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1992
- 积分
- 4823
- 威望
- 22320
- 桐币
- 1389
- 激情
- 2531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917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5-7-5

超级版主
 
- 积分
- 4823
 鲜花( 4)  鸡蛋( 0)
|
发表于 2009-9-25 10: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论大家忧或不忧,但大家不得不承认,事情已发展到令人难堪的窘境。很多片面宣传甚至谎言已经洗脑了东南乡的同胞,正在不断侵袭城乡和西北乡,拾人牙慧、人云亦云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C- L1 `: R; }9 v. y3 ^
在桐城现在有多少愿意深入地去了解桐城派名人呢?不说大家也清楚吧。自己弃之不理,就必然任由谎言肆意滋长。不少大家认为有些地位或大家认为有些学问的人,自己相当一部分的人轻信道听途说,什么方姚枞阳人的鬼话漫天飞。老师教坏学生,长官影响下属,长此以往,假作真时真亦假!
$ H1 K# l$ P& a6 k3 x这里根源何在呢?
. B4 j9 k5 x4 A/ o, ?5 }' g: }一是桐城乡土教育严重缺失。这当然是拜应试教育所赐。但磨刀不误砍柴功,生于桐城文化之乡一直是桐城人引以自豪乃至奋发有为的动力,今日去此之动力,舍弃乡土荣誉感,即便走出桐城,对桐城又有何归属感和责任感呢?乡土教育的缺失令桐人不桐,一个年轻人,你问他方苞姚鼐,居然一脸茫然,这是前人津津乐道的方姚之乡的后生的样子吗?谁的错?
* Q8 P9 v, k8 \, o6 u另一重要原因是桐城文化、文史工作者的责任了。文化部门是冷板凳,没有人愿意去坐了,导致人才大量流失。剩下的不多几个人,又各自为政,各说各话。大家细数近年来桐城文化方面的书籍,实在是乏善可陈!前辈名声满天下,后来兴起望尔曹。前人对后来者谆谆教导、殷殷期望,今人如无所作为,听之任之,后来者如何继承桐城文化的精髓?说继承太沉重了,现在是连起码的了解都很难做到。谁的错?/ A* b% ?8 E; X, D4 x6 C7 S
民间呼吁一万遍,不如政府一文件!该重视了,莫让谎言成信史,莫让桐山空悲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