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于 2009-8-16 21:4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蛰龙 于 2009-8-16 21:59 编辑
& a6 S" w7 w( p$ G' a }6 K) a% {* p, }8 @( f
10# 水每每 : [; y6 I8 ]- s. v
" ^0 c7 s8 b O9 `( D
哦,是这样!, X2 C, W4 s$ P% d7 ` M0 h
: d5 f0 U3 N- U6 d: q z" k: w
想必景象又有变化了吧!老街巷的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一是解放初期,毁坏了一些;二是大跃进时期,大办钢铁毁坏了一批;(五显巷口东侧就拆毁了很大一片,废弃的瓦砾场大概空置到七十年代中期);文革时期主要是针对文化遗迹的破坏,(黄忠园也是在文革后期无政府状态中被毁)对民居的影响不大;
4 y! | T$ _6 a% b! n V# c
) M4 L( ?, V7 | 七十年代中叶随着知青回城,以及经济状态的复苏,城镇对于居住的需求快速增长。而这个时期单纯为解决居住为目的的简单开发,乃是对老街文化啃老本式的破坏开始,建筑材料的现代化使得建筑结构可以极其简单化,随便垒一个水泥砖瓦预制板的方盒子可以装人就行。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包括北大街在内的一些老街旧巷,一副新不新旧不旧的尴尬模样。由此,在对老街开发的这个问题上,把全部责任堆在现任领导身上也似乎确实有失公允。2 P, m* K6 h, ^0 X' t
3 }2 S+ V6 a$ {! N# [$ o7 y& F& v
建筑文化也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之一,如何有选择的保护,是我们今天的学人和政府领导义不容辞的责任,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已经不多了,救救它们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