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473|回复: 37

[转贴]优秀中学生被老师罚站 自觉羞辱留下遗书后自杀

[复制链接]

35

主题

533

回帖

878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78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12-20 08:5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2月8日,安徽省某中学,一名“懂事”、“自信”并且“成绩优秀”的初中生,因为偶然的一次罚站,突然自杀。

  他站在最后一块石板上,倒退着向池塘挪去,随即倒进水中

  12月8日下午2时50分,安徽省桐城市金神镇某中学下午第二节课刚下课。


14岁的初三学生小含将自己写好的遗书,以及一张写在方格纸上的红色的“恨”字夹在练习本中,递给同桌小勤,叮嘱她“我走后交给我妈妈”,然后转身走了出去。

  同桌打开本子,看到了遗书,并立刻跑去拿给班主任黄老师。另一名同学小竹连忙跑上前想拉他回来。小含挣脱了小竹,告诉他“你快回去吧,别晚(迟到)了”,然后走出校门。

  校门口的商店老板看见了小含和同学的拉扯,喊着问他要去干什么,他没有理睬,慢慢地沿着校门右侧一条荒草从生的小路,穿过学校所在地孙桥村,来到村南的一个池塘边。随后,小含跳入池塘中自杀。

  池塘边有5块水泥板铺成的台阶,最后一块水泥板浸没在水里大约30厘米深。12月8日下午,当地一名妇女正在池塘的另一侧洗鱼。她看见小含慢慢的沿着台阶走下去。他站在最后一块石板上,水没过膝盖,然后慢慢地转过身来,倒退着向池塘挪去,随即倒进水中。在水中挣扎的小含呼喊着“救命”,然后又呼喊“妈妈”。“他一定不想死。”目睹这一场景的村民对记者说。

  闻讯赶来的村民开始营救。一名村民曾用竹竿伸向在水中沉浮的小含的头,试图将他拉上来,但最后没有成功。多名村民回忆,大约在20分钟后,小含才被救出。

  下午3时30分,家在池塘边的村民黄志江赶到现场时,小含还有心跳和脉搏,但昏迷不醒。他头冲东躺在地上,身上裹着棉被,周围燃起了几堆火。15日下午,当记者来到现场时,池塘边上还残留着两堆直径在一米左右的灰烬。村民回忆,当天天气预报说最高气温在零摄氏度左右。

  当时,小含的妈妈、部分村民和学校部分领导教师来到现场,并在池塘边急救。1个多小时后,110到达现场,将小含送入医院。当晚,小含抢救无效死亡。

  事情的起因于8日下午第一节政治课上,班主任兼政治老师对小含的一次“罚站”。课上,班主任让几名同学起来回答“什么是可持续发展”,黄老师认为几名同学的回答错误,其中包括小含。“随后我忘记了提醒他们坐下,就进入了讲课的角色,直到下课。”班主任解释。同时站着的还有另外两名学生。

  在小含的家属看来,这是罚站,而正是这次罚站让小含自尊心受到打击,产生自杀念头。

  第二节课仍然是政治课,班主任并没有注意小含有什么异样。就在这节课上,小含写下遗书,并在下课后出走自杀。

  小含的亲属很肯定地告诉记者,小含走出学校的同时,小含的同桌小勤将遗书拿给班主任,班主任让她拿回去,并说:不就是罚他站了一会吗,拿这个来吓唬人。直到下堂课时小含不在,班主任才去小含的住处寻找。

  8月15日,记者以正常偏慢的步速走过了当天小含走过的路,从学校门前到池塘边,大约要花10分钟时间。“这段时间里如果有人来阻止他,小孩就不会死。”小含的亲属认为,小含也许并没有死的决心,这十几分钟的时间里,学校没有及时阻止他的自杀。

