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春江花月夜

[桐城人] 请哪位高人把这段话翻译一下

[复制链接]

96

主题

1395

回帖

2642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2642
QQ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2-18 17:3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方亨咸不知哪一房夫人是青山何氏,有一房是麻溪吴,吴用先的孙女。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62

主题

2463

回帖

3072

积分

桐网举人

Rank: 4

积分
3072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2-18 17:54:01 | 显示全部楼层
等额有钱钱老_ノ
( L4 }" P0 p" W; l+ O% X) e  、 额要买...!
7 G- B* f- [4 m≈、 ⒊瓶爽歪歪_!!
2 T! U  y" K5 y% {ˇ你⒈瓶..! 莪⒈瓶0 B2 @/ a/ J4 M- Q# K2 b" ^
倒⒈瓶......!
9 ^, C' T1 g, Z1 D' ?3 z.          .... 蹦恰恰.蹦恰恰.魯拉魯拉類!
+ X' X, C! c1 X8 W6 H/ E; g0 L         给YOU踩⒎~! ╰┙* .丶 OH耶~我来踩了哦^!.°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73

主题

3631

回帖

4823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4823
鲜花(4) 鸡蛋(0)
发表于 2009-2-20 11: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春江花月夜 于 2009-2-18 09:22 发表
) A1 N" r, X! _这是清王士祯记桐城名士何采的一则轶事:7 V) W9 {- Z3 W+ _( i
9 W9 F" D$ Y, F2 q

6 o) J) K8 A, E9 o  v: g法方伯黄石(若真)在金陵,方典武闱而奉家讳,仓卒不得出,黾勉终事。第五(何采)遣人送诗云:“门人只读《孙吴传》,何必教渠废《蓼莪》。”& n0 m$ D! B' k' w  H
8 U5 G9 O5 Q+ i3 N( h

  C: y! ^4 \+ a) Y; {表达的是讥讽, ...
8 d( w6 Q. n! k+ s- ^2 W) ^$ M) F

0 \2 C# w$ h0 J+ P* I1 n3 V从“黾勉终事”看应该是“奉家讳”不出了,我从后面诗中“废蓼莪”猜测是出去了。或许这里废字用错了,猜测。9 I! P: P3 p, {6 |, x
奉家讳我的解释也不准确,可能是碰到家里长辈的忌日一类的事了。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24

主题

1259

回帖

2595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595
QQ
鲜花(6) 鸡蛋(0)
发表于 2009-2-20 12:47:19 | 显示全部楼层
何如宠毕竟是以忠孝节义来著世的人物,何采作为他的孙辈,应该也是极重孝节,而不是放荡不拘之人。何采好讥时讽世,那首诗也是讽诗了。所以从我的理解上,大约是这个法方伯也就是这个叫什么黄石的人,快参加武举的时候家里遇上什么不幸的事情了,估计是先丧之事,一时情急没有办法,从避讳上是不能去参加考试的。于是就把讳事很勉强马虎地办完了。何采送这首讽诗,意思就是讥笑他只懂得去读孙武吴起的兵书一类,却不知《蓼莪》诗所倡导的孝义节操。
" Y  Y) T- b) E: K9 Z这里“家讳”似是指白事讳事,“黾勉”当指勉强而非勉力,“黾勉终事”的对象当是“家讳”所指的讳事而非武举,而“废”则为荒废的意思吧。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4

主题

23

回帖

135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135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2-20 17:2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法若真,人名,颇有政绩。方伯,明清时对布政使类地方官的泛称。典武闱,可能是去主持武举考试。家讳就是指自己父母或先祖的名字。若是法若真遇上丧事或忌日不能出门,何采按理不会写诗以讽的,那就成了正常现象了,所以这种可能性不大。黾勉终事,黾勉,勉强,应该还是硬着头皮去了。何采诗的意思大意是说,你的门人只读孙吴,何必还要叫他们不要读感恩父母恩德的《蓼莪》呢,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读。言外之意是笑法若真的迂,他的避家讳是多此一举,门人都是武人,不知,也不讲这一套。) z7 V6 s* q+ s6 s- d8 G/ E4 j
$ z1 H. ]) {9 n( \4 j' V* |
不知对否?谢谢各位的讨论!!0 z: ^$ F* l. Q) S

4 C0 k7 @1 {* F$ ~8 t, [' @! g[ 本帖最后由 春江花月夜 于 2009-2-20 17:31 编辑 ]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24

