唯方苞一人而已。这时,旁边一位茶客冷哼一声,似有不服之意。那几位文人怒目相向,这人却含笑吟出一首小诗来“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属敝乡。敝乡文章称舍弟,舍弟从我学文章。"客人惊问:“请问令弟是何人?”答曰:“方苞”。那几位客人赶忙站起,拱手长揖:“海内学者,要论德行、文章、经术三者,首推令弟。今既受教于先生,可见先生文章方为天下之冠!"方舟连称“说笑,说笑”,飘然而去,观者誉其有隐士之风。 ======================================================
桐城掌故:方文后酒歌诗 :方文后酒歌诗
方文(1612一1669),字尔止,号余山,桐城人,明天启末年诸生。他幼时即显露出不凡气质。有一年,朝廷重臣左光斗自京城归乡休假,方文之父大铉因素与左公友善,即设家宴款待。酒至半酣,左公注意到大钱身侧站立一位小男孩,正倾耳细听,双目流转,透着一股灵秀之气。左公一问才知是大铉之子方文,年方八岁,便很有兴趣地问他所读何书,小方文恭谨地答曰:“常读杜诗。"左公又问:“能颂秋兴否?"方文不慌不忙地答道:“能,请赐卮酒。”(卮为古代一种酒器。)方文便手持一卮,放声而歌,每歌一篇.就将卮中之酒仰颈而尽,再歌再饮,再饮再歌,音节慷慨激越,意态优雅自然。左公见之,不由拍案叫绝,为老友得如此佳儿称幸,为故乡出如此奇才欣喜。后方文果不负左公期望,振羽诗坛,名播四方,与方贞观、方世举并称“桐城三诗家”。 ============================================
桐城掌故:方东美险除学籍 方东美险除学籍
方东美(1899一1977),字殉,桐城县城人,当代著名教授,哲学家。他出生于书香世家,童年即酷嗜庄子书。民国5年(1916)从桐城中学毕业考入金陵大学攻读哲学。在金陵大学这所教会学校里,上教堂做礼拜是件十分庄严神圣的活动。但在方东美看来,不啻为天赐的读书良机。每次做礼拜时,他都要夹带些中国古典名著,乘人不注意,俯首阅读。多年后,他还十分怀念这段时光,曾风趣地对人说:“我的《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都是做礼拜的时候读完的哩。"但此类“地下活动",严重违反教规校纪,一经发现,严惩不贷。一次,方东美在做礼拜时又偷看小说,正入神间,却被“生擒活捉”,书被没收,人交学校训导当局发落。训导主任早已看不惯方东美天马行空、锋芒咄咄的作风,就想借此将他开除。正在危急时,一向赏识方东美的美籍哲学教授汉密尔顿仗义直言,为他说情,方东美才得有惊无险地渡过这场风波。这一闹,连校长鲍尔温也风闻方东美大名,便很有兴趣地召见了他,问他对 方东美险除学籍
方东美(1899一1977),字殉,桐城县城人,当代著名教授,哲学家。他出生于书香世家,童年即酷嗜庄子书。民国5年(1916)从桐城中学毕业考入金陵大学攻读哲学。在金陵大学这所教会学校里,上教堂做礼拜是件十分庄严神圣的活动。但在方东美看来,不啻为天赐的读书良机。每次做礼拜时,他都要夹带些中国古典名著,乘人不注意,俯首阅读。多年后,他还十分怀念这段时光,曾风趣地对人说:“我的《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都是做礼拜的时候读完的哩。"但此类“地下活动",严重违反教规校纪,一经发现,严惩不贷。一次,方东美在做礼拜时又偷看小说,正入神间,却被“生擒活捉”,书被没收,人交学校训导当局发落。训导主任早已看不惯方东美天马行空、锋芒咄咄的作风,就想借此将他开除。