  而小含的班主任否认了这种描述。他表示,当时自己并未看清这是遗书,并且当时便动身去小含的家里寻找。

  懂事,是亲属对小含最多的评价;除了“成绩不错”,老师对他的印象近乎空白

  小含的亲属表示,在自杀前,小含没有任何异样,情绪也很稳定。就在前一天晚上,他还在反复背诵老师第二天要提问的题目。8日早上,妈妈给他煮了鸡蛋,他坚决要让给妈妈吃,为此两人还推让了一会儿。小含的妈妈决定留到晚上给他吃,却再也没有等到他回来。

  小含的妈妈因为做过手术不能工作,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陪读。小含的爸爸在外打工,平日的学费也是靠亲戚们帮忙,“生活条件一般”。15日下午,记者看到,小含妈妈给小含织了一半的毛裤还放在屋子里的床上。

  8日晚,从北京赶回来的父亲得知小含的死讯,晕倒在学校,醒来后有些木然。直到记者见到他时,他还是躺在床上一动不动,“一共没说5句话”。

  懂事,是亲属对小含最多的评价。小含的姨妈告诉记者,每天早上,他都要爬起来提前自习。如果妈妈也醒了,他会让妈妈多睡会,到做饭时才把妈妈叫醒。

  在小含生前的房间墙上,贴着一张很新的奖状,上面是学校表扬他“成绩特优”,落款是2005年11月。因为在此前的期中考试中,小含在班内考取了第9名,有了很大进步。

  在老师眼里,小含是个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班主任描述,他成绩偏上,其他则跟同学们没有太大区别。他的英语老师也表示,除了知道他成绩很不错,其他并没有任何记忆。

  从本学期开始到现在的几个月里,他们对小含的印象,几乎完全空白。

  小含的妈妈告诉记者,大约1年前,他们曾想把小含转到桐城市区的中学读书,小含拒绝了。他当时表示,自己所在的学校,老师和同学都很好,不需要转走,“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的。”

  小含原应该在明年进行中考。“他很自信,多次跟我说过,他一定能升入重点高中,他认为自己学得很轻松。”小含的姨妈告诉记者。

  这样一名“懂事”、“自信”并且“成绩优秀”的初中生,因为偶然的一次罚站,突然自杀。

  “成绩、分数、重点,这些虚伪的代名词,真的那么重要吗”

  “小含从不让人替他操心。”小含的亲属告诉记者。之前的一次考试,小含成绩下滑,虽然心里的压力很大,却没有在家里人面前表露,而是自己努力赶上。

  刻苦、自觉、上进,小含的家长和老师都这样评价他。但是小含留下的作文本,却记录了他不为家长和老师所知的另一种情绪。

  在一篇《考试啊考试》作文里,小含写满了一次考试前的恐惧:“如果考不好,怎么向父母,向所有关心自己的人交代……唉,烦死了。考试啊考试,你是那么的讨厌,多么渴望能取消你。”

  而在另一篇《一次家长会》里则这样写着:“耳边又响起了班主任的声音:‘初三的目标,就是提高成绩考上重点!’我不禁再一次哑然一笑。成绩、分数、重点,这些虚伪的代名词,真的那么重要吗?甚至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这篇作文写于小含自杀的不久前,在他取得了期中考试的优秀成绩后。小含的妈妈向记者证实,在作文中提到的家长会上,班主任和其他老师都曾对她表示“你们的孩子很不错,没问题”。

  就在几乎同一段时间,小含给在北京的爸爸打电话时很有信心的说,我一定能考上重点高中,放心吧。

  在这本作文本上,小含用“为什么”为题,写了3篇作文。在一篇作文的草稿上,他将“世界什么时候变得如此黑暗”涂掉,改成了“世界什么时候变成这样”。这许多“为什么”,他的家长和老师并不知情。

  当地人印象里,该中学升学率很高。该校校长介绍,该校初中升重点高中的人数在全市名列前茅。不过他承认,因为高中并不普及,初中升高中的压力还是很大。学校一名工作人员则告诉记者,现在虽然在推行素质教育,但不管怎么说,“升学率都是考核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记者从其他渠道了解到,类似事件在当地并不是第一起。代表小含亲属与学校进行赔偿问题谈判的3名代表分别向记者证实,桐城市教育系统的某位谈判代表为了说服他们,曾经透露:该市之前发生的类似情况,赔偿金额最高不到5万元。

