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1162
- 积分
- 5
- 威望
- 145
- 桐币
- 0
- 激情
- 0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5-3-6

文都童生

- 积分
- 5

 鲜花( 0)  鸡蛋( 0)
|
半月谈8月25日讯 在人们印象中,襟江带淮、一向以农业大省闻名的安徽,总也抹不去的色彩似乎除了多灾就是落后。然而,半月谈记者最近深入江淮各地走访,却看到了今日安徽的另一种色彩。这是一种充满生机与活力,与原来人们印象中的安徽完全不同的崭新色彩!
模式复制:发展中的困惑
上世纪90年代初,安徽学习江浙经验,大力在农村发展乡镇企业,提出“自我加压,跨越式发展”,经济增长速度连续3年居全国前列。但随着全国买方市场的形成,安徽的乡镇企业几乎全军覆没。数百亿元的资金投入打水漂不说,一些地方还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致使现在不少干部仍心有余悸,谈乡企而色变。
紧接着安徽又提出了迎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和经济辐射的口号。虽然有着毗邻长三角的区位优势,但由于当时长三角自身还处在经济发展和产业培植的积累期、成长期,结果安徽不但没有像预想的那样从东部沿海得到大量的技术、资本、人才等,本地一些要素还被吸走了不少。这使安徽人感到既困惑又无奈。
东部沿海当年放之全国皆准的“药方”,没能根治安徽经济增长乏力的“疑难杂症”,反而在屡试屡用中产生了抗药性,生出一些依赖病来:
转移依赖。一些地方坐等炽热的东部经济向西转移,认为安徽具有毗邻长三角的区位优势,肯定会在东部沿海的转移中起到桥头堡的作用,只要放心大胆地筑巢,凤凰自然会纷纷而来,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盲目搞各种名目的开发区、工业园现象,造成大批土地晒太阳,光有投入没有产出,导致政府与失地农民矛盾激化;有的地方对转移来的项目不加甄别,甚至把一些高污染企业当作地方经济的支柱。
引资依赖。违背经济规律,片面追求招商引资数额。一些地方层层分解指标,通过行政手段层层加压。淮北某市2001年投入上千万元举办招商引资大会,以10元钱一亩的地价引来两个大项目:一个是高尔夫球场,结果被投资商倒手后转成了房地产项目;另一个说是笔记本电脑项目,结果外商仅以买来的电脑举办了演示会,圈走一大块地皮再也无力投资,因干部群众反应强烈,最后政府不得不动员当地的酒厂从外商手中把地买下。
低端依赖。有些干部认为安徽经济落后,只能在全国市场分工中居低端地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安徽纺织工业的总产值曾进入全国前8位,但至今仍没有一个全国名牌服装产品,大部分企业满足于给沿海企业进行来料加工,靠低劳动力成本维持生存。江淮汽车集团公司董事长左延安说,来料加工不是不能搞,但一个地方的长远发展绝不能靠这个。一双耐克鞋在美国要卖7.80美元,在中国的加工费只有80美分,在整个价值链中只占10%,企业还要从这80美分中找饭吃,这样的经济结构哪来的竞争力?
“安徽作为中部的东部,要加快发展必须积极主动、坚定不移地加快融入长三角,实施东向发展战略。但在经济发展思路和模式上,却不能简单地模仿和复制东部沿海经济。”安徽省委常委、芜湖市委书记詹夏来判断,安徽不大可能成为长三角经济区同一增长模式、同一类经济形态的地域延伸。任何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经验都有其特殊的自身条件和局限,很难复制,硬性复制的话,不是作茧自缚,就是缘木求鱼。
铜陵市常务副市长于勇也对复制沿海经济的简单化思路提出质疑。他认为安徽要主动承接国际和长三角的产业转移,但仅靠产业转移,是无法形成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的。“转移包含竞争,合作隐藏博弈,安徽只有具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跃上与长三角互动发展的平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