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46|回复: 5

[桐城派] 桐城派文物遗存征集启事

[复制链接]

30

主题

260

回帖

351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351
QQ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1-8-27 19:5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pcx888 于 2011-8-30 18:29 编辑 ' Y( |! t' `3 Y! M
7 p% [' |% J, `2 U  P6 h2 ~
桐城派文物遗存征集启事
5 ~9 `! ^9 ^4 r4 K0 Z
中国大陆暨港澳台海「桐城派」文物遗存发现及持有者同仁台鉴:
# `6 k9 i7 i6 t- z0 K7 I- M6 t& q& ?, o. I
盖“文化”者,为人类历史进程中所创物质与精神财富之总和也。夫“文物”者,则指各类有值之历史艺术遗品也,其不动者曰“遗迹”,其动者曰“遗物”。统之曰:“文化遗产”者也。藉乎此,不惟人类一定时期之实践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可得以映射其真,抑且利用资源、改造自然及彼时生态环境之状况,亦可得以溯观其源。
$ }/ Q- t/ F* Z0 f% D
9 u" [1 M& }2 Z8 v1 Y  _显见,史海可钩沉,遗痕可追纪。桐城派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物遗存(遗迹、遗物)等,极其赫贵殊珍,堪称“瑰宝”、“国粹”也矣!该派雄踞清代文坛二百三十载之久,造就古文作家千二百位之余,著述达二千又三百部之多,文字以亿计,呈现“冠盖满京华、文章甲天下”之空前盛况。  R6 M' x# u4 O: P) Y6 q

6 K$ q$ M* c, x2 Y/ t5 Y- r/ }何谓桐城派?即桐城文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别径于“骈文派”焉尔。其开拓者曰: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等,均系清之皖省桐城人,故名。顺历史之潮流,勇擎大纛;导风气之先声,开宗立派。桐城派古文之传,自方苞以文章称海内,上接震川,同邑刘大櫆继之益振,传至姚鼐则集大成。姚门四大弟子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姚莹,以及刘开等,推桐城派声势更甚。其后,门徒日滋,遍布诸省;鸿生大儒,世代衍延。东抵海疆,南极湘贵之陲;西诣昆仑,北达幽燕之鄙。懿风翔于海表,德威行乎人区。历史使命与现实责任共担,时代精神同生命灵魂并重。文敏足以华国,睿略足以振众。噫嘻!信然有殊勋哉,桐城诸先贤也!" w7 P+ j9 q3 k5 [$ D

/ a  b$ r* l0 }4 z9 ?- |% S吾桐城派久在祧列,其外展影响甚大,旁枝余绪者盖多,然其荦然著于竹帛之尤者,曰三。
/ x4 J, P8 I9 }$ v7 c& g  p* w& H4 \& R* V  W4 Y% ^9 S
其一,“阳湖派”。乾嘉间,常州阳湖钱鲁斯受业于刘大櫆之门,后与大櫆弟子王灼一道转播其师说于同邑恽敬、张惠言。恽、张二人始尽弃骈俪之学,专治桐城派古文,后有意突破骈散界限,追寻恢复骈散不分之魏晋古文,传人日众,衍为一脉,实桐城派之修正也。始无派名,脱胎于桐城派,后经清代名臣、大儒张之洞立名,首称“阳湖派”,后世因袭之。其代表人物有恽敬、张惠言、张琦、李兆洛、陆继辂、冯桂芬等。# }: P+ X+ y5 ?

5 p0 f( o) N2 ^; V& S; ~  X2 I其二,“湘乡派”。咸同间,曾国藩于桐城派标榜“义理、考据、辞章”外,兼加“经济”一说,俾使桐城派文章内容更合乎社会现实,臻其影响至飙升,致其“中兴”局面,为之一呈。曾国藩行文,虽从姚鼐入手,后益探源扬马,专宗韩愈,奇偶错综,厚集其气,使声采炳焕而戛焉有声。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变展,非桐城所可囿,实为其变体,名曰“湘乡派”。其门下则有张裕钊、吴汝纶、黎庶昌、薛福成四大弟子,颇负盛名。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乃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其文风影响。6 p: a) k/ Y# G0 X: a1 o
' I2 M' n, z7 J
其三,“侯官派”。清末民初,侯官严复、林纾、陈衍、吴宗祺等,引西学“宪政思想”入“义理”,实为桐城派末期支流。时称“侯官派”。该时期作家群,其爱国主义之思想与立场、民族之气节与责任,于政治及创作中多有反映。以古文之规范,传达西学新思想、新概念、新名词。凡此,皆可见桐城派之发展。亦有少数如林纾等,于“五四”新文化中,值桐城派消沉衰亡时,极尽宣扬推誉翊护挽救之能事,可谓功莫大焉!以致于博得“桐城谬种”之骂名,传为千古美谈。( J, |1 g! \1 e2 C& K1 o

