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0751
- 积分
- 2642
- 威望
- 35181
- 桐币
- 1092
- 激情
- 983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1151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4-11-29
桐网贡生
- 积分
- 2642
鲜花( 0) 鸡蛋( 0)
|
《皖江程氏宗谱》简介
《皖江程氏宗谱》(皖桐龙山)41卷首2卷 (清)程尧卿、程寒愚修纂 光绪31年(1905)四箴堂木活字44册 国家图书馆藏,地方志家谱阅览室阅览。 始祖:六二、子和、应宰、应雷、应经、德二、仁高、寿二、寿三;伯符83世,新安三十九世。 字辈:宗士列大廷,荣庆宏先绪;华国秉忠良,传家敦礼义。宗字辈为始祖11世。 该谱明显看出参看程敏政统宗谱,歙县槐塘也作新安三十世玢公下。
光绪三十一年共印一百三十四套,按照千字文顺序排列。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是“黎”字号,原为居住在桐城县城内的程氏后裔保管。
因为当时的桐城县包括现在枞阳县的绝大部分和安庆市的部分地区,所以摘录下面现在不属于目前桐城市辖区(不一定非常准确,因为安庆市和桐城市的区划最近有变化)的领谱人,其中应长房指应雷长子道见后裔,应二房指应雷次子道先后裔,应三房指应雷三子道元后裔。
舒城晓天:子和公宏春等 宁国红罗殿:子和公柏林等 滁州车轮桥:子和公方胜等 怀邑沙板坡:应长房万全 桐南铁板洲:应长房子良 皖城内:应长房子高 怀邑九郎保:应长房明贤志贤等 怀邑东门外:应长房先民等 桐东欧窑:应长房文彬等 怀邑段家山:应长房庆延等 桐南查岭保:应长房爱荣等 怀邑渌水乡柘涧保:应长房荣玉等 怀邑九郎保:应长房恺臣 芜湖县镇:应长房庆发 桐南螺丝山:应长房荣升福元等 怀邑大王庙:应长房绪春 桐南大枫树:应二房荣周庆发等 贵池戴家洲:应二房有元有忠等 贵池殷家汇:应二房庆春 安庆府城内:应二房荣顺荣耀等 宁国县:应二房荣富 枞阳镇:应二房怀德堂国辅 泾县南门:应三房子义 怀邑白麟坂:应三房宏南等 南陵县马家镇:应三房宏宪 皖省城内:应三房宏明 桐南石塘保:应三房廷宁 休宁县丹阳:应经公观富 霍山县吴家冲:应经公先良 怀邑宣团寺保:应经公庆福宏祥等 涡阳:应经公德春 怀邑西门外:德二公长泰 舒城县安菜山:德二公宏发 舒城县西路邱家山:德二公明贵 怀邑籴家桥保:德二公志元 桐南姥山保:德二公炳芳 怀邑九郎保西山咀:德二公宝树 桐南黄村圩:寿二公来章 桐南长河口:寿二公泽仪 桐南花山保:寿二公明发 桐南黄泥冈保:寿二公绪华 桐南石矶头:寿二公余积 桐南黄村圩:寿二公春启 桐南黄花保:寿二公正信 桐南黄花保:寿二公启祥 桐南石矶头:寿二公祯祥 枞阳镇:寿三公祥发
广平世系: 1. 伯符(世居廣平,初名喬。周成王時封“程伯”,居程國,今河南洛陽上程聚一帶。)
2. 廩丁
3. 仲壬
4. 子臧
5. 休父(周宣王大司馬。平淮夷有功,進“安定侯”。娶安定胡開國之女。二子:仲庚、仲辛)
6. 仲辛(襲安定侯。配崇氏,子:黑肱)
7. 黑肱 8. 君識
9. 應
10. 公龕
11. 撫(周頃王卿。)
12. 思陵(周匡王司馬。)
13. 德邈
14. 嬰(保趙孤文子。晉封忠誠君。) 15. 伯先(封任誠君。遷廣平肥鄉。配遊氏,二子:叔澤、叔本)
16. 叔本(名文覲,字子華。博學通墳典,聚徒著書,號“程子”。曾路遇孔子,傾蓋而語,甚歡。配薑氏,子:會。)
17. 會(字子元,趙邯鄲都尉,死于獻侯之難。配薑氏,三子:括、繁、辨)
