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2760
- 积分
- 18
- 威望
- 754
- 桐币
- 0
- 激情
- 0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5-10-16

文都童生

- 积分
- 18

 鲜花( 0)  鸡蛋( 0)
|
[color=#9d009d][color=#bb00bb][size=2]在曲曲折折的青石板上,举目端详沿街的徽派建筑,心中的那份聒躁之心皆被这个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孔城老街驱赶殆尽,留下的只有宁静、平和。 坐在店面门口的老人或侍弄几盆花草,或养着几只学舌的八哥,或坐在竹椅上看过往的行人,不知是因为倚山傍水的缘故,还是因为心态平和的缘故,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倒是处处可见,精神矍烁,身体康健。便想到在此处居住的人们该是幸福的了。 汤老先生今年已有81岁的高龄,但从他的思维、谈吐和60岁倒无差异。他的门面不大也不新潮,有的都是有历史感的货物和象征着文化的对联。 老先生谈起老街上的事时,明显语速加快,特别是二甲口的那座曾红极一时的已毁建筑——近水楼。70年前,这座三层木楼经营着茶馆和酒楼,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在此品着香茗和米点。曾有的辉煌从该楼的对联便可看得出来:“近月远来高朋满座,水光山色过客登楼”。古时,交通不便利,孔城有水运,于是来自天南海北的商人带着各地特产云集于此再销往各地。据老先生介绍说,早饭后,街上人最多,摩肩接踵,好一派繁荣景象。 老先生上午开店,下午躬耕。七分农业,三分商业。由于书法功底扎实,对联卖得很快。要问究竟写过多少副对联,恐怕只有静卧在墙角的三角架上的废墨汁瓶知道。对于写对联,他有自己的见解。认为对联是忆过去,比现在,想未来的,不能一味迎合部分消费者的心态,必须要有教育意义,例如他自拟了一幅对联“望子求财顾道义,教儿处事重和平”,写出了上辈对孩子的殷切期望,拳拳爱子之心皆含其中,农闲之时,诗兴大发之际,老人也会写上诗一首,词一曲。例如某日,老人锄草写了一首:“白发身犹健,和风唱好歌。三餐犹自给,两杆有余欢。不叹衣襟短,当求心境宽。人生如作梦,何事饮其他。”浓郁的人文文化让人惊叹,感到此处实乃藏龙卧虎之所。 沿青石板路,沿街有多处手工作坊,已经在别处很难见踪影的铁匠铺、木匠铺、篾匠铺、银匠铺仍然保持最古朴的工艺,最精湛的技艺。通常都是前店后坊的格局,五进九进的居多,每进有一天井,仔细瞧去皆能见到檐上的绘画和翘起的飞檐。 此街的建筑很有特色,每个甲有每个甲的等级,建筑样式、高度、规格上都有严格的规定,是不能越雷池半步的。高高的封火墙、先进的转心楼、中洋结合的货栈、古朴凝重的桐乡书院等等皆颇有看头。 要想熟识老街,恐怕需逛上一周时间,再净下心来品味,只是此次游老街只有半日,且没有走全,只好用点滴来描绘初识印象。 兰 语 [/size][/color][/colo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