* K7 e. Y9 g$ {, E0 o" H以上三派随时代之变迁,于“义理”层面上,对桐城派追古之“义理”,均予以扩展,注入时代气息,各擅其胜。因此,桐城派及其支流尾绪,其文化遗存,极丰赡而淹博;其文献宏富,颇裕厚而灿焕。遗迹斑斑,充国学之宝库;遗物斓斓,列国粹之鼎元。( x( i: r! Q* \
) P1 W9 ]& w. _2 p' U2 Q, @
然则,天有不测风云,世有治乱兴亡。治久必乱,乱久必治。斯也者,天道运行之定则也!吾炳炳然桐城派文化之优秀成果与遗产,常为天灾所凌噬,亦蒙人祸之劫难。6 x% H, A7 o8 p

+ w2 Q  a# K1 L. ^当其祸作之时也!桐城派作家,或逃之乡间,或遁隐山林,或离散走失,或亡命天涯,或移居海外,或横遭灭顶……其家宅、碑刻、工具、武器、器皿与墓葬等实物或遗址,多遭抢窃、破坏与毁圮;其书籍、手稿、字画、信札等艺术品亦多焚毁、散佚与湮弃。幸有存者,或遗留于民间,或废弃于荒野,或深埋在地下,或流落至港台,或贩卖至外邦。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天灾不可免,人祸皆人为。兹择其大要者,以俟夫诸君一睹。' p& J5 _0 Y& v* C' u* h5 H

* c# K. [3 L; u0 I0 S( s% c- S$ P譬如:太平天国运动,桐城数度为长毛所凌辱,城邑洗劫一空,几乎无遗类矣,此其一也。五四运动,桐城派成攻击对象,被强行打倒而寿终正寝,俗文化泛滥,文坛易主,此其二也。日寇侵华,实行三光政策,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此其三也。文革浩劫,社会动乱,举国陵替,桐城派岂能幸免于难?此其四也!其后,有关方面,虽欲竭诚而追索,但路绝险而靡缘。九重既不可啟,又无踪迹之杳杳。呜呼!何其悲恸茫然罔极也哉!
3 L; Z- n6 n- l' j, ~; }/ G7 U6 Y- P+ |6 L" h2 ^
今,普天一统,十垓同风。党恩浩荡,优渥霈乎神州之极;政泽横流,覃惠滂及赤县之野。恩则达于八埏而畅,威则抵乎九域以加。恩威并作,万民愉极。自改革开放以降,政治清明,天下承平日久;乾坤宴如,社会综治秩然。布臻瑰典,德积而庆深;丕显国华,业昌以祚广。和谐桐城,兴百业之正隆;盛世文都,倡国故其尤酣。
3 {: R$ l" s) U# Z2 A6 `4 O/ L* v
( z! _' ]5 C) v) \) a是故,桐城派文化遗产之保护、遗址之发掘、文物遗存之拯救、遗迹之修复、遗物之征收等,已然被列入我市人民政府之重要议事日程!立馆臻萃,绩效斐然;广布恩信,舍我其谁?
8 B: n5 `6 m  j  I2 \: H) d3 I- y" g
) U9 ^: Q7 g& o3 u桐城派文博馆之肇建也!据坤灵之正位,气象雄浑;仿太紫之圆方,卓绝罔伦。矗然横空,体象乎天地;瓌异赫观,经纬乎阴阳。此举一则顺应大势,合乎民心,二则范谟洋洋,嘉仪再彰。上可昭国粹之典,中可慰先贤之心,下可抚后人之虞。此不独桐城派及其嗣派之幸顾也!抑亦桐城诸先贤及其追随者之幸荣也!更乃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之幸庆也! " y7 B- n- R: ~' U6 L, _. I
  F3 e; s) j# B0 E
鉴此丹衷,敢誓耿耿。特脩辞立诚,晓谕寰区,播布人域,求援寻助。凡遇我桐城派及其衍派之文化遗产与文物遗存者,毋论新旧残损,悉数征集,一并征纳,以充盈展馆之陈,以娱悦游人之目。若蒙鼎力驰援以弼,利于国、利于民、利于我者,拟将揄扬颁赏,以资鼓励,以昭善行,以彰大义,以引芸芸后来继焉者云。7 `" a8 t* N8 }0 V/ n" v, C
3 f  j' N. _4 ^- ]  r$ A6 Z" y; h
具体操规,冀见本启事附件之《桐城派文物征集实施办法》。此文不赘。
" ?! R+ l0 u5 C' N$ M6 V) ?" N/ Y1 f) @% D; y6 F# c/ Z
特此布告,意诚谊笃,竭虔乃尔。谨希支持,敬谢匪懈。切切!是盼!
5 z: W& U1 I6 m& h' P' z; e- p* |
0 s% W0 l' }" c
桐城市人民政府: z& D! n! s, p2 `) f

0 e  N- N9 l' @  ?: a2 ?0 }% j) t公元二零一一年九月一日

+ |  N+ D9 w$ l% l
4 T- @4 V# I3 J附件:《中国桐城派文化博物馆文物征集实施办法》
1 _' _+ d0 v, F5 }& W; q% W# a& h6 F6 r$ Z
(起草人:赋帝。应故乡桐城市人民政府之邀而撰)
; L) S4 b" N2 B0 R2 V. F& c& V% K: a/ f
本文来源:http://www.zhcfw.net/index.asp?xAction=xReadNews&NewsID=20301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30

主题

260

回帖

351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351
QQ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8-27 19:5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cx888 于 2011-8-30 16:30 编辑 4 d2 H$ u9 e0 C/ |7 S& i2 k
7 k+ B" f( b" ]8 r, b
起草:潘承祥    指导:张志鸿4 z; G% `' n- q/ k3 W

