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946|回复: 7

[民俗大观园] 大师仙逝,

[复制链接]

9

主题

331

回帖

564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64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7-24 17: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季羡缅怀“望百泰斗”季羡林先生(2009-07-11 16:09:42)

标签:季羡林 国学 东西方文化 杂谈  分类:杂文

    大约一个月前,一位与季羡林先生关系比较密切的朋友,还在我面前多次提起季先生在医院的状况。听起来,季羡林先生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都不错。季先生在医院里自称“望百老人”。几年前,季先生95诞辰的时候,我写过一篇回忆与季先生“一面之缘”的文章,提到希望季先生能够长命百岁。万没有想到今天上午(西元2009年7月11日9时),季先生在医院仙逝,享年98岁。虽然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但是,这个结果突然到来,还是令人扼腕痛惜。
    对于季先生的学术成就,不敢妄加评论,只说一点自己的感受。季先生很小的时候,从私塾开始接受教育,中学开始学德文,后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清华期间,季先生选修了清华国学院陈寅恪教授课程。清华毕业后,季先生前往德国留学。在德国获得博士学位后,又继续滞留了一段时间,前后10年左右。然后回到中国,长期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从季先生的这个经历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学贯中西的学者,对于西方社会以及西方学术研究并不陌生,说非常了解也不算过分。但同时,季先生对于东方文化也有深厚的研究成果。正是这种深入的了解和比较,季先生在晚年才会得出几个结论。比方说,对西方诗歌和东方文学都很了解的季先生说,中国的“新诗”是一个失败,按照西方诗歌的样式发展中国的“新诗”,基本上没有出路。再比如说,季先生认为,当前全世界所面临的多种问题表明,只有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拯救世界,季先生说:“这是我最后的信念”。季先生的这些观点,并不像某些人以为的那样,只是妄自尊大、敝帚自珍,而是在充分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比较,在深切地关照现实从而得出的结论。对此,我深表同意。
    季羡林先生与东方文化的关系,有必要提到陈寅恪先生。陈寅恪先生也是留学归来的大学者,其学问修养之渊博,令国内众多学者叹为观止。因而陈寅恪先生在清华时期,被称为“教授的教授”,他的课堂经常会有冯友兰之类的教授在听课。很多学生听不懂,使得陈寅恪先生的课,一个学期下来,越到后来,学生越少。但是,人们说,只要在陈寅恪先生课堂上坚持下来的学生,日后都成为了学术大家。季羡林先生也算是其中之一。陈寅恪先生虽然西方学术修养深厚,但长期以文言文写作,其作品出版也要求按东方的方式竖版印刷。虽然季羡林先生没有在形式上像陈寅恪一样,但是,我认为,两位学贯中西的学者,对于东方文化的态度是完全一致的。听说季先生有一个遗愿,对于即将出版的《季羡林全集》,季先生希望全部使用繁体字,并且竖排。对此我认为,这不只是一个巧合。
    季羡林先生对于东方文化的钟情和喜爱,与他的另一个举动似乎有点矛盾。当很多人把“国学大师”的头衔赠与季羡林先生,他却明确表示,要“辞去”“国学大师”的头衔。如果我们只把这个举动看成是季羡林先生的谦虚,我认为是不够的。“国学”的概念在近代成为中国学术界的重要概念,与清华大学有关。清华大学是用庚子赔款中美国人所得的那部分建立起来的。在整个引入西方文化的大趋势下,1925年,清华建立了国学院,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成为清华国学院著名的四大导师。虽然“清华国学院”只存在了四年,但是,由于四位极为优秀的导师,“国学”这一概念在那时得以确立。
    然而,我始终认为,“国学”概念在清华国学院的出现,是文化相对主义的产物,是在西方文化占据主流的气氛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所谓“宽容”,这个概念本身,把中国文化或者东方文化放在一个不平等的地位上。因此,季羡林先生辞去“国学大师”的头衔,我认为除了谦虚之外,还有部分原因是对“国学”概念的不完全认可。中国传统文化或者说东方文化如果要获得真正的生命力,要成为世界的“显学”,仅仅靠“国学”这样屈从的地位,是不够的。换句话说,所谓“国学”,在季羡林先生看来,并不只是中国的“土特产”,而是世界应该共同接受的思想系统。如果对于“国学”这样的概念沾沾自喜,等于限制了东方文化的发展、发育、生长前景。
    季羡林先生仙逝,是中国学术界的一大损失。他留给我们乃至世界的遗产,还需要后辈继续深入地认识和研究。仅以此短文缅怀望百泰斗季羡林先生。

