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3555
- 积分
- 564
- 威望
- 18224
- 桐币
- 145
- 激情
- 220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224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6-2-18
桐网贡生
- 积分
- 564
鲜花( 0) 鸡蛋( 0)
|
桐城试馆杂忆. W% N( N! A! q8 ~& {; g
$ H$ K c3 n* h {
前门楼子往西,顺城墙西行,即是当时的前门内顺城街。有一座三进四合院,坐北朝南,他的东北方向,步行十几分钟。就是皇宫。那就是有名的桐城试馆。
) Q( J; B% l1 {: ~7 M康熙四十年,(1701)张英予告归里,皇上赏赐不说,京城同僚旧好也多送了仪程。张英想,带着这些银子回家干嘛?家中有田有地,有房有宅,他还享受着朝廷的一品俸禄,岁收足够他一家生活用度了。于是与姚夫人商量,该拿这钱办点什么事才是。姚夫人是极有主见的,当即想到,不若在京城买座宅子,给家乡那些来京应试的穷书生们住。9 h- \/ W- M: B' k% b: W3 a" T+ \
张英经夫人一提,马上想到自己当年公车进京时,是忍痛卖了田产来支付用度的。他还是富家子弟,有田产可卖,桐城风气“穷不丢书,富不丢猪”,还有多少贫家子弟为读书耗尽了家中积蓄,到中举之后,来京会试时穷得住不起旅店,只好寄身城外寺庙里。有时一试不中,在京等候下科会试,一等就是三年,那住处就更成问题。1 S/ ] O5 }1 F1 j
夫人的见地实在太高明了!他当即在前门内的繁华地段置下了这座宅子,因为此处离礼部很近,最适合考生们住了。
8 L _% k1 ?7 H/ R# w3 V张英一生做京官,却未在京城购置一处宅第。早年家用不敷,靠租住房屋,后来入了南书房,便住的是官宅。临离开京城,却置了一处宅子,不是给子孙们住,而是给桐城士子们住的。% G2 Z7 v+ x. n3 Q9 |2 Y, E( p
张英亲笔题写了“桐城试馆”四个大字,制了匾,悬在门楣上。又在正厅抱住上题了一联:“前辈声名满天下,后来兴起望尔曹。”以示勉励之意。
, {- R9 ~% l Z, }1 m 三百年来,有多少桐乡学子受恩惠于此?有多少成功之士满怀欣喜的迈出这里的木门槛?在那过去的时代。可以说他是功不可没的。
6 h8 D: X6 y5 F. B L9 I) x 清末民主革命烈士吴樾在人间的最后自由一夜,就是在这里度过的。可以说是老馆送走了这位家乡的英雄。6 ^0 R2 G( p" R7 D( j2 J6 G5 p
桐城试馆,位于北京前门内西顺城街,街道门牌14号,坐北朝南,面向北京老城墙(城墙已无)。现门前是宽阔马路,马路下面是环城地铁。0 f- y6 f9 q, S; O$ A
试馆前后三进,完全是老北京四合院的建筑形式,当年门口有两尊石狮把门,门楣上张英亲笔题书的匾早已荡然无存,但有后人重修的石刻“桐城试馆”四个大字,院内建有魁星阁,早已消失,本人也未见到。大清未亡时。当然是乡里学子们进京歇脚住宿的地方了,这也是张宰相造福乡里,为造就后来人提供的方便之门。& {/ W9 T" }& n* b5 ?