18. 括(趙大司馬,配李氏。子:叔虎。)
19. 叔虎(司空。配薑氏,子:景遂)
20. 景遂(大司寇。配李氏,四子:逸、遏、述、遠)
21. 遠(趙車右將軍,死沙丘之難。配袁氏,二子:瑋、彪)
22. 瑋(趙典謁。二子:願、愨)
23. 愨(司徒,配吳氏。子:珍和)
24. 珍和(子:黑)
25. 黑(字于智,又作智遷。從漢高祖征戰有功,封“曆侯”,封地在信都縣(今河北省冀縣一帶),食邑千戶,諡曰“簡”。配李氏,二子:厘、整)
26. 整(字令修,漢文帝封徹侯,拜兗州牧。配張氏,二子:元則、元嘉)
27. 元則(字不識,漢文帝廣平太守,景帝封陽陵侯。配馬氏。子:玄通)
28. 玄通(漢武帝擢關內侯,四世同居,帝詔旌之立孝義縣名,封“孝義侯”。配張氏,子:翔)
29. 翔(字文羽,襲侯。二子:泰、保)
30. 泰(又作僧泰,字彥通,漢元帝封“廣平侯”。曾修譜。配遊氏,二子:永、康)
31. 康(配王氏,子:君縉)
32. 君縉(漢平帝安平太守,封“都亭侯”。配渤海徐真女,二子:文尚、文爽)
33. 文爽(漢河東太守,光武帝彭城太守。配王氏,四子:孝集、孝寵、孝睦、孝隆)
34. 孝寵(漢和帝信威將軍,又作“信武將軍”。子:公似)
35. 公似(又作“公嗣”。字有時。受海西學,有名于時。李固辟爲掾。官至殿前太尉,配晁氏。子:炅)
36. 炅(又作“炅少”。漢新安太守、弘農太守。配尹氏。二子:伯洪、伯盛)
37. 伯盛(劉表辟爲從事官、武陵太守。配吳氏,三子:奢、績、超)
38. 奢(雍州刺史。封“漢陽侯”。避難東阿。配應氏。二子:元起、元昱)
39. 元昱(字仲德。初名立,曹操加日於上曰“昱”。漢奮威將軍,“安國亭侯”。魏追贈“車騎大將軍”,黃初四年進“安鄉侯”,諡“肅”。遷洛陽。三子:武、槿、建)
40. 建(字道福,《魏書》載名“延”。左司馬,青州刺史,南陽太守、歸郡續譜。子:曉)
41. 曉(字季眀,魏嘉平中,黃門侍郎。遷汝南太守。有別集三卷。配趙氏,二子:智達、智徹)
42. 智徹(晉信威將軍。泰始二年馮翊太守。配天水薑廣女,三子:咸、衛、延)
43. 延(字彥休。晉“東阿侯”。娶太原王修女,二子:恢、牧)
44. 牧(字仁幽。初爲黃門郎,後爲成都王左司馬、青州刺史。娶天水尹珍女。二:元標、元譚)
新安世系 新安一世 伯符45世 元譚(字會普,娶東海徐進女。生東漢延熙乙丑。東晉大興二年,渡江仕元帝,初爲江陽守,遷襄州刺史,明年持節新安太守。永昌元年代還,爲百姓請留。太甯三年,卒于任上,享年八十一歲。葬郡西二十三都十裏牌。宋追封忠佑公。二子:彪、超)
新安二世 超(寧遠護軍,娶清河張覲之女,封趙國夫人。二子:榮、馮)
新安三世 馮(又名韶,字弘紀。合浦太守。娶遊氏,三子:廣、信、豐)
新安四世 豐(晉桓溫以爲陳留內史。三子:景通、景平、景秀)
新安五世 景秀(字道惠。晉荊州刺史。五子:元鎮、元歆、元雅、元實、元政)
新安六世 元政(豫章太守,娶廣平遊氏。八子:寶昌、寶眀、寶俊、寶雲、寶季、寶信、寶真、寶熊)
新安七世 寶雲(字天祚,宋吳郡太守,輔國將軍。配王氏。三子:法曉、法通、法達)
新安八世 法曉(字邕之。宋授海寧令,因父功封“義亭侯”。子:隱雋)
新安九世 隱雋(名修,字德士。齊龍襄將軍、“始興伯”,尚齊公主。三子:道宗、道樂、道業)
新安十世 道樂(齊都官尚書。配張氏,三子:次茂、次恭、次芮)
新安十一世 次茂(梁征勇長史,轉眀太子家令。配何氏。二子:覺、詧)
新安十二世 詧(梁少監。幼能文賦詩。作《東笠賦》。配沈氏,子:寶惠)
新安十三世 寶惠(梁太學博士、新安郡儀曹掾。墓在歙縣永豐鄉。配胡氏,五子:靈洗、靈溥、靈瀟、靈浩、靈澈)