林先生走了。想起他为(桐城派研究会)所题字“桐城派研究”一事。该是和桐城有一定渊源吧?转个文章大家看看。
楼主新帖
桐人

9

主题

331

回帖

564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64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7-24 17: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季老曾为桐城派研究会题字(桐城派研究)。我想季老在世时和我桐城的文化复兴事业不无关联吧。所以贴个文章大家看看。
桐人

9

主题

331

回帖

564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64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7-24 17:2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季羡林是否遭遇二次文-革?(2007-12-21 04:09:42)标签:随笔/感悟 教养 辱骂 季羡林 国学   分类:杂文
    近日,有几人在他们自己的博客里,对季羡林先生破口大骂,其语言和态度颇有文-革时期造反派的遗风。我相信,95岁高龄的季先生一生中遭遇这种恶毒谩骂和攻击并不是第一次,比这更严重的他也经历过。因此,季先生并不会在意这些事情。但是,我却有点看不过去,一定要说几句话。

    说实话,季羡林先生的著作我并没有全部读过,对季先生一生的学术成就,不敢妄下评判。我相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术成果也同样会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们不会因为季羡林先生的年龄、身份、头衔之类,就认为季先生是不能批评的。但是,我们应该明确,什么样的批评才是真正的批评,什么样的“批评”属于跳梁者的胡闹。

    这几个谩骂者,看起来也属于知识分子,他们把所谓知识分子的责任挂在嘴边。但是,他们给人们留下的,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吗?按照他们提倡知识分子“社会良心”的说法,难道他们就是要给社会留一个辱骂长者的榜样?对一个长者肆无忌惮的辱骂,难道就是他们所谓的“社会良心”?老百姓有一句话,叫做“有知识,没文化”,用在他们身上挺合适。尊敬长者是一种起码的文化修养,很多知识不多的人都懂得这一点,偏偏这几个有知识的人,在这个问题上,不知道是无知,还是严重缺乏教养。

    其中一个谩骂者还说,中国能够批评他本人的,不超过100个。由此大概可以推论,只有他批评别人的份,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已经失去批评他的资格了。他用一个自封的伟大,使自己获得面对大众批评的豁免权,不知道他的这种狂妄有什么资本可以支撑。此人在谩骂季羡林先生的文章里提到,鲁迅是一个战士,他似乎想学习鲁迅。但是,他是否记得鲁迅说过:“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

    我理解这些人对季羡林先生的谩骂,不完全是冲着季先生本人,而是冲着社会赠与季先生“国学大师”的称号。季先生“请辞”大师头衔的事情先不去说它,我相信,如果季先生没有所谓“国学大师”的称号,却有一个“西学大师”的称号,他们一定不会如此谩骂,反而可能会大唱赞美之歌。一个文化、政治理念的倾向,就可以判定他人的全部价值,这种做法与文-革造反派作风有何区别?我觉得,这些人因为讨厌“国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到了失去理智的地步,因此,但凡与“国学”沾边的东西,在他们眼中都是毫无价值的垃圾。这种偏执,只能说明他们的浅薄。

    《季羡林生命沉思录》中有几段话,可以送给这几个人看一下。

    天下有没有傻瓜?有的,但却不是被别人称作“傻瓜”的人;而是认为别人是傻瓜的人,这样的人自己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

    记得鲁迅曾经说过,干损人利己的事还可以理解;损人又不利己的事千万干不得。我现在利用鲁迅的话来给坏人作一个界定:干损人利己的事是坏人,而干损人不利己的事,则是坏人之尤者。

