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样苦,撑船、打铁、磨豆腐. 磨子,石磨.如今家里的磨子早已拆了放在一边了.先前多是用来磨粉的.村子里也只有几家有,所以借用的人比较多,也有在夏日里磨红大椒的. 旧时没有电,也没有碾米机之类的,磨子、碓舂。磨子是用坚硬的青石凿成,圆形,分上下两部分,两圆石的直径相等、厚薄相当,下半部 分的磨石中心有根木轴,上半部分的对应处有个刚好吻合木轴的洞,上下礳合部位修有不同的磨槽,上为公槽,下为母槽。在上部分的磨石 侧面有一木耳,用“丁”字型的磨手勾在木耳的小孔眼里,就可以从右向左推动旋转了。 磨手架子是”丁”字型,两边系上绳子搭在屋梁上,这样磨的时候轻松了不少. 小孩子喜欢呈能,但磨不了几下,一般是在旁边下料,把泡好的米呀,放到上面的小洞里,一次不能放得太多,不然磨出来的粉要粗,磨子是放在 一个木架子上,架子下面放个木盆什么的,装磨出来的粉.下料也是个技术活儿,快不得,慢不得,不然大人们会骂人的,记那时,母亲他们让我下 料,初时,我怕那飞转的架子碰到,吓得不敢近前,被母亲骂了笨手笨脚的.后来熟悉了,倒是好了.一般要磨时,大多数是几家一起弄,这样要轻 松些,若这时,我们小孩子也不用帮忙.大人们弄就行了.两人推磨,一人下料. 磨好的粉是湿的,得用青灰吸干,青灰提前弄好,因为要很多,一般都是前几天攒的.在装粉的大盆上放一块大老布,老布也就是那种纱布,很厚 实.铺好后,把青灰放在上面.一般是放一个晚上,第二日,趁太阳好时,把粉挖出来,放在大簸箕里抬出去晒,要趁好天,最怕霉天,粉晒不好,也 会长绿毛.晒好的粉,捏起来很细,手感很好.粉有糯米粉,做汤圆的那种,做汤圆时最好用湿粉没晒过的那种,好做.还有一般的大米粉,蒸米粉 粑很好吃,不像小麦粑,粉要和得好,最怕稀了,不成型,蒸好后,一般也是用刀子划成小块的.说到小麦粑,夏天做得多,头天晚上,母亲把粉和 好,放在灶台上,让它发好,最好的就是和好的面,呈蜂窝状,这样蒸出来的粑要松软, 小麦粑少不了糖精与发粉,以前把糖精当成好东西,但总 不明白吃到最后为啥子是苦的.还有一样东西,粑叶子,所谓的粑叶子,就是青桐树的叶子,很大的一张,一般母亲总是叫我早上去摘一些,村子 里有几棵青桐树我都知晓,最远的是在后面的山上,有几棵,树比较大,最常去是河边那棵,摘得最多.村人看你摘了很多粑叶子就晓得你家今天 早要做粑了.锅里水烧开,蒸琵子架上面,再放粑叶子,然后把粉抓成小团放上去.大马柴火,火要硬,气足,蒸出来的粑才发得大.这个过程很长, 很难熬,在这期间,我们总是不停的问:”妈妈,好了没有,好了没有””还有一会儿呢” 终于好了,掀开锅盖,一阵香味扑鼻而来,蒸好的粑,很烫手,也很松软,这时,母亲也叫我们送一些给隔壁.或者叫小孩子过来拿两个回去.意思一下. 蒸好的粑粘在粑叶子上,带有粑叶子的筋络,淡黄的绿色,还会有硬壳子,挺好吃的.配着稀饭,咸菜,便是美味. 关于米粉粑,我还做过那种烙的,记以前常做的是那种,拿咸菜装馅的.把泡茳豆切成细粒装在里面,或是咸菜,做粑的火要撑控好,先把锅烧 红,然后把火弄小,不能太大,然后动作快把粑贴子在锅上,不能”池”下去,挤成一团,想起以前有部电视,叫香江下海,好像是这个名字,香港 的媳妇来大陆,早上做粑,锅也没烧,粑往下池,她拿两手摁着.沿锅贴成一层后,把火挑大啦,要用毛草火,火硬了,粑壳子糊了,里面没熟不行, 母亲曾说过我一句话:”烧不好做粑火,以后管不了男人”哈,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还好,我现在的做粑火烧得很好.这样的粑吃起来乔乔的, 很好吃. 还想写炸小麦圆子和摊小麦粑,以后再续吧 [此帖子已被 阿夏 在 2008-7-9 13:48:51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