0 G+ M) L. n- j: g% G6 F2 E  t$ K
潘先生承祥贤弟:你的2005年<关于“桐城派”研究之征集函>悉读.很多内容与我们这次需要征集的范围和要求基本相同,充分显示出你的远见卓识,因此,桐城派文物全球征集函的起草非你莫属.专此敬颂  安祺!0 c% |3 Q6 z: C5 Q2 z- Q/ i; _
8 w: Z' ^! }: l% O, K
                                   桐城文化馆张志鸿敬上. i- D0 d1 d1 S/ e) F
                                   2010年8月24日
# {9 j7 _* d) ?附录:1 w. j# o5 w5 ^: K0 X2 v( M
* U% }3 h* F7 E3 f
◆关于“桐城派”研究之征集函 0 J8 |" ~* j. {6 F

: L' g; W, \/ }9 \. H: F--------------------------------------------------------------------------------
* q' |  ^2 `2 z* p8 r. M4 r" h
' d7 T9 q9 m9 I# a# B发表日期:2005-04-21 12:45  中安网   出处:原创  作者:潘承祥  本页面已被访问 96879 次
# }6 l2 o0 [! l5 |% F8 R
9 |% X" `: C& a* E7 [, j# \海内外有识之士及古文爱好者:
9 t( w4 U/ {- O! t: a5 g; P  h$ |
( S& Y! V4 N8 d- J( Q你们好!基于中国“桐城派”研究网---www.oktcp.com 业已成立并开通正常运行,为继承和弘扬我中华优秀文化------桐城文派,进一步努力发掘和加紧加快加大对“桐城派”古文化的深入细致的全面研究工作,以便尽快地取得令人满意的研究新成果,从而达到研究“桐城派”之“去其糟粕、汲取精华”的预期目的,现向全国各地、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等地的广大人士,征集有关研究“桐城派”的专业学术论文、字画及图片等,兹将有关事宜函告如下。诚挚期盼并热烈欢迎下列仁人志士、单位、企业等加盟本网站。 " D9 o1 a4 j& L4 f5 z0 W

* y! X+ e7 j0 ]1 {一、凡有志于从事“桐城派”研究工作的学者、专家、教授、编辑、记者、元勋写手、高级创作员及业余爱好者,且愿意免费在本站发表自己原创作品者; ) v! {! C: y; I' T

1 G# f( u) c3 r1 N6 T二、凡能详细提供“桐城派”研究线索、资料,具体包括“桐城派”众多作家的原著、手稿、信札、图片、事迹、生平介绍、贡献和社会影响及其后人等相关情况者;
' G4 c' N) A* E. Z- t& z2 i  ~5 Z% y5 U
三、凡能介绍、推荐、帮助结识对“桐城派”分析研究感兴趣的文朋诗友、新人且乐于从事此项公益事业的志同道合者;
0 A  h' Y7 F. w% b8 R( u* {% ]. j( p
2 Z6 F0 I8 T  Z: o4 J/ Z! _  K四、凡爱好撰写、分析、品(评)论古典文学并工于骈体文、对联且擅长创作辞赋者; 3 F; {( T6 _; V9 f
, F* X5 E( s& e
五、凡能对“桐城派”研究工作提供见解独到、灼见真知者或意见相左者; % {3 n5 K4 \( O7 w4 k

4 l2 K/ ~9 [2 v% F- O1 ^2 \1 }! d- H六、凡能提供曾经撰文批评“桐城派”为“桐城谬种”的近代作家及其论文者; . }- y6 a2 B" F$ O/ _9 ?
; o1 }' d0 K9 M
七、凡能提供与“桐城派”有渊源关系的“湘乡派”和与“桐城派”有千丝万缕联系的“阳湖派”之作家、文章及相关情况者;
+ N9 J4 }9 R6 {* K$ H1 ^3 f7 k2 G3 N% T$ \6 |4 R
八、凡愿意无偿提供赞助资助捐赠“桐城派”研究公益事业的明星企业、政府、机关、团体、单位和民间组织及个人者; ! p8 k8 h0 |% m5 W; A* ?7 x( H
! k! K0 Z) r5 {4 z, V2 r
九、凡热衷于古典文学研究,尤其是对唐宋八大家的透彻研究取得新成果且对“桐城派”研究工作有借鉴参考作用者;
9 W- K+ ?+ F4 ^" ~* A  m9 i+ Q  L0 y0 @( g5 F# v+ e
十、其他能对“桐城派”分析研究活动提供贡献、指导、帮助、雅正及批评者。  
* \5 Y2 c( c2 e6 z' |! {2 q+ H# @6 d: f& o6 h
特此函告  0 J& O5 @8 k% f8 C

, G& `2 e2 w5 ^) M- R3 W6 k联系电话:0556-7171888  , 13485881066       : i0 m9 G! b9 [/ L
7 @% O) ^: ]# s  U
Q     Q: 364235722 / 309161895
* |( L4 k: Y8 P8 K+ z) h6 F: _7 H6 h/ `
电子邮箱:okpcx@163.com ! R* h  j) y$ |9 r9 D" T% R5 \

