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竹 于 2013-4-21 09:52 编辑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加入了合肥爱邻工作服务社,成为这个团队的一名志愿者。第一次参加工作,就接到任务,访视失独老人。所谓失独老人,是指子女意外亡故的老人,并且老无所依。这让我一下子意识到了任务的艰巨性。 我访视的对象是一名退伍军人,老人家今年57岁了,30岁退伍回乡参加工作。在50岁之前,老人家是幸福的,他有一个温馨的三口之家,一个贤惠的妻子和一个乖巧的儿子。聊到这些老人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可天妒英才,七年前一个丹桂飘香的日子里,一场车祸带走了年仅24岁的风华正茂的老兵的独子。这个噩耗的传来,无疑给这个和睦的家庭以致命的一击。之后老兵的生活,可想而知,贤惠的妻子接受不了失去独子的事实,安静的离开了。望着妻子离去时那凄凉的背影,老人家说,他表示理解。因为在儿子出事不久前,正好赶上国企改革,他所在的公司被私企收购,他失业下岗了。现在儿子又没了,还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母亲需要赡养。因此,面对妻子的离开,他没有半句怨言,他还说:“她一个女人,十八岁就跟着我,那时候我在部队,生活居无定所,本来就不容易,现在我又失去了工作,还要白发人送黑发人,总不能还无情的拖着她陪我一起赡养老母吧!”说到这里老人家哽咽了,黄眼球憋的通红。而我,也在极力克制情绪,我不想在这样一个不幸的老人面前失态,只是眼睛很不争气,泪水还是涌了出来。 老人家不仅是老兵,还是老党员。他说,十八大的召开,让他看到了中国的大好图景。他还说,比起那些在死在战场上的战友,他是幸福的。他不奢求自己过得多么富足,只希望能把他的侄儿培养成人。侄儿是他弟弟的孩子,弟弟也在几年前去世了,弟媳看日子不好过,便改嫁了。于是,这些年,他拖着疲惫的身心,一直在资助弟弟的遗孤。如今,侄儿十八岁了,在离家不远的一所高中求学,看着侄儿很努力的学习,很正直的做人,老人家表示很欣慰。 其实,我也表示很欣喜。命运对老兵是不公的,甚至很残忍,而他却用微笑回报这个社会。在艰难里,他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每个细节。虽然艰辛填满了四千多个日子,可他却用行动把血浓于水演绎的淋漓尽致。 我喜欢听他讲那些年,当兵那些事。90后的我们远离战争已经很多年,也不清楚战场那些事。恰逢前段时间,沉迷电视剧《我是特种兵》,因此会更容易理解老兵的辛酸与辛苦。 下午访视完,在回学校的路上,我一直回想我们离开时老人那失落的神情。或许很多个“人约黄昏后”的撩人时分,很多次“月上柳梢头”的寂寞时刻,他总会幻想着、期待着灯火阑珊处——儿子的出现吧!只是,最终都还是一次又一次演绎着“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孤灯独对,几番梦破人难寐”的情境啊。想到这里,我就异常难过。 其实,不只这位老兵。我曾在南方周末报上看到过这样一则报道:当年,数以亿计的家庭响应计划生育的号召,诞下唯一的孩子,将所有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然而,现在全国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已经超过百万个。我想说,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社会里,中国的老百姓活的就是孩子,没有孩子,就什么也没有了。当他们年老体衰,需要孩子照顾时,不仅孤立无援,甚至连养老院都进不去,他们的后半生,将于何处安放?这应该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吧! 我很开心,因为我们的介入,帮助了这位失独老兵。一想到老人家一见到居委会干部带着我们来访时那激动的神情,那热情的握手,我的嘴角就不自觉的上扬了。 谨以此文,我想倡议更多的孩子们加入关注失独老人这个群体中,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