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1791
- 积分
- 42
- 威望
- 4639
- 桐币
- 0
- 激情
- 0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5-6-13
文都童生
- 积分
- 42
鲜花( 0) 鸡蛋( 0)
|
发表于 2005-9-14 22: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size=4][color=#ff4e00][size=4][color=#0013ff]狭隘的地域之争实在是没有什么多大的意思,外省人如果对文学有点兴趣的,都知道有个“桐城派”,并且知道的不比一般桐城人少,谈到文学,提及安徽就必然要提“桐城派”。有一次去贵州的一个偏僻山城松桃县,偶然结识该县第一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听说我们是从安徽桐城来的,那一顿饭的时间,大部分就听他谈文学,他对“桐城派”的整个兴衰过程熟悉得令我们来自本地的人都无话可说。“桐城派”作为庙堂文学,必然不会只有桐城(桐、枞)人参与,到满清后期,擎大旗的都已不是桐城人了,但历史必将这一份殊荣给桐城人,我们就要以一颗正常的心态来对待它,今天我们在这么一个狭隘的地域里争个你长我短,实在是有辱斯文,也会让他人耻笑。
到桐网以来,我对很多网友关于“桐城派”的言论持不同意见,并非一定要和大家搓反索,而是不主张不切合实际地妄言新文都之说。如今我们进入了一个多元、扁平化的时代,知识如同不断膨胀的宇宙,浩瀚无边,一个有志做学问的人,穷其毕生精力,可能收获的也只是沧海之一粟。狂言“弘扬桐城文化,再建新文都”只能让世人嘲笑,并认为是破落户的底气不足表现。
值教师节前夕,网上有大批纪念教师节的文章,今摘录一篇,看别人怎样评价“桐城派”。[/color][/size] --------------------------------------------------------------------
老师:我精神的父亲和母亲 文章提交者:海边小屋
老师,对我来说是精神上的父亲和母亲。因此,上周我办婚礼时,已经多年不见的梁老师光临是我最高兴的事情。我实在想不到梁老师会来,我发请柬给的是她女儿,小学时与我同桌,一向关系不错。梁老师说,女儿到南宁去办事,她顶替来参加。 梁老师还是那么红润,微微发福了,一个典雅的知识女性。她像母亲一样慈祥地看着我,说想不到我长得这么高、这么胖了。还赞扬了新娘的美丽,并祝福我们百年好合。我拉着新娘的手,介绍说:“这是梁老师,小学教我语文,还是班主任,她讲课生动、责任心强,而且特别有爱心。” 是的,梁老师的关怀我永远忘不了。 四年级时防城发生地震,听说那次始于白龙的四级地震使好几个人吓得从楼上跳下受重伤。当时我们正在五楼的教室上课,突然发现楼墙嗡嗡地响,课桌也哗哗地晃动。“地震了!”不知谁大喊一声,都慌忙夺路而逃。梁老师镇定地大声告诉我们别怕,一个一个地排队走。走到楼梯口,只见已经挤满了人,个个抢着往下跑,到后来楼梯的扶栏都被挤倒了,一些人还摔倒被踩。我们班从最高楼层下来,加上梁老师极力整顿不让大家慌乱,所以顺利地撤离了,没有一个人受伤。 到安全地后,梁老师亲切地挨个拥抱、安慰惊惶的学生。那时她三十岁左右,身上有一股温馨的香气,她弯下腰来搂着我的胳膊,还摸着我的后背,让我的头枕在她怀里,柔声安慰着还在微微发抖的我,她怀里的柔软、温暖如同母亲一般,给我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象。 那一刻是我小学时代最温暖的回忆了。成年后每当失意,每当感觉人间冷酷,我都不禁想重回她怀中。只是这种温暖已经随着岁月流逝,越长越大,越没机会享受。看来,成长就意味着精神脱奶。当离开温暖的母体,雏鹰是多么惧怕冰冷的夜晚,并晕眩于无边无际的长空!但这是必须的。 中学我经历的是实用性的学习,不少老师教学水平很高,但已经没有梁老师的那种温情,而且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也不喜欢与老师亲近。不管怎样,在他们的辛勤栽培下,我幸运地考入了重点大学。 大学四年,我的大多数时间是在教室和图书馆度过的。学业方面,幸遇两位古典文学教授陈先生和刘先生,都来自安徽,那里曾有一个桐城派在中国学术和散文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他们一个研究儒家文化、一个研究道家文化,而儒道合流正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髓,这对青年时代的我养成人生观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他们的教学无疑是大师级的,有时根本无需备课,也无需看教案,信口而出,海阔天空,或针贬时弊,或谈论人生,听得我们如痴如醉。借用一名陈姓师兄的诗句:“一丈多的黑板/先生不过一抹/便化作中华五千年文字的大幕……先生用宽宽的肩膀/撑起……先秦五百年的诗书经语/哪里走/先生大喝一声/骑鹏而起/顺手抄起讲台上的玻璃瓶/含一口自家产的浩然之气/吹出,化成千里快哉之风/先生就是这样/经常逍遥而游……或者沐足而歌……偶尔也会自胸头掏出/周易的八卦推算一番/占出的往往是一个文人/对现世呜呼的感叹……” 他们都一直在默默著书、教学,在尘世中保持着几千年文化熏陶出的浩然正气,保持着一份难得的清醒和洒脱。 后来我选了刘先生作为毕业论文导师。有幸到他恍若图书馆的书房参观,并品尝他只招待贵宾的名茶黄山毛峰。茶香幽幽,聆听他深入浅出,随意闲聊式的学术指导,真是人生一大乐事! 刘先生的一部学术著作幸得学校基金支持出版了,只是在浮躁社会中很难卖出,所以他负责发行的五百本书就成了赠阅学生的礼物。我们宁愿掏钱买,但他笑笑说:“学术无价,送给你们吧。只要你们通读一次,给我提点意见就行了。”又说:“庄子提到‘薪尽火传’,我们都是柴草,知识是燃烧着我们智慧的火,吾生有涯,而知无涯。因此在这世界上,只有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精神交流是最纯粹,最真实,最无功利性的。” 毕业前夕,由于我放弃考研究生的机会,只好收拾行装到某间公司就职了。最后一次到他家里喝茶。他拍拍我的肩膀说:“你很聪明,只是有时太懒了。记住,今后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一定要保持读书的习惯。” 出来工作几年了,尘世打滚,常常问自己,在知识的传承、道德的养成和社会义务的履行方面,有多少正如老师所愿,又有多少辜负了老师的期望呢? 不知不觉又到9月10日教师节,念起师恩,既温暖,又感叹。师恩如海,然而他们何尝需要我们报答呢?况且我们又能报答得了多少?此刻,只能一个电话、一声问候,或者一篇文章,献给所有教我育我的敬爱的老师。并祝天下老师节日快乐,身体健康。 [/color][/size]
[此帖子已被 此马甲用于灌水 在 2005-9-14 22:24:23 编辑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