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617|回复: 13

汉族--习俗

[复制链接]

1

主题

8

回帖

9

积分

文都童生

Rank: 1

积分
9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4-6 13:0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ont=华文中宋][size=3]节日习俗
贮财

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民间在除夕之夜,家中一切物件皆视为 “财”都宜“贮”之,以保来年财源滚滚,吉利昌盛。

抢银水

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川东一带、川西一带。每年正月初一这天,人们争 相早起担井水,称为抢银水。民间认为:谁最早担回水,谁这一年就会最兴旺 发达。满缸清银水,象征财源涌进。有的地方还用抢回的银水烧茶,献于堂屋 的神龛之下,祈求神灵保佑发财。

烧头香

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四川部分地区。旧时春节期间,人们习惯于到寺庙 上香。大年初一,许多人竟相赶早,争着到届里上第一柱香,认为这样可带来 好运。

成都灯公

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成都地区。每年春节前后举行。早在唐代,成都便 已流行元宵赏灯的习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产后,成都灯会集中到青羊宫举办。 一年一次,新灯会在保留原来灯节特色基础上,从品种、式样、规模、影响等 方面都大大发展了,成为春节期间人们游乐的重要去处.

自贡恐龙灯会

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自贡地区。每年春节前后举行。届时,自贡市人民 公园内灯火辉煌,热闹非凡。在灯会使用的灯具中有传统的纸扎彩灯、绢花彩 灯、玻璃彩灯,还有运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制造的瓷器彩灯、霓虹彩灯、水下彩 灯、低压流水灯、气体放电灯、程序控制灯等。内容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 影视故事、民风民俗和科幻人物等。彩灯造形中,恐龙的形式是必不可少的, 且最具特色和魅力,并蜚声海内外。亥习俗现仍流行。

成都花会

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成都地区。每年春天举行。由成都花市演变而来。 成都花市在唐宁时便十分兴盛,举办日期为农历二月十五日,民间认为这一天 是百花的生日,百花盛开,最堪游赏。届时,远近的花农们把自已精心培育的 名花异卉运到成都,集中展览和出售。花会期间,成都及附近区县的名小吃均 入园摆摊设点,供游人品尝。

雨水节回娘屋

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川西一带。民间到了雨水节,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 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 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 处,据说,这样可保尽快怀孕生子。该俗现仍在农村流行。

梓潼庙会

汉族节日习俗。又称梓潼大庙庙会。流行于梓潼县一带。每年农历的二月 和八月的初一至十五日先后举办两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庙会一度被禁 止。80年代以来,该习俗重新流传,活动内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以观赏和 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娱活动及旅游观光为主。

春社踩桥

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安县瞧水一带,每年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届时, 来自德阳、绵阳、什邡、北川、江油、茂县等地的群众,汇聚于瞧水场,到太 平桥进行踩桥活动。

信仰习俗
祭杜主

汉族信仰习俗。流行于川西平原等地。相传,蜀国开国国王杜宇,号望帝, 归隐西山后化为杜鹃。杜鹃为提醒人们不忘农时而号鸣,直至“啼血”。人们 感今他教民务农有功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和七月初一祭祀他。今郫县城南有他 和丛帝的陵墓,称望丛祠。每到祭之日,人们便纷纷赶来开展祭祀活动,同时, 赛歌跳舞,演戏娱乐,十分热闹。在川西平原等地,当杜鹃鸣叫时,人们便认 为这是望帝在提醒大家莫误农时。

祭蚕虫

汉族信仰习俗。流行于川西平原一带。相传,蜀中开国国王蚕丛教民养蚕, 每年做金蚕数千头,送给百姓,凡得到金蚕的人家,养蚕一定获得丰收。他死 后,人们因感恩而祭祀他。

药王菩萨

药王是民间对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尊称。孙思邈本是京兆华原人。精通医药,医 德高尚。所著《备急千金要方》30卷,合方论5300首,被喻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 百科全书之一。四川紧邻陕西,孙思邈两次入川行医并采药炼丹,其影响遍及全川。 故四川民间供祀药王的普遍程度在全国颇为著名。许多著名中药店堂。如同仁堂等 均敬奉药王塑像。四川各地如新都、广元、三台、蓬溪、石术等地均有药王届,将 孙思邈作为药王菩萨供祀。

宝光寺数罗汉

汉族信仰习俗。流行于新都县一带。位于县城的宝光寺罗汉堂内有各种塑 像577尊。来此上香和浏览的人们,都习惯要去数罗汉。踏进门槛第一步若为左 脚,便从左数起,如为右脚,便从右脚数起。数到与自己年龄数字相同的那尊 罗汉,以它的善恶美丑来判断自己是否有福。

贿耳目神

汉族信仰习俗。流行于四川部分地区。耳目神即灶神。民间以为灶神是玉 皇大帝的耳目,其职责是专门观察人间发生的事情,然后上奏天庭。为使其不 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坏话,给人间带来祸殃,人们每逢农历腊月二十四日晚便燃 香点烛,贿以酒肉,计好于他。

除夕祭树

汉族信仰习俗。流传于岳池县一带。每年除夕之夜,各家饭菜端上桌后, 首先敬神供祖,接着将每样饭菜取一点出来,切细和匀后,由家长用盘子或小 簸箕端到最大最好的一棵树前祭树。据说,这样来年果树能花繁果丰,带来滚 滚财源。祭树后,全家才围着桌子吃团年饭。