正在危急时,一向赏识方东美的美籍哲学教授汉密尔顿仗义直言,为他说情,方东美才得有惊无险地渡过这场风波。这一闹,连校长鲍尔温也风闻方东美大名,便很有兴趣地召见了他,问他对学校有何意见。方东美面对校长大人的垂询,依然不知自敛,直言相告:大学教育要有自己的精神,不能把教会传教士训练班中的那一套搬到大学中来,修道院可以大学化,但大学不可以修道院化。他还建议:金大应该聘请一流学者来校任教,加强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教育等等。鲍尔温肯定了方东美的意见,金大的文史师资随后得以加强。学校有何意见。方东美面对校长大人的垂询,依然不知自敛,直言相告:大学教育要有自己的精神,不能把教会传教士训练班中的那一套搬到大学中来,修道院可以大学化,但大学不可以修道院化。他还建议:金大应该聘请一流学者来校任教,加强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教育等等。鲍尔温肯定了方东美的意见,金大的文史师资随后得以加强。 ========================================
桐城掌故:方东树立论禁鸦片 方东树立论禁鸦片
方东树(1772一1851),字植之,晚号仅卫,清代桐城人。桐城派著名作家、文论家。清道光三年(1823),方东树客居广东.看到鸦片的危害,特地写了一篇题为《匡时正俗对》的奏折,主张坚决抵制英商,严厉禁止鸦片,制裁英领事馆,惩办那些贩毒、吸毒的达官贵人。但清廷腐败无能,不敢采纳方东树的正确主张。鸦片战争后,国是日非,技降派甚嚣尘上。此时,方东树年事已高,闲住乡里。但朝廷的腐败和鸦片烟的危害,使他痛心疾首,他用颤抖的双手写下《病榻罪言》,仗义直言,痛斥投降派,怀念林则徐,主张坚决抗英,指出英人入侵中国,“不在近年之禁烟缴烟也。盖由于不肖洋商之污辱自盅,各前督之姑息养痈,内地*人之贪财卖国,积弊久矣。"说明在这种形势下,求和绝无出路。“急须认真修武备,倡勇敢,鼓士气,习弓矢,镇静以安百姓。朝廷诚威诚断,诸将诚勇诚谋,必可转败为功。"其爱国忧民之心由此可见。 =========================================
桐城掌故:方观承绘图倡植棉 方观承绘图倡植棉
方观承(1698一1768),字遐谷,号问亭,又号宜田,清代名臣。康熙年间,因同里戴名世《南山集》案发,累及方门,方观承祖父方登峰、父方式济均被革职流放至黑龙江。自此,方门家道中落。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观承,深知民间疾苦,关心农事。雍正七年〈1722〉,方观承的书法偶得清廷皇族平郡王福彭赏识,遂人仕途,官至直隶总督。方观承任直隶(今河北省)总督二十余载,勤于政事.尤为重视棉花生产。
方观承认为植棉“功同菽粟”,可“衣被同乎天下”,其棉籽可榨油,油渣可肥田,棉秸亦可为燃料。为推广其地植棉,方观承总结家乡植棉经验,结合北方农事、农时特点,悉心探索其地植棉之道。乾隆三十年,方观承将自己多年研究所得,绘成棉花图16幅,每图配有文字说明,详细地介绍了棉花播种、管理、采摘,以及轧花、纺纱、织布等各个生产环节和生产工艺。乾隆帝阅此图说,备感兴趣,遂于每图说之上赋诗一首,赞许观承绘撰图说之功。方观承《棉花图说》载入乾隆16首诗,后经重新修订成册,名《御题棉花图》。该书问世使京畿之地植棉之风大盛,并填补了当时国内外棉作学图谱的空白,为后人了解植棉史、纺织史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