新安十四世 靈洗(字玄滌,梁海寧縣簧墩人。侯景叛亂時,組織黟、歙、休諸縣的鄉民武裝抗拒侯景亂兵,保障了新安郡的百姓,被梁元帝任命爲譙州刺史,兼領新安郡太守。陳代梁後,歸順陳,被陳武帝任命爲蘭陵太守,封遂安縣侯。後又因軍功而升任南豫州刺史、左騎將軍、中護軍、雲麾將軍等職,並封重安縣公。光大二年,卒于州,時年五十五。贈鎮西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諡曰忠壯。太建四年,詔配享高祖廟庭。夫人董氏生五子,妾劉氏、李氏、王氏生十七子。二十二子:文季、文禎、文華、文慎、文粲、文秀、 文和、文恭、文幹、文翼、文曾、文肅、文奇、文瑾、文養、文愷、文瑤、文琮、文藻、文震、文曉、文瓚)
新安十五世 文季(字少卿。陳開府儀同三司,爲持節、都督譙州諸軍事、安遠將軍、譙州刺史。又督北徐仁州諸軍事、北徐州刺史。討北周敗績,太建十一年死于長安獄中。陳後主詔贈散騎常侍,重安縣侯,邑千戶。以子爵封夫人向氏。十二子:子承、子響、子同、子俊、子廉、子敬、子澄、子琳、子桂、子猷、子思、子元)
新安十六世 子響(《陳書》作饗。陳襲重安縣侯,邑一千戶。娶陸氏,繼平氏。三子:翻、詡、育)
新安十七世 詡(字幼虞。精通五經,長於易學。娶蘭陵蕭氏。二子:公顥、公顕)
新安十八世 公顥(娶劉氏。二子:絢、綸)
新安十九世 絢(娶岑氏。二子:南金、南銳)
新安二十世 南金(字楚貢。開元中爲長林令。二子:元皓、元諫)
新安二十一世 元諫(字仲幾,開元二十七年進士,密州刺史。子:季隨)
新安二十二世 季隨(字公執。天寶十四年進士,監察禦史。安史之亂避難江東。娶薑氏。子:繹)
新安二十三世 繹(字文純。二子:西范、昔範)
新安二十四世 昔范(字子齊。元和十四年進士。娶胡氏。三子:秉彜、匡柔、行褒)
新安二十五世 行褒(字穀神。咨議大夫。娶居氏。四子:諒、幹、纂、翰)
新安二十六世 纂(字思襲,自號逍遙子。享年九十一歲。四子:瓊、璿、珍、璊)
新安二十七世 瓊(指揮使。二子:嵩、岑)
新安二十八世 岑(字象沖,官南康太守,妣周氏夫人,生子播。)
新安二十九世 播(字仁德,官密州刺史,妣吳氏夫人,生子二:行之、百之)
新安三十世 百之(字宗邁,右副都禦史,妣鄭氏夫人,生子二:承載、承鐸)
新安三十一世 承鐸(號警齋,太常寺少卿,妣朱氏夫人,生子二:寵、榖)備註:原譜“榖”字中“禾”作“玉”。
新安三十二世 榖(字端恪,光祿寺少卿,妣衛氏夫人,生子三:之才、審才、彥國)
新安三十三世 審才(字優裕,鴻臚寺卿,妣蔣氏夫人,生子:皓)
新安三十四世 皓(號潔齋,太常寺卿,妣秦氏夫人,生子:瑋)
新安三十五世 瑋(字魁玉,爲彭澤縣令,妣楊氏夫人,生子二:袞、通)
新安三十六世 袞(字君錫,國子監祭酒,妣劉氏夫人,生子三:放、孜、牧) 通(字達道,官潮州刺史,妣詹氏夫人,生子二:盛、度)
新安三十七世 放(字曠遠,邑庠生,妣甘氏夫人,生子一:清一) 孜(字勤士,國學生,妣何氏夫人,生子二:柱、楫) 牧(字循吏,歲貢生,妣姚氏夫人,生子三:楷、柄、標) 盛(字興周,爲通州主簿,妣金氏夫人,生子一:源) 度(號靜庵,明洪武進士,妣方氏夫人,生子一:福一)
新安三十八世 清一(號淡齋,邑庠生,妣許氏夫人,生子二:六二、宗三) 楫(字濟可,遷桐邑馬頭山青廟堂之始祖,妣方氏夫人,生子二:子煵、子和)备注:桐城伊洛堂谱载楫始迁桐城,居土桥,生子二:有常、有善。至二世有常居桐城西门。而且以楫为伯符81世(元谭为伯符四十五世,灵洗为元谭十三世?)待考! 楷(字文苑,南闈鄉試舉人,妣江氏夫人,生子一:應宰) 柄(號權可,遷桐邑小龍灣程家塝之始祖,妣劉氏夫人,生子二:應雷、應經) 標(號名以,遷桐邑繆家山始祖,妣甘氏夫人,生子二:德一(失傳)、德二) 福一(號靜堂。遷桐邑黃村圩始祖。妣何氏夫人,生子二:壽二、壽三)