  该中学的校长告诉记者,去年,他曾经参加过市里举办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但是因为师资、教师等因素缺乏,学校一直无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他告诉记者,因为农村学校的一些限制,他了解的全市大多乡镇中学都没有类似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了这次的教训,我们要争取把心理健康这一块办起来。”校长说。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9

主题

421

回帖

458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458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1-14 09:04:4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教育制度要改革,
同时学生也应该要接受一点心理教育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

主题

8

回帖

9

积分

文都童生

Rank: 1

积分
9
QQ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1-14 12:5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今学生压力确实很大,我上初中那会好像没有过这种情况。在上海,前两年升高中的概率很高,所以相对来说压力不算太大。但是表现出来的心理承受能力差确实是个严重的问题。这不是素质教育所能改变的。提倡减负,其实是在加负。升学压力,就业压力都是现实存在的。要彻底改变,我想只有取消高考制度才是最根本的问题。
父母那一辈,学习没我们紧张,但是生活却没我们好,所以他们心里更能接受打击。培养出的人才,没有好的承受能力也是不行的。这才是我们应该想的:如何才能使我们孩子更坚强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0

主题

24

回帖

24

积分

文都童生

Rank: 1

积分
24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1-13 17:24:56 | 显示全部楼层
[em76] [em76] [em76]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0

主题

1005

回帖

1021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021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1-3 19:3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含泪无语,这就是桐城的教育吗?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33

主题

148

回帖

183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183
QQ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1-2 08:5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标题严重错误,应删去"优秀"二字!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6

主题

207

回帖

223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223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1-2 13: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唉,老师干吗那么认真?说句不好听的话,又不是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的孩子也没办法)干吗逼他升学?
可以说,现在的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他考不起,家长不会找你算帐的,嘿嘿,要是你管了他而出了事,那家长不会放过你了。
现在的教育现实,让老师们醒醒吧,不要为了眼前的名利而做损害家庭而不利已的事了!
家长呢,也不要怪老师不管你的孩子了!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6

主题

207

回帖

223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223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1-2 13: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伪科学之所以能欺骗那么多人,就是因为它披着一身科学的外衣。教育方面的伪科学伪装更巧妙,欺骗性更大。我们的评价体制正在制造着一个个“教育神话”,使本来思想就混乱不堪的教育界呈现出一派近似于乌烟瘴气又略带些神奇的状态。其实这些神话并不神奇,只要稍具备简单的逻辑思维,就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可惜的是现在几乎没人去作这样的判断。

管理的神话

我们经常从媒体中看到或听到这样的报道,某某学校通过狠抓管理,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改善,教学成绩有了很大提高。几乎每个有成绩的学校都能总结出几条管理措施和管理模式,以体现自己管理水平之高。其实,只要你了解内幕,你就会清楚,大多数学校是因为有了成绩才去“附会”经验,而不是因为有了好的管理,才取得成绩。无论他们把管理吹得多么神乎其神,高质量的生员都是取得成绩的第一位因素。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好的生员,再优秀的教师也是白搭,再好的管理也是白搭。各地重点中学集中了本地区(甚至其他地区)的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学生,这些学生普遍所具有的学习自觉性决定了这些学校不可能有糟糕的成绩。
但是光有好的生员是不够的,学校的吸引力还在于教师丰厚的收入。各学校的教育经费是有限的,而且普遍不包括教师奖金这一项。为了吸引优质生员,许多学校甚至还要付出高额的奖学金。奖金从哪里来?当然要从学生身上“刮”。而优质生员是不可能直接给学校带来丰厚的收入的,所以学校还不得不录取一部分成绩较差的学生,向他们收取高额的“入校费”。这些学生被叫做“自费生”、“扩招生”或“择校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差养优”。一所学校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吸引自费生的能力。这种能力越强,钱就越多。高升学率是诱饵,自费生是财源。不是越管理就越有钱,而是越有钱就越好管理,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但是又一个问题来了,这些收费生拖了学校后腿怎么办?各校自有各自的高招。有的弄虚作假,不将这些学生计入升学率;有的将成绩优秀的补习生计入应届生中;有的成立“校中校”,将成绩较差的学生列入其中,一所学校的学生就堂而皇之地成了两所学校的学生;更有甚者,对可能影响升学率的学生不允许参加高考或中考。