清亡以后,民国年间一直有桐城人在此专事管理。同样也是提供给来京的乡亲们歇脚住宿,直至解放后50年代一直是桐城人长居短住的场所。近三百年,多少桐人受恩泽于老宰相呢?恐怕无以计之。
+ X7 r2 V0 D5 }8 P% ?. m0 O5 z解放后,此馆做为公产,变成京城百姓的民居了。50年代以后逐渐成为了大杂院,所居成员也不再是桐人。当时院内。私搭乱建已不堪入目。8 M6 `1 `: b/ r$ B5 P+ F
正厅抱柱老宰相所题之联:前辈声名满天下,后来兴起望尔曹。虽已无存,应该是所有桐人引以为激励自己的警句吧!当然不是什么考举做官了,而是每个桐人在自己的一生中要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8 Q9 ~$ c6 L( g+ k& A# ~
50年代,所居试馆的桐人,有姚姓,吴姓,方姓,张姓,马姓,唐姓,范姓,叶姓,周姓等。那时所有家庭,不管贫富,不管地位如何,均相处和谐,互相帮助,乡土观念很浓。乡亲感情很深。也有居其它地方的老乡。常来此聊家常,叙旧里旧事。前国民政府北平市长桐人何其巩如夫人,也常来叙旧,那时所居乡亲大多是平民,她有时一来就是一天,不管谁家。随便吃点儿,从不计较。遇有拮据之家,既刻解囊相助。虽然她也不是什么豪富之家。(有记载的桐城做官之人。均为廉洁奉公,不谋私利,)哪有万贯家财?所以,桐城人要继承的,不光是才,更重要的是德。马姓,其中就有马茂元之侄。。。。。。闲谈,举其一二。6 A4 w$ E* V9 N2 v0 J9 m
那个年代,人是单纯的,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人们看到的只是希望,国家的未来。哪怕是日子苦了一些!。。。。。。曾几何时?搬进来个别喝五吆六的人,桐乡的味道淡了,桐乡人的面孔收紧了,家乡话少了,家常话没了,习惯的问候免了,该关心的事也省了,该帮助的人也淡了。试馆的空气严肃了。也许是桐人都被当成了遗老遗少吧?。。。。。。从此,桐人逐渐散去。散向了北京四城。
! V* J- h; Z& Y% h50年代末,人民公社的大旗也插进了老宰相留下的府邸,中厅办起了大食堂。左邻右舍的其它院落的人们都来吃“大锅饭”。好吃吗?香吗?后来就知道了。无须赘述,。。。。。。如果老宰相上天有灵,也会冒死向皇上奏上一本的。8 f7 _* C, X- Q+ ?$ H; e! o! T
再后来,十年动乱清除了所有的四旧,仅存的石狮没了。石刻的桐城试馆四个大字砸了,当然还有人的思想。。。。。6 Q6 u4 D9 j, z8 b E5 D0 V
2 z; g8 o: K% A* h2 e
此馆拆于2006年底,那时所居桐人早已无踪迹了,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曾经见证过三百年历史的沧桑老宅。总是叫人有种难以忘怀的感情。他写过无数历史故事。他温暖过无数桐人学子的身心。他寄托过无数赴京桐人的美好愿望。然而。现代进步的飞速车轮却将他无情碾过。张宰相当年为家乡人留下的恩泽,永远成为了后世美谈。9 T3 C/ F% D) g* }% _ d/ [
怀旧也好。思念也好。那些日子总是想起在试馆居住的情景。因为那里是我走向人生艰辛路途的起点。有句话叫“一锤定音”可以说我的一生也就在那里被定了调儿。对试馆是情谊深厚的,对当时的人,事,是刻骨铭心的。看看去吧。看看还有没有留下只砖片瓦?看看还有没有值得留念的往事如烟。坐公交转地铁。30分钟到了。马路变宽了。周围变样了。远远看去。哪有昔日的街景?门面已荡然无存。只有破席挡住的旧墙。在缝隙中找到一个通向院内的窄窄过道。走进去。还好,房屋还没拆掉。所谓房屋。只是后来私搭乱建的破房。三进院落早已没了形状。人都搬走了。很多窗户门都没了。满眼枯枝烂叶。破砖烂瓦。前院一棵老树,挂满了布条朔料带,象是在为古馆的逝去挂起了招魂幡,失去功能的旧电线随风乱颤。象是曾在此留步的亡魂的心在颤抖。如果再有几声混鸦的哀叫。真以为是走进了聊斋的故事里。0 ?1 I7 y' S. b9 V2 e0 P
再往里走。到了后进院子。正面正房的二层楼只剩下一片断墙,两侧楼梯已无踪影。东跨院的房子是后来翻盖的。所以墙壁还算完整。西屋在原来基础上又私盖了延伸房屋。也是面目全非了。就是这西屋,似乎还有人住。怯生生敲敲门。希冀尚有未离弃而走的乡人。破门吱的一声,开了。出来一个中年人。问我什么事。哦,我是很早以前在这里的住户,听说试馆拆了,过来看看。你怎么还没搬呢?。。。。无语,也不便再多问。那自然是所谓的钉子户了。问了尊姓。说起来我是认识他父亲和外公的。他们是六十年代搬来的外省人。问起桐城人还有谁在。他说只有一个唐姓,占着房子,人却不在此住。另有个范姓后代曾经为试馆的未来上书人大。要求做为文化遗产保留下来。最后无果而终。
. r. w* u- a! X% T总算看到了,看到的是满目凄凉。最后的诀别,诀别的茫然,诀别的悲哀,诀别的心酸。也许。告别历史,迎接未来是人类奋进的必然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