( q/ k2 n0 Q9 [8 _$ ?4 @( W网    址: www.oktcp.com
# {7 \- v9 w( `' S
/ p6 N+ }* {6 i( j- k联 系 人:潘承祥 /  古 也                             3 |- o7 a- C$ t3 c" M

4 M6 H. k. ]& w. n  a9 j3 M, i                 中国“桐城派”研究网 ) ^0 g0 S( |$ s( ?; [- g) G

( I% B% y% l" l  j( M, I                           编辑部 3 A& m8 \/ W3 Q# t1 d/ F; k4 ?
+ j: G# M* [0 \5 D+ N6 _
                        2005年4月21日
/ ~/ s+ z* @& m, c. [
5 ]8 ?7 m; e  [5 U* p) y1 D2 q+ e
. K' c) d, h- s& u" O本文来源 http://www.zhcfw.net/index.asp?xAction=xReadNews&NewsID=14000 g( u) k- C3 w8 {7 b
8 H5 }% D5 R9 w
% F" e% W0 N$ J$ G4 v: ~; ]* H
9 D/ h# S: g! x- n1 b
7 h1 b  L# O$ t8 Z4 J
◆中国桐城派研究网(www.oktcp.com)网站开通(转2005年)
' U3 y: j- X. q2 B" U. j4 j+ Y5 g3 W* X- W; o
--------------------------------------------------------------------------------
5 q, {5 F, b* ?' _ 1 Y3 t: j0 m' N! x& ?
发表日期:2005-05-11 23:18   中安网   出处:中安网 > 安徽新闻 > 独家报道 正文  作者:通讯员:蒋六乔  本页面已被访问 5679 次
; f6 C7 F1 G( J' S9 v6 A
$ z& ^+ I. g) ?, G- C1 O0 y3 [       中安网5月11日讯(通讯员:蒋六乔) 经过长时间的筹备与策划,中国首个基于国际互联网的专业“桐城派”研究中心网日前正式开通。桐城派研究会会长、现任安庆市常务副市长孙爱民留言希望该网站加大宣传和研究力度,以继承和弘扬桐城文派,与桐城派研究会一起,共同努力完成前人滞后研究先人灿烂文化的未竟事业,让这朵在历史文化长河中湮没已久的花蕊奇葩,更加鲜艳夺目、光彩照人!
& n5 l0 _; ?/ S% j9 v- P5 L
9 B1 ~1 ?! h1 X  桐城派是清代文坛上一支重要的散文流派,因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桐城人,故世人将他们和追随他们的作家群称为桐城派。桐城派崛起于清康熙年间,衰亡于民国初年,前后绵延200余年。它秉承了程、朱道统。宗崇秦汉及唐宋八家散文,另立门户,创立了系统丰富的散文理论,留下有2000余种传世之作。“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桐城派居于文坛霸主地位,对其评价,一般是肯定多于否定。新文化运动兴起后,桐城派地位下落,甚至被斥为“谬种",对其评价往往否定多于肯定。建国后,对桐城派的研究时断时续,褒贬不一,毁誉繁兴。1985年11月,在全国文联主席周扬的倡导下,由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桐城派学术研讨会”,在桐城召开,对桐城派作出科学、公允的评价。国内学坛久负盛名的刘禹昌、王气中、魏际昌、王树民、舒芜、钱仲联、刘季高、吴孟复以及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计100余人,围绕桐城派研究的中心议题,切磋讨论,新见迭出。) d$ B, T; e+ k# @4 G! l' r
6 M) @3 K9 P) G4 K! j* ^3 m- P* J
  据“桐城派”研究中心网总编潘承祥先生介绍,“桐城派”研究中心网现已特聘绍兴文理学院教授潘承玉为荣誉总顾问,安徽作家江改银和浙江作家任朝锋担任文化顾问,特邀四川辞赋专家倪文涛和上海作家包训国担任主审。目前,桐城派研究网已设桐城派介绍、桐城派名人、桐城派论评、桐城派原著、名家名作、版主作品、文化动态、作者文集、个人像册、文朋诗友、在线投稿、新作展示、桐城派论坛、桐城派典故等版块。有关人士认为,该网站的建立为桐城派研究提供了一个绝好平台。. T+ w" }3 p* b5 L1 K# l
- A% _" g' b$ l# E" d& L
编辑: 付刚 0 S7 y4 X0 M0 j
      来源:您当前的位置 :中安网 > 安徽新闻 > 独家报道 正文5 r7 E" x* H2 ?' Q. h; |% x! R% ?" N1 Z: c

2 |) u& G0 _0 J 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05/05/11/001259090.shtml , M9 W, V) s, G' C; s

% w6 j) \7 t" |. x: t 4 y/ p4 p8 R# C& A3 w0 S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0

主题

1683

回帖

2707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2707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1-8-27 21: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貌似还要几天才是91吧: m; z5 U* c& `# T. }3 P
白云千载空悠悠

30

主题

260

回帖

351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351
QQ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8-27 22:35:5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对桐城文化遗存的调查 / 流水能西