郊天

汉族信仰习俗。流行于川东渠县一带。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夜,各村农户 皆在村外南野外设置香案,摆上供品,焚香明烛,向上天跪拜叩首,祈求五谷 丰收,人丁兴旺。祭毕,观察天象及其及变化,以此预测来年庄稼丰歉。

烧袱子

汉族信仰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由烧纸钱演化而来。民间在每年农历七 月十五日祭祖或平常祭奠亡灵时,都要烧袱子。意在寄钱给祖先亡灵,好让他 们在阴间有钱用,更好地庇佑子孙。

庆坛

汉族信仰。流行于四川大部分地区。旧时,人们常将住宅或庙宇里旧有的 一块石头一截磉磴奉为神灵,知名人士为坛神。逢年过节要向其烧香化纸,在 上面淋鸡血祭祀。平时,不准儿童、鸡犬去践踏。遇有灾疾瘟疫,或为求吉利, 要请僧道术士跳神“庆坛”。

下阴

汉族信仰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意即下到阴间与鬼魂沟通。主持者为端 公、道士、巫婆等术士。如久病不愈或诸事不顺等,便需举行此仪式,向亡灵 询部原因及解决方法。

画符水

汉族信仰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如遇家人生病,请巫师来家举行此仪式。 打一碗清水,巫师用手指在水中比划符,口中念诵咒语,声称如此这般水中已 有灵,病人喝了能除疾病。



  

社会习俗
走人户

汉族社会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民间凡遇年节或婚嫁、新居落成 等情况。都要到亲戚家串门探望,称为走人户。届时,一般要带上猪肉、 点心、酒等礼物,穿上平时舍不得的衣服前往。主人家割肉买酒,热情 款待。

春倌说春

汉族社会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时间在春节前后。旧时的春倌头 戴乌纱帽,身着官服,左手执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现在的春倌,装 束与普通人一样,不同的是身背一根放牛鞭子。他们爬山涉水,走乡串 户,每到一地,便编一些吉利的歌谣演唱。说唱完毕,将一张红纸印制 的检牛图送给主人家。说检结束后,户主要送些钱币给检倌,以作报酬。

拜把子

旧时汉族社会交际习俗。又称结盟、结拜、换帖等。流行于四川各 地。基于共同利益的个人或集团,以磕头换帖、同饮血酒、对天盟誓的 方式结为兄弟,以共同的信仰和誓言来约束和维护共同的利益关系。

送节礼

汉族交际习俗。流行于四川和地。民间凡遇春节、端午、中秋等重 大节日,嫁出去的女儿携女婿,分家另过的儿子携媳妇,带上礼物回家 拜望父母。亲朋好友之间也在上述节日期间互相拜节送礼。该习俗现仍 流行,只是所送礼物随时代发展已有变化。

学三年跟三年

汉族社会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旧时投师学艺一般需三年时间。 按习俗,三年之中,师傅只管徒弟伙食,会给少量衣鞋钱和剃头钱,不 给工钱,徒弟出工得的工钱也归师傅。三年期满后,许多徒弟还要跟三 年才能独立谋生。这三年里,徒弟相当于半个工人,有一定收入。

办出师酒

汉族社会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技师学艺满三年后,如果所学技 术已过关,征得师傅同意,便可“出师”。届时,徒弟要大办“出师酒”, 请行内有名气的人来参加,祭祀行业祖师神,酬谢师傅的教艺之恩。徒 弟给师傅叩头,送给师傅衣帽鞋袜;师傅退还投师文约,对徒弟说此些 祝愿的话。按规矩,无钱谢师、未办出师酒的,不能算出师。

隔代同姓

汉族社会习俗。流行于犍为县罗城、定文、寿保等乡镇。这一带张 姓和吴姓中,保留着隔代同姓的习俗。为了使香火不断,便采取了隔代 同姓的办法



  
住宿习俗








龙门口

汉族居住习俗。又称龙门子。流行于四川各地。指四合院总进出口处修建的与院子 相连的建筑。形式似亭非亭,似坊非坊,大小如一间屋子,不住人,只供人进出,可堆 放农具。旧时,墙上多给制或雕塑二龙抢宝之类图案,有的将檐挑、匾座雕成两条张口 含珠的龙头,含驱邪纳吉之意。现多改绘山水、青松一类图画,门匾上书写“吉袢”、 “幽居”等字梓。

踩门

汉族居住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民间修房建宅,在安装大门时举行此仪式。届时, 将刚安装好的大门关好,主人立于屋内,由一位德高望重、福寿双全的人来踩门。踩门 人手端大茶盘,盘内放红枣、核桃、硬币等物。他走近大门时,主人将门打开,恭敬地 将其迎进屋。踩门人一边进门,一边口念颂词,内容是“踩福门,踩祥门”、“启福门, 启祥门”之类。颂毕,将盘内的红枣、核桃、硬币等物撒向屋中,象征财富福寿滚滚来。 至此,新屋才算正式落成。

挂吞口

汉族居住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民间修房建宅,如果通常的冲煞不能避开,正门 朝向不太吉利,那就要在门前悬挂吞口,以避煞星。吞口,为一夸张变形的人头像,其 貌威武勇敢,眼大鼻圆,口衔一柄七星宝剑。据传,此头像有镇宅驱邪作用。

送锅碗

汉族迁居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女儿出嫁后,遇以下两种情况娘家要送去锅、碗、 瓢、盆、筷等常用炊具:女儿、女婿与父母、兄弟分家,另起炉灶生活;女儿、女婿自 已修建的新居落成。