主题

1259

回帖

2595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595
QQ
鲜花(6) 鸡蛋(0)
发表于 2009-2-20 19: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嗯,楼上说的有几处让我想起来一些问题。( b; J! M! M. l. ]1 J1 c+ _7 C% r
当时法若真既在金陵,应该是他做江南布政史的时候,所以又称他“法方伯”,黄石是别号。其时应该被调遣作为某武试的考官,但值家讳。这里我对“家讳”的理解,应该还是遇到一些讳忌之事,因为如果只认为是名讳,一来太过狭隘,二来也根本不知道怎样撞着名讳以至于不能去督考?在古代避讳现象时轻时重,因为家忌一类的事情不能出门固然是常事,但因为名讳不能如此,亦是常事。例如唐诗人李贺就因为其父名讳而被人排斥不能参与科举晋升以至抱憾一生。清朝虽由满人入主中原统治,但避讳政策较前朝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避讳比较严重的时期。法若真当时即使是因名讳不得出,也是情理可原的。但比较之前的分析,再加上后来的《蓼莪》一说,估计因家忌的可能性要更贴近一些吧。“黾勉终事”的对象不好理解,但据之前之后的推理,他当时应该确实没有出门,那样就是何采劝他出门了?这样说,“黾勉终事”的对象应该还是“家讳”事,而其中“黾勉”应该解作“勉力”而非我之前所说的“勉强”了,就是说他尽心尽力地把这事处理了而未能出门督考。所以何采来那首诗主要意思不能算作讥讽了,而应该是劝说才是。劝说的理由是这些武举的门生都只是武夫只读兵法而不学《蓼莪》的,认为法若真的思虑是多余了。大致如此吧?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24

主题

1259

回帖

2595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595
QQ
鲜花(6) 鸡蛋(0)
发表于 2009-2-20 19:35:43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查清法若真究竟有无“典武举”之事,其实倒也不难。去翻卷宗查清顺治三年到康熙十八年这最多三十余的时间内江南武举监考官有无法若真名录即可。可惜我现在手头无此资料,一时又不便去图书馆出去检索……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81

主题

330

回帖

708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708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2-20 20:0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宝山法氏 3 F# g3 ?9 ]7 ?2 S/ c2 ?
   
' c. t5 ^5 Z  A) k6 x. h# u其祖世袭济南卫指挥使。明代成化年间,法文质官胶州学正,遂落籍胶州。明末法若真随其父法寰避兵乱迁居铁橛山十几年。辞官后定居黄山。死后葬于隐珠镜台山。法若真之后多有显者,如法枟、法坤宏、法坤厚皆名闻一时。
* @$ A3 y* p% g; w) l8 p% @4 M+ k2 ^4 ?& _0 Q9 H! \! T
法若真(1608~1691) 字汉儒,号黄山。性警敏,四岁时听到秀才们讲论《大学》就能提问置辩。清顺治二年,礼部废除《五经》命题考试。法若真不知此事,仍以五经命题应试。主考官爱其文采,特封呈皇帝。皇帝特召法若真到礼部御试,遂任命他为内翰林。顺治三年中进士,改庶吉士,任翰林院编修。顺治五年典试福建,回京后晋升秘书院侍读,掌管六部奏章和诏旨起草。后皇帝下旨由法若真充任掌院,大学士洪承畴私改任命,法若真与洪承畴发生争执,触怒了洪承畴,洪承畴欲将法若真等词臣外放,后因法若真参与修纂《文皇帝实录》而幸免。任浙江按察使期间,奉诏审理朱佑明编造"逆书案"和王式诬告巡抚朱鼎祚、前布政使宋琬案,朱佑明、王式伏法,受牵累的130人均无罪开释,"举国惊为神明"。任江南安徽布政使期间,为政持大体,不为苛细。按惯例,州官征收田赋不齐,布政使须派官吏到州县催征。法若真特创立"风、火、雷"三种公文催征,而不再派官吏督催,深得州县拥护,后为各省效仿。安徽灵壁、盱眙等五县遭灾申请免征五县荒田的租税银数万两,总督让法若真核查,法若真核查后免征五县荒田租税。但户部仍下令催征,法若真变卖家产,为五县灾民代交了荒田租税。法若真少以诗文著名,晚工书画,为旧胶州书画四山之一。著作较多,主要有《介庐诗》1卷、《黄山诗留》20卷、《黄山文留》4卷、《黄山集》20卷等。其父法寰,字开三。明天启七年举人,任北直隶静海知县,因年景不好,征税不足,左迁南直隶苏州府知事,又改任六合、太平知县,均有治声,后升任河南怀庆府同知。明亡后,弃官回家。清顺治十年,胶州总兵海时行叛乱,法寰被捉,骂贼而死,二子若奭、若巽也一同被害。法寰在苏州时,曾与杨维斗、艾千里一起昌明正学。晚年讲学怡云岭,学者称怡云先生。著有《四书义》、《诗义》、《春秋繁露解》。9 K7 \/ J; G. G# ]
法枟 若真子,字舆瞻,一字书山。康熙五十四年进士,授大理寺评事,乾隆十二年任顺天同考官。十五年,典试山西。先后得钱以垲、甄昭、李周望等名士。因政绩显著,准备提拔他为主事,未及任命就告老还乡。家居三十年,不与官府事。著有《书山草堂诗稿》二卷。弟法樟,字岘山,廪荫生。性孝友,好施与。承父命抚孤侄,保护如己出。岁饥大疫,出粟煮粥,佐以药饵,救人甚多。著有《又敬堂诗草》。子法光祖,字幼黄,监生,善画,其笔法与其祖父法若真颇为相似。著有《介庐诗》一卷。1 Y: z' M7 j9 r# S0 Q+ M