某市一重点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老师给班里后四次考试平均成绩后20名的学生做工作,让他们把学籍改成“崔庙中学”。同时,学校还许诺说,改了学籍的学生,如今年考不上大学,在复读时可免去1500元的学杂费。但据同学们了解,“崔庙中学”早在2002年就解散了,他们学籍要改到的竟是一个子虚乌有的学校。据了解,这所学校高三共有10个班,也就是说有200来个孩子面临着被劝改学籍的命运。

石家庄某中学为提高升学率,让初三班主任劝退班上学习成绩差、升学无望的学生,每劝退一名奖励150元。结果一些老师为了得到奖励,千方百计挑差生的毛病,还经常“好心”劝说他们:反正考不上高中,不如早点回家找个出路。

笔者曾访问过一所省级重点高中,这所学校50多个班,3100多人,其中60%是收费生,而这些学生是不计入升学率的。按每人20000元计算,每年都有上千万的收入。这些收入支撑着学校教职工奖金、学生奖学金和基建项目的开支,维持着学校的正常运转。没有这些收费,一所学校根本不可能有较大的发展。该校办公室主任没有丝毫隐瞒:“说实话,这些学生的家长不懂,他们的孩子升学基本无望,来这里就是给我们送钱来了。”

名牌教师的神话

能称得上优秀的教师永远都是少数,更何况现在教师的年龄结构各学校非常相似:50岁左右的教师很少,77、78、79级的大学生很少作教师,因为那时各行各业有学历的人极少,大家都处在争人才的状况,师范院校的学生很容易“跳槽”。现在许多学校30来岁的教师已是骨干,还有相当多的骨干教师都是后期进修的,普通班的教师几乎都是刚走上工作岗位不长时间的青年人。这样的教师结构其才能能有多大的差距?许多在原校表现平平的教师应聘到重点学校都成了骨干,就说明教师的差距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公平地说,能够成为名牌教师,总是有一定的长处的。但这种长处是有限度的,即使在本学科内也不会处处见长。更何况本人、学校或媒体还在夸大着他们的长处。

我们经常听到或看到这样的事例,说某教师教育有方,把一个学习成绩曾经落后的学生带成了优秀生。其实我们稍加分析,就会看出这里的问题。假如你把一个100名的学生带到了50名,那原来50名的学生到什么位置上了?你上去了,就要有人掉下来,而我们往往只把成绩提升的学生看作是自己的成绩,成绩下降的学生却似乎与自己无关。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判断,可惜没有多少人这样想。

换言之,就算是他所带的学生成绩整体提高了,也还要看他所带的学生原始成绩如何,生活环境如何,父母的素质如何等多方面因素。科学实验是有着严格的条件的,仅仅看成绩来评价一个教师的水平,不是科学的态度。从这个角度说,即使我们已经看到了魏书生们的成绩,也不足以得出科学的结论。

现实是,很多教师的成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届学生可能考得不错,于是声名鹊起;下届学生又考得一般,于是默默无闻。当然也有不少教师因为一届学生带得好,就被委以重任,担任快班教师。而快班成绩总是高于其他班,于是良性循环,越好就越好;而带慢班就恶性循环,越差就越差

让我们来看看媒体是怎样制造神话的。某报载:

学生曹××原是泰州市高港区的一名后进生,父母在极度苦恼中将其转入XX初中。令人惊讶的是,该生在这所学校学了一年,便被省重点中学提前录取。他的父母送给学校一面“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锦旗,逢人便说:“真是奇迹,我儿子原来在学习上是被老师判了‘死刑’的,灰心丧气,整天只知道玩。不知何故,到XX学校后便有了信心,拼命地学习,终于学好了。他有雄心,三年后考上名牌大学……”

