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9166
- 积分
- 547
- 威望
- 15804
- 桐币
- 0
- 激情
- 289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176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3-10-25
桐网贡生
- 积分
- 547
鲜花( 0) 鸡蛋( 0)
|
[size=4]不知从何时起,中国人有了过年的传统,也不知从何时起,有了“春节”这个词,只知道在古时,春节也是被称作元旦的,“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即新年的第一个早晨。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为了“行夏历,顺农时,从西历,便统计”,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使用公历。于是“元旦”却成了公历新年的第一天代称,而农历的正月初一便这样被锁定称为“春节”。即使在古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春节,也有着不同的含义。汉代,人们把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而在南北朝时,人们则将整个春季称为春节。 几千年深厚积淀的春节文化,庆贺方式花样百出,贴对联,放鞭炮,吃团圆…..其乐融融,其情温温,无不烘托出一片“和”气。国和,家和,人也和;天顺,地顺,事亦顺。在家乡桐城,关于过年有种说法,“不管有钱没钱,都要回家过年。”于是经不住这千里外的无声呼唤,年前的某天,便紧紧忙忙,打点行囊,风尘仆仆,赶出了候车室,拎着大包小包,带着满脸期待,一头扎进了回家的火车。在经过漫长一宿等待后,第二天准时回到了家乡。 在家的几天,老规矩,串门,逛街,吃酒,陪友,没听到什么大是大非,也没碰到什么大喜大悲,平平常常的过完这个年。偶尔见到一两新鲜事,便默记下来。无心的所见,无意的猜测,若是曲解了,也就一哂而过吧
一 狗叫与乞讨 回家征程的最后,是一条百来米长的机耕路,记得路旁以前都是水稻田,现在却种上了水芹菜,水芹的营养价值虽高,味道也不错,但在外地竟默默无闻。家乡冬天的水芹,由于其根部白如雪,脆如玉,所以也被叫为白老,与打春后的“青老”相对而名。一路上见到不少农民,站在冰刺入骨的小河沟里,手里握着一把刚从泥眼里抠出的“白老”,抖一抖,颤一颤,外面的泥巴便很快冲洗干净,露出了本来面目。从他们的表情不难猜测,这样一大把娇滴滴的芹菜应能卖个好价钱。 路上碰到几个熟人,不等我开口,便先打起招呼了,我则将早已准备好的一支烟递了过去。就这样走到了家门口,一包烟散得也差不多,不料却被只畜牲吓了一跳:家里养的一条狗,拼老命似的冲着我吼起来,搞得我都不敢进门了。“生人到,狗来叫”,由于这狗是我走后养的,当然也就不认识我这个生主人。更没想到的是家中的狗一叫,全屋基窝的狗都跟着叫了起来,这边音停,那边声起,气势颇为壮观。去年也不知刮了哪门子风,怎么家家户户都养起了狗,难道狗年养条狗图个好兆头?还是家家户户有个小金库,怕梁上君子夜来光顾? 说道梁上君子,真要让人咬牙切齿,正月上街凑热闹,在市中心最繁华的一条路旁,看到几个特殊的乞讨者。一个汉子,三十来岁,衣着还算整洁,坐在路旁的台阶上,脸却深深的埋进自己的手里,怀里抱着一个看似熟睡的孩子,旁边则有个妇女斜靠在他肩上,脸也看不到。男的前面地上压着张纸,纸上歪歪斜斜的写着:“路遇贵地,财物钱包被盗,望好心人给点回家路费”。路上行人纷纷解囊相助,一角一元的硬币纸币像下饺子一样掉到纸上。情景很令人感动,感叹家乡民风的淳朴,感叹世上好人多多。只是感叹之余,想怨下什么?失主的粗心大意?做贼的铤而走险?抓小偷的办事不力?还是?
二 走廊桥与下残棋
桐城很小,一个下午基本上就能走遍市中心的几条街,只是一个人在这样一个不算繁华也算不精致的街上闲逛,有点无所适从。于是喊上了也是刚从外乡回来的少时学友,一路唠嗑着,从北大街走到东大街,又沿着龙眠河爬上了新廊桥。既怀古,又谈今,学足了古代的士子样,就差身上没有穿一袭长衫了。 老街因为以前印象不是太深,看不出变化在哪,如果说这里还有多少古迹的话,街心横躺着的麻石条,以及偶尔能见到的一两间朽得摇摇欲坠的木阁楼,勉强能算个数,倒是有一样东西,传了几千年还没丢,现在有,将来还会一直有的,就是大门上“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这几个红纸黑字。 至于龙眠河上的新廊桥,我于建筑懂得不多,不意多说,远观此桥,还算凑和,贵气,喜气,古雅,清静。不过桥下水不多,光秃秃的河床,生机难见,未免遗憾,如若溪声涟涟,水影清清,鱼儿桥下戏,佳人拦上倚 ,定会让人惊艳一下 。其实廊桥,是真正的民间公共建筑,廊桥内除 设凉凳供人歇息外,有的还是热闹的摊贩聚集地。这座廊桥是单层六亭式建筑,从头到尾有百米长,应该是以后夏日乘凉的好去处。但桥的作用似乎没完全发挥。那日在廊桥上,除了一两个东张西望,一看就知道和我们一样从外乡赶回来看新鲜的年轻人之外,没见到几个经过的人。后来的某日,听某位在桐资深网友介绍,这座桥最终成形的与当初设计的有点出入,施工时撤去了一项不必要的景观,省下了一笔不小的开支,不禁也赞许下这务实的做法。 大街上有两样东西,给人印象颇深。一是音像店里,铺天盖地播出的黄梅戏,这恐怕是最原汁原味的家乡的年味了。还有一个有意思现象,那就是当街下象棋的也不少,并且总引来一群路人的围观。市中心的那个“飞天”雕像底下,一直记得年边总有人摆残棋,围观的大多是中年男人,手里抱着个茶杯,在旁边小心的指指点点。连市民休闲都这么有文化氛围,不能奇怪这里曾出过一个象棋界的“大将”了。
所遇,所见的都是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在这也学学一位朋友的不论人非,只谈物是之说。该走时还要走,对于家乡,又留下了这些乡土印象。
[/size]
[此帖子已被 叶落知秋 在 2006-2-9 23:55:54 编辑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