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一行人从北京坐飞机南下安徽合肥,再从机场转乘大巴往桐城,抵达城中时已是黑夜。
3 R! d, C$ [0 L r
( S) S1 [; y' S1 Z 桐城为清代的文化名城,方苞、刘大镝和姚鼐等著名文人都是桐城人,故有桐城派之称,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破旧立新的冲击,桐城派已变成大反派,桐城也变得寂寂无名了。 7 v, Z# w% Y( Y) ^
& j+ a8 u" M8 K5 ]7 v
翌日早上,桐城文化节的节目教我感到莫名其妙,于是和台湾诗人陈黎、内地诗人胡续东和他太太周舒、两位蒙古诗人和一个当地人周围走走,除了在文庙和桐城的大街小巷罴木,我们还去了六尺巷。 : M0 B$ r S4 E: j# ]# Q0 X& Q
' w5 Q: P5 N5 f& v3 G
六尺巷是桐城的名胜,话说康熙在位时,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家与吴家为邻,吴家造屋,竟向张家一边扩展了三尺,令两家人争执不和,张家的人送书向张英汇报此事,张英回覆道:“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吴家眼见张家退让了三尺地,自己也让三尺,由是空出了一条六尺巷。
& R6 @1 q- o5 r/ J% ?
1 [" z5 j& Y1 @7 c. s, q 晚上我们一行人看黄梅戏,戏目正是《六尺巷》,创作人以上述的故事为据,加油添醋多了一段“罗蜜欧与朱丽叶”式的爱情故事,让张家的公子爱上吴家的姑娘。而现在的黄梅戏,似乎与我从李翰祥电影了解到的黄梅戏已有所不同,现在的戏显得俗气,旋律也少不免花俏修饰。 1 p; `+ R' }) X
* K0 D U: E! m8 D" G% P 六尺巷的故事令我想到中国人的美德、退让的性格、历史的眼光,但是翻过事实的另一面再看,中国人就是比较不守原则,不愿意坚持己见,对当下眼前不公不义的事情忍气吞声,不积极讨回公道。如今六尺巷还在,深深的巷子通向另一条街道,彷佛一些国民的性格是经过漫长的时间积累而成,如果想改变,也要走一段很长的路。
0 P/ V6 A; y) j ( D- m" w. U* O! e
% M2 f( P; B# S7 t# G, j* R! U4 Q
来源:香港文汇报
0 M6 f8 W1 g) c(责任编辑:杜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