徐X,香港人,父亲去世后无人管教,抽烟、谈恋爱、厌学,进入XX初中后,重塑起信心,改掉了坏习惯,2002年中考被江苏省某重点中学中学录取。

这样的案例在XX学校举不胜举。

曾有位全校公认的“不听讲、不做作业、不听话、喜欢打架和打游戏机”的学生,转到XX初中后不久便告诉家人:“在这里找不到不学习的学生,就是我想打架也找不到打架的人。”毕业时他品学兼优,以高分被录取到一所省重点高中。

有一个城里的女生由于早恋,成天不思进取,家长无法管教,初二时她被送入XX学校时,开始十几天还算可以,可没多久她就逃学,老师好不容易将她找回学校,耐心地进行教育,可过了一个月,她又趁黑夜翻墙离校。后来十多个教师费尽周折才将她从外地找回。班主任老师、学校领导又一次原谅了她,并坚持不歧视她。通过几个回合的“较量”,老师的爱心终于感化了该生,慢慢地她把精力转向了学习,成绩逐步上升,最后终于以较好的成绩考取了高中。

以上举的是一个县级市的农村中学的事例,相信在全国比这所中学的教师水平高的有不少。如果这所学校教师的教育水平真的如此之高,那我们还用担心我国的教育吗?让最差的学生都来这所学校好了。

让我们再看一事例。

2002年11月30日上午,在某教育学院礼堂,由专家当场出题,43名快速作文实验班学生现场作文,结果全部学生在35分种时间完成420-860字不等行文流畅、情感真挚且富于一定文采的文章。第一个交卷的是一名四年级的学生,他只用了18分种完成一篇486字被专家评为优等的文章。当时,在现场观摩的490余名区内外作文教研的专家和教师无不称奇,这就是快速作文法……他们在城市、农村所进行的一百多场公开示范教学活动中,从受课学生的快速写作展示看,均能在40分钟时间内完成一篇400-800字不等的行文流畅、情感真挚且富于文采的文章。

请注意这段报道中所使用的“全部”和“均能”这两个词。如果一个学生的语言水平不是通过长期的语言实践而仅仅通过几节公开课就能“全部”达到“流畅”和“富于文采”的程度,这可能吗?也许旁观者确实看到了这种现象,但切记眼见未必是实。伪科学之所以诱人就在于它常常让人把现象误以为是本质。一个标准的科学实验总要涉及诸如学生本身的素质、学生接受这项实验的时间长短、事先有无特定的准备、行文流畅和富于文采的判断标准等多方面的因素。不对诸多因素加以细致分析而仅凭现象就得出结论的做法是不科学的。

从这些事例中我们还看出一个问题,这些教师总是能让学习很差的学生变成优秀生。我们知道,一个人素质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有很好的学习成绩。国学大师郭沫若初中时国文成绩都不及格,钱钟书考清华大学时数学只有15分。某一方面的成绩低并不能说明他所有方面的素质都低。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要让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发挥。让每个学生都有良好的学习成绩那是天方夜谭,痴心梦想。

教研的神话

教学是一门学问,当然就会有规律,有规律就需要研究,研究的成果再用来指导教学实践。无论是何种行业,真正把研究作为一项事业来做的都是少数人的事。对于多数人,我们更多地是要求他遵守基本的职业道德,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把工作做好。要求所有的人都来搞专业研究甚至每年都要有成果是违背科学规律的。

但是,我们现在却在几乎是强制性地要求教师每年都要有学术论文,并把是否有论文和著作作为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的条件。于是现在论文成灾,大多数教师通过花钱来发表论文已不是秘密。而论文内容基本上是东拼西凑的。大家几乎都是在用论文来为自己评功摆好,很少有人去研究失败的案例,认为那样会损害自己的形象。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教学研究是一项需要耐心、细致和时间的辛苦活儿,一个人耗费毕生精力只得出一项成果已属不易,年年出成果甚至月月出成果,如果不是天才,就是人工神话。有的教师作品出了一大堆,就是没人看,天天自己在家拜读。教学上没影响,也不受学生欢迎。这样的研究有何价值?更何况一个教师如果研究的东西十分多,那么他投在教学上的时间有多少就可想而知了。