本帖最后由 pcx888 于 2011-8-27 22:43 编辑 - `8 W, q# t7 A. I  \

$ h0 b, _. V/ S. ^# i* b对桐城文化遗存的调查 / 流水能西
/ @5 L; P3 U7 B7 L
. S8 E) V- j$ |文化既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又指考古学上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各种文化具有自己不同的特色,构成人类浩瀚的文明。/ T  H7 j  F/ _  B' V$ N  T

# W8 @' W8 X" i  {  f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开发保护自己的文化遗存,其重视程度值得称赞。笔者认为文化遗存虽然需要开发保护,但不应仅作为旅游的摇钱树,而是先人托付给我们留给后人的遗产。/ B0 N( \( @7 [" O0 [7 ^- m

* Q2 g, }3 F& W- g* M+ E安徽省桐城市地处皖中,山川秀丽,人才辈出,自古以来俊采星驰。清朝时更以“桐城派”雄踞文坛二百多年,造就了几百位作家,呈现出“冠盖满京华、文章甲天下”的盛况。千百年来,龙眠风物名闻遐迩,人文佳话异彩纷呈。$ X' g/ |0 ~& Z: M  U+ k6 ~  s! D

/ a0 d5 M. [5 l人杰地灵,翰墨风香,桐城的青山秀水孕育了如许的才人俊杰,历代名流大家则又给桐城留下了丰富瑰丽的文化遗存。有六尺巷、方以智故居、潇洒园、方氏九间楼、左忠毅公祠、啖椒堂(左光斗故居)姚莹故居、告春及轩、讲学园、马氏双桂楼、慎宜轩、惜抱轩、桐城文庙、张英张廷玉父子宰相坟等。不仅如此还有明清时期建筑风格的数条老街和古建筑群。这些构成了桐城特有的文化遗存,使桐城文化与淮河文化、徽州文化并称为安徽省三大文化圈。) m2 a2 e1 T0 e7 l* s! ]/ F

+ v+ {. T9 r$ W* _在寒假期间,笔者对桐城的文化遗存作了现场调查,并查阅了相关资料。由于桐城市文化遗存极为丰富,限于篇幅这里只能对桐城极具代表性的文化遗存作些重点分析:桐城文派、桐城文庙及文化博物馆的建设和桐城古街。
! L- Z8 D: I! N& m1 ~: }" U# e
7 `0 n1 c5 v: h6 D; h
) G# W2 A- H/ {& n5 v) [! g) o, E# W
一、要加强对桐城文派的研究,进一步搞好桐城派陈列馆的建设
7 u/ s8 r. w/ w* r
$ J5 p+ @1 a$ [( R桐城派始于康雍,鼎盛于乾嘉,到清朝中后期已成为文坛最大的文派了。桐城派三始祖方苞、刘大櫆、姚鼐经过长期散文创作实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与主张,他们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贯彻这一文学理论主张。在历史上文坛理论变革中,许多改革者都打着复古的旗号,所谓古文始于韩愈提倡的相对于骈偶文(当时流行的从六朝以来相习成风的务实形式声韵之美的文体)而言的。韩取法于秦汉,桐城派取法于唐宋八大家,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脉相承、前后一致的。早期桐城派理论的集大成者是方苞的“义法”论,“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义是文章思想内容,法是文章的表现形式,二者要高度统一,才有好的文章来。
2 ~/ Y  L) U  Y( U9 _3 T9 O
" |- i6 }  a7 _. R; ~' g姚鼐在继承方苞的同时,对方苞的理论又有了进一步发展。他认为文学是人类思想情感的具体表现,形象的本身就是作家现实生活感受的高度集中和概括,指出文学作品通过艺术形式所显示出来的美学意义。在前期桐城派中,将理论与文章创作统一,结合了韩愈的古文观点和程朱理学,他们既是文学家,亦是道学家。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罕见的,也是中国古代道学与文学在形式与内容上的统一。" Q6 }, a' b( n2 j! X1 v0 @

( n2 D5 w5 ?8 H" g后期桐城派经过曾国藩的发展较为开化。曾虽然尊崇桐城派纲领,但添加了许多政治经济方面的主张。在开放的洋务派影响下,吴汝纶、严复、林琴南等人一方面介绍西洋文学,另一方面学习传播西方先进技术,扩大后的桐城派与新兴文学相结合起来了,后来参加新文学运动的如胡适之、陈独秀、梁任公等人都受过他们的影响很大,“所以我们可以说,今次文学运动的开端,实际上还是被桐城派中的人引起来的”(周作人)。
5 \; G& U9 \$ }! _+ ]; \4 ?+ s" ~" U& R
本人认为,桐城派虽然在新文化运动中黯然退出历史舞台,但还是有着历史意义和作用的,某种程度上说是顺历史潮流、开风气之先的。2 ~8 D$ I+ A3 S( H: t4 A6 {* q+ y( E/ n