生产习俗

开秧门

  汉族生产习俗。流行于川西平原等地。每年到栽秧时节,民间习惯把栽秧的 第一天称为开秧门。届时,人们推选一个栽秧技术好、身体强壮的人先下田“打 线”,作为示范。待他栽过10多个横后,人们才依次从行边下田跟着栽。如栽秧 队伍中技术好的人多,便会出现你争我赶的热闹场面。

栽秧酒

汉族生产习俗。流行于四川大部分地区。每年栽秧时节,主人家要请帮忙的 人吃栽秧酒,届时,主人卖回新鲜菜并把早以准备好的菜肴端出来盛情招待栽秧 者。栽秧酒自晨至晚吃五餐,早、中、晚三次正餐之外的称为幺台。当太阳当顶 时,主人一边说笑,议论谁栽得好,主人则殷勤劝食。洒足饭饱后吸一袋烟又下 田栽秧。如果栽秧酒吃得不满意。栽秧人会给主人添麻烦,以示处罚。

薅草锣鼓

汉族及土家族习俗。以称薅秧锣鼓、薅草歌、打闹等。流行于大部份地区。 他门唱的内容不拘一格,见啥唱啥,以不重复为好。看见劳动效率高的,歌师便 唱歌赞扬;见劳动不认真的,便进行善意的批评;发现有有掉了队,便唱歌鼓劲。

守秋

流行于四川部分偏僻山区。庄稼成熟季节,为防止野猪、狗熊、 猴子等野兽糟踏庄稼,同村落的山民便自发地组织起来守护成熟的庄稼,用几根 木棒搭起“人”字形棚架,铺上茅草或竹桠子,内设床架,用于睡觉休息。棚子 一般搭于高处,便于观望。守秋人一旦发现野兽,便吹号名角,大家一起敲锣鸣 枪,放出猎狗,打死或赶跑野兽。

农会

汉族生产习俗。流行于川西一带。于农历三月一日或农忙前一天举行。届时, 人门将竹、木、铁制的农具如扁担、锄头、箩筐、钉钯等摆到会场上,从早到晚 任人选购,以备农忙之需。该习俗现在仍然流行。

买青山

汉族生产习俗。旧时流行于内江一带。每年甘蔗还末长成时,糖房老板便开 始活动,用贱价向蔗农预购甘蔗,俗称“买青山”蔗农则称“青山户”如遇天灾, 甘蔗减产,青山户交不出够卖的甘蔗,除要付二分的利息外,次年不能向他人预 卖甘蔗,只能由债权者来低价收购。

扫圈

汉族生产习俗。流行于四川部分地区。新猪圈建成时,由木匠师傅举行此仪 式。师傅扫完圈,主人备办酒菜,请师傅在圈内吃。按习惯,师傅应将所有食物 吃光。据说,这样才能使新圈的猪肯吃肯长。

戊日忌动土

汉族生产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旧时,农民每逢戊日便不到田间耕作,在 家休息一天。从立春算起,尤忌头五戊。五戊之后,正是春耕农忙之时,人们也 就不忌戊了,俗称“五戊大赦”。

秧苗会

汉族生产习俗。流行于四川大部分地区。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日举行。届时, 农人置备酒肉,在土地届集会,祭祀秧苗土地神,祈秧苗生长茂盛。接着,将酒 肉摆在地上,吃喝后回家。大家联合请道士办会,烧香燃纸,敲锣打鼓,抬着神 像绕行于田间。道士一边走一边念咒,在每个田边地角插竹棍,上挂黄纸一叠, 灵符一张。民间认为这样做之后,病虫会望风而去,不再为害。据说,蝗虫归土 地神管,故有的地方在会期请戏班演戏酬神,祈求保佑秧苗不受早灾。

关火闸

流行于川西平原一带。旧时民间求雨时,要关闭城市的南门。相传太阳是火 神,火神发怒,便骄阳肆虐,天旱成灾。五行中,南方属火。要免遭干旱,得关 闭城南门,抑制火神。火闸堵死,便可获甘露。

吃起搞酒

汉族生产习俗。旧时流行于内江一带。每年农历九月底,制糖的甘蔗成熟了, 糖工们便带着被盖和工具陆续赶到糖坊。老板择吉日形开工榨糖,这一天俗称为 “起搞”。老坂要请糖工、邻居及蔗农喝酒吃饭,俗称“吃起搞酒”。


人生礼俗

偷檐灯

  汉族生育习俗。流行于四川部分地区。人死之后,亲友要前来祭奠死者,丧家 则要摆酒席酬谢大家。如死者是高寿之人,席间便常会有人将碗偷走。据说,偷到 碗者便会高寿。

送祝米

  汉族生育习俗。又称送粥米、送大人情。流行于四川各地。妇女生了小孩约一 周后,娘家父母邀请姑母、姑婆、舅母、姐妹、近邻等,带上鸡蛋、鸡、红糖、糯 米前往祝贺。主人家备宴席款待。客人返回时,要带回一些涂成红色的鸡蛋,分发 给家中长辈和儿童,认为这样会带来好运。

小陪送

  汉族生育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出嫁的女儿怀孕生子后,娘家要为小孩送去 一套日常长生活用品,如衣服鞋帽袄等,称为小陪送。这是与女儿出嫁时陪送的嫁 妆相对而言的。

开荤

  汉族生活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婴儿长到一定时候(有的100天,有的4个月 或5个月、6个月),举行该仪式。届时,主人家备好酒、菜,请来德高望重的老人, 用筷子蘸点酒和菜抹到婴儿嘴唇上,边抹边说些吉利话,如:“吃点酒,天长地久; 吃点油,穿缎穿绸;吃点肉,多福多寿;吃点饭,家财万贯。”说毕,给小孩一点 赏钱,表示祝贺。从此,小孩便可随意吃饭、菜了。