( w* ~$ N7 O/ {# L法坤宏 光祖子,字直方,又字迂斋。少事其祖法枟,得其家学。及年长,喜治古文,疏宕有奇气,得司马迁真脉。其舅焦复亨为郓城教谕,召坤宏督为制义百余篇,文章更加颖奇。学使徐铎对其尤为欣赏。乾隆六年,坤宏以乡试第二名考中举人。次年会试不第,其文稿为侍郎方苞、詹事陈兆崙、尚书赵国麟、翰林鞠逊行所赏识,认为深得古法。恰逢国子监学正职缺,准备保荐坤宏,因赵国麟被罢官而未果。回归乡里后,教授于家。知州周于智修州志,请坤宏总揽其事。周于智因事赴济南,其幕僚刘某示意坤宏曰:"官府提举志局,受成事,是非毁誉非所任。" 坤宏乃取各家谱牒、志乘,以朱墨标之曰:"一时是非之所系,百世荣辱之所关,莫重于人物一部,不可不严为区别。当俟明府回,公议之。"不久,周于智因升任宣化知府即将离任,坤宏乃投书州署辞出,曰,志成日勿列己名。后周于智服丧归,路遇州人,寄问坤宏且询及修志始末,叹服曰"法先生风仪自持,不愧名家子。"坤宏七上公车不第,以会试年届七旬赐官大理寺评事。耄耋之年犹勤学不倦。著有《学古编》、《春秋取义测》、《纲目要略》、《介亭待徵录》、《法氏诗》、《闻过庭录》、《墨水传经录》、《扶风旧德录》。终年87岁。子法嵩龄,乾隆二十一年举人。
- R$ h3 ^0 R1 z+ S法坤振 法坤厚 法坤振,坤宏弟,字兰野,一字怡斋,监生。诗才敏妙,率易中往往句有天成。于郊外筑西墅,与诸兄弟诗酒唱和。著有《西墅词》一卷、《怡斋诗》四卷。弟坤厚,字南野,一字黄裳,监生。幼通五经大义,工画,似其曾祖父若真,人称"小黄"。乾隆东巡泰山,坤厚献东封颂;南巡,又献迎銮诗。待诏帝侧,蒙赐缎匹。生平好交游,所到之处,人皆为之倾倒。东国名宿二十余人结岱社,推坤厚为首。曾万里行不治装,名山大川,多所游历。为诗无所依傍,一意孤行。吴越诸名士评判其诗,皆认为《建川草》为集中之冠,有"如燕公得江山之助"的评语。另著有《荫松堂诸集》十六卷、《白石居文集》四卷。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25

主题

2033

回帖

2259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259
鲜花(2) 鸡蛋(0)
发表于 2009-2-20 20:2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法若真,他应是号黄山,而非号黄石。号的由来,是说他康熙二十三年(1684)曾借故避兵到满山荒草的“黄山”构屋隐居。
, W$ _/ a. M1 M& I4 u' H$ D" \* @: H# ]! I) Z) v" h* c
法若真的一世祖,法典,字文质,任指挥史,二世法清,三世法纪亦任指挥史,五世法兴亦任指挥史,十世法寰(1564-1644),字鉴我,号开三,明天启七年举人,崇祯十年会试不第,奄博群书,精研性理。著有《四书诗经讲义》,《五经集通鉴约》诸书。初仕北直静海知县,后左迁姑苏,旋授太平知县,升河南怀庆府同知。告休归隐怡云岭,学者称怡云先生。清顺治十年,值判镇海,骂贼殉难(胶镇营总兵海时行兵变遇害)。1 d2 K; v/ K' L, f

+ z! L- e/ Z1 g3 W: m9 y% `从上可知,法若真可能是武官世家。当然,自法若真之后他们家是经史、诗文、书画颇有成就,家学之盛,有“海表世家”之称。/ s3 B7 d0 P: i

; |& w4 T* T; G; k7 E6 d4 a+ O  `
: A5 Y' g6 x  U# @* a. Q因此我瞎猜,楼主所转的逸闻大略说的是,法若真在金陵时,有一次正好碰到武举考试,因为自己的祖上多人武举出生,所以避“家讳”不得出,直到武举结束才算罢休。此事惹得何采好笑,遂写诗一逗而已。
: Y2 Y4 C/ B' B" k3 I. `8 E( w" f. y1 L* g/ t5 c
因此,这里的避家讳,恰恰是避武举之讳。0 A. z' v: y9 R& d/ [

2 T) B8 |+ H2 \( W  V6 c呵呵,一孔之见也。见笑。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25

主题

2033

回帖

2259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259
鲜花(2) 鸡蛋(0)
发表于 2009-2-20 20: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门人只读《孙吴传》,何必教渠废《蓼莪》”这诗的意思,大略说的是,“那些参加武举考试的,本来只是一心研读孙吴兵法的,你这样一避讳(就是说连祖上武举都避讳),那不是惹得人家跟着你一道痛苦吗?!”1 H4 h* b, x# k3 ]2 E0 v- v6 y8 h

' v* S- J0 _$ D[ 本帖最后由 快雨堂 于 2009-2-20 21:49 编辑 ]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