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0461
- 积分
- 1370
- 威望
- 25346
- 桐币
- 572
- 激情
- 76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8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4-9-25

桐网嘉宾
 
- 积分
- 1370

 鲜花( 0)  鸡蛋( 0)
|
[size=4] 理想的窝,离别墅仅一步之遥
-------------------------------------------------------------------------------- 2005年05月26日 13:20 1993年9月14日晚,我来到北京。
那时,我在北京,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孑然一身。
北漂十年里,我在北京城的东(十里堡)西(五棵松)南(南磨房)北(芍药居)中(什刹海、旧鼓楼)均住过,如今在天通苑买的房更是在北京以北。
1993年中秋之后,我离开舅家,住进北京师范大学宿舍,那是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流动之家。接下来是旧鼓楼大街铸钟厂地下旅馆,那儿的床铺每天5元一张,那是我第一个花钱的暂居之所。是年底,在艺研院上班后,我就在龙头井胡同25号租了间小院。两间朝西的小平房,外接一厨房,加上小院儿,不过30平米。1998年春,我搬到五棵松金沟河一合租的三居室中,这次是我在北京第一次大搬家,举家西迁,其难可知。可没住到半年,因我在芍药居开了家陶艺酒吧,不得不又一次搬家。1999年1月,我重归什刹海,在后海羊房胡同13号院的一间朝西的10平米小屋里,与妻同居。9个月后,又搬到旧鼓楼大街中绦胡同的两居室。2000年7月,再度搬家东去十里堡北里。2001年4月底又搬至南磨房南新园小区朋友家,并租一地下室放家具。
2001年夏天,妻在天通苑买下了我们今天住的近100平米的二居室。2002年4月份,入住新家,从此结束了我在北京居无定所的漂泊日子。想起那些搬家的日子,真是不堪回首。每一次搬家,都会不得不放弃一部分家具,并且还会莫名其妙地丢失一些物品,但我从未舍弃过书籍,而书籍恰恰是我搬家时的重负。
在没有家的时候,妻就幻想将来能买栋带游泳池的房子,房子里再放一张特大的牛皮水床,还有一张英式大斯诺克台球案。当时我确实应了她,但时至今日,未能兑现。其实,现在的两居室已足够我们一家三口住了, 32平米的大厅,卧室的大阳台是传统旧房阳台的两倍,房子结构合理、布局舒适、外观新潮,再加上经济适用房,物美价廉,应该说该满足了,但这种自足只是暂时的,因为女儿略大些时,我的书房就保不住了,所以,我们家至少应要个三居室。现在,我就后悔当初未买复式的顶层房,那多宽敞、惬意。登高一望,振臂一呼,啊,我离别墅仅一步之遥了!
这山望着那山高,那山怎比九重霄。其实,我较现实的理想窝就是个复式房,不太大也不太小,200平米足矣。有卧室、女儿的房间还有两间客房,重要的是我得有独立的书房与画室,彼时才好躲进小楼成一统,写画冬夏与春秋。
如果说实在是有钱了,再在近郊买套别墅也未尝不可,临山伴水的,有独立的花园,甚至于一小片菜地,花园里最好能种些竹子,别墅周围还要栽些树。房前是游泳池,院内有台球桌。半地下室更是个自由广阔的艺术天地,置一电窑,一台拉坯机,再买上些大青土与高岭土,接着玩我的陶与瓷。另外,地下工作室内还要有画架、画板、画案。这样,我就可以自娱地书画、无忌地涂鸦了。
当然,以上纯属当下之妄想。看来一个清贫的诗人,与自己理想中的安居窝还是有着相当距离的,“高薪”不过是一个善意的调侃而已,精神上的执著并不会从此改变。
作者简介
艾若,生于1971年,安徽桐城人,现居北京。原《中国旅游观光》杂志副总编、名牌时报《旅游中国》周刊副主编、中华金融网总编辑,曾工作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社。
[/siz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