抓周

  汉族生育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小孩满周岁时,举行此仪式。届时,先为小 孩沐浴,穿上新衣,然后将文房四宝、珍宝古玩、彩缎花朵、秤尺刀剪及各种玩具、 用具陈列于屋中,任由小孩随意抓取。以其所抓之物来预测孩子将来的爱好、志向 及前途等。

摇竹盼长

  汉族生育习俗。又称嫩竹娘或摇毛竹。流行于成都平原及川东地区。一般在农 历除夕之夜举行。吃过年饭后,有小孩的人家由母亲或祖母将家门前竹林中的空坝 清扫干净,每隔三五步插一炷香。然后,把小孩叫到竹林中,选一根长势良好的嫩 竹,叫小孩抱住竹子一边摇动一边念诵:“嫩竹娘,嫩竹娘,二天我长来比你长。” 以望日后小孩长得身高体壮,成为有用之才。

拉保保

  汉族生育习俗,又自称拉保爷、拜干爹、闯拜、寄拜等。流行于四川各地。孩 子出生后,如体弱多病,家人便带去请算命先生推算其生辰八字,在五行中有无残 缺相克,某年、某月、某日是否犯了关煞。如有残缺或相克,则托人寻找,或于路 边、街头为孩子拉一个过路人食用,度让孩子拜其为“干爹”。请他为孩子支关煞。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一些地区拉保保的习俗逐渐归集于固定的时间和场所,如在川 西广汉一带,人们于每年正月十五日房湖公园拉保保。

射将军箭

汉族生育习俗。流行于川东等地区。若小孩犯了关煞,须依照算命先生所指方 向,在桥头或贫路口冲煞。届时,家人带一小孩,备上香烛酒菜,以及竹制的弓箭, 等候在路旁。若见路上有人走来,即上前拦住,请其射箭去除关煞。并请此人吃点 酒菜,以表谢意,有还要小孩拜其为“干爹”。

曲耳比

  彝族求子习俗。彝语音译,意为促育。久婚不育的妇女,需请祭师念经,举行此仪式。届时,主人家准备好一头母猪、一头小猪、一只鸡、一个鸡蛋、一坛酒和15枝柳枝作祭品,请祭师来家里念两天经。第一天,在家中念经。第二天到山上,不育妇女坐前面,祭师坐在她后面念经,边念边烧小猪肉吃。念完经,将妇女的全套衣服和她丈夫的帕子、绑腿捆在树上,并把鸡蛋扔掉,回到家里,人们认为,这样可使不育妇女尽快情孕生子。

父子连名制

父系制度下父名子名世代相连的命名制度。古代氏羌系民族的命名制,今仍盛 行于凉山彝族中,即子名联结在父名之后,如古侯笃直一笃直迪俄一迪俄曲哀一曲 哀拍勒古侯是父名,笃直是子名,如此类推。这种父系命名制度便于家支谱系的口 耳相传,是维系父系血缘关系的一种方式。

换裙子

彝族人生礼仪。女孩在15岁前,穿红、白二色的童裙,梳独辫。满15岁时,要 举行秘密仪式,换上中段为黑蓝色的拖地长裙,将独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 头帕,扯下小时候穿耳的旧线,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仪式在姑娘家中举行一群同 龄同性伙伴主持,其他人一律不能参加。伙伴们一边说笑,一边把姑娘打扮成假新 娘打扮成假新娘。举行过这一仪式的姑娘,便可自由社交、到歌场跳舞唱歌和谈情 说爱。

成丁礼

摩梭人人生礼仪。流行于盐源县泸沽湖畔。农历春节举行。摩梭小孩男女均穿 长衫,到了十二三岁则要改装:男孩穿金边大襟短上衣和宽脚长裤,系腰带,穿长 靴,戴礼帽;女孩穿金边大襟短上衣和百褶裙,大盘头,佩珠串,腰系红带或彩带。 换装仪式由祭师主持,在正房内举行,换装的孩子需洗净全身,由合属相的同性亲 属给其换上新装。女孩在右边中柱旁举行穿裙仪式。男孩在左边中柱旁举行穿裤仪 式。祭师祭神祭祖,诵祝贺词。长辈们赠以礼品,表示祝贺。结束这一仪式,表明 孩子已长大成人,可以进行社交活动。

看人户

汉族婚姻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男女到了婚嫁年龄,经媒人介绍双方情况后, 如双方都感到满意或比较满意,便会择吉日“看人户”。男方看女方,一般在集镇 上,经人指点,男子悄悄在远处观看女子的容貌、身材、有无残疾等。女方看男方, 要郑重、具体得多,一般是先定下时间,由女子的大姑、小姨等人一道去男家做客。 男家买肉打酒,热情款待。女家除看男子人品、身材状况外,还要看房屋好坏、家 境贫富等情况。看人户为旧时民间婚姻成败的重要一环,如双方满意,便算“看起 了”,如不满意,称为“没看起”。

放人户

汉族婚姻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男女方经过“看人户”的仪式后,便频繁接,相互了解一段时间后,彼此熟悉,感情加深。这时,女家便正式将女儿许配给 男方,称为“放人户”。女子放了人户,出嫁在即,家里得为其准备陪奁。