桐城掌故:方以智佛门治学 方以智佛门治学
方以智(1611一1670,字密之,号曼公,明末桐城人,崇祯十三年进士,授翰林院检讨。李自成攻破北京后,他逃到南京,后辗转岭南,以卖药为生。清顺治七年〈1650〉清兵攻入广西,方以智被捕。清帅马蛟麟以锦袍置于左,刀剑列于右,逼他降清。但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刀剑。马蛟麟为方以智正气所震慑,亲释其缚,任其为僧。
方以智虽出世皈依佛门,却立志要在学术上率先奋起,“把古今中外的知识烹炮于一炉",铸成科学与哲学相结合的体系,以“继往开来,俾益后世"。在长期的艰难困苦的出家生活中,他一边理佛参禅,一边云游广东、广西及江西各地,讲学、著书不辍,成为十七世纪世界上罕有其匹的大家。他的一生,著作等身,“凡天文、礼乐、律数、声韵、文学、书画、医药、琴剑、技勇无不析其旨趣,名流海外”,其中大部分著作在深山古刹里完成的。他在中国首次提出“合二而一"的命题,多次揭示事物“对立统一"的运动规律。所著《物理小识》,更是熔古今中外科学知识于一炉,其科学理论水平与西欧著名科学家相比毫不逊色。此外,他还著有《通雅》、《切韵源流》、《浮山文集》、《五言古诗》、《学易纲宗》、《药地炮庄》、《医学会通》等五十多种、百万余言的传世之作。 =========================================
桐城掌故:方学渐讲学桐川馆 方学渐讲学桐川馆
方学渐,名达卿,明代桐城人,著名学者,万历二十六年〈1598〉贡生。他的老师张甑山很器重他,向主考官推荐他去应试,但他避而不就,并说:“通过私人关系去谋取功名,我宁可什么头衔都不要。"因此很受人们的敬重,后与邹东郭、吕新吾、冯少墟、顾泾阳、高景逸等著名学者交往甚密,共同研究学问,并以布衣身份,讲经授教二十年。晚年,他回到故乡,筹募资金在县城北门创办了桐川会馆。桐川会馆红楼白墙,环境幽雅,是远近闻名的高等书院。方学渐主讲性善之旨,经世之道,抨击那些空幻虚伪的学说。一时,名流芸萃,学者如云,文风大盛。这是继何唐归里讲学之后,又一个大学者对桑梓文化教育事业的开拓和贡献 ==========================================
桐城掌故:方于谷痛挽贤妻 方于谷痛挽贤妻
清乾隆年间,桐城有位叫方于谷的诗人,终生清贫自守,结庐于龙山之幽,自称“有修竹,有梅花,好办百年供养;不山村,不台阁,自成一种文章”,何其飘逸达观!然而,“潇洒的背后是泪水在流”。
方于谷一生与贫穷为伍,幸有贤妻与他相濡以沫,同甘共苦,倒也安贫若素。但命运对他非常不公,刚到中年,妻子就猝然离世。这一打击对方于谷来说,不啻晴天霹雳。他向无恒产,结发妻子是他唯一的安慰与寄托,白天为他洗衣浆衫,夜来同他芸窗共读,虽是贫*夫妻,却也其乐融融。如今,世界上他最亲爱的人去了,方于谷心中的悲痛非笔墨所能形容,可是,除了手中的一管秃笔,他简直一无所有。夜来独坐于摇曳的烛光下,眼观室内简陋的陈设,想起妻子苦难的一生,反思自己对她疏于照料,悲痛与愧疚交织于一起,撞击他的心扉,令他柔肠寸断,肝胆欲裂。于是他含泪写就一副挽联:“苦我半生,仅存薄命糟糠,犹归天上;祝卿来世,不遇封侯夫婿,莫到人间。"上联直陈自己失妻之痛,下联借不可实现的希望来遥祝亡妻,并以此虚幻之事自我慰安,其实这更增加了未亡人心中的悲痛。整副挽联,情真意切,字字凝悲,读之让人滑然泪下。 =========================================