1991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罗纳德·科斯,一生写的文章加起来只有中文300多页,而获奖的论文竟是1937年的论交易成本的文章。他的第二篇重要文章是在1960年发表,中间相隔二十多年,但这并不妨碍他在芝加哥大学当几十年的名教授,新制度经济学和交易成本理论都是在他的思想启发下出现的。

英国的维特根斯坦 1921年写出《逻辑哲学论》,然后到剑桥大学当哲学教授,以后,他拒不发表任何东西,他的听课笔记被英美哲学界广泛抄阅。他两度到剑桥任教授,另外是牛津大学。30年代,一些年轻的教授研究员创立了牛津日常语言学派,他们也以“不立文字”为荣。实际上直到40年代后期,这个学派的著作才逐渐面世,而面世的作品也大都是讲课的笔记。他们就是以这些东西,这些活生生的在课堂与讲座中的思想,在英美哲学界逐渐占据主流地位的。不立文字并不妨碍他们的巨大的成就感与巨大的影响。其实是不是一个好教师,学生心里最有底。有的教师善写,有的教师善讲;有的教师知识讲得透,有的教师思想分析深。不管是什么样的,好教师一定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教案本来是供自己教学使用的备忘工具,现在却成了左右自己荣誉的缰绳。写教案要遵循“八股”,要点、难点、知识目标、感情目标、能力目标、教学方法、课时和教学步骤,一个不能少。不管这篇课文有无难点,有没有必要什么目标都要设置,反正你缺少这些项目就不合格。笔者曾参加过一次教学大赛,一个老教师检查我的教案时,惊奇地说:“就写了这么点儿?”为了表现出我对这位长者的尊重,我没有做任何的辩解。她用了一二分钟的时间大致翻了翻,用了一种不置可否的语气说:“好了。”就把教案退给我了。我知道我被判了死刑了。只根据长短就判了死刑,这就是权威教师的认识。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每个教师每节课都这样设计,教师的负荷将大大超过本身所能承受的程度,这既不现实,也没必要。

当然,作为比赛,我们可以要求教案更规范一些,更中规中矩一些,但如果仅仅把教案等技能比赛的结果作为一个人一生命运的转折,就把技能的作用无限扩大了。因为一个人的教学才华和教学效果除了技能之外,还涉及诸多方面,例如班级管理水平、完整教学过程的条理性、个人素养形成的稳定的魅力和与其他教师合作的能力等。有的人讲课的能力差一些,但班级管理的水平较高,就弥补了讲课方面的不足;有的人讲一节课看不出什么水平来,但整体教学有条不紊,也可以产生较为突出的效果。单纯凭一节课就对一个人作出定性的评价是不全面、不客观的。某省教学技能大赛,一位青年教师因为教案获得一等奖而荣获本单位立功嘉奖,进而荣誉套荣誉,小荣誉钓出大荣誉,大荣誉钓出高地位,而大荣誉和高地位又为她带来丰厚的收入。这无疑助长了人们的投机心理以及轻教学内容和效果、重教学形式的风气,对教学的导向是有害的。

校外辅导的神话

对高质量教育的旺盛需求,使得校外辅导学校和辅导班十分火暴,招揽生员的手段也是五花八门。你想得到什么收获,他们都敢给你承诺,有的承诺已经达到令人震惊的地步。

一位在广州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多年的技术人员突发奇想,辞职办学,开始了他的“伟大”的“造神”事业。他信誓旦旦地声称:“只要是智力正常、身体健康、视觉无色盲,10岁以下的孩子,不需要任何的筛选,只要父母愿意投入几十万元,所有的孩子都能成为‘神童’,而且直接从大学课程学起。”

