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0722
- 积分
- 111
- 威望
- 2788
- 桐币
- 8
- 激情
- 45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79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4-11-20

文都秀才

- 积分
- 111
 鲜花( 0)  鸡蛋( 0)
|
她是一位温婉纤弱的女子,却有一个不让须眉的名字——严无畏。9 @2 ?7 `' |2 F! B& M$ b/ A z
1903年,河北保定府,她与吴樾相识时,吴樾25岁,而她才刚过及笄之年。其时吴樾正执教于“两江公学”,并创办《直隶白话报》宣传革命思想。经同事汪雨田的介绍,吴樾结识了客居保定的严老夫人,他们都来自人文荟萃的“桐城派”故乡,一见面就亲热地用桐城方言谈诗论文,严老夫人觉得这位同乡小帅哥谈吐不俗才识非凡,便延请他成为宝贝女儿的家庭教师。
- K& P; Z% e' ~$ ]& _ 人生初相见,严无畏就感受到吴樾俊秀儒雅的外表之下,有一股逼人的英侠之气,芳心不觉为之一动,但她还是恭恭敬敬地,对吴樾执以师礼。
7 B, ?9 G9 a7 |# s7 ~! [6 @ 很快吴樾就发现,这位同乡小妹妹聪慧过人,所授历史、英文等课,她常常过目不忘即刻成诵。吴樾觉得她实在是个可造之材,因此课暇之余,常常把搜集到的一些进步书刊如《中国日报》《革命军》《白话报》《苏报》等拿给她看。严无畏这位天真无邪的深闺秀女,就这样濡染了反清爱国思想,大大开阔了眼界和胸怀。
& F" D! i$ p( }; i9 G+ P7 p3 O$ s, i 渐渐地,他们之间的共同话题就多了起来,诗文酬答耳鬓厮磨,爱情,就这样悄悄在他们心底扎了根。
$ I7 F" T2 o' j4 I2 d
: b* ?6 ?5 z; u' w- A3 w 有佳人相伴红袖添香,但吴樾并没有沉溺于卿卿我我的温柔之乡,相反,他常常像孤松一样沉默着,时而长吁短叹时而又慷慨激昂;和严无畏独处时,吴樾常常说起和他披肝沥胆、许为生死之交的义侠之士,如蹈海牺牲的陈天华,殉难于庚子汉口战役的汪熔,就义于滦州独立之役的施从云等,呈现出一种既痛心悲愤而又无限向往之神情。严无畏已隐隐觉察,她的这位心上人,这位看似文弱的白面书生,正在酝酿着一件惊天动地的非凡之举。她仿佛害怕失去什么,几次欲问又止,直到有一回,她又听到吴樾在低吟“桐城吴某身长存,不杀满奴誓不休”时,才终于鼓起勇气问心上人在作何筹划,吴樾脸上露出决然的神情,但尽量又让语气变得平缓一些:目前清廷正欲以“预备立宪”的骗局愚弄国人,以图苟延残喘,不日将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我此番去京,誓除五贼,恐凶多吉少,望小妹保重!让吴樾稍感意外的是,严无畏听罢非但无惊惧之色,反而表现出一种大义凛然的气魄,慨然赞同道:“人心未死,谁不思汉?只恨我体弱多病,恐为你累赘,不能同你一起去。”她来到书桌前,写好壮行三绝交于吴樾——1 y' S4 \1 c4 l1 L
% ?' [+ f6 T4 \# z1 N& W
感君爱国救同胞,几个男儿意气豪;愧我无才能共事,莫因离别赋牢骚。
' v' K8 e3 _9 z 诸般讲解殷勤教,领悟无缘恨未消;从此窗前难共语,奈何天里度终朝。5 J R, F% t/ [& T% I# \
茫茫后会知何日,痛苦分离在目前;好梦岂知容易散,痴心空望月常圆! J0 M. p C E' A9 N4 Z
3 p+ m! W" b: {: [* ^* P