. y: [0 @4 h4 K6 K/ k桐城派雄踞文坛二百多年,经历了中华民族的巨变。前期的桐城派结合古文与理学,相比于明前后七子和清朝八股文,语言朴素,含蓄有味。他们不同于同时代的曹雪芹、吴敬梓,不热衷功名,沉浸在自己的兴趣之中,创作的文章富有艺术性、美学性,有些确实达到晶莹澄澈、明润无疵的境界,这是文人的“私德”。而后吸收外来文学,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所担负的民族责任感对后世新文学亦有之影响,这是新时期的“公德”,他们的行为还是有进步作用的。五四之后,古文遭受到极大破坏,肯定新文学的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在音韵、气味、行与神的方面皆不如古文。五四之后现代散文诗歌中即有此缺憾,余光中在《评戴望舒的诗》一文中也有所提及。
: @( @* C9 \4 B# v% O3 U* R) P4 A* i" X' P' E
桐城文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明中的瑰宝之一,加强研究保护意义重大。在此笔者就桐城文派遗产保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 F3 O' A. Y$ u+ d
& T. b- Q5 W7 T" a+ X( {
1、加强对桐城派的研究。桐城已成立桐城派研究会、桐城派学会等,是很有必要的,研究桐城派古文是研究清史和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二者的研究十分重要。' Z: L8 ~  S1 M1 }; h
+ ^/ Z  q* Z4 D
2、扩大桐城派文物陈列馆。对散落于民间的桐城派文物要进行抢救式的保护,同时利用桐城派文人的后裔来搜集文物。
" @: a: f% s% N. R$ ~* G% [/ d4 O0 P
3、组织对桐城派著名人物历史传记的撰写,让大众来了解这些名人事迹;拍摄相关体裁的记录片、黄梅戏,电视剧,通过电视、网络传播于大众,扩大社会影响。5 \) c* d3 Y& P

: K' r" B2 a9 Q3 H4 }; w2 o$ D% @4、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在媒体上制作广告,吸引游客参观游览。
2 T# Q6 V( L2 O; Y
6 o, ^! a' u1 c1 A8 V0 g: T, B4 r4 H& A5、建议桐城以建设政务新区为契机,将老城区中的重点机关单位逐步迁到新区,在老城区建设桐城派主题公园,设立名人雕像、碑刻长廊等。
9 x9 {; Z5 b$ y( i! c4 k9 ^
) F  r) L# a, s! y  t# C0 D ' A3 x4 g/ n7 s4 j8 ^2 h

) L/ r. n! a( K- Q- N$ ?二、要将桐城文化博物馆建成规模宏大、文物展示丰富、地域文化特色明显的一流博物馆
5 h0 t( _" J# q
3 ]: c' z. v* Q! `( U文化博物馆可以说是将桐城深厚文化底蕴集中作为完整的载体,现有的博物馆规模小,且未形成有机的整体,建议建成后的博物馆按区位和功能分为三个区域:& \9 i/ ^/ U' K7 M2 e" I

7 T. S  y9 _: F8 U, G# q* y1、文庙展区:以文庙为中心,市委、市政府为两翼,将市委、市政府大院迁出,共同构成桐城文化综合居陈区域。文庙右侧设置桐城派文物陈列馆、明清名人书画馆和石质文物陈列馆等;左侧将市委、市政府拆除、改造,构建仿古建筑、严凤英艺术生涯陈列馆及学术报告厅等。
+ E. b5 c; ~! O8 b% z! ?  S+ p) F3 D! E3 Z
2、方以智故居展区:设方以智故居复原陈列、方以智生平事迹陈列和方以智书法文物陈列。
8 S0 T" `7 a) T9 h$ s: Z' N5 o  I9 Y5 ?3 E' t% I& M, h7 ]
3、姚莹故居展区:建成姚莹故居陈列馆、内置台湾兵备道姚莹爱国生涯陈列、桐城派殿军二姚一马(姚永朴、姚永概和马其昶,均为桐城派后期作家)史迹陈列和明清桐城姚氏简史陈列。& ?+ V* s% N; \/ m* T

( b$ {  ^+ g+ U: B% d构建文化博物馆是件浩大的工程,对于保护桐城文物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可将散落于民间的文物进行抢救。然而,工程如此浩大使得这并非易事,存在着重要的问题及困难,笔者指出根据实地考察后所得的问题和建议:
& ]3 z3 w( D0 o# P" H& i' p5 J: O4 U
1、“旧城改造”的问题。这个词八九十年代在全国城市建设中是个无所不知的名词,在新世纪,又换成了“建设新城区”。然而,这个“改造”大多只注重效益,没有采取科学发展的方法,对于旧城的改造即是“拆”而后再“建”。今天看来,桐城市委、市政府两座大院夹着有着六百多年的文庙确实有损城市形象,二者都以拆了文庙的两翼等古建筑来建造的,不仅如此,文庙后院也被开辟为政府的宿舍住宅楼,当年的崇经阁、乡贤祠也被拆了。3 U: \. y; }9 P( ?2 k$ J. `9 Z6 V7 K) E

5 Q& X: f( ~; {$ T/ Y' O$ `* G2、“整旧如旧”的问题。在修建原有的建筑当中,要“整旧如旧”,不可“整旧如新”,对于已破坏的要按原貌重建,而不是随心所欲地修改原有建筑规模;已毁坏了的建筑切不可重建来告诉后人。保留城市的记忆是要保护好历史真实,能够体现真实的只有是实物,切不可随意建设和涂改。名为保护和重建,实质上是“建设性破坏”,和对后人极不尊重的表现,这是政府城建部门要十分注意的问题。. k1 }. F. y- P- V

