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aqyzm 于 2012-12-1 11:19 编辑
一条桐枞公路从孔城老街口成90度滑过,把孔城老街与这个喧哗的世界隔开,老街就如一温情的妇人,静静的守望着远去的亲人。 进入孔城老街内,只有一个字可以形容她的,就是静。 孔城老街的静是从骨子里露出来的,你一踏上她你能够用自己身体的温度感觉到的青石板的冷,你也能听到从你对面的方向传来的行人走在青石板上的“哒哒哒哒”的声音,幽静的老街一下子就吸引了你。如果是早晨,还能听到的是老街的商户开门下门板的声音,远处铁匠铺叮叮当当的打铁的声音,老街深处也许还有猪的叫唤声。
老街每天的慢生活由此开始。 老街的慢生活是从吃开始的。 老街的早餐可谓是精制, 早餐是以稀饭为主,无论社会发展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老街人依然保留着她自己的那一份悠闲,老街人除了急匆匆上班族,基本是不用现代炊具的,稀饭是用原始的柴火灶熬出来的,有老人的家庭,早晨5点左右,老人们就起来为儿孙们生火熬稀饭,如果你是这个时候进入老街的,就能呼吸到老街的柴火灶的味道,有松毛柴,茅草柴,也有干树柴,味道各异,当然熬出来的稀饭也是味道各异。老街人都好这一口,有读书或做工的家庭,稀饭里肯定有几个鸡蛋,或者另做一份捞饭,所谓的捞饭就是在稀饭刚做到米熟的时候,从锅里捞出部分已经熟了米,等水干,用油轻炒就可以吃了。早餐的小菜是十分讲究的,腌白菜是必须的,老街的腌白菜分三种,一种是平时每天买菜回来,把不便炒的菜边摘下来,腌制,三五天即可炒食,一种是在青菜摘熟季节,把菜心摘下来,晒干,用五香,八角,大料,盐,味精等腌制,用团腌制,压紧,等过大年开团食用,这是白菜的精华,五香菜心,是上好的早餐小菜。剩下的就是去掉菜心的白菜,那得用大缸腌制了,一层白菜一层盐,用麻石压紧,腌制好就可以食用,直至来年白菜采收季节,也是老街上的一道家常菜,这样的白菜吃到最后就腐化了,就是烂白菜,入口即化,是老人的专利,这些年也被城里精明的商人收购到了各大饭店,成了一道招牌菜。 经济条件尚可或是老街来客的早餐就更为讲究,除了一碗烫嘴的稀饭和几样开口的小菜,那就是中街的油条,老街的油条是用木榨榨出的菜油制作的,粉也是使用当年的新麦粉,油条黄且脆,在老街,油条包蚕豆是一种独特的吃法,得有吃的功夫,要有耐心,把做熟的蚕豆放在油条上,卷起来把蚕豆完全包起来,吃一口,包几粒,脆且面。说到早餐,不能不说老街的米饺,老街的米饺自有自己的一套讲究的工艺,其核心就是时间,从米到吃到嘴里粘牙的米饺,得用五天的功夫。 老街的上街头的蔑匠铺至今仍是生意兴隆,老街人用的凉席大都出自这个铺子,现代新材料的使用使凉席的品种让人眼花缭乱,但老街人仍钟情于出自老街的凉席,考究的做工,地道的材料。如今远游的老街的儿女们仍用着从千万里外的宁静的老街捎来的凉席,因为凉席里有一份来自老街的清凉,也是一份乡愁。 烈日炎炎的夏天,更能体现老街的宁静和悠闲,日出时,老街因青石板材料和鳞次栉比的木质结构的小瓦房抵挡了太阳的浓烈,小院里的华盖梧桐遮天蔽日,给老街的始终是那一份清凉。日落时,月光倾泻在老街和老街周围的水面,青石板上是恋人们和孩子们打闹的身影,远处杨柳轻舞,小桥流水,宛若海市蜃楼。 老街似有桃花源般的意境,时间在此也显得慢了下来,老街远游的儿女们仿佛只有在这里才能找到自己,也许是在享受老街的宁静,或是老街的凉席,或是煮了一天一夜的茶叶蛋,或是口有余香的米饺,无论的哪种,都打上了老街的悠闲的烙印。老街成了远游的儿女朝思暮想的归巢。 老街生活的慢节奏,慢出的是一种文化,这样的慢生活成了生活在城市水泥森林中的人们的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