打行架

汉族婚姻习俗。当家中经常出现怪影或怪事时,须请端公举行此仪式驱邪。届 时,端公将清油烧沸装于碗内,碗中放一把汤匙。同时,点燃火把,盛一碗冷水备 用。舀一匙热油浇在火把上,然后向上面洒冷水,火把猛烈爆旺并劈啪作响。端公 手持火把在各间屋子里走一遍,最后来到门外。这样,邪魔便被驱逐出家门了。

添箱

① 汉族交际习俗。民间凡属女子出嫁,亲友和近邻中与新娘相好的未婚姑娘们, 都要向新娘赠送礼物。常见礼品有镜子、热水瓶、化妆品、被盖、毛毯等。

②汉族婚姻习俗。凡遇女子出嫁,家中都要置办一套嫁妆。如家庭经济情况较差, 可不置其他嫁妆,但必须置办两口箱子:一口红色木箱、一口皮箱。

一月不空房

汉族婚姻习俗。流行于泸县等地。婚后三日或数日,女家派人持帖去迎接新婚夫 妇回娘家耍。按习惯,娘家不能留宿,女儿、女婿必须回婆家新房歇息。结婚一个月 之后,女儿、女婿才能在娘家留宿。

从小备嫁妆

彝族婚姻习俗。姑娘出嫁时,以能带大量的嫁妆到婆家为荣。嫁妆主要通过姑娘 从小到大不断地积累而获得。当姑娘刚懂事时,母亲便会培养她爱劳动、善积累的习 惯。比如,把一窝小鸡交给她照管,并将其中一只指定给她,说:“你好好照看,长大后就有鸡带到婆家去了。”稍大,父母会告诉她:喂好了母猪,就会有小猪;放好 了羊群,就会有羊羔。属于女儿的猪羊长大了,或养或卖,父母代为保管财产,并随 时告诉她有了多少积累。每年秋季,是姑娘们积蓄嫁妆的好时机。她们三五成群地到 田地里拾谷穗。拾回的粮食,母亲为其单独存放。平时,姑娘们学习捻线、织布和做 各种针线活。缝好的衣裙,也单独存放。这样日积月累,到了出嫁时,嫁妆一般都比 较可观。新娘深知积累嫁妆的艰辛,因此不会轻易付与他人。按习俗,新娘出嫁时并 不带走嫁妆。在与丈夫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后,确认丈夫可做终生伴侣时,才回娘家抬走嫁妆。

单岁成婚

彝族婚姻习俗。结婚的年月,应以女方年龄是单数为吉。如13岁、15岁、17岁等。 结婚的月份也多选在单月,以7月、9月、11月等为吉。

杂空

彝族婚姻习俗。流行四川。民间俗话说:“打谷子的饭,栽秧子的酒。”每年栽 秧时节,主人家要请帮忙栽秧的人吃栽秧酒。届时,主人买回新鲜猪肉,磨出豆花, 把早已准备好的腊肉、盐蛋、花生、卤肉端出来盛情招待栽秧者。栽秧酒自晨至晚吃 五餐,早、中、晚三次正餐之外的称为幺台。当太阳当顶时,主人家把幺台如汤圆等 送到田边,大家一边吃喝一边说笑,议论谁栽得快栽得好,主人则殷勤劝食。酒足饭 饱后,吸一袋烟,又下田栽秧。如果栽秧酒吃得不满意,栽秧人会给主人添些麻烦: 或有意多栽几行,少栽几行,称为“秧鸡”;或有意栽点“弯弯秧”,这样不仅会少 栽窝数,而且会给今后薅秧带来困难;或是留下一个田角不栽,让主人自己去补,以 示惩罚。

帕木莫木

彝族婚姻习俗。彝语音译,意为告慰丈人。新婚夫妻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后,便选 定吉日,双方回娘家告慰父母。届时,要杀一只猪或羊,掏去内脏后,连同一坛酒送 去。行前将猪或羊的尾巴煮熟,并在路上吃掉,表示不留尾巴,万事如意。老人见女 儿、女婿双双来到,知道他们感情不错,将要一同创立家业、生儿育女,自然十分高 兴。除杀猪宰羊表示祝贺外,还允许女儿带走嫁妆。

抢帕子

藏族婚姻习俗。流行于松潘县等地。当地未婚女子平常头上都搭着红色头帕,小 伙子看中某位姑娘后,不管是否认识,都可趁其不备抢走她的头帕。当姑娘追上来时, 小伙子会告诉她晚上到什么地方取头帕。届时,双方都会约上自己的好朋友,来到约 定地点。经过交谈,姑娘如不满意,便会要回头帕,约会很快结束;姑娘如有意,就 会玩耍至深夜,临别还约定下次见面的时间。随着感情的加深,双方参加约会的人越 来越少,最后只剩下一对有情人。顶毪衫藏族婚姻习俗。流行于金川河流域。每到夜 晚,小伙子们便各自顶上一件毪衫,结队去找姑娘们对歌。姑娘们也聚到一起,坐在 锅庄旁等待。小伙子们用毪衫遮住脸,躲在角落里,变着啜音与姑娘们对唱情歌。姑 娘们虽看不清对方的面,却能听出哪是自己情人的歌声。唱着唱着,一对对情人便坐 到一起,共顶一件毪衫倾诉心曲。

开口酒

羌族婚姻习俗。流行于汶川、茂县、理县等地。男方相中某位姑娘后,请媒人去 女家说亲。女方家同意,即向男方提出需办多少酒席。吃了此酒,双方便算初步订下 婚事。

小订酒

羌族婚姻习俗。又称插香酒。流行于汶川、茂县等地。男方备办开口酒数月后, 择吉日到女家办酒席招待其近亲,并送钱币、猪膘等财礼,在神台上插香祭神,正式 订下双方的亲事。

