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84942
- 积分
- 65
- 威望
- 6
- 桐币
- 20
- 激情
- 87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18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2-6-1

文都童生

- 积分
- 65
 鲜花( 0)  鸡蛋( 0)
|
我们每当谈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人的时候,往往侧重的是当地的风俗级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一个地方上的人都该值得尊重与敬畏,有包容与海纳百川的精神,正如余秋雨所说:任何地域性的歧视,都是站不住脚的。
桐城,一个乡土气息浓厚的古城,一个孕育百万文都儿女的地方,这里有太多太多的故事。
我想,我们的金字招牌应该就属桐城文派和黄梅戏了吧【当然:安庆贼人窃取黄梅戏,这笔帐市委不当回事,我们可还要算。】
拿桐城派来说,我想:与其我们呼得铺天盖地,不如我们脚踏实地!安徽的土地上,应该说适逢高考的每位安徽人都是知道的,我们的徽文学一个是建安文学【三曹】和桐城文学了。
写到这,还是有点痛心啊。如果那文化来说,我们的保护马马虎虎,我们的传承实在是后来无人了。。。
《桐城文学》上面发表的大多是本土作者们!注意:我在此,没用上作家一词。有人【多或少我没资格说】以为发表了几篇文章就以作家自居,实不应当。记得高中时老师也提及此事,当然不是说谁,而是关于传承问题。。。我们不拿些具体操作来说吧。问句:当今中国文坛上,在位的桐城名人又有何人?又有几人?? 我记得某某从费了脑袋瓜子想了半天才冒出一个称得上是小有名气作家的名头来。
我不是瞧不起家乡的作家们的,恰恰相反我对他们充满了尊敬和敬重。但是我们要从宏观上来看待我们的乡土作家和国内名家之间差距的时候,你就会肃然想起那句:思想有多远,距离就有多远。
我们需要改变的很多,需要改善的更是多如草芥。如果我们还老是翻箱倒柜的找本古书查到老祖宗从在某部名家古籍上发表的权威文章的话,我们永远活在自己一厢情愿的小纸箱中。我们的乡土作家需要有大眼界、大思想、大智慧!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好高骛远不如一步一个印的开辟新大陆,不要在老马识途的走在古人的文化圈子里,永远没有突破,当然更谈不上继承和传承了。我们可以借鉴古人,走马观花不如朝花夕拾,好高骛远不如轻车简从、登峰造极。只有达到新的高峰,你才领会到:什么才是登东山而小鲁了。
方苞的《狱中杂记》也好,姚鼐的《登泰山记》也好,是好!我们的呢?我们自己的呢?哪天我们能够产出那么一位与方姚学术名噪一时的大作家时,我们再来挑挑古人的刺来!
文有不当粗词糙语,见谅!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