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半山阁 ■ 童莉 桐城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古迹名胜星罗棋布,半山阁,就是坐落于桐城中学校园内的百年古建筑。 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的半山阁,为当时桐城中学堂(今桐城中学之前身)藏书楼,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半山阁为两层砖木结构,由楼、阁两部分组成,依“楼”西山墙而建阁,故名。阁坐东向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两层,仿歇山式顶,南北各开一门。上层为木结构抬梁式,北、西、南三面临空,设栏杆扶手,可凭远眺。阁东为楼,楼下廊壁,宽敞明亮。阁楼中悬挂有吴汝纶先生创办桐城中学堂时题写的“勉成国器”楷书匾额及“后十百年人才奋兴,胚胎于此;合东西国学问精粹,陶冶而成”的行楷楹联,表达了吴先生的办学宗旨和教学目的。 半山阁的建筑形式打破了中国古建筑中讲究对称的格局,融楼、阁于一体,样式新颖,布局典雅,令人赏心悦目。著名古建筑专家单士元、罗哲文、郑孝燮曾莅临考察,对半山阁的设计形式和建筑艺术倍加赞赏,誉为“凝固的音乐”。 坐落在校园的半山阁,宁静而深远。她与桐城中学一起经历了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不同时代,以其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为桐中营造了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环境;亦是一代代桐中学子静思前贤、砥砺意志的重要场所。每每闲暇之时,我总是喜欢独自走近半山阁,在古风扑面的氛围中寻找童年的欢乐,人也似乎暂时远离尘世的喧嚣,能够静下心来,仔细观察,细心品味,感知先人的遗风尚存,或许这正是半山阁的魅力所在。 登临半山阁,吴汝纶先生半身塑像映入眼帘,我不禁思绪如潮。穿越百年时空,吴先生的形象又鲜活起来。回顾他63年的人生历程,可谓生于忧患,长于忧患。1840年,吴汝纶先生出生于桐城诗书门第,他自幼刻苦学习,先后中举人、进士,为曾国藩四大弟子之一。先生虽为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但不固守“桐城家法”。他与留英归来的严复结成好友,遍览严先生译著,得以知当时世界情势,因而较早提出学习西方科学文化,仿西制办学。1898年,清政府创办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之前身),管学大臣张百熙推荐吴汝纶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就任前,于1902年5月赴日本考察教育。历时3个月,其间不仅受到明治天皇的接见,还赢得日本朝野上下的敬仰。所编《东游丛录》为我国向外邦学习新教育的最早著作。 1902年9月,先生与日本友人早川东明辗转回到安庆,暂借安徽巡抚衙门南院书屋为临时校舍创办桐城中学堂,此为安徽省创办最早的新式学堂之一,翌年秋迁回桐城。可惜吴先生终因积劳成疾,于1903年春节期间逝世,严复撰联吊唁:“平生风义兼师友,天下英雄唯使君。” 岁月沧桑,先贤已远去百年;人才奋兴,桐中桃李遍全球。今天的半山阁,仍旧静静地伫立在校园,宛若一本厚重的书,需要我们少一点浮躁的心绪,再去品读,方可欣赏到文字中的内涵;又如同一曲凝固的音乐,其优美的旋律,久久令人回味!
(〈安徽日报〉2007、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