桐城掌故:方苞朱书对绝对 方苞朱书对绝对
朱书,宿松人,是清初有名的文学家,与方苞、戴名世时称“三才子"。他们三人常在一起吟诗作对。一次,方苞、戴名世前往朱书塾馆访友,听到学生将“毋',读成“母”,便想出对指错,说:今有一上联,请仁兄赐对下联。朱书应之。方苞吟道:“《曲礼》一章无母狗”,朱书一听出句,便知对方在讥笑他的学生读了别字。《曲礼》即《仪礼》,中有“毋苟,,二字,方苞利用学生读的别字和谐音读为“母狗"。此对很难对得恰如其分,不料朱书却脱口而出:“《春秋》三传有公羊。"方、戴二人,是头称赞。
时隔不久,朱书与方苞、戴名世结伴而行,方苞口渴,朱书便想乘机以雪“讥讽”之耻。他叫方、戴在村头稍等,自己来到一农家,与女主人商量数语后,回来对二人说:那家女主人要以对换茶。方苞笑道:那有何难,我去应对就是了。他们来到农家院,农妇手指石磨说:“磨大眼小齿轮轮,吞粗吐细。”方苞,思来想去难以应对。戴名世遂向方苞示意墙上挂的那杆秤,方会意,对出下联:“秤直钩弯星朗朗,识重知轻。"朱书道:“苞兄奇才,小弟佩服。” ==========================================
桐城掌故:方以智妙联咏石榴 方以智妙联咏石榴
方以智幼受姑母方维仪教养,能诗会文,被誉为神童。以智9岁那年的中秋之夜,全家人围坐在院子里赏月。桌上放了月饼、石榴、菱角等节令食品,没等大人动手,年幼的方以智就先动起手来。方维仪想趁机考考侄儿,便对小以智说:我出一对,你能对上就吃,否则,甭想!方维仪从桌上拿了一个菱角剥开,露出雪白的菱角米,出了上联:“菱角双尖,铁裹一团白玉。"方以智稍加思索,便从桌上抓来一个开裂的大石榴,将它掰开,露出晶莹光亮的石榴米,对曰:“石榴独蒂,锦包万粒明珠。"在场的人都拍手称赞,方维仪更是高兴,连忙剥开菱角、石榴让他吃个够。方以智法体之争方以智是明末清初一位大学者,以“博闻大雅,高风亮节”而名满天下。1671年已托身佛门的方以智被清廷逮捕,在解往广东途中,坐逝江西万安惶恐滩。
方以智生前备受世人景仰,晚年居无定所,辗转各寺。现在他既已辞世,身葬何处,世人格外注目。因为方氏子孙及方以智曾隐各寺都以迎得大师遗体为莫大荣幸,故各不相让,争执不下之际,只好求诉于桐城县衙。这下难坏了县令胡必正。他思虑良久,终于想出了法体分葬方案,即将大师的衣钵归于其曾住过的江西青原寺,爪发归浮山华严寺,其肉身可由方氏子孙领归安葬。大堂之下诉讼诸方对此裁决均感满意,千恩万谢而去。因此,方以智衣钵留江西青原寺建衣钵塔,爪发遗浮山华严寺建爪发塔,肉身则由其子中德兄弟领回葬于浮山之麓。 ==========================================
桐城掌故:方 守 彝 劝 父 退 礼 金 方 守 彝 劝 父 退 礼 金
方守彝(1845一1925),字伦叔,号贲初,清末民初桐城人。其父方宗诚,系桐城派末期主要作家,曾知枣强县政十余年,任上以勤勉理政,廉洁奉公而受世人推重。清光绪六年(1880),他辞官归里。临行之际,枣强的知友和属吏见其清苦,纷纷赠银,方宗诚盛情难却,就将这些金银打成薄片夹于自己的几十卷文稿之中,打算用此作为印书之费。回到家中,次子方守彝帮父亲整理书籍文稿时,发现这些金银,不禁大惊失色:父亲为官清正,哪来这些金银,莫非是赃款?便问父亲,方宗诚只好道出缘由。方守彝听后回道:用礼金印自己文章,文章会因之黯然失色,为儿今后还能读父亲的大作么?父亲平时就有心兴学,何不将这礼金送回枣强,助资兴学!方宗诚昕后,欣喜说道:好!方氏后继有人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