大订酒

羌族婚姻习俗。流行于汶川、理茂县、理县等地。吃过小订酒一段时间事,男方 择吉日再到女家备办酒席,招待其所有的亲友。同时,送去财礼,特别要送一份贵重 礼物给岳母。在这个仪式上,男女双方商定婚期、婚礼等事项。

还姑娘

苗族婚姻习俗。又称还种。流行于川东南苗族地区。当地习俗,把姑家女儿嫁给 舅家为媳看作是姑姑出嫁的一种赔偿,故称。按惯例,姑家的大女儿必须嫁给舅家儿 子,称作还娘头。如果舅家无子,外甥女出嫁也得征求舅舅的同意,并要向舅家送一 笔外甥钱。该习俗现已有很大改变。

打发伞

苗族婚姻习俗。流行于川东彭水县等地。婚后的第一个端午节,女婿、女儿去丈 人家,丈人家要买两把伞作为打发。新娘在回婆家的路上,不管天晴下雨或阴天都要 打伞。相传,有一对苗族青年相爱,当小伙子到女家求婚时,被姑娘的父亲拒绝。小 伙子离开时,姑娘送给他一把伞。半路上下雨,小伙子打开伞,姑娘从伞里跳出来, 从此结为夫妻。

去单回双

苗族婚姻习俗。新婚之日,男方前去迎亲的人必须是单数,女方送亲的人也应是 单数。迎新送亲的人加在一起就在双数,故称。 拜客 苗族婚姻习俗。新婚第二天早上,新娘拜见婆家三亲六戚。主人在茶盘上放一封 大红请柬,摆出新娘在娘家精心制作的鞋子,按照亲疏顺序,请三亲六戚受礼。这时, 亲戚们要丢拜钱。


食俗


日常食俗 漢族以農業為主、家庭飼養業為輔的生產經營方式,歷史悠久,對漢族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發生了深刻的影響。形成了以糧食作物為主食,以各種動物食品、蔬菜作為副食的基本飲食結構。這與西方諸民族和中國藏、蒙等民族的飲食結構形成了鮮明的差別。此外,在長期的民族發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飲食慣制。三餐中,午、晚餐是正餐。一日三餐。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飲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氣候環境、經濟發展水準、生產生活條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體特點。

  主食 由於漢族分佈的不同區域出產的糧食作物不同或互有差異,形成不同的主食和製作方法。米食和麵食是漢族主食的兩大類型,南方和北方種植稻類地區,以米食為主,種植小麥地區則以麵食為主,此外,各地的其他糧食作物,例如玉米、高梁、穀類、薯類作物作為雜糧也都成為不同地區主食的組成部分。漢族主食的製作方法豐富多采,米麵製品,各不少於數百種。在長期的歷史和廣大地區呈現多姿多態的風格。在不少食品除了營養學上的價值,還具有美學欣賞價值。食之味美可口,觀之賞心悅目。米麵食品起源很早,古代蒸米為飯,有黃黍、白黍、黃梁、白梁、稷米、稻米六種米飯。現在,中國東南方仍以米食為主,大米製品種類繁多,如米飯、米糕、米粥、米糰、米麵、;;;;飯、湯圓、粽子等;東北、西北、華北則以麵食為主,饅頭、包子、麵條、烙餅、餡餅、餃子等都為日常喜愛食物,其他如山東煎餅、陜西鍋盔、山西刀削麵、西北、華北抻面、四川擔擔面、江蘇過橋面等都是有名的面制風味食品。

  菜肴 是漢族飲食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漢族飲食史早期,菜是蔬菜的總稱,肴是做熟了的魚肉。後來菜也成為副食的總稱。素菜指各種蔬菜和植物蛋白製品,葷菜指魚肉等動物蛋白製品。在中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早期,普通民眾只能以菜食為主,而各類肉食主要成為上層階級的日常食品或者社會節慶日的食品。因而在先秦許多典藉中,曾把“肉食者”作為權貴的代稱。例如殷周時代稱在位者為“肉食者”,稱平民百姓為“蔬食者”。

  漢族的菜肴因分佈地域的不同,又各有千秋。漢族作為一個民族共同體,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但在飲食習俗方面形成菜肴的眾多不同類型,是因為受到多方面的條件影響。首先是原料出產的地方特色,例如東南沿海的各種海味食品,北方山林的各種山珍野味,廣東一帶民間的蛇餐蛇宴,西北地區多種多樣的牛羊肉菜肴以及各地一年四季不同的蔬菜果品等都反映出副食方面的地方特色。其次,還要受到生活環境和口味的制約。例如喜食辛辣食品的地區,多與種植水田、氣候潮溼有關。人們常把漢族和其他有關民族的食俗口味概括為“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雖然過於籠統,並不準確,但也反映出帶有區域性的某些口味的差異和區別。再次,各地的調製方法,包括配料、刀工、火候、調味、烹調技術的不同要求和特點,都是形成菜肴類型的重要因素。例如廣東位於南部沿海,物產豐富,粵菜有用料鮮活,花色繁多、新穎奇異、取材廣泛的特點,口味以清淡、生脆、爽口為主。山東位於黃河下游,處於渤海與黃海之濱,沿海一帶海產豐盛,魯菜的主要特點是擅長烹制各種海鮮,講究清湯和奶湯調製,善以蔥香調味,火功精妙,風味鮮鹹適口,清香脆嫩,湯精味醇。江蘇是聞名的魚米之鄉,蘇菜的主要特點是選料嚴謹,製作精緻,刀工精細,講究造型,菜肴四季有別,重視制湯,保持原(料)汁,口味清鮮和平。川菜,以成都、重慶、自貢等地的風味佳肴為代表,口味多樣,注重調味,講究精烹,具有清鮮醇沈,麻辣香,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點。漢族菜肴烹調方法有幾十種,常見的有煮、蒸、燒、烤、煎、炒、烹、炸、燴、爆、;;;;、扒、燉、燜、拌等十多種。各地的烹調方法都深受當地食俗的影響,如廣東菜的軟炒、(火+屈)、焗;福建菜的醉、糟;湖北菜的煨;北京菜的涮、烤、(火+曰+羽)等各有長處,各地在民間口味的基礎上逐步發展為有特色的地區性的菜肴類型,產生漢族豐富多采的烹調風格,最後發展成為較有代表性的菜係。川菜、閩菜、魯菜、蘇菜、京菜等各具特色,匯成漢族飲食文化的洋洋大觀。