9 t, Y; B0 D2 S, K( H上述问题,市委、市政府也意识到,并预计在今后两三年内迁出,准备为修建作努力。笔者希望政府在修复中一要忍痛割肉,让出自己占有的土地,二要首先考虑的是文化保护而非旅游开发,本着保护桐城文化的目的,更不可让文物贩子的手伸了进去。& p; v( u" S9 A% A+ d

) n% ?" q7 V$ A1 o2 h4 t' q   / S" D8 ]7 B  \3 T) d+ K
7 C$ A% o2 L0 m
三、加强保护明清老街的工作9 B6 _2 N& A6 @5 I

# D% m5 f3 Q* w2 F- u+ G桐城城区不仅有着名人故居,还有很多民间古建筑,就老街有四条,老街的建筑大多为明清时期建造的,这些老街纵横于整个城区。% i4 W: G; n* _9 ]0 N  W% m  `
0 u$ R2 N. g0 z
桐城的老街总共近五公里,分布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将整个老城围起。桐城历遭战争和文革那样的动乱,分布于东大街的古牌坊群已被毁,文革时期,北部的古城墙也被摧毁,但桐城的老街整体上至今保存较为完好。老街麻条石横铺街道,呈微弧形,具中国古街道特色。街道两侧为店铺,鳞次栉比,多清代建筑,大都石彻单台基,木构架屋身,砖砌墀头,两坡屋面。建筑形式以抬梁式为最普遍,采用榫卯结合,砖石结构的营造方法,错落有致。其数量之多,街路之长,较为罕见。笔者生长在这座古城中,如今家住南门老街旁,自小在老街中来往玩耍,深受老街古朴、清雅气息的熏陶,离开家乡后,感触颇深。
3 f4 W* l0 C* R1 {6 C
# _$ W: B: A$ G9 r; f老街是城市的记忆,城市的活化石,城市的特征,必须重视保护工作。然而,桐城老街的保护出现了许多方面的漏洞,政府还尚未全部拯救方面遗存,大多数建筑处在风雨,人为的侵蚀破坏之中。根据调查,如今的老街有以下的现状:
+ r$ j7 j- }+ E; D: c
% N( |! O5 A! e# F" a  u; u1 S8 P' }1、老街旁的建筑大多是土木或砖木结构,即使侥幸于虫蛀鼠啮,也难以经受气候和时间的考验,不少画栋雕刻都在无名火灾中灰飞湮灭。
6 R1 W7 N/ K& o) g- G' I
2 T5 |0 u' }: J: W0 v% s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因中国早期文明的兴起伴随着优越的地理环境,一般都有茂密的森林便于建筑取材。桐城老街旁的建筑也是如此。2 [6 i1 Q! Z2 a( d8 g/ ^: [' `0 ^7 m
, K' P1 P9 l3 B! i
2、老街的许多建筑都被随意加以改造,而这种改造无疑是对原有建筑的破坏。正如前面所说,中国先民对待古建筑的态度一向是“整旧如新”而不是“整旧如旧”,每一次整修都不是局部修缮而是整体重建,造成了对古建筑的一次次破坏。
0 H9 R* P" }% v: V% Z* P9 r. Q% y" Z# |
3、尽管老街的建筑外表还保留明清特色,那么很多建筑内部并非这样了,里面改造了很多。过去中国建筑过于重视礼仪性、政治性、公共性作用,而不考虑居住的舒适程度,不符合现代居家理念,进入现代社会后,老街建筑内部的改造是必然的。
1 U' {8 v. E1 T, Z* w$ g6 i4 `" a5 R6 _! R2 F- ]
鉴于以上情况,老街的保护颇为重要并且决非易事,城区文化遗存众多,政府尚无物力、人力来保护所有建筑。在此,笔者建议政府在众多古建筑群中,选出一部分建筑进行重点保护和修缮,不允许公民肆意改造;另外,古建筑大多为居住民楼,居民世世代代在此居住,政府要加大宣传保护意识,让居民自觉进行保护完善;对于一些岌岌可危的老宅,政府要积极将他们牵引到新的居民楼安居,保障公民的人身安全,同时减少对建筑的耗蚀。总之要尽量保护好这不可多得的资源,与文化博物馆构成整个古城的面貌,有机结合起来。6 h" c3 x+ ~' P$ P3 m8 Q8 X
% F) n, R5 |7 ~) g% L4 G
文化是桐城的特色,近年来伴随的着经济的增长,桐城也加大对文化遗存的保护,遗存的修复初具规模。经济的增长要注重协调性,用发展的观点看,保护文化遗存正是这重要组成部分。在完善文化遗存中要注重保存的真实性,与经济增长一样,为后代负责。3 s- }& B0 `" j0 }; E9 x& c" U/ A

0 Y9 B# e  q/ x! \2 [/ `! E# _- Y# ?
参考资料:
+ I& F* B, k. }+ I/ @4 p: m
) F  |6 b" q2 n3 e5 Z, x' E1、《桐城县志》1995,黄山书社
7 k% F5 t5 x& Q( c$ X
3 _2 T, {$ C) V( l3 C# m2、《安徽省百科全书》1994,南京大学出版社
" C9 a! j, _4 Y  f" `% c/ h. }" ^; C, }7 l$ j$ h8 o2 C
3、《桐城文化博物馆规划方案(草案)》/ @( W2 v) X1 F( C
8 F1 \: Z( L4 [4 }+ S! B0 V
4、《清代文坛盟主桐城派》2002,安徽人民出版社' i+ {6 m+ X. x3 p& F
  X- A8 y7 }! l1 z: P: I
5、《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周作人) S3 ^; b9 N0 G- t% ?7 o  |
  k7 A* J: }0 N9 L2 i
6、《从桐城派的古文谈到姚鼐的〈登泰山记〉》马茂元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99