字里行间痴情凄婉又深明大义,吴樾读罢,百感交集地揽无畏入怀:人生有此红颜知己足矣!但为了千万万同胞之觉醒,我吴樾今生今世恐怕要有负于你了!" {5 [7 V) k) v; @7 f
O7 H( j" K, j _ x. u4 S3 h
到京城后,吴樾住在“桐城试馆”,和挚友赵声、秋瑾、陈独秀等作前期准备,期间他们为谁应该当“荆轲”起了争执,吴樾甚至还和陈独秀扭在一起满地打滚,最后吴樾以一句“建设国家请君任之,君为其难;舍身暗杀我为其易”结束争议。这时严无畏的“家书”也来到了,除表达无尽的思恋以外,严无畏还誓言,如果爱人牺牲了她将一定为他复仇。吴樾很快回一封长信对她进行开导:所谓复仇,非为我一己之私,而是为千万同胞复刀世之仇……并希望她思想日渐发达智力日渐进步,能够走上革命的道路,以法国女革命家罗兰夫人为榜样。
; U* @& g8 ?# j7 y9 O 1905年9月24日,随着北京前门火车站的一声巨响,一个年轻而壮烈的生命,永远地定格在了那一瞬间。“化一我为千万我 前者仆而后者继”,27岁的吴樾,如一道流星滑过辛亥革命的黯黯前夜,唤醒了诸多国人的麻木心灵,激励了更多革命党人奋起抗争。吴樾的师友纷纷作诗文凭吊,陈其美长歌当哭:我爱吴夫子,视死忽如归。慷慨赴大义,初阳生光辉!陈独秀感佩道:仗剑远游五岭外,碎身直捣虎狼秦!秋瑾更是称赞:皖中志士名吴樾,百炼刚肠如火热!
2 F4 k) O: T9 K; b8 w$ h* n' S( {* r' x7 K
噩耗传到保定城,一处僻静宅院的素雅闺房之内,18岁的严无畏,正在呜咽着吟诵吴樾写给她的《绝命书》:生必有胜于死,然后可生;死必有胜于生,然后可死……她感到心一下被掏空了,精神支柱轰然倒塌,她一边喃喃自语:吴君,无你教诲,我难以做罗兰夫人矣!一边竟举起一把利刃,决然抹向自己的脖颈……吴樾不会想到:心上人会以这种看似封建烈女殉情的方式,来追随他这位反封建的革命志士。一个弱女子能如此决绝,饱含着深沉的哀痛和执着的爱,让人不胜唏嘘又不禁肃然起敬。
/ z3 c4 W( V1 ~0 v6 i9 j$ u9 B
2 c0 X- i( E3 K: |2 ~& ?) ^
' S8 \8 o1 M% e9 i6 p7 P. q; h/ R4 P# I+ O# i. w& l5 v
附:吴樾(1878年-1905年9月24日),原名吴越,字梦霞,又作孟侠,清朝末年安徽桐城人,革命家。
' S' b7 {1 F. l- F2 w* b% B 1902年入直隶高等学堂,在校期间加入北方暗杀团,秘密进行反对清朝政府的活动,后经蔡元培介绍加入光复会。1904年,北上北京刺杀清政府满族少壮派领袖铁良,恰逢当时清政府派载泽、徐世昌、端方、戴鸿慈、绍英等五大臣出国考察,为实行君主立宪制做准备,吴遂改变计划,决定刺杀五大臣。
! v$ S. ^ ~' M. o7 q 1905年9月24日,五大臣准备自正阳门车站出发,吴混入仆役之中,引爆炸弹,希望与五大臣同归于尽。吴当场身亡,五大臣皆受伤,其中载泽和绍英受伤较重。清政府因此事被迫推迟考察团出发时间。
* B, J* q. X0 g- Z5 g# i: |5 f: C0 m' E
" e% u/ S' x; \* N
! M% v, q. g7 a" ^) R3 e
; T( f6 W; S# d* U5 x! ^# e2 N
2 g8 e3 q. p% V$ H" ~ (2011.10.10作,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6 x( T) B5 U' b% A) `
http://blog.sina.com.cn/u/13542239114 j( A# y8 g+ |/ 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