  飲料 酒和茶是漢族主要的兩大飲料。中國是茶葉的故鄉,中國也是世界上發明釀造技術最早的國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數千年來,構成漢族飲食習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發生了廣泛影響。

  酒不僅是能滿足提神、解除疲勞、醫用等生理需要的飲品,而且是一種重要的文化媒體,它在漢族長期的飲食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封建社會,它是祭祀神靈和祖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供品,在這種儀式中它起著溝通人神的媒體作用。在漢族的重要節日中,酒是不可或缺的必備品。漢族有句俗話,無酒不成宴。酒可以助興,可以增加歡樂的氣氛,至今還在不少地區流行的飲酒時的“猜拳”、酒令”、“酒曲”等活動,既是一種飲酒習俗,又是一種民族遊藝和民間智慧,它具有活躍氣氛,消除酒力,顯示和鍛鍊智力等多種功能。有些飲酒活動形成獨特的文化習俗,例如漢族中廣泛流傳的除夕飲屠蘇酒,端午節飲雄黃酒,重陽節飲菊花酒等等,蘊含著漢族人民深厚的自然天道和人文觀念,至今仍為人們稱道。酒是漢族在日常生活和各種社會活動中傳達感情,增強聯繫的一種媒介。在漢族許多地區,姑娘出嫁臨行前要飲別親酒,新郎新娘入洞房要飲交杯酒等等。所有這些飲酒習俗,都是漢族過去和現在飲食和生活習俗的有機組成部分。

  茶是比酒更為普及的一種飲料。唐代飲茶要加許多香料和調料,宋以後逐漸發展起綠茶、花茶、烏龍茶、紅茶等茶。飲茶講究茶葉、水質的品格,火候水溫的適宜以及茶具的風格,飲茶的環境、氣氛等多種條件。日本在中國唐代飲茶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獨特的茶道,對日本文化和國民性格有深遠的影響。目前,中國漢族和各民族的飲茶習俗,將身體保健、文化欣賞、社會交際媒體等多種功能綜合為一身,成為民族飲食中最普及、受歡迎的飲料之一,也是民族文化中最普遍的現象之一。

  除酒和茶兩種主要飲料,某些水果等製品也成為不同地區、不同季節人們的飲料。

  節日食俗

  漢族的飲食一方面受到本地區自然環境的直接影響,同時也與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有密切的關係。歲時節日即是表現漢族飲食文化風格的重要時期。漢族與其他民族一樣,節日食品是豐富多采的。它常常將豐富的營養成分,賞心悅目的藝術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巧妙地結合起來,成為比較典型的節日飲食文化。

  節日食品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是用作祭祀的供品。在舊時代的宮廷、官府、宗族、家庭的特殊祭祀、慶典等儀式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當代漢族的多數地區,這種現象早已結束,只在少數偏遠地區或某些特定場合,還殘存著一些象徵性的活動。第二是供人們在節日食用的特定的食物製品。這是節日食品和食俗的主流。漢族的各類歲時節慶日從年初開始直到年終,每個節日差不多都有相應的特殊食品和習俗。例如春節除夕,北方家家戶戶都有包餃子的習慣,就寓含著親人團聚、闔家安康的意義和祝願;而江南各地則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習俗,寓含著家庭和每個人的生活步步升“高”(糕)的良好祝願。另外,漢族許多地區過年的家宴中往往少不了魚,象徵“年年有餘”。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被賦於深厚的文化意義,它把深切懷念傑出的詩人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濃重的鄉土感情結合起來,千百年來傳承不衰。端午節的雄黃酒則將保健效用和信仰心理作用結合為一體,成為既驅蟲又避邪的吉祥飲品。中秋節的月餅,與自然天象的圓月相對應,寓含了對人間親族團圓和人事和諧的祝福,月餅既成為自然景象的象徵物,又被賦於濃重的文化意義。其他諸如開春時食用的春餅、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農曆十二月初八吃臘八粥、寒食節的冷食,農曆二月二日吃豬頭、咬蠶豆、嘗新節吃新谷,結婚喜慶中喝交杯酒,祝壽宴的壽桃、壽桃、壽糕等,都是在歷史發展中形成並且一代代傳承下來的節日習俗中的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內涵的食俗。它不僅是滿足人的生理需要,更重要的是滿足人在一定的自然時令節候環境,社會場合和人生階段等特殊環境中的心理和文化需要。節慶日是人類社會生活中一種綜合性的獨特文化現象。在節慶日中,從民俗的意義而言,生活中的某些常規被打破。非節日期間為滿足人的基本需要甚至溫飽的日常服飾和飲食慣例被打破,在飲食、服飾方面特殊的信仰、禮儀、社交、審美等文化要求被突出出來,因而形成獨特的有關食品和食俗。漢族食俗在這些方面有相當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第三種食品是節慶日和某些特定場合間饋贈親朋好友或其他對象的禮品。漢族中,過去長期以來以饋贈食品作為表達友好感情,建立親密和睦人際關係的一種獨特方式。例如親朋好友之間中秋送月餅,端午送粽子,生日送蛋糕、壽面,都具有特定的民俗意義。民間與婚姻有關的節慶活動中往往要饋贈紅棗、喜蛋、長面,也都包含著諸如“早生貴子”、“百年合好”等美好祝願的深厚民俗內容。


