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阿姨说出了她的心声,可谓言真意切,作为一个在外乡的桐城人,看了之后确实很有感慨… 历史上桐城人确实辉煌过,最鼎盛时莫过于明末以至后来的整个清朝,在文坛上,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桐城人曾经创造的辉煌确实无出其右。当时桐城能够崛起,并声名远扬,自然有其内因外果。明末时候的东林党结社讲学之风盛行,当时的党魁像一代铮铮名臣左光斗就是桐城人,还有宰相何如宠,这种文化名人的榜样及传承效应,最终惠泽到桐城的方家及张,姚,马,左几大家族及众多乡人。后来明朝灭亡,满清入关,江山易手,(汉人是否亡国,本人未敢评论)为了巩固统治,满人并非一贯采用强压政策,而是学习汉人文化,在此之前,因明朝遗老的怀明情结,及至引发了清朝历史上最大的文字狱冤案-戴名世《南山集》案,满人在双手沾满血腥之后,极需要社会的稳定,所以,对于没有什么文化积累的满人来说,自然一时找不到将皇权与汉文化结合起来更好的办法了。在桐城派的先祖戴名世饮血政治血案之后,桐城派的开山鼻祖方苞因牵涉南山案一同遭受牢狱之灾,因了其在当时文坛的影响而因祸得福,得以被康熙赏识而以平民身份入值南书房。而就是这一转折奠定了桐城派后来得以发展壮大的政治基础。 中国古文在唐朝盛世之下,封建的政治和人文都达到了一个相对高峰,及至对于后来的宋朝的影响,所以历史上有唐宋八大家的辉煌。历史的发展总是有它的两面性,宋朝的一味以文立国,渐渐远离了秦汉朝代的尚武精神,终于被外族入侵并被元朝取代,元朝沿袭先朝的科举制度,但这时的古文化已经从极致的辉煌走向衰落,一直到明朝,在明末社会动荡时期,又唤醒了一批文人志士的社会变革及重新思考的文学主张(文以载道),甚至于资本主义的初期萌芽。像东林党的结社讲学,文人都自觉的承担起一种对国家的使命,左光斗,方以智,以及戴名世,他们都提出一些自己的文学主张… 后来的方苞,和戴名世不仅同是桐城一地,更重要是他们是家族表亲,同样作为读书的文人,相互的影响都比较大。这个时候的桐城派的文学思想与主张已经初露端倪,从今天的某个程度上来说,当初方苞入值南书房,一方面更多的是作为皇族御用文人,如果仅仅如此,恐怕桐城派也就胎死腹中了,但是方苞作为一介文人,有他自己的文学追求,古文在经历了元明的衰落之后,极需要重新振兴。方苞的推崇程朱理学,文以载道的思想正好借助政治基石而得以推行,及至后来的刘大,姚鼐,师徒相传,得以将桐城派的文学主张“义理、考据、辞章”一整套的作文理论补充完善和发扬光大…而正是因为政治的原因,桐城派虽然声势浩大,吸引和参加的人数众多,却一直无法达到和比肩唐宋的高度,但是却超过元明,在封建古文文化最后的阶段达到一个次高峰,确实是一个值得所有桐城人骄傲的成就… 桐城派作为清朝的一代文坛正宗,雄霸文坛二百余年,前前后后产生的作家达到一千二百余人,像早期的三祖方苞,刘大,姚鼐都是桐城人,史称“桐城三祖”(也有说是桐城四祖,不过戴名世确实可以称得上是桐城派的先祖)但是达到鼎盛期之后的大部分作家都不是桐城人,为何桐城派还是名至实归,毫无疑义呢? 从地理来看,桐城一地,山多地少,但是却山青水秀,得以地杰之灵气,在农耕时代,并不重视商业,靠读书考取功名无疑是最好的出头之道,。自古桐城就有民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穷不丢书,富不丢猪”,而教育在其间的贡献又极其重要,像桐城三祖都做过教师,传授门徒广泛,及至影响到全国,教育不仅仅让桐城的士子考取功名,著书立说,还有在政治上也产生的相当的影响,像康雍乾盛世(我表示怀疑)的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一个地域小城因文化的影响而闻名海内外… 任何事物的发展,不仅有内外因素的关连与影响,同时放大到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都有它的起落沉浮,就像是抛物线,这是一客观规律。诚如那位上海阿姨所说,她以上海为荣是因为今天上海的经济与文明的程度在全国得以领先,但是这种领先并非是与生俱来的,综观历史,上海与同今天的香港,深圳,广州一样,其实都是一个移民城市,开埠时间很短,崛起也就最近几十百来年的事情,像上海的文明崛起,其实是源于欧洋人的入侵,及至国人的思想觉醒留学欧美,而在上海滩这个地利的平台上演绎起来的(地利是因为航海发现新大陆,从而得以让封闭的大陆文明受到冲击,沿海是首当其冲的)。 不过上海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也是一波三折,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东方巴黎”的辉煌到建国之后的停滞,以及后来整个八十年代的沉寂,终于在后来的90年代的重新开发,又换来了它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很快得以超越广州与深圳,这都得益于它曾经夯实的经济与人文基础… 一个地方,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首先是得益于地利,然后才是政治大环境,当初的改革开放选在广东沿海靠近香港,澳门的地方,相当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基于沿海的地利优势和客家人的传统文化思维… 那么对于桐城来说,在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桐城派的影响日益忒微,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得以受这种人文环境积淀的长远影响,近现代桐城也涌现了一大批政治,文化,经济方面的杰出名人,像美学家朱光潜,哲学家方东美,法学家史尚宽,计算机一代宗师慈云桂,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农工民主党创始人章伯钧,外交家黄镇,企业界的祝义才,桂四海,汪宏坤等等… 近现代的桐城在全国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小了,一是曾经辉煌的基石已经不存在了,留下来的是一种人文环境,但是也会因为人才的外流而越来越弱,另外就是在现在高度发达的物质社会,文化的繁荣必定伴随着经济强盛的支撑,追求物质文明已经成为首先之选。在这一方面桐城放眼全国没有一点点的优势,无法成为人才的吸附地,反而是倾己之力,让个体的成功为他人作嫁衣了… 作为今天的桐城人,其实又一次站到了转折的关口,历史的辉煌,毕竟已经是过去了,沉迷其中确实没有太多的必要,分析,思考,借鉴,发展,重新获得一种崛起,才是所有的桐胞的己任,毕竟发展在没有政策的倾斜的情况下,自立更生才是最好的选择,先人在这一方面已经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全国皆知的榜样…作为一个身在外地的桐城人,在追求自身的发展的同时,也希望能够和更多的桐胞为桐城的再度崛起而献计献策…在这其中,明确一种全新的思想,大力发展经济,营造一种磁吸的环境,当地政府在其中确实担负着一种很大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