新安三十九世 六二(偕弟宗三攜清一公之孫世華遷懷邑野鴨塘程家沖始祖。妣陳氏夫人,生子一:勝) 子和(號善泰。妣宣氏夫人,生子二:忠、雍) 應宰(號滌庵,妣張氏夫人,生子一:道敏) 應雷(號省齋,字岩卿,妣劉氏夫人,生子三:道見、道先、道元) 應經(號沖齋,妣方氏夫人,生子一:道明) 德二(號耐齋,妣劉氏夫人,生子一:道慶) 壽二(號錦樹,妣許氏夫人,生子七:勝祖、招弟、勝初、允勝、勝榮、勝宗、勝隆) 壽三(字伯梅,號榕樹,即宗泗公之始祖。妣方氏夫人,生子四:鼓、瑟、吹、笙)
續修宗譜敘 宋儒雲:宗法明而後家道正。有明甯陵呂氏聞其義,謂:“人一身統四肢,一肢統五指。木以株統,榦以幹統枝,以枝統葉;百穀以莖統穗,以穗統莖【原文(禾尊)】統粒。蓋同根一脈,聯屬成體,宗法修明,良不越是”。吾族受姓肇基程伯,逮今凡數千年,一望于廣平,再望于安定,三望於新安。南北兩宗,派分枝析,至遷我皖桐之祖,則應雷、壽二、應經、子和、仁高、德二、應宰諸公。始墾闢草萊,租荼忘苦,嗣是散處於小龍灣、黃村圩、青廟堂、繆家山等處,其星羅棋佈,孰非新安之苗裔乎? 國朝芳朝公訂會同之系,收渙散也;應崐公追紀簧墩之原,追自出也;列肆公延龍嶺之緒,衍支流也。鴻才顯爵,間世靡曠,詵匕繩繩,以迄於今,天下皆知有皖桐程氏。夫程氏豈皖桐一隅能盡哉?殆甯陵呂氏所謂同根一脈,聯屬成體,譜法修而宗法自明也。宗法既明,象道自正,則修譜顧不及匕歟。同治癸酉,邦彥公續修宗譜,參用廬陵眉山之法,紀載甚詳。光陰荏苒,曾不轉瞬而又更三十寒暑矣。繼邦彥而起者非異人,任積三十年之久,子孫繁盛,保無有浸疏浸遠,視同體者若路人。先伊川之言曰:“睦宗族厚風俗,使人不忘本,在明譜系而已”。勳蓋有志於此,而未逮也。庚子京津之變,假旋門裏,屢拜寢廟,時各房首事等以修家譜之役相屬。勳正擬摫銛,適有粵西之行,未果。甲辰參膺督剿,戎馬倥傯,軍書旁午未睱及此,顧亦惓上於胸,不能少釋。延今年秋,奉諱旋裏而譜已修端,壽諸梨棗矣,爲之忻怏者累日。先是督修亦召旭東,旭東宦金陵未及與事。勳與旭東掠人之美,匕譜牒昭示來茲,甚何敢罔受爲之序雲。 光緒三十一年歲次乙巳冬十月 誥授光祿大夫建威將軍 賞戴花翎 奏派督剿廣西全省軍務 工部屯田司員外郎江蘇省即補道兼襲男爵 加六級 十六世孫建勳謹識
说明: 1.桐城程姓居里:马头山、县西门、古塘、松山、黄马河、龙山、黄村圩、双港铺、龙城山、大洼口、缪家山等等。 古塘、黄村圩、大洼口、缪家山等地应该是现在的枞阳县。我们“孔孟自锡,伊洛传芳”的字辈的族人居住的是大洼口(今枞阳县会宫乡建设村大华祖,也是祠堂所在地。) 2.程建勋是程学启的侄儿,落款为十六世孙,但是确没有著名是哪位始祖。我查找该谱没有找到程建勋以及程学启。 3.在众多的谱序中好不容易找到一句话:朝一公居大洼口;同样也没有找到朝一公在该谱的位置。不知道是时间缘故还是我们枞阳会宫安凤岭(大洼口)没有参与这个谱(我们的字辈何该谱不一致,该谱从十一世起:宗士列大廷,荣庆宏先绪;华国秉忠良,传家敦礼义。十八世为“宏”,我族十八世为“孔”,余下都不同:“孔孟自锡,伊洛传芳”),只是程建勋作序而已。 4. 桐城始祖以前世系,琼公以下摘自该谱,琼公以上参考各谱资料汇编。 5.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家谱阅览室在老的北京图书馆,现在国家图书馆分馆,地址在文津街7号,北海公园南门西侧,可以乘坐5、14、101、103、109、814、846、124路公交车到北海站或府右街站。电话010-6612685 66175547 6.善本家谱资料在国家图书馆新馆,中关村南大街(在紫竹院公园附近),公交车专门有一站,名叫国家图书馆站,或简称北图站。
程璟 2005-11-23 在国图查谱 2006-01-02于西安初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