  

[/size][/font][/font]

[此帖子已被 桐川 在 2006-4-6 13:43:25 编辑过]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9

主题

331

回帖

564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64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4-8 19: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朋友,你好,先解释一下为什么升级快了,可能是我老是挂网,人不在也挂在那儿,而且我是从不关机的,对不起了,以后注意.

儒家思想就是儒家思想,改良了,可能就不能叫儒家思想了,我在这儿说点自己的看法,只是管见,和思想是连不上的,有什么不对请指正.

关于服饰,我并没反对提倡汉服,民族的东西是不能丢.

再说有的人穿了看不惯,那就不看不就得啦,我遇到这种情况马上就闭眼,或者转过脸去看别的.哈哈.也没必要动肝火,

网上闲聊.有什么不对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9

主题

331

回帖

564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64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4-7 13: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说点儿肤浅的看法:服饰是外在的东西,也是随时代而变化的,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它服饰的特点,从汉装到唐装,到现在的服饰,人们只是随着实用的角度去考虑它的取舍.你看前几年实行什么唐装,春节都要买件唐装热闹一下.不也是穿起来不伦不类吗?小日本在唐朝时拣回去的服饰稍做改变,就成了他们的民族服装了,一直流行到现在.我看还是我们汉人好,敢于弃旧从新,所以一个民族的精华所在不在于看他的外表.
关于宗教:我是不信任何教的,但中国近两千年来,存在着三大教派,其中两个是极具迷信色彩的,那就是道教.还有引进的佛教,再有就是我们自己的儒教.他的鼻祖不就是曾被称为"孔老二"的孔老夫子吗?这个:"教"才是我中华民族的灵魂.它的迷信色彩微乎其微,而富含着无尽的哲学道理,伦理道德.很多思想,在今天仍有着现实意义.有人说.正是孔孟之道.维护了封建社会的长久统治.我不这么看,孙先生推翻了腐败的清王朝,并没有打倒孔老夫子,小日本和韩国等周边国家又承袭了多少儒家文化和思想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也在研究和探讨应用它吗?---------.记得有人是这么提的,但我不同意把它列为宗教行列.....一点肤浅看法.请高人指正.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667

主题

4551

回帖

5227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5227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4-7 17:3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弃旧从新在某一段时间是被迫 这就值得推敲了

重大活动搞搞汉服还是可以的 显得更隆重优雅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9

主题

331

回帖

564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64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4-7 17:5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说服饰,被迫那是有的,比如清朝入关后,改朝换代了,不仅服饰要改,辩子也要留了,每个人都要拖一条猪尾巴,奈何????中国人被迫的东西还少吗?又是奈何?????
封建的旧一定要弃,封建的改朝换代一定不能允许!孙先生的革命没有成功.封建的残余也并没有彻底铲除,当时先生的遗言: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是很值得深思的!
至于汉服搞不搞,我想是可以的,就象国花,国石.....也来个国服吗.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667

主题

4551

回帖

5227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5227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4-7 19:4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可以讨论的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7

主题

374

回帖

382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382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4-7 22:35:3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数字马甲注册不足一个月,却晋升到青铜级长老辈,先致个敬。

看了您上下两个回复,感觉您认为中国需要一个改良了的新儒家思想吧。

说民族服饰,我非常赞同保留传统。汉族人认同汉装无可非议,满族人穿上长袍马褂,留条大辫子,戴个瓜皮帽满大街跑我们也不要指责。汉族人不需要向日本、韩国学,就向本国的那些少数民族学,平时穿现代服装,重大节日、庆典、礼仪穿上民族服装,以示我是谁。大人做了小孩子看,比说教什么的强得多。

也别说,这汉服看穿在什么人身上才好看。那些男女学生穿起来清秀飘逸儒雅,民间老头老奶奶穿起来庄重凝厚,独独那些肥头大耳的大小官吏穿起来就让人十分扎眼。前天电视播放本年度祭黄帝陵,那场面真是浩大,正看得入神,镜头推出一个汉装官员的特写,一张营养过剩的脸上,那对眼珠贼溜溜地转动着,实在让人恶心,赶快切换频道。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667

主题

4551

回帖

5227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5227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4-6 15: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itongcheng.net/ShowPost.asp?id=62968 汉族--服饰

http://www.itongcheng.net/ShowPost.asp?id=62969 汉族--宗教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

主题

8

回帖

9

积分

文都童生

Rank: 1

积分
9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6-4-6 15: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麻烦桐川了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08

主题

2921

回帖

3336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3336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4-6 13: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民族别看人多,其实没什么特色。

有自己流行的民族服装吗?
有自己执着的宗教信抑吗?
有自己固定的民族仪式吗?

汗!

是应该在这上面做点文章了。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