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ze=3]鲟鱼:“无”中生“有”显活力
[color=#ff4300] 编者按:人口1100人、陆地面积2.81平方公里的桐城“飞地”鲟鱼,近年镇域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该镇党委、政府一班人结合鲟鱼实际,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一心一意干事业,凝心聚力谋发展,终于赢来了镇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跨越式发展。无疑,它的成功经验对我市其它乡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color]
鲟鱼有一个奇特的经济现象:没有一块棉地,却有一个日加工籽棉5吨的振兴棉业公司;不产原煤、原油和稻谷,却能看见堆积如山的煤、稻谷和2500吨储运能力的油罐群。是什么力量带来这种“无”中生“有”的经济现象呢?镇党委书记陈恒一语中的:“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做足做活水上文章。” 鲟鱼镇位居我市东南隅,距市区65公里,北依枞阳县城,南临长江,东望贵池,西接安庆,是一块与本土不接壤的“飞地”。这个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被江、河、湖泊所包围,除了水多,人少地少资源少,发展空间尤小。2001年以前,镇内3个企业是集体经济性质,经营濒临倒闭;全镇的财政收入多年徘徊在60万元左右。如何克服困难,谋求追赶超越式发展,成为该镇新一届党委政府必须直面的历史课题。 2002年,该镇新一届党委政府一班人几经思考,几经探索,因地制宜调整发展思路: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水上运输为龙头,以长江堤岸为基地,大力发展码头经济、滩涂经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围绕这一发展思路,鲟鱼镇党委、政府的各项工作有了明确的“准星”和“定位”。2002年,该镇的经济工作重点放在“打基础、求突破”上,主攻集体企业改制、产业拓展,当年底,该镇出现了农产品加工业、滩涂林业和物流商贸业等新产业。2003年,该镇以“每季度新上1个投资200万元以上的新项目”为抓手,当年吸引南京清江集团、重庆客商等投资新建了4个项目;2004年,该镇以“抓好1个项目再建项目、建好2个新上项目、改制3个骨干企业”为目标,全力支持外来企业当年达产、当年见效和本地企业规模扩张,清江公司、重庆能源公司、桐城维诚能源公司以及3个改制后的企业迅速成为镇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当年实现财政收入110.7万元,地区国内生产总值386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5200万元,吸引市外投资5200万元,全镇经济首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05年,该镇凭借招商引资带来的产业多样化、企业规模化,本着“以商招商、外联外靠、政策优惠、做活做大”的工作方针,强力实施“1234”工程,即做强安徽腾达航运股份有限公司,使之进入全市20强;扩充桐城维诚能源有限公司、清江公司;做活安徽东跃运贸有限公司、桐城盛宁轮船有限公司、桐城龙华运贸有限公司;新建鲟鱼(水陆)运输公司、高佳电子厂等4个企业,同时创新服务工作机制,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营造了“政通、人和、商安”的发展“小气候”。截至9月底,该镇已完成财政收入220万元,吸引市外投资4000万元,镇域经济呈现出厚积薄发、跨越翻番的发展态势。 近4年来,鲟鱼镇域经济盘子日见增大,仅财政收入一项,2002年为62万元,2003年为66万元,2004年为110.7万元,2005年可达300万元;镇区企业个数已达25个,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约为1:2:7,依托“黄金水道”打造现代物流商贸业为主的镇域经济特色已基本形成。詹思海(tcbd) [/size]
[此帖子已被 桐川 在 2005-10-11 17:30:20 编辑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