他的儿子是他天才培养计划最直接的“证明”,无论是在接受媒体采访,还是在自己公司的网站上,儿子始终是他最有力的宣传广告。
  
他曾告诉记者,在儿子4岁时,他便开始关注儿子的教育。特别是看了美国有关大脑研究的报道后,他把一些方法应用在儿子身上。儿子10岁时,他见“教育成果显著”,随后辞职推出了他的伟大计划。
  
他自豪地宣称,现在初三的儿子,在小学就开始学习物理、化学;英语直接从《走遍美国》的原版成人教材学起;10岁通晓世界历史、中国历史,通晓玛雅文化、古希腊文化、希腊神话、古罗马文化、世界古文字、考古学。孩子还酷爱数学,尤其是奥林匹克数学,12岁学完高中奥林匹克数学,13岁学完大学高等数学、高等代数。
  
然而,记者了解到的却是另一番情况:他的儿子在广州就读的是一所普通中学,成绩并不是很理想,虽然参加过一次奥数预赛,但是没有通过;他的语文成绩始终在及格线上下,对政治毫无兴趣。

为了达到宣传的目的,这位伟大计划的实行者已经到了骗人的地步。其实这种骗人的手段十分低能,稍有头脑的人一眼就能识破。相比之下,下面的手段就“高明”得多。

有的英语学校为了创牌子,与主办英语竞赛的单位“合作”,多置进入复赛和决赛的名额,并设立大量有名无实的奖项(通常是优秀奖到二等奖之间),既可收取大量的参赛费,又满足了办校方宣传办学业绩的需要。

有的写作班为了展示办学业绩,把学生的文章加以修改,然后给予高分,给家长一种孩子在不断进步的假象;有时还拿出一部分学费为一些学生发表文章,以体现教学成果。

十八岁的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故事是校外家长辅导最成功的例子。1998年,刘亦婷同时收到美国四所名校——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威尔斯利学院和蒙特豪里尤克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并获得全额奖学金。2000年,其父母张欣武、刘卫华写出《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一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该书一出版,即风靡一时。有人开玩笑地说:“卖书的人是人精,买书的人是傻瓜。”

刘亦婷受教育的模式,已为许多中国家长趋之若骛。但不久就有知情者说:“刘亦婷从小有舞蹈的兴趣,其家长却认为从事舞蹈成功概率太低,便扼杀了这个爱好。同时,她的家长又不断给她施加压力,让她读重点、考大学、考名牌甚至要求她争取当高考状元,为了这个目标,刘亦婷跟同学聊天都被限制,每天抽出半小时打乒乓球的时间都没有。”这实际上是包裹着素质教育外衣的应试教育模式,对学生和家长的误导尤其严重。还有人指出“刘亦婷在哈佛的表现恰恰很平庸”。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杨东平说。“即使刘亦婷是天才,也还是不可复制的。炒作该事件没有意义。”
2004年 11月,一本意图打破“哈佛女孩”神话的图书——《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哈佛女孩刘亦婷”真相》——闯入书市,对“刘亦婷模式”进行全面质疑。作者没有完全否定刘亦婷模式的可取之处,但认为人的个性是有差异的,特长的取向也是不同的。指望照搬一种模式施加在所有人身上,是不可取的。

只要分数还在左右着一个人的命运,只要糊涂的家长还存在,教育的神话就还会有市场,还会层出不穷。我们盼望着这样的神话早日终结。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4

主题

54

回帖

58

积分

文都童生

Rank: 1

积分
58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12-31 09:5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死孩子,怎么那么傻呀。你让我说什么好呢?太不值了。罚站——死,两者之间好像没什么必然联系嘛,估计是早就活得不耐烦了。学生受罚,在当今社会是很正常的事情。但老师也不能一味地体罚学生,希望为人师者以此为鉴,照顾到学生的心理健康。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306

主题

7933

回帖

1万

积分

巡查专员

躲在光明中默默观看

Rank: 8Rank: 8

积分
12741

桐网巡查发帖超人钻石会员自我鼓励活动大师桐网元老激情之星新中国成立70周年

鲜花(17) 鸡蛋(2)
发表于 2006-1-1 02: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语!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