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梧桐书屋 于 2013-9-23 09:53 编辑
七 都江堰 “都江堰”何以名之?其义为“江堰之都”吗?或者是“依靠岷江上堰坝而建的都城”乎!思之思之,不禁恍然大悟。因在下孤陋寡闻,窃以为:世界古代史上因坝名都者或许仅此一地吧! 98年9月14日上午,在成都找了家旅馆(华龙饭店)安顿下来后,我与黄伟先生即转乘班车,经郫县到达都江堰,以满足对其久久仰慕的心理。 可是, 都江堰为何如此声名远扬,令众多游人想望呢?我想,这要归功于它对人类社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吧!李冰父子历时四十余年,完成了人类历史上堪称浩大的水利工程,泽被所及整个成都平原,使之成为中国面积最大、最稳定的旱涝保收的米粮川。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硕大无朋的米粮仓,秦始皇才得以统一六国;同样,要是没有这个硕大无朋的米粮和草料的补给基地,刘邦又怎么能在楚汉相争中屡败屡战,并取得最终的胜利。直到今天,这项人类历史上宏伟的水利工程,仍然在发挥着滋润一千万亩以上良田的灌溉作用,正因为如此,俗语才有“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平蜀未平”之说。 成都的麻辣算是领教过了,在都江堰,我们选择了一家土菜馆用午餐。黄伟先生点了盘最辣的川菜——生姜炒肉片,可他又不能竟食,却让我吃得通体冒汗。饭后租一辆三轮车作导游,通过砍价,付出35元,一开始觉得蛮便宜,过后才发觉司机赚头太多。原来都江堰基本上就是一个水利工程设施,并不设收费门槛。 我们沿着南岸的堰堤,首先游览了飞沙堰,在此驻足,可以观赏离堆、宝瓶口——上有毛泽东亦或是郭沫若的亲笔题字。稍远处是泄洪渠,而脚下的水流非常湍急,至于其力量的巨大,说来你也许不信,竟然可以将沙子和鹅卵石抛到岸上,此即“飞沙堰”得名的由来。对岸是条平坦的堰堤公路,后面是高山,山上有纪念李冰父子的二王庙、展览馆等建筑,其中有的还是国务院公布的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呢! 从飞沙堰向西不远,有一座铁索桥。此桥垮越江堰,通向北岸的公路,如果您站在南端的桥堡上,可以看到岷江全貌:清澈明亮的江流从远处山谷中汩汩流出,稍抬头,您看到的便应是“更喜岷山千里雪”中的岷山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的故居——草堂在成都,或许岷江下游当时有船只停泊吧,而在这段江面上我没看到船的影子。不仅如此,因为现如今成都平原的用水量大增,枯水季节要把所有水源引入堰内,所以,在离鱼嘴不远处的岷江上建了一座大闸。
铁索桥的跨度在50、60米上下,桥面由木板铺成,站在桥上,听着哗哗哗的湍急的流水,不由生出心惊胆颤之感,“大渡桥横铁索寒”,脑中闪出毛公的诗句来。一群姑娘少妇从对岸过来,走到桥中间时与我们相遇,她们或许是看出了我们的犹豫与胆怯,竟然挑衅性的加大力量摇晃起桥索来,妄想以此吓唬我们。“真的是欺负人呢!你们这群黄毛丫头片子,可别从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我与黄伟在心里说,趁势,我们再加一把力,把铁索桥摇晃得更加厉害,这一下,倒将这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女子摇晃得尖声惊叫起来……当然,随后又是一阵欢乐的笑声……是一群少数民族的姑娘吗?她们身体与我们擦肩而过,又渐渐远去了。我与黄伟不由得回顾了她们一眼,但她们的笑声却久久回荡在我们耳际…… 跨过公路,登上二王庙高高的台阶,回眸来路,都江堰的风景和历史文化自不必说,它带给你的震撼和冲击力,大概你抵挡不住,或许你压根儿就不想抵挡。飞沙堰、宝瓶口、离堆以及那深埋水下的卧铁,自然会使你穿越2000余年的时间隧道,回忆联想当年李冰父子“逢湾截角,遇正掏心”的政治生涯。如果说这一带水面是由一串串漩涡组成的素湍奔泻的急流令人惊心动魄的话,而上游鱼嘴、鱼梁就平和自然得多了。这项工程的原始设计意图,是使堰里的水流量保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状态:丰水时外七内三,枯水时内七外三,平水时内五外五。不曾想,现如今却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记得当时得到一首《无题》,与君分享。 西行一天数千里,华山秦岭等闲越。 江堰碧波流万古,李冰英名至今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