    根据我的观察,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人,是毒物的。

    一个人不管是不是知识分子,如果缺乏起码的教养,即便再聪明,即便是天才,也不会获得社会的尊敬。这句话,也当成为我的自勉。

再贴一篇。助网友思考。看来人是不能盖棺定论的。但是与非总会有正确判断。
桐人

475

主题

8497

回帖

1万

积分

桐网进士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48

浪漫勋章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7-24 18: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嗯,人人当自省!即便是天才、大师,何况众生芸芸?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99

主题

3555

回帖

5757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5757

嘉宾会员

鲜花(8) 鸡蛋(1)
发表于 2009-7-24 19:56: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月十一号中午央视新闻报道了,一并还有一位大师。当天晚上外电时论就此也转报道曰:中国大陆著名国学教授在京逝世,享年九十八岁。光洁的灵魂是大师给后来者最好的诠释!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15

主题

175

回帖

715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715

活动大师

鲜花(2) 鸡蛋(0)
发表于 2009-7-25 07: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十能研习》

      季先生羡林,任先生继逾,约而同行,十一日辞世。二公皆泰斗,得米望茶,享天年,喜而非悲也。

      国人嗟之,余亦然,惜余知二公甚微,否赞皆不恰,不能文。昨日在机场,购季先生自述之书,稍读一二。余所动者,先生以耄耋之年,度日图书馆,风雨不辍逾两年,终成大著曰《糖史》也。

      世纪之人,叙故事,谈感概,著散文,睿智其中,本份之为也。研究而能成文者,鲜寡矣,此余感而叹之之处也。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9

主题

331

回帖

564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64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7-25 09:4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季羡林谈人生》不完满才是人生  

摘自(季羡林谈人生)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最常见的比如苏东坡的词: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南宋方岳(根据吴小如先生考证)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这都是我们时常引用的,脍炙人口的。类似的例子还能够举出成百上千来。

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包括在里面。他们君临天下,“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可以为所欲为,杀人灭族,小事一端,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他们威仪然地坐在宝座上,如坐针毡。虽然捏造了“龙御上宾”这种神话,他们自己也并不相信。他们想方设法以求得长生不老,他们最怕“一旦魂断,宫车晚出”。连英主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不能“免俗”。汉武帝造承露金盘,妄想饮仙露以长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期望借此以不死。结果,事与愿违,仍然是“龙御上宾”呜呼哀哉了。

在这些皇帝手下的大臣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利极大,娇纵恣肆,贪赃枉法,无所不至。在这一类人中,好东西大概极少,否则包公和海瑞等决不会流芳千古,久垂宇宙了。可这些人到了皇帝跟前,只是一个奴才,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可见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据说明朝的大臣上朝时在笏板上夹带一点鹤顶红,一旦皇恩浩荡,钦赐极刑,连忙用舌尖舔一点鹤顶红,立即涅?,落得一个全尸。可见这一批人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谈不到什么完满的人生。

至于我辈平头老百姓,日子就更难过了。建国前后,不能说没有区别,可是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不如意事常八九”。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会说“对不起”了,代之以对骂,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难免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气,谁能说,我们的人生多是完满的呢?

再说我们这一批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上一生中就难得过上几天好日子。只一个“考”字,就能让你谈“考”色变。“考”者,考试也。在旧社会科举时代,“千军万马独木桥”,要上进,只有科举一途,你只需读一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就能淋漓尽致地了解到科举的情况。以周进和范进为代表的那一批举人进士,其窘态难道还不能让你胆战心惊,啼笑皆非吗?

现在我们运气好,得生于新社会中。然而那一个“考”字,宛如如来佛的手掌,你别想逃脱得了。幼儿园升小学,考;小学升初中,考;初中升高中,考;高中升大学,考;大学毕业想当硕士,考;硕士想当博士,考。考,考,考,变成烤,烤,烤;一直到知命之年,厄运仍然难免,现代知识分子落到这一张密而不漏的天网中,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我们的人生还谈什么完满呢?

灾难并不限于知识分子:“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桐人

6

主题

681

回帖

871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71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7-27 19:4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无关!!!!!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