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71759
- 积分
- 283
- 威望
- 3
- 桐币
- 110
- 激情
- 455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101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1-6-20
文都秀才
- 积分
- 283
鲜花( 1) 鸡蛋( 0)
|
本帖最后由 苏小七 于 2015-2-12 09:40 编辑 " c; n$ q: M3 t% x! h
) ]3 V4 ]. [) G' ]# R. Z6 N
在朋友圈看了一篇有关家乡的文章,一下午竟然心不在焉起来。8 {# `/ v5 f* ^
可能是过年的缘故,看着同事在请假,路上拎着行李匆匆赶路的人,看着高中同学在微信群热火朝天地追忆往事,而我,由着年少时积累着的一些回忆而愈发怀念那个被我叫作“家乡”的地方——在的时候并不热爱,离开后却总在不经意间的想起和思念。
( O' ]; T5 \- _( A; e
r- ?: o8 B; i) B k其实我一直没觉得桐城有多美,印象中就是个嘈杂、沸腾的小城市,与那时候孤僻的我也总有些格格不入,除了孩提时代生活的乡镇,以及后来搬家到了城关(市里),其他的地方没有概念也没有去过,分不清大关、卅铺在什么方向,也不知道传说中的龙眠山、四水桥在哪里,倒是记得每每路过供销大厦,一堆面包车、依维客在那里拉人,售票员不断地喊着“金神,金神的,马上走了啊”“大关,大关,你是去大关吗?”“肖店,肖店”……闹轰轰的。
* w8 D6 V: ~( E8 I/ N: s
0 J g4 S F; f, P6 q- x4 @当然,“供销大厦”这样土的名字也早已没了,取而代之的换成“太阳城”,再接着华润、苏果也越来越多,太阳城像个渐衰的老人,奄奄一息,等待着最后的消亡。
! z% K) H {- Z/ q+ N0 I5 `: \( B
+ w9 {4 E" U2 x T0 ]2 G& q偶尔坐车回乡下,记得那些面包车装着各色人等,走亲戚的带着鸡鸭鹅蔬菜大米的,车厢里常常像个农场,家禽叫声起伏;通常为了多载几个人,正规的座椅也拆掉了,只留下几张板凳。而我总习惯一路望着窗外 ,看着车子过了肖店、到了金神,看到熟悉的、高立的窑厂烟囱,就知道到了。# Y& ^& u5 {' z! X
0 t. @$ b3 n: S前些天,一小学同学发了几张雪景照片给我,说给我解解“相思”之苦,第一张照片,明明是皑皑的白雪,却看到满眼的荒凉,那起伏的坡地,枯黄的松树,一望无垠,却跟我印象里最熟悉的一段路那么相似。小时候在乡下长大,后来一次次搬家,离家越来越远,每每回去,看到熟悉的公路,公路一边的商店,一边的松树林,还有从松树林里穿越进村的那条小路,路两边的不断增加的墓地,不断消失的田地,下去、上去再下去,就到了,远远的看到奶奶家,就会忍不住大喊“奶奶,我们回来了!”! J. I) T! X: r# l
2 E7 R7 L; y+ g% t2 o
我在城关生活的几年,无非也是学校、家的两点一线,不少走一路,也不多走一路。所以印象最深的是桐城中学门前的那条梧桐路,粗壮却又不失优雅,绿荫下的音像店、小食店、书店,每家都让人流连忘返,九十年代的音像店门口总是竖立着大大的音响,朝着路人吼叫,大海、海阔天空、你的样子、爱如潮水……谁不是从这里知道当前最流行的歌曲的,骑着自行车,一起哼唱着一段路;说到小食店,最有名的是传名馆的炒面,记得楼上楼下两层,每每就餐时间,座无虚席,点上三块钱的肉丝炒面,还送一碗紫菜蛋花汤,至今回想起来还是人间美味。而隔壁的吴记福星砂锅也是一绝,牛肉量足,粉丝够滑,上面撒上香菜,在寒冷的冬天,热气腾腾地端 上来,只是看着也是享受,钱多的时候,还要上两块锅巴,往砂锅热汤里一放,“刺啦”一声,垂涎欲滴……
) j5 @9 `" z- K& s' V
Z3 R5 Q! B2 s也奇怪,一直记着它们的好,但这些年回家,一直不曾、不想去吃,似乎总怕坏了它们带来的记忆。倒是爸爸的春卷,妈妈做的山粉圆子烧肉越来越是怀念,每每回家,爸爸必已准备好春卷皮和馅,皮是现买的,是红星路菜市场的一家老字号,旁人家的是比不得的,馅则是爸爸调的,用着家乡特有的香干、农村的土猪肉,再加上四水桥的水芹制成,炸至两面焦黄,脆脆香香,一口气总能吃上七八根;山粉圆子肯定是所有在外的家乡人想念的首道菜,在桐城,几乎无人不晓,那一碗热气腾腾黑褐色的山粉圆子烧肉,在焖烧过程中已将五花肉的油汁、姜葱蒜的香味浸入体内,软滑微甜,香气扑面,吃起来粘而不稠、油而不腻。那个味道,想想这辈子怕是也不会忘记的。
3 T! h c4 q1 L7 J0 J' N
& g; M; _( A9 A1 W: g4 G: B稍微读过书的,就知道桐城是有历史的地方,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四人为首,传世作品至今还有两千多首,一般都比较清顺通畅,还是值得一读的,所以记得高中课本是收录了一些的。自小生活在这个地方,倒也不觉得有什么,后来离家,跟别人说起家乡,总有人说“哦,桐城派,很有名啊”,心里多少还是有些自豪的。& r- l' }4 O/ \- S0 ?
$ D5 b2 L. C4 ]/ ~. Z) @
桐城的古迹也很多,例如六尺巷、桐城文庙、麻石街等,都是明清代遗址,前两者与桐中也就数步之遥,六尺巷的故事我也耳熟能详,但我在的时候竟然一次也没去过。后来回去,逛过几次,政府早已将巷子进行了整修,故居已非;文庙呢,也是桐城的博物馆,珍藏着李公麟的画、方以智的书、雍正御赐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的虎铜印,还有乾隆御题碧玉铭文等等,只可惜这些年回去,每每进去都鲜有人迹。9 t: ? m* Z2 O' f" j
7 z* M* B: O- w0 A4 i7 O
& U5 r3 e3 w* I1 {: l! t! d3 X5 n还有老街,闹市中的幽深小巷,清一色的石板路,青灰色小瓦绵延着的屋脊,给这座小城平添了些许风流雅韵。我以前是害怕的,记得有一日黄昏时路过,老旧的木板门门坐着那些不愿意离去的老人们,分外荒凉,传染到了我,所以格外拒绝。如今呢,总喜欢带着小朋友经过棂星门,穿过紫来桥,在紫来街、东门街、南大街、北大街的唐宋元明清的时光倒影里流连……
Z) N$ o3 R4 t: p
+ f1 Q2 T9 i0 P; f家乡对我,离得太远,见得太少,除了熟悉的亲人,渐渐都已陌生,但我知道我会经常回去那里,把走过的路再走几遍……6 J! X. S6 G+ h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