主题

3555

回帖

5757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5757

嘉宾会员

鲜花(8) 鸡蛋(1)
发表于 2011-8-28 23:06:17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党恩浩荡,红日高照。政泽横流,东海扬波。自改革开放以来,政治清明,天下承平日久;乾坤宴如,社会综治秩然。和谐桐城,百业正兴;盛世文都,蒸蒸日上…”气可食牛力 能扛鼎 好!
【麻溪姚氏九修宗谱·谱办电话:6178199】

30

主题

260

回帖

351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351
QQ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8-30 16:4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cx888 于 2011-8-30 16:48 编辑 ! A, l5 F9 r- Z# w# n  V6 X
' Y2 E' a. B+ \$ j2 e
   ◆桐城派文物遗存征集启事§潘承祥 [1-2稿]  2011/8/30 [123]
! g6 V1 k! a# W6 X+ J+ C   ◆桐城派成因于「天地人和」说§潘承祥 2011/8/27 [90]
: t* o: [& s  g- b! X: o2 p, O   ◆文都桐城与桐城派兴衰史偶谈§潘承祥 2011/8/27 [176]
# i/ Y0 r; u# `; H4 g+ \   ◆清徐记(并引)§潘承祥 2011/8/19 [160] 0 T: H8 e- P' G+ l/ E8 ^
   ◆与中华民国第12任副总统萧万长先生书 2011/8/27 [787] : v( f& P: G% O! v! T
   ◆《中华新辞赋选粹》第二卷·后记§潘承祥 2009/12/14 [747]
2 h) n. G' r5 O" B" @( z% S4 k+ L+ T   ◆《姚平辞赋二集》序§潘承祥 2009/12/14 [817]
! [0 @! X* h# U5 l- U- M5 D   ◆《中华新辞赋选粹》第一卷·序一§潘承祥 2009/12/14 [939]
) ~$ E, F# a6 I6 n* V9 V+ ^0 [* p- O   ◆《千城赋》第一卷·序一§潘承祥 2009/12/14 [831] ( T4 P- X" N, q% l
   ◆《苏城诗萃》创刊杂谈§潘承祥 2008/11/19 [1278] 3 N6 E: s  f: B* x& \8 ?
   ◆索取赋报 登记导向§潘承祥 2008/11/16 [1427] 8 r6 ^) L2 \0 a; i7 X4 A* v
   ◆赋花张红云介绍§潘承祥 2008/11/16 [1312]
3 d( h" i5 d" d4 K, Q9 L   ◆著名赋家陈逸卿§潘承祥 2008/11/16 [1412]
; O" ]/ @9 `% U; X  K$ j' J   ◆《中赋报》发刊辞§潘承祥 2008/11/16 [1243] & }; Q+ ]3 x+ j& t- c
   ◆戴名世列传§潘承祥 2010/7/22 [1769]
/ q' u; T- f9 O+ w# O5 z   ◆戕逆徒逐鹿者檄§潘承祥 2008/2/17 [1479]
7 \. D/ x5 q1 k9 h9 n   ◆驱“张汴南逐”劣徒书§潘承祥 2010/7/27 [1609] 4 K6 H0 R% D/ n7 M. N" M8 C
   ◆祭亡侄南方朔诔§潘承祥 2010/7/24 [1541] 0 E8 B/ ?( c6 ^* G2 p8 H1 z
   ◆祭亡徒刘志向诔§潘承祥 2010/7/24 [1377] 3 Y+ X( D+ K0 A5 z+ L
   ◆刘志向姓氏渊源考§潘承祥 2008/3/15 [1541]
) d/ z8 R: P, q: k$ v   ◆祭诗人李定璇文§潘承祥 2008/2/17 [1478] % w/ c; Y) o" o2 h: K1 n
   ◆伐枞阳张君檄§潘承祥 2008/2/17 [1396]
3 P. G8 ^0 V% Q( d& M   ◆桐城派“五祖”新说§潘承祥 2008/2/17 [1390]
" G; b" z( [/ p& P6 k# g1 s   ◆赋坛“四杰”,时代卓骏§潘承祥 2008/2/17 [1417] 4 y2 p' @' e: t1 T$ U! o
   ◆与网管桐川阁下书§潘承祥 2008/2/17 [1327] # u! R) V7 B& q
   ◆潘承祥自序§潘承祥 2008/2/17 [1529] - k1 v% x! L* l4 w
   ◆“九龙演绎”杂说§潘承祥 2008/2/17 [1268] # I/ q1 o- _! I
   ◆“望江融资”之我见§潘承祥 2008/2/17 [1444] ! y# v) n0 B1 v% o7 h
" K+ O8 K8 R' z. o, e- y, i! s
http://www.zhcfw.net/index.asp?xAction=xSmallclass&bigclassid=50&smallclassid=0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