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6-4-5 16:04:09
|
显示全部楼层
[size=3]吴樾 吴樾(1878——1905),字梦霞,一作孟侠。吴樾父尔康,有5子,吴樾居四。樾家境清贫,8岁丧母,父外出谋生,靠兄抚养。樾幼时常喜聚村童以牛为马,或泛木盆于池塘中,作水陆战游戏,每次必决胜负而后已。读书甚聪敏,喜诵古文辞,尤好读史。“每读明史,朗诵长吟,感叹唏嘘不能置”。12岁起参加童子试,6次应试而不第,遂放弃科举业。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吴樾到上海,考入“广方言馆”。当时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清廷与外国订立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国家正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吴樾悲愤交加,毅然离沪北上,寻求救国救民之道。光绪二十八年,经吴汝纶介绍,入保定直隶高等师范学堂。光绪二十九年,得邹容所写的反清书籍《革命军》,反复阅读,受到启发。这年暑假省亲,吴樾与马鸿亮、金慰农、金燕生几位同学取道上海,拜会陈独秀和在上海的一些革命志士。后又读《警世钟》、《孙逸仙》、《自由血》、《黄帝魂》、《新广东》、《新湖南》、《广长舌》、《攘书》、《近世中国秘史》和《中国白话报》等书刊,思想有了很大变化。他目睹戊戌变法之失败、义和团农民革命被镇压,从而认识到解放中国,不能走康有为、梁启超改良者的路线,必先推翻满清,彻底革命。 吴樾在保定高等师范学堂就读期间,与同乡杨醒余等人创办“旅保两江公学”,借以培养革命人才,联络革命志士。后又创办《直隶白话报》,宣传革命。光绪三十年,吴樾会见革命党人赵声,共商反清革命行动,各抒己见,无不志同道合。又由赵声介绍结识杨毓麟,在杨的主持下,成立“北方暗杀团”,吴樾任支部长。当时,有些革命者在策动起义遭挫折以后,转而主张进行恐怖活动,暗杀之风一时大盛。吴樾等人遂确定以满清贵族、户部侍郎铁良为暗杀团的第一个目标。吴樾作《暗杀时代》一书,书中包括“暗杀主义”、“复仇主义”、“革命起义”、“揭铁良之罪状”、“敬告我同胞”、“复妻书”、“与章太炎书”、“致同志某君书”共13篇,长逾万言,说明刺杀铁良的意义和决心。樾典卖衣物,购置日本手枪,并与杨毓麟、胡瑛一起试制炸弹,决心以身报国。 光绪三十一年七月,清廷为欺骗人民,扬言预备立宪,并派载泽、端方、绍英、戴鸣慈、徐世昌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为揭穿清政府这一骗局,吴樾决定把暗杀铁良改为暗杀载泽等人。于是樾潜入前门外桐城会馆,密议行动计划,作《意见书》及绝命书数封,痛斥立宪谬说及清廷玩弄立宪阴谋以欺骗人民的用心,表示自己杀身成仁义无反顾的决心。九月二十四日,吴樾怀揣炸弹,赶往北京正阳门火车站,乔装官方仆从登上五大臣专车。登车后,五大臣随从诘问甚急,他恐事泄,急执炸弹准备投掷,不料弹未出怀,遂爆炸。29岁的吴樾以身殉难,绍英、载泽受伤,各大臣及仆从魂飞魄散,逃返京寓,不敢复出。吴樾牺牲时,腹破肠穿,手足齐断,面目模糊,他向清廷投出的第一枚炸弹,唤醒了国人。 吴樾殉难后,朝廷不知其为谁,陈尸数日,无人认领。后经月余,侦缉人员拿照片至桐城会馆,一小女孩看见,失声惊呼:“这是在试馆住过的吴老爷!”这才弄清吴樾的身份,吴樾之名遂闻于天下。袁世凯因吴樾系直隶高校学生,怕声张出去,对他不利,一面派人到京,销毁烈士留下来的一切东西,一面将烈士的名字去“木”字旁,向朝廷报案,含糊了结。光绪三十二年四月,民报增刊《天讨》号,刊载了吴樾《暗杀时代》和《意见书》,及死难前致章炳麟和他的未婚妻的绝命书。吴樾的爱国献身精神,极大地鼓舞了革命党人的反清斗志。辛亥革命后一年(1912年),由其弟吴楚(季膏)北上迎柩回皖,安葬在安庆西门外鸭儿塘东岸山岗上,与马炮营牺牲诸烈士墓合称为“九烈士墓”,孙中山先生为之撰写祭文。文中有“爱国吴君,奋力一掷,戊申义军,跃武挥戈”等句。为纪念他,安庆有“烈士祠”、“吴樾街”和“吴樾公园”;桐城有“孟侠镇”和“孟侠中学”。 [/size]
[此帖子已被 快雨堂 在 2006-4-6 21:11:19 编辑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